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一)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内控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误屡见不鲜。经过归纳总结,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薄弱

  1、对内控认识不足,意识薄弱

  企业对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或简单理解为内控仅是指内部会计控制。理解不到位,执行制度也成为做表面文章,形成一支笔或一言堂。

  2、制度不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控组织形同虚设

  我国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公司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长或董事会董事,审监会往往与审计监察部属一套人马。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健全,因而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

  4、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唤醒员工的主题意识,只有领导足够重视,身体力行,内控才真正能成为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行为。

  (二)风险意识不强

  环境控制和风险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会面临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等,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对所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内部监督缺乏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实施必要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加以修正。目前我国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四)信息不通畅。

  企业的信息被管理者控制,而企业员工对此一无所知。员工仅局限于自身所在部门,使一些业务出现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后不了了之。

  (五)考核企业干部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对企业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有些企业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还有些业务主管部门.为了加快本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下迭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部分企业领导者为讨好主管部门.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迭的有关指标。

  (六)、费用支出失控

  如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纵观目前企业内控出现的种种问题和成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健康有序生长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的制订与实施,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保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二)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三)内部控制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一、现代企业中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一是有助管理层改善经营方式实现经营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或损害,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却不尽人意,为此,本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读者共鸣,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添砖添瓦。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墨守成规

  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墨守成规形式主义倾向,一是千篇一律,表现在内部控制的文本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相互拷贝,一套文本可以供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使用,内部控制文本完全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二是一成不变,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文本一旦形成后,很少修改,事实上,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在不断更新,固定模式的内部控制文本将使它失去了活力,也使内部控制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授权、执行、记录、检查之间存在兼容现象

  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相互制约,要做到这点要求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和记录人员之间要相互分离,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做到分离制约,使内部控制虚置,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

  3.内部控制执行乏力

  有些企业虽然有一套内部控制的措施、方法和程序,但在具体执行落实过程中却大打折扣,有的企业没有执行机构、有的企业没有执行人员、有的企业没有制定内部控制标准、有的企业没有进行内部审计或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暗箱操作”、有的企业在执行中受到管理者的不正当干扰,如此等等使内部控制走过场。

  4.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目前,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尽如人意,例如:有的企业管理观念陈旧,把人看为企业的附属物,对人的管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卡、压,限制了人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执行的自觉性;有的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定额资料不全,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困难,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事实上,内部控制不等同于内部牵制或内部监督,内部控制要把企业当时取得的业绩同企业预计的目标相比较,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措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三、对策

  要使内部控制达到它的目的,要克服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的种种不足,关键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有所创新、不断完善,为此,应进行如下几项工作:

  1.内部控制制度应不断推陈出新

  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手册、文件的简单组合,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动态行为,它必然受到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使之不断完善,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此可以从下述方面入手:(1)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随着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体系的不够健全、内容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滞后明显等,对此,应当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正。修正进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比如:企业的规模、性质、生产工艺过程、管理模式等,建立一套新的内部控制制度。(2)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必须从内部控制制度上进行创新,以防止由于环境变化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通过定期和不定期调整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删去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条款;另一方面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增加新的内容。

  2.强化企业的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是分离制约的需要,是实现内部控制目的的必然要求,强化内部牵制要做到:(1)对一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人员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如会计信息政策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相互牵制。(2)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效果。工作轮换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个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个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以便采取措施克服。(3)内部牵制既包括相关部门之间的牵制,也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牵制。

  3.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落实

  为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落实,为此,除了企业应设置内部控制执行机构、配备足够的执行人员,提高管理者素质,以克服“暗箱操作”和不正当干扰外,还要着重进行如下工作:(1)制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提出纠正措施予以补救,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2)要特别关注重要的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存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和试算表、核对预算及执行结果等。(3)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切实加强考核、监督机制,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此外,还要将内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轨道发展。

  4.建立良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切实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当特别注意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的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对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2)加强企业的基础工作。只有完善和健全的基础工作,才能提供历年来完整、准确的各项定额资料,以制定好的、合理的内部控制标准,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企业的定额资料不仅项目越来越多,而且还出现了实时业务,因此,企业应及时采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来改进和强化企业的基础工作。(3)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是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对内部控制的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能自觉地维护内部控制的分离和制约,自觉地支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自觉地强化沟通和管理交流,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关于中小型企业纳税问题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近几年来,在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到约60%。经济决定税收,只有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大幅度提升税收收入的总量规模,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地税部门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如何用足税法,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型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问题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现阶段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导致税收入库难、查证难、执行难,偷逃税现象亦难禁绝。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极为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盲区。此外,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纳税主体由单一主体变为混合主体,或由多个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也给税收征管增添了难度。

