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季羡林的家国情怀

  拿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一书,最想知道季羡林归国时的心境。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留学十多年的学生,这期间国家还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当他踏上国土的时候,心中是何感受

  季羡林是1946年归国的,胡适也在这一年回国。1946年7月26日,乘船到达上海吴淞口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天晴后,8点一刻,海上晚霞齐艳,为生平所少见。9年不见祖国的落日明霞了!”胡适日记中甚少提到祖国两字,但是当抗战胜利后他载誉归来的时候,一向低调理性的胡适也禁不住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同胡适一样,季羡林从德国回来,也是首先到了上海。1946年5月1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真是中国地方了,自己去国十一年,以前自己还想象再见祖国时的心情,现在真的见了,但觉得异常陌生,一点温热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是自己变了吗?还是祖国变了呢?”

  也许是近乡情更怯,真踏上了国土,又似不敢相认,一切看起来都熟悉又陌生吧。在这种喜悦与错愕中,当看到混乱的秩序与涌动的人潮时,季羡林又难掩失望之情了。5月2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到处乱七八糟,毫无秩序,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我对我们的民族真抱了悲观。”

  虽然如此恨铁不成钢,但是他的胃依然是故乡的胃。当他在上海终于吃到北方饭菜时,由衷赞美了厨子的高超手艺。很快,家国情怀就变成了对食物的热爱。5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一回国,只恨自己的胃太小,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

  在上海待了一段时间后,季羡林又去了南京。在南京,他开始疯狂见朋友与师长。李长之、梁实秋、陈寅恪都是他多次拜访的人。他与李长之是山东老乡,又是中学同学外加清华同学,于是干脆住进了李长之供职的国立编译馆。喝茶聊天之余,季羡林又把很多时间用在了搜集书籍上了。似乎书比吃更重要,1947年10月3日,在买了许多书籍之后,他在日记中立誓说:“决意十天不上馆子,只啃干烧饼。”

  毕竟,季羡林以前并没有在上海、南京久待过,和这儿的感情不深。但当他再次踏进魂牵梦萦的北平的时候,他便情不自禁地流泪了。1946年9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九点五十分到北平,我在黑暗中,看到北平的城墙,不知为什么,忽然流下泪来。”豆浆、烧饼、涮羊肉是季羡林的最爱。9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到大陆银行,领出稿费,到市场去买了个热水壶,就到东来顺去吃饭,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乐,真觉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

  4天后,季羡林又请朋友去吃了涮羊肉。他在日记中写道:“六点我们到东安市场去,我请他们吃涮羊肉,已经十几年没有吃了,真可以说是天下绝美。”

  对此时的季羡林而言,家国情怀也许就是具体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朋友、师长,这里有美丽的山川江河,有无数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小书摊。或许,对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寄托所在吧。

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

我的家国情怀

  其实从小我就对国家这个概念挺模糊的,可能是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缘故吧,觉得祖国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

  我们没有资格去选择祖国,更没有必要去选择,因为不管出生在哪里都是光荣的,更何况是出生在这个正在崛起的巨龙之上呢!我爱我的国家,这种爱就像强力胶,把你和你的祖国紧紧的黏在一起。即使你向往彼岸富饶的国度,但依旧敌不过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当你成功时,你会欣然与之分享喜悦;当你失败时,也会希望她的富强;当你重归热土时,她会紧紧将你拥抱。无论你身在何方,这浓浓的家国情怀都会依附于你且不离不弃。

  或许生命可以脱离祖国而升华独立到一个个人空间,但人生却总离不开祖国。她给了我们所有:朋友、家庭、社会还有一点点思念和情怀。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是国的必要元素,国是家的重要保障。我们不仅要爱家,更要爱国。我庆幸自己出生在这片土地,她蕴藏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了自古有之的中国文化,弘扬着“和”与“仁”,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内涵,因为它的积淀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它需要从文化中汲取,从人生中提炼。但这却也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这情怀带你走向理想,走向崇高的一方。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愿意无偿的付出,我只知道故土会让你产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不管你走向何方,它都会尾随你走向远方。这情怀似根线,将你与祖国紧密相连,即使之间横梗着千山万水,也阻不断自生而有的脉脉深情,因为你骨子里淌着她的血,你的灵魂被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或许过于激励,但是家国情怀确实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依赖感,更多的是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和国是一个人绝不能背弃的,爱家爱国才会让人有向往,才会让人有安全感有幸福感。

