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书法作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苦尽甘来

  人生好似一截苦瓜,原先看着碧绿青翠很美丽,尝了一口却发现苦涩至极,但细嚼慢咽之后,却是一种奇异的甜。年幼时,青涩的心啊,忍不住就对于那些艺术家充满了崇敬,总觉得能用一件简单的物品勾画出无比绝伦的东西,是件伟大的事,于是就迈进了学习书法的生涯。

  蝉儿在窗外的树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歌儿,阳光透过小窗在房间中四处奔跑。而我呢?提着毛笔在宣纸上勾勒着一个又一个的大字。心里不禁埋怨起了这练字的苦差事。“啪”,我扔下了毛笔,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开始抗议:“不学了,好几个小时都这么站着,手好酸,背好痛啊!”我原本练字的好兴致,顿时消散了。

  “是你自己要学的,怨不得别人,再吵的话,这星期不准看电视啊!”在厨房中的老妈回应着。

  呀,这可不行!电视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可是一件“珍宝”!无奈之下,我只能重新提起笔,开始了又一次的书写……

  蝉又开始了歌唱,却已是一年后。过去一年的辛苦旅程,抚平了我那颗急躁的心,我逐渐地学会了心如静水的练字。虽然稚嫩的手指留了一个淡淡的茧,虽然多时保持的站立姿势让我厌烦、让我疲惫,但我终学会了坚持,似乎总有一根望不见的皮鞭正鞭策着我这匹“小野马”前行着。

  在蝉叫声中,我在赛场上挥墨自如,自信地上交了作品,然后在日下拿着获奖证书灿烂地微笑……我的练字生涯,虽不如世界闻名的艺术家们那么漫长、艰辛;获得的奖也不比其他人的多……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我实现了儿时能在宣纸上写下自作的梦想了吧。想到这,这些年的辛苦似乎变甜了。

  时光又继续鞭策着“小野马”,马儿正在强壮着……哦,听。又是一年蝉鸣……一切甜的源头都来自于苦啊。

宁静致远书法作品

书法让生活更美好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向往之美好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往之怡然自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向往之高洁傲岸。世人皆爱牡丹,陶渊明独爱菊,我唯有对书法情有独钟。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手起笔落处,横竖撇捺间,实现心之所向的生活!书法,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汉字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书法让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引以为豪。不必说“ 行云流水”、“游云惊龙”;也不必说“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只是那一横一竖中透露出的美妙就让无数人为之折服!我爱书法的秀美端庄;我爱书法的方正法度;我爱书法的隽永灵动!书法,好一幅五彩画卷,装点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从书法中我学会了坚持。记得第一次走进书法教室,一缕墨香扑鼻而来,眼睛瞬间被一个个方块字吸引。手握着毛笔,顿时桃之夭夭生发出满心欢喜。练习中的高原期姗姗而来,最初的喜欢在怀疑中消退。有一天竟然生出放弃的念头!妈妈不离不弃的陪伴,用心良苦的陪练,春风化雨中让我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我鼓起勇气,确立目标,加大练习量,半年后终于写出第一幅作品!欢呼雀跃中我没有止步,订立新的目标……感谢书法,让我品尝到坚持的甘甜,让我拥有坚强的意志。

  都说“字如其人”,我想:写得规范字和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定是不可分割。书法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彰显文化魅力;书法带给我平静,让我无时无刻不保持一颗淡然的心。生机勃勃的春,骄阳似火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银装素裹的冬,书桌前有我挥毫泼墨的身影。红日初升时,我在读帖;月上柳梢头,我在练习。书法,我的挚友,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有所热爱,有所追求。书法,其灿烂光芒点亮我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书法,托起我的人生梦想

  我有一个瑰丽的梦,就是在文学中展翅翱翔。“众里寻她千百度,幕然回首,那人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终于寻觅到他,让我翱翔的羽翼——书法。

  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二字,我能感触到热与力,而望见“月亮”二字。眼前却又闪过清丽的光辉,当我写下“人”这个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性情急燥的我,在未接触书法之前。做事粗心,不能静心下来思考。

  直到五年级,我们真正的接触到书法。啊!书法竟有如此大的“魔力”,一写书法,我的心完全的被它征服了,完全静了下来。

  现在,急躁的老毛病没了。人人说我十分细心,做事考虑周到。书法,就这样改边了我的一生,说以,我;立志一定要做一位与书法老师一样。书法托起我的人生梦想。

  书法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驱动,更以焕然一新的方式给我们一方畅索未来,渺诺辰星,扑朔迷离的幻想之竟。因此,我爱书法,我写书法。