  (一)、税收核算不规范

  一是账目不健全。此类问题在中小商业企业中比较突出。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有的设置账外账,甚至有的不设账簿,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渠道广、行业类型多、经营方式多等特点,核算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委托代销、还本销售、以旧换新、折扣折让等新型销售方式的税收核算涉及税收政策比较多,与会计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

  (二)、欠税现象较突出

  一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支付能力差,从而形成欠税。从我县情况看,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产成品大量积压,占用资金较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难以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为推进改制工作进程,各地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有涉税政策,使得有些税款(如房屋等固定资产在转让、销售环节的税收)大多流失了,原企业的欠税也因改制、改组而无法追缴入库,形成“死欠”。三是税务机关清欠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存在着“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受执法环境的影响,税收执法手段疲软,这些都是导致清欠不力的因素。

  (三)、异常申报率居高不下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异常申报率占全年平均异常申报户数的90%以上。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纳税人方面,一是纳税人受利益驱使,把自身利益同公共利益对立起来,总是千方百计的逃避纳税,通过隐匿收入等手段人为制造异常申报;二是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差,业务素质低,对税法的有关规定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正确核算应纳税金,造成实际经营状况同纳税申报不符。税务机关方面,一是计算机应用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解决税收征管与企业财务核算之间的矛盾;二是审核技术落后,只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三是服务、辅导缺乏深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当前小农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在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策涉及面广,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和补贴配套政策差异较大,以及农业比较利益扩大化趋势,导致农业补贴政策面临增产效应减退、补贴效率不高、补贴机制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亟待重构补贴目标,不断完善补贴机制,改进补贴方式,加快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是保障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维系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物质保障。通过农业补贴,对农业生产者以利益诱导,从而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对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农业的补贴目标、补贴力度、补贴方式、补贴重点与结构等政策取向对补贴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1950 年代末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农业补贴对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小水电、农业机耕、脱粒等)、保证农用生产资料的优质低价、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自2004 年全面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12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8957 万吨,创历史纪录,实现粮食总产“九年增”。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竞争力减退、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始终难以有效提高、农业发展风险因素增多等问题日趋显现,农业补贴政策的功效也在逐渐减弱。因此,不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保持农业稳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补贴力度有限,刺激增产的作用在减退税费改革与粮食补贴政策的同步实施,在短期内对粮食增产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但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获取报酬的递增,原有减负和补贴政策效应不断减弱,加之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种粮收益明显下滑。以2011 年为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粮食生产性补贴平均每亩为112.75 元,按每亩平均粮食产量500公斤计算,每公斤补贴金额仅0.2255 元;这一补贴标准按3 等粳稻谷当年全国平均交易价格每公斤2.60 元计算,仅相当于粮价的8.67%。自2006 年11 月以来,化肥、农药、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涨幅高达90%,其中化肥价格上涨超过一倍。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小麦种植成本达

  到每亩650 元(不包括人工成本),按单产500 公斤、每公斤售价2.00 元计算,每亩小麦纯收入仅为350 元。湖北、湖南等省种植稻谷纯收入更低,每亩纯收入仅110 元。另据袁隆平对湖南农户水稻种植成本和收入进行过估算,结果是扣除成本后,2011 年农民每亩水稻净收入116.6 元,其中农业补贴109.1 元,如果不算农业补贴,则纯收入仅为7.5 元。种植粮食作物报酬递减,直接影响到粮农生产积极性。虽然近年来中央财政大幅提高了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从2006 年的120 亿元增至2011年的860 亿元,但与快速上涨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相比,仍显不足。在粮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依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种粮收入已不现实,而通过粮食补贴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政策效应又被持续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完全抹去。因此,仅靠粮食补贴、而不能有效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实属艰难。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 年获得丰收,其中201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 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比2011 年增产1836 万吨,增长3.2%。但是,这些增产九成以上是来自粮食主产区;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区) 粮食总产量达到44609.8 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5.66% ,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13 个主产区。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始终徘徊不前,有些甚至出现减产。我们通过对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的田野调查,发现这些省份都广泛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尤其是在丘陵、山区地区,撂荒面积有的超过30%。甚至有些农户连“口粮田”也不耕种,其所需粮食全部到市场上购买。