  @_@我是分割线@_@

关于疫情下的家国情怀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字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曲《国家》唱响了大街小巷,唱出了人们的心声,爱国爱家情怀油然而生,爱国爱家的故事也萦绕于心……

  在抗疫的战场上,志愿者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汪勇,一个普普通通的快递小哥,疫情暴暴暴发后,他牵头建起了医护服务群,从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镜、买拖鞋,只要医护人员有需要,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搞定。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杨雪,一个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发起组建了一个" 守护天使 "车队群,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物资进方舱。现在车队群里有69人,完成医护人员接送超过800人次,运送医疗设备和物资募集有20多次,完成的物资运输超过500吨。

  一度时间,我常常在报刊上、在电视里、在网络中看到一夜爆富的“大款”、涂脂抹粉的“小三”、红得发紫的“大腕”。而英雄董存瑞、邱少云却被嘲讽;大地主刘文彩、大恶霸黄世仁反而被平反.每当看到这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帖子,我就气愤得无语。

  在这次新疫情阻击战中,我高兴地看到冲在最前线的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小三”,也不是那些搔首弄姿的“明星”“大腕”,而是科学家,是人民子弟兵,是白衣天使,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是人民警察,是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最底层普通劳动者。他们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才是最可爱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家国情怀感动天地!他们的家国情怀让人泪奔!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病毒藏住了全国各地的喧嚣,口罩遮住了你我最灿烂的笑容。在春节这个最热闹的传统佳节,城市静得出奇,它被按下了暂停键。这是一场特殊的考验,别害怕漫长的黑夜,这只是黎明曙光来临前的征兆。前线有艰苦奋战、不辞辛苦的医护工作人员,后方有向武汉源源不断输送爱心的华夏子民,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们本就是一体,我们用口罩和防护服隔离了病毒的入侵,却永远不会隔绝爱的传递。

关于家国情怀

  一曲《苏武牧羊》,让人想起两千年前的边地寒雪,想起那不屈的苏武。雪野茫茫,朔风凛冽,却无法吹冷他的爱国热肠;武力强迫,重利诱惑,却无法打消他的望“汉”雄心;饥寒交迫,漫长折磨,却无法销蚀他的赤胆忠心。整整十九年,为什么他能在荒寒之地的漫漫长夜里饮雪吞毡、心坚如铁?因为他心中有汉,因为他有一腔为国守望的热血。

  大浪淘沙,那些因贪图个人享受而汲汲于名利者早已被人们唾弃,而那些为国守望者却被人们举得很高很高。个中原因,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苏武隐忍雪域,不屈服于权力压迫,不贪慕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秉持着责任和担当。同样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旷达,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刚烈决绝,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舍家报国,源于他的责任和担当……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的精神滋养着中华儿女,以致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涌现出了几十年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把一生交给祖国,始终守望着“国之重器”的黄旭华式的科技工作者;涌现出了带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战天斗地、劈山凿渠,守望一方的黄大发式的村干部;涌现出了守望母亲、眷顾故土、担忧家国命运而一生泣血的余光中式的“乡愁”诗人……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担负着复兴家国的重任。

  二是那一份牺牲和奉献精神。古往今来,为国守望者无不勇于牺牲和奉献。国难当头时,以自身鲜血警醒同胞的陈天华,奉献牺牲的是自己的宝贵生命;和平年代在异国争取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爱国人士黄素梅历尽周折,艰难奔走,奉献牺牲的是个人享乐;入伍七年,却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的国旗哨兵张自轩,牺牲奉献的是小家幸福。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怀为一体,从流连小家的私情走向复兴中华的大义,中华民族才能国运昌隆。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同样,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如果只耽于一己私心,守望着鲜花美酒,守望着权位美色,那国家就危险了。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为国家担起责任,为民族奉献牺牲吧!

