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给予人生的启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弟子规》读后有感悟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下面是挑选较好的《弟子规》读后有感悟范文,以供大家阅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涕,次谨信……”听着低年级小同学朗诵的《弟子规》,我不禁联想到了五年级夏令营时,老师要我们背《弟子规》时的情景。暑假里,李老师每天抽出一节课时间,让我们练习背诵《弟子规》。不到两个星期,我们便背得滚瓜烂熟了,圆满地结束了假期的经典诵读活动。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我们又回到了学校。中秋节的前夕,我们六(3)班一部分同学去戒毒所慰问演出,我们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们表演《弟子规》。他们看了我们的表演,热烈鼓掌。我心里得意洋洋,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兴。其实,我当时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内涵,只是为背诵而背诵,为表演而表演。

  记得在一次月假时,奶奶从绍兴回来了。爸爸见我闲着便叫:“文文,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烂,里面还有一股莫名的臭味,还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还有事,你们去吧。”爸爸妈妈走后,我便看起电视来,完全把老师在学校说的话抛到脑后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来到一年级教室旁,我听到低年级同学在读《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开始,我还没在意,可当同学们说:“对待爷爷奶奶,绝对不能抱有讨厌、嫌弃的态度。”我的脸顿时红了。记得在一次月假时,奶奶从绍兴回来了。爸爸见我闲着便叫:“文文,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烂,里面还有一股莫名的臭味,还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还有事,你们去吧。”爸爸妈妈走后,我便看起电视来,完全把老师在学校说的话抛到脑后了,压根就没想起还有什么“弟子规,圣人训”之类的古训。我越想脸越发烧得厉害。他们,似乎在嘲笑我对爷爷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扫院子,我看见了,连忙过去帮忙。奶奶见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我还给奶奶端茶送水,嘘寒问暖……

  回到家,妈妈叫我做家务,我正在看书,便不想回应,更不想去做。可当我一想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便立刻去做。从此以后,虽然我有许多事不愿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规》的教诲,我便努力做到。

  想当初,我只把背《弟子规》当做一个任务,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规》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弟子规》,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让人明辨是非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弟子规》,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导航仪!

弟子规给予人生的启示

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十二个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四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马上向长辈打招呼、敬礼。当你要向长辈问问题,但长辈正在跟别人讲话或思考等时候,我们就要在旁边等待。这四句话也让我改变了许多。以前,我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当时,老师正在和其他老师讲话,我总会叫道:“老师老师!”直到老师听到为止。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比如:当我要去找王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家长讲话,我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着老师。

  《弟子规》好似是一块魔镜,找出了我自生的缺点。

《弟子规》的启示

  黄灵

  九月的校园,刮起一阵儒家之风,漫步于校园中,可听到同学们诵读《弟子规》声音,使人仿佛时空错乱,不禁怀念曾经忠厚的原汁原味的学术之风。

  我认为,《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就是教我们如何自爱和爱人,自爱包括生活起居中的方方面面,面爱人则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包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首先是自爱。在形色份杂的现代,自爱的声音离我们似乎渐行渐远。在我看来,自爱就是自我尊重,自我保护及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的统一体。实时,每个人都有追求顶峰的目标,但生活的诸多因素,磨灭了他们的斗志,最终沦落于欲望的深渊。而《弟子规》中教我们自爱的方法十分简朴:能亲仁,无限好。即见贤思齐,书中还指出,个人良好的习惯要从小事开始培养,这也是自爱的一种实现方式,自爱对于女性而言尤为重要。虽说如今社会男女平等,但女性仍然处于劣势。所以作为女子,更应具备坚强的性格和一尘不染的品性,好好珍惜自己。

  爱人是《弟子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是爱父母。世界上从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民族一样重视骨肉亲情。“百行孝为先,”无论何时何地,孝行都不该被遗忘,同时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其次,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也十分重要了。《弟子规》中描写了许多细节,看则微不足道,实却耐人寻味,无论是怎样做,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如今,高楼建起来了,生活富起来了,人与人却更加淡漠了。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精神上的遗乏。