  (二)政策操作过于简单,效率不高

  现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在政策设计上均有所不同,体现了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的目的和方向。粮食直补是对种植粮食的农户给予的补贴,其目的是鼓励农户生产粮食,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良种补贴是对繁育、销售和使用良种过程的补贴,其目的是推广良种种植,改良农产品品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是对农户购买和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给予的补贴,其目的是补偿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受到的利益损失,以有效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良种补贴依据农产品品种补贴实行现金直接补贴和差价供种两种方式,其中对水稻、玉米、油菜、花生良种采取现金直接补贴,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对小麦、大豆、棉花、青稞良种采取差价供种或现金补贴。差价补贴由省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中标单位在获得预拨的良种补贴款后向农户提供折价后的种子。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各地自行制定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补贴政策,导致政策的差异性较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求简便省事,大多数省份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捆绑在一起,按照耕地面积计发补贴,使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补贴演变成单一的农业综合收入补贴。少数省份在良种差价补贴中,因折价后的良种价格并不比市场价格低而广受指责,也有“暗补”之嫌,难以让农户真正受益。

  目前,问题的关键不是补贴资金是否捆绑发放,而是如何发放。在补贴政策实施初期,大多数省份采取按计税面积(原农业税计税面积)核发办法,后由于各地普遍反映计税面积与实际耕地面积相差过大,又改为按实际耕地面积核发。按耕地面积发放补贴资金虽然操作起来简单省事,但违背了农业补贴初衷,导致补贴政策作用大打折扣,补贴效率低下。

  (三)政策的公平性不够,机制有待完善

  一项政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实施的效率,而且要考虑其公平性问题。当前农业补贴政策在公平性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省际间补贴标准相差过大,导致不同省份之间、地市之间农业补贴额的不公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是由中央政府推动、中央财政主导的,中央财政依据各省、市、自治区耕地面积按照同一补贴标准每年将补贴资金拨付给省市自治区财政;地方政府承担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及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资金的补贴配套。在分税制体制下,由于地方财政财力状况不同,财力越雄厚的地区,其配套补贴标准越高;财力越薄弱的地区,其配套补贴标准越低,有些省份在一些补贴项目上甚至没有配套补贴,完全依赖中央财政给予的补贴。如粮食直补中,种植小麦全国补贴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每亩88 元,最低的甘肃省每亩仅为6.51 元,高低之间相差13.5 倍。像甘肃、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由于自身财力薄弱,高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根本无力给予农业配套补贴;而像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由于财力雄厚,可给予农业补贴的数额就相当可观。即使是同一省份,不同地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以湖北省粮食直补为例,武汉市每亩补贴标准为30 元,而相邻的黄冈市每亩仅为15 元,两者相差一倍。

  二是撂荒地的农户在没有任何农产品产出情况下仍可获得全额补贴,有些农户甚至将补贴资金用于购买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这显然与农业补贴政策的目的背道而驰;有些地方耕地转包、转租农户,转出或转租耕地后,仍可获得农业补贴,而转入、租入耕地的农户或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实际种植粮食却不能获得应有的补贴。

  三是缺乏对种粮大户激励政策,补贴力度有限。种粮大户每年为国家贡献了大量商品粮,但获得的补贴与其他不贡献商品粮的自给农户、撂荒而购买商品粮的农户相比并不算多,每亩相差不到10 元,有些地方每亩仅高出2 元。

  (四)中央出台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力度大,但运行不畅,覆盖面不宽

  自2007 年试行农业保险投保保费补贴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62.1 亿元,保费补贴从2007 年的21.5 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97.06 亿元,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投保保费补贴实行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共同分担办法,在农户、农业生产企业投保保费基础上,省级财政承担规定比例的保费,中央财政再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各级财政分担比例依据农业生产布局、农产品品种和地方财政财力状况确定,补贴比例为中央财政补贴30%~40%,地方财政补贴25%~40%,各级财政补贴额占农户、农业生产企业投保保费总额的比例不少于70%,其中大宗农作物、牲畜等保费的补贴比例高达90%。这一政策的优厚程度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发达国家,其补贴比例也未超过保费总额的50%。

  但是,由于机制不够完善,农业保险运行并不通畅,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广泛推行,覆盖面始终难以有效扩大。2011 年全国水稻保险的平均承保覆盖率不到一半,仅为49%;承保主要粮油棉作物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5% 。究其原因:一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行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地市级财政(未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地市级)和县级财政共同分担机制,且要求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比例达25%~40%,这对地方财政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财力较薄弱的地方、特别是高度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地方,其配套的意愿和主动性并不强,在中央政府强调“农民自愿参保原则”下,地方政府更是被动应对,少数地方政府甚至是应付农业保险,在农业保险推广上并不积极,以至于许多农户不知道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这也是农业保险“一头热”症结所在。二是由于对农业保险制度的宣传不力和农民自身观念原因,农户参保热情也不高。据我们对全国8 省30 个村1585 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并乐意参保的农户不足20%,有些农户甚至认为基层组织代收的农业保险费是乱收费行为,即使每亩稻田农户参保出资仅为2 元也不乐意。我们认为,农户之所以对农业保险如此抵触,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临时救助式措施密切相关,大多数农户认为无须参保,一旦受灾财产受损,政府也会出手相救,农业保险可有可无。三是农业保险由商业保险机构承保运营,政府给予保费补贴,这些保险机构出于盈利目的,对开展农业保险这种风险大、赔付率高的险种,并不情愿。据保监会统计,2010 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5.68 亿元,全年农业保险支付赔款100.69亿元,赔付率74.42%,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68.5亿元,森林保险赔款1.8 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30.4 亿元。如果计入保险公司运营费用和相关税费,则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盈亏基本持平。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保监会的支持,农业保险可能还像2005 年之前一样处于停顿状态。截至2011 年,全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74.03 亿元,仅占财产险业务的3.77%,占财产险公司全部业务的3.64% 。