家国情怀

  什么是家?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士兵说家就是祖国里的一滴鲜血。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先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小故事吧:

  有一个富豪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连忙扶起她说:“先生我来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的我会的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哪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口,有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断断续续地回答说:“哪,哪不是我的家,哪只是我的房子罢了。”

  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电脑,不是用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物质的丰富固然能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但那只是暂时的。试想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充满了暴力与冷战,纷争与撕吵。“家”终将不成为其家,而成为争斗的战场。也难怪有一些大款自我解嘲到:“我穷的只剩下钱了。”

  家是情感的港湾,是成长的摇篮,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当你拥有它时,他平凡的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你失去她的时候,掏心掏肺也找不回来。

  有一种情感每个人都会有,即使你不承认,他也依旧依附与你。那就是爱国情,即使你向往彼岸富饶的国度,也依旧抵不过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与他分享。当你失败的时候,也会希望他的富强。当你身处异乡时,它会在你梦中萦绕;当你重归故土,它会将你紧紧的拥抱。

  它像是一条线,拉着你与祖国,即使之间横亘着千山万水,也阻不断这自生而有的脉脉深情。因为你骨子里流淌着他的血液,你的灵魂已经烙印上他的印记

  同学们你们都是中国这一条巨龙中的一员,用你们对祖国,对家的热爱来化为巨龙前行的力量吧!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之一。“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字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曲《国家》唱出了我们的肺腑之言,使我们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可能是这首歌为什么火遍中国的原因吧。

  举个列子吧,像我们刚学过的《木兰诗》,诗中的花木兰。可汗点兵,卷书十二,卷卷爷名。父亲体弱多病,老态龙钟,再说父亲没大儿子,木兰没哥哥。无奈之下,木兰只能自愿男扮女装,替父从征。木兰在沙场上有着"黄金百战千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奋勇杀敌,一心想着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报忠。经过九死一生,木兰才凯旋归来。当然,木兰回到自己的国家,也是不慕名利,只是求回家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这闪烁着木兰的英雄豪气。

  木兰对国尽忠,对家尽孝,真正做到了女子的巾帼本色。到最后,木兰又担起了普通女子的责任。这是不是彰显出木兰的家国情怀呢?古往今来,许许多多为国报效的任人物有很多,像岳飞,文天祥他们身上都有数不胜数的优秀品质,我们都应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

  现在,抗疫期间,多少人立下请战书,奔向“战场”?有刚结婚的,也有刚生完孩子的青年人,还有过七旬的老人。他们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荣华,奋身奔向医护一线担当起医生的责任。他们也期望能平安的待在家里与家人团圆,但他们没有,也许他们会累倒在病房中。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家,只是他们懂得保住大家,才能使小家幸福安康。这难道不是高尚的家国情怀吗

  在学校里,我们认真学习是爱国;在家里,尽孝听话,是爱国;在生活中,热爱生活,是爱国。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在学校里汲取知识的乳汁,长大长成大树守护国家。

  飘扬的红旗下,是无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

我的家国情怀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家人与祖国哪个更重要?家人是世界,祖国是太阳,我与世界共存亡,可我不能没了太阳。

  在我还牙牙学语时,父亲就抱着我教我背古诗。他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有助于理解的东西,我也听不下去,就总是动动这个,摸摸那个,他也到不以为意。但有天下午,父亲那读古诗时严肃的神情把我吓到了,我一反常态,认真看着父亲,我吃惊地看到在他讲到诗人的写作背景时红了眼眶。那天下午父亲讲的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也学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字——爱国。

  长大后,看了许多书,其中不乏有爱国人士的故事,也慢慢的了解到了一些人,一些事。“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的樊锦诗;“青山忠诚的卫士,死亡的永恒对手,投身于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的救火英雄;舍弃了家人,团圆,奋不顾身坚持站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与为防疫捐献物资的爱心公益者们……

  “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这样才不会愧对于祖国的养育之恩”“只要国家需要我,保证随叫随到”“能为祖国做贡献,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这一件件事,一句句真挚的话语,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弦。不知为何,我竟会想到父亲。

  爱国也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徐锡麟的“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父亲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那次读诗时微红的眼眶下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我想,那可能会陪伴我终生,我也会牢牢地记住它。