  《弟子规》中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适用,一个国家要自爱,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处处从人民利益出发,同时要正确看待自己国际地位,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傲自大;一个国家不是独立存在的,处于国际大环境中就应与其他国家平等共处,以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历史遗留的过错,不侵犯他国利益。在这点上,我对于我的祖国十分自豪。中国一直都兢兢业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矗立着。

  可以说,《弟子规》在继承儒家精神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些令人窝心的人情味。限于历史和朝代,虽然其也有一些不足,但总体方向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能继读弘扬国学精华,使中国精神能代代相承源远流长。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

  暑假里,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时说话时要谨慎,不要随意乱说,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待人,有爱心,与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学习他的优点和长处。最后,在做到了以上这些后,就可以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了。以前我也明白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但没有把它们系统化。原来“弟子”也有“规”啊!

  读《弟子规》,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句话:一句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句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恭敬敬的将父母的话听到心里。当我们犯了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的听父母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使他们伤心。以前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虽然也知道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经常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我今后坚决要改正,做个听父母话的好孩子。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那是极其自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讨厌子女,子女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贤德的体现呀!这方面在以前我还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评自己,哪怕是自己错了,心里也会想:父母现在对我不好,长大后我也不对父母好。看来我是大错而特错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

  这就是我初读《弟子规》后学到的道理和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弟子规的启发

  拿到弟子规,我们班里的学生都在那儿小声的读,我提议到我们小声读还不如大家一起来读一下呢!

  一口气就读了下来,读完后我感觉嗓子都沙哑了。

  读完后大家一起品味时,说到一些基本的礼仪: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有学生就说出了基本的意思,我还开玩笑似的说:你爹站着,你别卟通坐下了,你爹让你坐,你再坐。这时前排的姚安龙说:“你不也这样嘛?”我愣了,问他:“怎样了?我不让你坐了?我站着,你不一样坐着呀!”没想到这句话一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居然互相看了看,然后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当时那个感动哟!我赶紧说:“坐下吧!”但效果不大,没一个人坐下,我只能开着玩笑说:“行了,别站着了,个子都那么高,让我看着都害怕了。如果你们陪着我站,那不要站一节课呀!”在我的劝说下,他们终于慢慢地坐下了。

  看来只要启发得当,学了就有用啊!

《弟子规》的启示

  引导语:《弟子规》到底说了些什么?大家学习《弟子规》之后,领悟了哪些启示呢

  “您听说过《弟子规》吗?您读过《弟子规》吗?”

  在单位内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上,我会在课堂上或者课间休息时与大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下互动,做个小测验。粗略地归纳一下,细读过《弟子规》的可谓凤毛麟角,能说出其中三言五语的屈指可数,听说过书名的能占到三四成,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接近半数。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即便是从未听说过《弟子规》的,看法却是一点也不比别人少。有人说,那是教给小孩子们听的,跟我们这些大人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也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学《弟子规》能当饭吃,还是能让你挣到钱啊?还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听那些封建社会的东西,搞不好会害人的,云云。并且说起来都信誓旦旦,一套一套的。我不置可否,一时竟无言以对。

  我第一次听说《弟子规》,大概是三四年前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的,当时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几次视频讲座,就放下了,并未领会其意。去年开始,断断续续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台湾学者蔡礼旭老师的四十集《细讲弟子规》看完,有了一点心得。

  近日偶与友人谈及家庭教育,不免又涉及到《弟子规》,有些想法徘徊不去,说来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甚或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弟子规》到底说了些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由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此后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其原典出自《论语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全书共8章360句1080字,说了113件事,篇幅也不算太长。以我们现代常人的阅读能力,静下心来通读三五遍,估计也能理解个大概。如果是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内涵精要,那就需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