  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但其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又是比较利益较低和承受风险较大的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在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既要考虑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农业对社会稳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既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又要注重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针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经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需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关于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一、企业发展的现状

  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们调查的8家纺织企业除海润织造外大都影响不大,产品订单都排到了3月底以后,企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双利利衣、欣跃针织、红叶地毯、一棉纺织、华庆制衣、曾我服装、华茂集团等7家纺织企业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应对积极措施,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战略,预计今年销售收入都比去年有较大的增幅,特别是华茂集团、红叶地毯等企业还在今年新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增幅都在25%以上。海润织造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企业领导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采取了“保生产、降成本、增库存”的措施,以价格优势开拓市场,预计今年比去年也要有一定的增幅。相对调查的8家纺织企业来说,8家化工及橡胶制品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家数相对较多,其中卡尔迪克白炭黑、汇能化工、横滨橡胶等3家企业受影响最大,库存产品增加,订单比往年大量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祥化工、顺兴塑料、大力橡胶、杜德利化工、广威消毒剂基本上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大祥化工、顺兴塑料经营形势好于往年,这二家企业都准备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扩大规模,计划总投资分别为580万元和900万元。

  二、企业发展的特点

  1、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迅速。我们所调研的企业,大都属中小型企业,各企业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积极迅速地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把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限度。

  2、企业抢抓机遇。金融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发展的严峻挑战,也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有些企业扬长避短,抓住机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些企业面对挑战,不气馁,不丧气,对自身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有些企业采取降价格、降成本、降费用等多项措施,争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企业发展愿望强烈。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企业都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如大力橡胶、横滨橡胶、华茂集团、华庆制衣、红叶地毯、大祥化工、顺兴塑料等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改、上项目、扩能力。

  4、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所调研的企业,大都在高薪诚聘高管人员和技术人才上下功夫,一部分企业管理行家和技术人才得到重用,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方式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转变。

  5、企业产品逐步升级换代。一些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出口政策,在保持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设备档次,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如华茂集团、红叶地毯、横滨橡胶、华茂集团、曾我服装、海润织造、双利制衣、卡尔迪克白炭黑等出口企业,都能够用足用活国家的出口产品政策,企业设备、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

  三、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所调研的企业,都有发展壮大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而放弃了一些发展的良好机遇。

  2、缺少高新技术人才,成了企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企业规模、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有些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在人才交流市场上难以聘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3、少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如大力橡胶等企业以每月最低600元工资的待遇仍无法招聘到满足企业生产的工人,沂山镇政府为鼓励农村劳动力到本镇民营企业工作,镇上出台了以每村为企业提供一个劳动力给村支部书记考核加80分的奖励政策,仍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4、一部分企业没有土地使用证,导致无房产证、无法办理抵押贷款,使企业家投资创业的困难加大。

  5、企业员工素质不高,难以管理。企业雇用的职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民,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都不高,按劳动法规来约束职工比较困难。

  四、对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通过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彻底打破家庭式管理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能减免的费用尽量减免,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4、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土地证,导致无房产证,企业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一些地方政策,解决无土地证、无房产证抵押贷款难的问题。

2019年企业怎样生存和发展的调查报告

  基本情况

  1、参加调查问卷的范围:全厂中层及一般干部,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计353人,其中:

  中层干部90人,占25.2%;

  一般干部121人,占34.3%;

  党员175人,占49.6%;

  入党积极分子178人,占50.4%。

  参加问卷者覆盖了全厂所有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机关处科室。

  2、发出调查问卷353份,回收352份,回收率99.7%,抽样统计平均准确率99.6%.