書法

  用筆如蛇,咬破宣紙

  任靈魂塗鴉

  半生浸飽墨汁

  善卷成軸,習慣四方

  多少故事

  平尺丈量傳奇

  黑與白的世界

  遊走的靈性,力透紅塵

  濃淡皆有魂

  用歲月滄桑

  忍受百年孤獨

  換壹紙自由揮灑

  生命,行雲流水

  無聲的世界

  做有聲的夢

  以豪邁書寫《大江東去》

  真情篆刻,壹方鮮印

  忘年收藏,愈久愈紅

千年书法不变情怀

  黑白演绎,线条穿梭;情感宣泄,性情洒脱。将动和静、急和缓、实和虚,把喜与悲、静与乱,收与放尽融其中的唯有中国书法艺术。

  黑白演绎,线条穿梭;情感宣泄,性情洒脱。将动和静、急和缓、实和虚,把喜与悲、静与乱,收与放尽融其中的唯有中国书法艺术。

  透过《千年书法》,其中没有书法规律的铺陈,没有技巧的穷究,流露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彩,书法家的人格操守。《千年书法》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犹如将其放置在中国星汉灿烂的历史夜幕上,只有这样这颗星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星座。

  中国书法如果单单停留在技艺、技巧的层面上,就会沦为令人不齿的雕虫小技。但中国书法的魅力就在它将容纳文化、彰显品性,抒发情趣于一体,成为传承文化不可割断的一条血脉,流淌其中的是延绵千载的文人情怀。

  提到书法,王羲之这个名字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局动荡,人性觉醒,清玄弥漫的时代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王羲之。看王字如读陶诗,同有一般韵味:风流,从容,质朴,不仅以目观赏,用耳聆听,同时可以感受。从其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坦腹东床的右军尽兴挥毫而不顾左右;似乎可以看到那个远离尘网的淘潜欣然吟咏而已忘言。

书法,给了我宁静

  曾几何时,我陶醉在黑白相间的行云流水中;曾几何时,我学会在黑白的世界中沉淀自我。宣纸上那一道道浓墨重彩的笔画,不仅写下了往昔,更写下了我的一世宁静。

  小时候,常看见爷爷手里握着一支饱满坚挺的毛笔,庄重而又沉稳地在纸上留下那单一的痕迹。我很好奇,便时常趴在桌旁看爷爷写字,或许注定,那时我的心中便为文房四宝留下了一席之地。

  再长大些,我就开始缠着爷爷,让他教我写毛笔字。我至今也不会忘记,当我第一次拿起那根笔时,心中的激动与澎湃。爷爷抓着我稚嫩的小手,将笔按在纸上,像有魔法一样控制着笔,笔尖如跳舞般在纸上留下了我书法之路的开端“书”。

  之后,我便奔驰在书法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我认识到王羲之练一字而废寝忘食,我了解到柳公权潜心向学,独创“柳书”一派,看着那飘逸半世的《兰亭序》和截然不同的“颜筋柳骨”,心里默默立志,定要将书法坚持下去,而且这坚持,也带给我别样的宁静。

  中学后,练字的时间日益减少,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压得我心情烦躁。国庆前的考试失利,让本来黑压压的天空更是阴云密布。假期时,我终于有时间再翻开那压箱已久的“文房四宝”。铺开纸,洁白的纸面上一尘不染,似乎在等待着我为它的命运添上色彩,那种熟悉的感觉又从心底里涌出。窗外初秋的微风带着些许清凉吹进屋来,吹过我的脸庞,挑起几根发丝,吹得宣纸嘶嘶作响。我一手扶着笔,一手压着纸,用饱满的笔触写下了“净、竞、静”三个大字,顿时压抑在心头的不快被宣泄在纸上,成为一道道笔痕。看着这黑白相间的图画,我的心情骤然宁静,清晰的线条理清了我心中缠绕已久的繁杂与喧嚣,还了我一片宁静。

  自此以后,每逢抑郁之时,我便会拿起笔写下属于我的心绪。

  在黑白的世界中,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宁静。书法,给了我一世宁静。

感受心灵的宁静—书法

  时光飞逝,几度花开又花落,几度叶绿又叶黄,还没来得及数一数身后那串深深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我已经走完初二岁月。但是蓦然回首,依稀见得那个还在昏黄的灯下,默然执笔,生涩地写下一笔又一画的女孩。