人要有家国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情怀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诗书万卷,字里行间无不见“家国”。无论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誓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之情,还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大胸怀,大境界……一切的源头都是深埋藏在华夏儿女的心中生根发芽的家国情怀,其早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流淌着,代代相传。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及其文化带着深深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其中带着对家,国,的深情大爱。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好,家亦好。

  而家国情,永存国人之心的原因,正是“自信”。直至2019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日本的两倍多;完成史无前例的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世界第一三峡大坝;杂交水稻的成功培养,获得巨大增产,养活更多的人;嫦娥四号着陆月背,祖国航天奇迹惊讶世界;中国天眼,北斗卫星,神舟飞船,两弹一星,北京奥运,中国女排……等等的国家荣誉,赋予了每位国人强大的自信,我们自信于世界,于祖国,于家。祖国的强大,是我们坚实的后盾,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家国情,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厚流光”,其灿烂悠久的历史,对每一个华夏儿女影响甚大,《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故事印在人们心中,使我们懂得,孝敬,就是最大的道德。屈子的《离骚》感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教会后人要为坚持高尚品节,不惧生死的忠贞之情。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指导着我们,我们又怎会不从心底自然而然地生出家国情

  家国情,还藏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于百姓幸福康健的生活中。人常说“没有和平的时代,只有和平的国家。”我们的国家,中国,正是一个支持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在中国境内,没有战乱纷争,没有民族危难,没有社会动荡。若是问有什么,那自然是安定祥和的社会,安居乐业的人们过着舒适祥和的生活。2018年九月,日本台风“飞燕”破坏了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连接外界的唯一桥梁,瞬间机场成为海上孤岛。中国的救援人员以及大使馆人员迅速到达该地,护送我国子民安全撤离。中国的担当,不仅表现在国际大事上,还体现在心系群众,关爱子民上。历经接近七十年,每个国人心中,对祖国的爱,不言而喻。

  人们的家国情,是骨子里抹不去的,对祖国家园的热爱深情。爱大家,并不是要求我们抛弃小家,而是要我们自“小”到“大”,由心而发,流出名为爱的涓涓细流。

让家国情怀常开不败

  为什么那些捐躯赴国的义士能被人们永远铭记,而再显赫的商贾权贵也终究只是历史洪流中的过眼云烟?原因很简单,支撑我们铭记的,是血脉深处涌动的暗流,名曰——家国情怀。

  家国家国,先有家而后有国。家是国的根基,国是家的延伸。千千万万甘于奉献的你我,组成了一个个的家。在这里,我们共同生活,共同成长,我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碰撞,最终融聚成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使命感。于是,便有了国,有了千千万万代薪尽火传的家国情怀,有了无数个甘愿为此牺牲自己的人。

  “夫天下有大勇者,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如是写到。家国情怀,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国面前,再无小我,汇成一个大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时,过多的言语表述已是多余,这时,唯有昂首阔步地站出来,坚定,而自信地呐喊:“我所站立之处,便是我的国,我的家!”

  掀开历史的风尘,家国情怀曾无数次地出现。这是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气;是抗金将士“义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悲凉;是拉耶夫斯基“为了祖国,连坟墓都觉得可爱”的无畏;是黑格尔“只有一个生命献给祖国”的遗憾。

  拥有家国情怀是每个国家的人所独有的。可是,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释放我们的情怀。在网络上,常有键盘侠身披“家国情怀”的大衣,对一些不捐款、不转发爱国新闻的人进行道德绑架。当他们高举“家国情怀”的圣旗,带领更多人走向深渊时,我们,又该如何正视家国情怀呢

  这种行为,对于家国情怀,无异于拔苗助长,花儿非但不能盛开,更有可能凋零。而如何,才能是这朵花儿常开不败呢

  韩非子曰:“言爱国者多,披战甲者少。”这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有时,家国情怀并不是满嘴爱国,而是蕴含于你的一言一行中。是别人侮辱时的一句维护,是看到祖国荣誉时的欣喜与自豪。无须过多言辞,仅此,足矣。

  让我们用真正的热爱灌溉,使家国情怀常开不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诚信小故事

朗诵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