  调查主要发现

  1、对企业发展前景喜忧参半:

  认为齐鲁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15%和31%,两项合计为46%。认为一般、说不清楚的合计为49.5%。认为丙烯腈厂发展前景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13.8%和31.4%,两项合计为45.2%。认为一般、说不清楚的合计占47.1%,还有7.6%的人认为较差。

  2、对改制分流的认识呈现两级分化:

  认为必须该的占53.54%,认为可该可不该和不该为好的分别占26.63和19%,两项合计为45.6%。

  3、两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得到基本认可:

  评价厂领导班子好和较好的达到了67%,评价中层干部队伍好和较好的达到了65%,认为差的只占3.4%和2.9%。认为本单位班子好和较好的达到了90.5%。认为本单位党员作用发挥好和较好的占74%,党员先进性体现好和较好的占77%,党员在关键时刻表现好和较好的占89%。在评价我厂目前党员管理工作时,80%的人认为好和较好。在涉及我厂党员队伍是否适应改制分流时,认为很适应和适应的占65.5%。认为不适应的占7.78%,其余为说不清楚。

  4、对存续部分改制后党组织及党群干部设置态度明确:67%的人认为存续部分改制后应设党组织。12.4%的人认为应该设专职党群干部,51%的人认为党群干部应专兼结合。

  5、存续部分改制分流工作中的三个特点:

  (1)对集团公司、公司改制分流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34%。

  (2)存续部分改制分流后生存关键,认为是经营者的占53%,而认为靠自身努力和公司扶持的分别占24%和23%。

  6、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两个焦点:

  (1)认为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应自上而下进行的占53.8%,至少应同步进行的占39.4%,只有5.88%的人认为应自下而上进行。

  (2)认为厂机关过多的占73.9%,只有0.91%的人认为机关人员少。

  7、我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在问及如果你是机关人员,组织安排到存续,表示服从的占67.7%,只有6.82%的人不服从。而上市人员是否自愿选择去存续时,有46.6%的人选择了愿意。

  8、上市要发展,重组改制是关键:

  在问及我厂上市部分与公司其他部分重组时,赞成的占49%。认为上市部分要持续盈利,主要靠:技改(43.4%),上新项目(37.4%),价格倾向(12.6%),减员(6.19%)。

  9、厂及基层管理工作得到基本赞同:

  对我厂目前管理工作认为满意和较满意的占65%,对本单位目前管理满意的占92%。

  10、存续部分改制后经营者的合法收入:认为不能超过职工收5倍的占40.59%,不能超过10倍的占20.60%,不能超过20倍的占5.97%.

  11、对企业目前的最大期望:

  提高效益占58.05%,保持稳定占23.13%,抓好生产14.73%,改制分流4.08%.

  调查结果分析

  1、从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99.7%)来看,广大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态度是认真的,各基层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得力。一方面说明大家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另一方面说明大家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注企业的未来,关心自我的发展。从统计数据来看,积极、健康、向上是我厂骨干队伍中的主流。

  2、对我厂上市部分今后如何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一是靠科技,上新项目发展壮大自我;二是与公司兄弟单位重组,增强抗击打能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3、对改制分流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态度端正,对存续部分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坚决拥护改制分流的占到了一半以上,应该说是进入今年以后持续不断的形式任务教育和面临的严峻形势使职工头脑更加清醒,在对存续部分将来生存关键选择时,经营者(52.6%)高居第一,其次是自身努力(24.3%)和公司扶持(23.1%)。因此说,我厂职工对存续改制后的发展报有坚定的信心,而不是过多的依赖公司的倾斜,关键在于带头人,关键在于我们的自身努力。

  4、无论对于上市部分,还是存续改制分流部分,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67%的职工认为存续应设专职或兼职党群干部。这证明干部职工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认可,同时说明多年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依靠自身努力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5、班子和党员队伍得到肯定是公司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在全厂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认同,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果,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又说明我们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死角。相对于本单位90%的赞同率,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一是虽是无记名调查,但由于本单位统一收交,难免笔下留情;二是大家经常感受身边的典型事迹,对其他单位、部门和同志了解甚少,正所谓眼见为实;三是普遍存在“自尝”心理和“晕轮”效应。同样反映在对管理工作的评价中,对厂里满意和较满意的占65%,而对本单位满意的占92%。因此此项结果应辩证统一的分析和看待。

  6、对于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的矛盾的心态凸现。如:机关人员组织安排去存续:服从的占65%,不服从的只有6.82%,上市人员自愿选择去存续的占46.6%,这应当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认为厂机关人员多的占调查者的73.4%。但在问及上市持续赢利的主要手段时,回答减员的却只有6.19%。认为改制后存续发展的关键是经营者的占53.3%,但在涉及经营者薪酬时,随年收入增高,赞同比例呈几何递减:5倍(40.59%)。10倍(20.6%)、20倍6%。由此不难看出,大家一方面希望企业赢利,一方面又不希望减员;既认识到了企业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太情愿经营者有过多的收入。多年来计划经济在国有企业职工中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领导者需要换脑筋,职工同样需要动脑筋,否则国有企业改革更加举步为艰。