  我学书法,早已是二三年前的事情了,那段宝贵的经历,被埋没脑海中,如今却如大海捞针一般将它捞起。

  三年级的我,就被老师推荐去学书法。懵懵懂懂,就坐在笔砚前。老师的声音在讲台前响起,那是一位极富有书卷气的女老师,青衫白裤,文绉绉的。难道会书法的人都长这样?我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拿起白粉笔,顿挫有力地书写下“永”这个字。大家都错愕地望向老师,老师不教我们如何拿毛笔写字,却让我们来观察这个字。

  那时夏天的知了绵不绝耳,聒噪的声音如排山倒海一般一阵又一阵的,叫嚣着。偌大的书法室中没有空调,只有高挂的风扇可怜地转着,渺小到只能发出微弱风力。室内很闷热,也使人心烦意闷。汗珠随着发梢滴落浸湿了宣纸,烦躁的挠了挠头发。

  老师在讲台上缓缓地讲解着:“永字八法,乃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我们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点为侧,侧锋峻落,势足收锋……”老师不热吗?我们心里都打了疑问,却没人敢提。坐在后面的我们几乎都双双趴在了桌子上,就当我们快要昏昏欲睡时,“身要直,心要正”老师突然蹦出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吓得赶紧摆正了姿势,至于后面半句话什么含义,我们也不在钻研,只是专心听讲。老师的声音缓缓而又有力,时间如细沙般从指尖滑过。不知为何一股清凉之感从头顶蔓延到脚底,头顶上的电风扇似乎也变得快了。最后老师说书法可以平和人的心境,第一节课就这么结束了。

  起初,我们只是临摹笔画“侧、勒、努……”刚刚执笔,就发现自己的手一直不停的抖,怎么都克制不住,却被我硬生生的憋出一层汗。都是“点点点”,手心中沁出的汗,差点软到将笔滑落。一周下来,我还是无法驾驭那支毛笔,写出来的字,自然也甚是歪扭。我烦躁地将宣纸的一角一点有一点的抠着,当我准备罢工时,一阵清风又将老师给送来了,我怀着感激和不安,偷瞄着老师。可老师依旧神色平静,却只轻轻吐出三个字“心要静”,她握紧我手中的笔,临摹了好几遍。走之后拍了拍我的背,暮然间,我想起那六个字:身要直,心要正。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之后老师就很少看过我,虽然长进不多,但总是很享受那一笔又一画的过程,额顶密集的汗水也随之少去。

  时光回流,似乎在那时,书法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直到小学毕业考前,我好像渐渐淡忘了书法,作业总是成堆成堆的发,书架上都是我的复习资料,几乎乱成一团,却总有一角是那么的干净整洁。又到了夏天,晚风轻轻撩过一页页的试卷。我趴在桌上,始终无动于衷,心中却一直呐喊着:“烦死了——烦死了,一点都不会做!”草稿纸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算数啊公式啊,落下的都是我画着的郁闷的圈圈。不知道为什么,突发奇想,我从摆着笔墨纸砚的那一角取了出来。放上毡,铺好纸,摆好砚,倒上墨,落笔,我就写出了那六个字:身要直心要正。还是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有点熟悉的怀念,一笔一画写得并不成熟,带着一丝丝稚嫩。此时,我的心已宁静了许多,思路也清晰了许多……

  彼时,书法仍旧在我心灵中占据着不小的分量。毕业考后的暑假,似乎没有那么无聊······升到初中后,学书法的脚步未曾停止过,谨记这老师的教诲。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逆锋轻落”,随着我最后一“磔”地划下,最后一个“永”字也收笔,那仿佛像一段薄云,随着清风点来又拂去。像是一位世外高人,心胸空旷如碧海蓝天一般。

  书法能带给你非一般的感觉,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电话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这就是“书法效应”。

宁静致远

  不知不觉,我学书法已经两年了。在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我从两年前的一笔一划起步,到如今能写出完整、精美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我得到过老师的赞美以及耐心的指导。看着一幅幅凝聚着自己心血,饱含着自己情感的作品,我感到自豪。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令我最难忘的是“宁静致远”这幅作品。

  别看这幅作品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可在我的眼中,它却意义非凡。那时的我性格比较急躁,遇到烦恼总是静不下心来,手足无措,做事也总是丢三落四;可我发现自己在练书法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改变,做事变得更加沉着,遇到困难也学会冷静处理了。我觉得,是练习书法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

  宁静致远,可以理解为:保持自己宁静的内心,不为杂念所动,从而树立远大的目标。我觉得这四字中的“宁静”二字,很好地概括了我现在学书法时的状态;而“致远”二字是我还没做到。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并且要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读书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应付老师与家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超越原来的自己。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行书字帖硬笔练字

100个练字基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