  《弟子规》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教育会有启发和帮助吗

  《弟子规》中所列的诸多内容,初看字句,似曾相识。回想自己年少之时,父母的叮嘱唠叨中或许有三言五语,老师的教学训斥中似曾有片言只语。但是,留在记忆里更多的是理化语数外,是一次又一次考试的成绩,是期中期末排在班上乃至学校里的名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不是变化太大。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在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学校的严格管教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声浪中,从幼儿园开始按部就班的升小学、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变化了的是多出来了一些新的选择——考985、211,考清华北大,亦或出国留学。一路走来,我们培养了数不清的“考试状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超过400万的留学生。欣喜之余,百感交集;蓦然回首,怅然若失。看看我们自己的子女,看看身边的年轻人,看看他们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他们身上好像缺少些了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亦或为人师表的,除了教给他们知识、技能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至于缺什么,教什么,相信您在读了《弟子规》之后,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

  现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或者社会机构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少儿国学班,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诵读《弟子规》,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有些家长甚至于以自己的孩子一下子能够背诵多少多少经典为荣。难到《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我不得要领。

  今年三月份,一个周日的下午,我走进淄博正心学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开始参加学苑创办人袁立君老师主讲的《论语》研习班的课程学习。一次,与袁老师言及自己学习《弟子规》的情况,不仅每天早晨诵读,而且下载音乐版到手机上,寓教于乐,且能增强记忆。袁老师颇感兴趣,问及下一步打算,我回应说,等有了一定的心得和积累之后,就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特别是子侄外甥们,分享给同事们、工友们,让大家也都能从中领略到圣贤的智慧,帮助孩子们扎牢人生的根基,云云。袁老师频频点头,接着又问:你认为这就够了吗?《弟子规》上所说的,你自己力行了吗?力行了多少啊?闻之,愕然!我禁不住张大了嘴巴。

  为什么脑子里光想着学,没想到做呢?为什么想的只是让别人去做,而偏偏没有想到自己呢?连续好几天,自己都在思考。记忆里,父母在世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叮嘱自己一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自己也认为那是对的,可是到头来又有多少事情是让父母称心如意的呢?屈指算来,参加工作快三十年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少不了领导们亦师亦友般的教诲,有些事情自己也知道那样做是正确的,并且真正做起来也难不到哪里去,可是又有多少工作是让领导颔首认可的呢?静下心来想想,只听不做,只学不做,只说不做,类似的事情自己经历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不敢再想下去了,是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做了。

  习总书记在谈及“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时,谆谆告诫我们:主题教育的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话语不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人生一辈子,要学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你得真去学,你更得真去做。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弟子规》的启发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信”与“诚”的重要性。“信”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人要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古语说的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诚”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诚”就是心诚。诚实无期,诚实的人,诚实做事,实事求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生处世。”可见,为人诚实,言而有信,不仅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其次,让我们去了解“谨”。“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谨”放在学习上,则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更上一层楼;“谨”放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在服装,言语中……我们应该努力奋发的学习,为自己的将来,为父母而考虑,俗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没错,时间如流水般,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最后,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习则孝”,这是值得我们发扬和赞美的一种品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

  自古以来,不孝子孙常常遗臭万年,孝尽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尊敬,这些都是我国孝的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则对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也应该尊敬,礼貌,对待老人更应该尊敬,做“敬老尊贤”。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从中受到了许多的启发,让它领导着我向未来这条道路前进,让它挖掘我的闪光点;让它使我负有更美好的品质。

弟子规对我的启发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必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儿女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定会对你受益匪浅。

  《弟子规》的第一篇是入则孝。主要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无论如何,都应当听他们的教诲。第二篇是出则悌。主要讲我们要尊敬兄长,兄弟和睦,少让父母担忧。第三篇是谨。是讲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弟子规》里还有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读了它们也都令我若有所悟。

  在没读《弟子规》之前,我认为儿女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父母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以前,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到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地叫道:“给我一杯水!”到了要吃晚饭的时候,我总要大叫一声:“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放到桌子上,我连一声谢谢都没说,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父母不让做的事情我也不再任性,孝顺父母、尊敬父母也不再调皮了。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我也要继续学习《弟子规》,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的启发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半日活动记录及评析

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