  7、求稳怕“乱”,尽量维持现状是一种普遍心态。丙烯腈厂成立近五年。从成立之初的喜悦,加入齐鲁石化大家庭的自豪与优越,随着98、年的分流,20年的竞争上岗、20年的买断、20年的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效益的连年下滑,干部职工有“风雨飘摇”之感,因此,目前求稳的思想占据了上风,明知改革早晚要来,但宁可安于现状,明知走出去可能是“海阔天空”,但又不想放弃眼下的即得利益。所谓怕“乱”,就是怕改革、怕分流、怕下岗,自下而上“等”、“靠”思想相当严重,有种“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悲凉味道。

  建议

  1、继续加大对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工作和宣传和教育力度。目前宏观政策多,微观措施少,不确定因素多,造成对职工宣讲难度加大,许多问题回答不了,解释不清,职工需要具体的乃至与自身有直接关联的政策和措施。“政策滞后”,造成教育被动。

  2、职工对齐鲁公司和我厂前景喜忧参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眼前所看到多为不利因素,而所听到的未来又是模糊不清的描述,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不仅要把“问题讲透”,还要把“成绩讲够”,要让职工看到未来、看到明天,只有鼓励、顺气,才能抓实。

  3、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专注做好每一件事。要“队伍不乱”,首先要“班子不散”。越是到改革的紧要关头,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越要给职工做出表率。个人患得患失,自乱阵脚,对工作、对我们的事业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改革应自上而下,要从上级部门和领导做起,正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4、生产稳定、队伍稳定是机构改革和改制分流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做到积极稳妥,平稳推进,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小企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我县的中小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下滑,甚至出现了一些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的现象。为深入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县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和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县人大会同县财政局、审计局,采取实地走访企业、问卷调查、走访金融机构、涉工部门和企业主访谈等形式,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从被抽样调查的30家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其中工业企业28家)实地走访、50家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负责人问卷情况和全县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开工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我县中小企业基本状况总体稳定,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所显现。

  (一)运营情况——行业分化明显

  玩具行业表现好于去年同期的水平:由于融资结构与春节期间人员调整,企业的成本压力与融资情况较去年底有所改善。但是,鉴于去年同期正是我县受质量风波影响最为明显的时期,而目前企业的生产,大多是去年行业回暖时期签订的订单,没能及时、反映严峻的市场形势变化。

  金属加工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由于市场、政策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的调整,以及国家控制过热的调控政策因金融危机而强化,金属加工行业下滑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业务收入、利润下滑,行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

  (二)企业融资情况——规上宽松规下紧张

  去年9月份以来,国家连续4次下调基准利率,累计下调利率1.5个基点,企业在贷款方面的财务支出已经大大减轻,同时我县认真落实上级各种金融政策和举措。但是“两难”情况依然存在:一方面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规模以下企业资金的压力比较大,贷款需求高,但由于缺少合格的抵押品和信用担保而难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银行放款难。工行等商业银行普遍反映,规模以上企业中玩具行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小,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无贷款负担,某些银行方面甚至出现因企业还贷的增加和提早,而导致存贷比下降过快,要求客户不要提前还贷。

  从目前银行出台的各项举措上看,基本上只能做到促进银行放贷手续的加速,减少中间环节,但放贷的标准并没有降低,因此基本上没有产生扩面的作用。对于很多在门槛外的企业融资需求,银行资金难以有效满足。如何在银行经营风险控制与企业缺乏有效融资物之间取得新的突破,任务依然艰巨。

  二、金融危机对我县中小企业的影响

  木制玩具业:一是市场需求大幅缩水。国外市场订单情况变化很大:单笔订单的数额大幅缩水(以往常有25万套单子,如今大都为5或3万套)。部分企业表示,年初的美国展销会、德国纽伦堡展销会上,行情异常冷清,用企业主的话说就是:“以往是年初展销会的单子可以保障企业主睡觉到8月份,现在是企业主直接在展销会上睡觉”。国内市场方面,出现了一些极端数据,部分企业反映,他们的国内市场销售,在一二月份,同比下降了80%。二是行业信心受到影响。由于外部市场的环境不断恶化,玩具企业的信心出现较大的下滑,企业主普遍认为至少明年,整个市场才有回暖的可能。因此,企业主动压制扩张势头,暂缓扩大生产和投资,销售上倾向接小单子、要求付现金。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目前也要求现金支付,或缩短应付账款的期限。三是销售渠道受到冲击。本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外销售商收缩业务范围,使得我县部分玩具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受到影响。比如美国最大的玩具零售商kbtoys已经在年初申请破产保护,其他如玩具反斗城(toys"r"us)、沃尔玛(-)等也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并将部分的降价压力向生产环节传导,继续压缩上游供货商的利润空间。四是隐性贸易壁垒问题突出。一方面,XX年年玩具质量风波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国外消费者对木制玩具的信心还是有待恢复的;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玩具质量安全某种程度上成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各国的各种隐性保护措施也在增多。五是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受市场需求下降的直接影响,不少玩具企业在年底的时候已经开始减员,主要是不再续聘部分外地工人。目前规模以上玩具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比去年的高峰生产时期有所减少,但不明显。时下,很多企业的单子仅能满足未来一两个月份的生产,部分企业已经不能满足全线生产的需要,不得不对生产进行调整。如果到了5、6月份,玩具行业的旺季情况仍不见好转,企业将根据形势,继续收缩业务,进行必要的裁员。六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加重了我县玩具企业负担。由于我县玩具企业大多属农民工居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都是按订单生产,季节性用工和突击加班较多,《劳动合同法》对于工资、加班、社会保险、聘用等方面的硬性规定,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金属加工业:一是成本相对加重,如原材料价格没有出现如钢材、原油等大宗商品一样的大幅度回落,用电价格的相对高位(千瓦费、三峡建设费的收取);企业用工成本压力没有明显的减缓。尽管工人普遍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感观,也愿意接受一定幅度的减薪,但五费合征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压力依然很大。二是可再生资源增值税的开征,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本年度起,国家开征可再生资源增值税(税率为17%,2010年退税比率为70%),尽管规定了退税幅度,但具体的退税时间不明朗。这对于以废钢铁为主要原材料的金属铸造加工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当下成本增加难以避免。三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他们反映,现在对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很多的企业是主动限产和收缩经营战线。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在苦苦支撑,为的是“三怕”:一怕进一步亏损,二怕失去市场,三怕流失一线技工。四是金属加工企业资金流相对比较紧张。金属加工企业大都为我县近年来新引进的企业,尚处于建设期,且规模以上金属加工企业的投资要大大高于玩具企业投资标准。加之部分企业由于库存与原料成本提高,挤占了流动资金,资金压力相对突出。五是订单减少产能过剩。有企业反映,他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下滑的压力,其下游客户的需求萎缩了近70%。该行业的企业普遍已经进行了裁员,部分企业的工人数比去年高峰时期减少了30%以上,其中阀门产业的减员幅度是最高的。产能方面,大部分企业都维持在设计产能的70%左右,华宏公司已经下降到高峰产能的50%左右。

  三、几点建议

  (一)要坚定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任何困难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只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关键是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信心是支撑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信心是成功的精神支柱,有信心才会有所作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我们不仅要认清挑战,更要认清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化挑战为机遇。

  (二)要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式。一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建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结合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对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第一线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着力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着力打造自有品牌、组建营销基地及营销网络,加大产品内销市场份额,推进产品销售市场多元化。二是要促进集聚发展。利用资源和市场约束力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抱团取暖”,扎堆发展。要加快推进杨柳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区域集群。以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稳步推进先进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三)要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加强素质建设,练好“内功”是中小企业应在金融危机中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中小企业的队伍素质。一方面要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鼓励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到专门院校进修、到企业经营管理短训班培训,丰富知识、扩展视野、提高层次。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小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抓住当前生产不饱和、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或转岗培训等时机,采取校企挂钩、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能力和凝聚力。同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降低资本负债率,避免盲目扩大投资;要大力推行电子商务,提高竞争力。

  (四)要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政企联系,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增强特殊时期为企业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政府除继续贯彻落实上级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外,应加快地方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步伐,保证让已出台的现行税收、社保、就业政策真正惠及中小企业。同时可以将惠企政策的落实与评价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考核中,对惠及程度由企业进行无记名评价,以督促惠及政策避免仅仅流于文件通知。二是要切实执行有关清费减负政策措施,改善投资创业和企业发展环境。引进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切实降低中介服务收费负担。加快制定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措施,鼓励我县玩具企业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三是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银政合作平台,切实把握信贷支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加大支持力度,规范公司放贷行为,为微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服务,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四是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急切盼望的政策咨询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化服务、创业指导等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和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其健康成长。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和决心,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认真贯彻省政府提出的“解困、扶持、服务”六字方针,高度重视企业解困工作,及时防范和处置突发性问题,千方百计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浅谈企业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逐渐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来讲,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中仍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坚持实行综合治理,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新形势下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新途径。本文就企业综合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不利局面。

  关键词:企业;综合治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综合治理是党和国家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战略方针,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曾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把社会管理(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问题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然而,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综合治理工作方面,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因此,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自身管理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改善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困窘局面,是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综合治理工作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对综合治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综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往往因生产任务紧、人员少等原因,忽略了综治工作的重要性。一是怕麻烦,认为综合治理工作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把此项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二是光说不干,嘴上也说综合治理工作重要,实际上却不去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因此,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是表面工程,并没有被很好的落实,企业上下对综治工作只是应付。

  2.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治安防范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失盗案件的频发是困扰企业治安的一个主要因素。共性问题是管理人员和管护人员的责任心欠缺,依旧保存着“老好人”的思想,出现问题不及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能瞒则瞒,能拖便拖,能蒙就蒙,始终保持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怕得罪人。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使得综合治理工作更加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3.对于低素质劳务人员用而不管

  随着企业的改制和用人机构的变化,外来务工的劳务人员队伍也急聚扩大,客观上讲,这一部分“游兵散将”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同盟军,但由于这部分人素质参差不齐,又缺乏对这部分人员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机制。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部门,更何况这部分人员流动性特别大,给管理上更增加了难度,用工单位管理上稍有疏忽,部分劳务人员便会趁机干一些损公利己的违法事。对这一大部分人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重点和难点。用工单位只知道用,不知道管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4.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科学、高效、高质完成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然而一些企业综合治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有的是执行制度不认真,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制度,对下发的有关规定看都不看,遇事才现翻文件;其次相关责任人员落实责任不到位,对重点防范部位和重点人员的管理工作做不到位;再就是综治工作力量严重不足,机构形同虚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工作责任。

  加强企业综合治理,领导重视是关键。为切实加强企业环境综合治理,企业应组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部室协助抓的责任机制,确保权责分明,责任到人。主管领导要把落实综治责任制归为企业常务工作主要内容,纳入总体安排,提上议事日程和融入日常管理,常议常抓,不断完善综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要贯彻“标本兼制、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抓好监督队伍建设,高度重视综治责任制的落实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规范预防、监督工作机制,在定政策、做决策前,充分尊重民意、尊重科学、依法办事,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职工群众利益的行为,杜绝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确保企业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

  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工作理念。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综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企业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综治工作方法;结合企业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好法制和道德教育,以促进企业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步入法制轨道,是加强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3.加强教育、监督和管理

  深入细致地做好员工的法制及规章制度教育,特别是要做好对外来劳务人员和劳务负责人这方面的教育,彻底改变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劳务人员及劳务队伍的管理,用工审批和管理部门要与用工单位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用工单位要把对他们的教育当作一个必须履行的程序超前做好,并要掌握劳务人员的基本情况,不得使用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员。要签订治安防范保证书,预防劳务流动人员的违法犯罪,从制度上、管理上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监管。

  4.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综合治理实现稳定的前提条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维护规章制度和纪律的严肃性,没有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就不能维系现代企业的生产,更不能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周到、细致、准确,必须能够贯彻到企业基层,到车间到班组,以至于到人头,没有这些做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明确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执纪要严,违纪必纠。建立起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企业管理氛围,实行岗位责任到人的方法已经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岗位责任明确,就必须实行违反责任追究制度。在这个法条面前,没有特殊的个人,谁违反就制裁谁。这样的管理才有威力,才服众,才能有效力。

  5.提高相应人员素质,增强人人参与意识

  企业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持之以恒抓好综治和平安教育,努力使全体干部职工群众,充分认清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做到行动统一。加强教育工作,应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多进行广泛宣传,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要。因此,经常性安全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是构成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的精神要件。安全稳定,人人有责,一定要多讲多宣传,要消除人们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增加主人翁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只有针对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自身管理和对员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群防群治,齐抓共管,重抓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不利局面。对于综治,只有落得实处才是做好此项工作的根本,企业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社会管理(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才能增强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效性,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荣振宇.加强企业综合治理的思考[J].公会论坛,2010(16)

  [2]燕飞.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综合治理工作[J].企业文化,2010(10)

  [3]孙世升.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闭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

  ------------最新【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逆境求生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作为一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按照县委的要求,摆正位置,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整改落实。努力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经贸工作。在参加集体学习和坚持自学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实际,以我县工业中小企业逆境求生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企业调查了解他们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对策,与之共同讨论一些下步工作的发展思路。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我县当前工业发展情况,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中小企业目前状况。

  XX年上半年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调整,即收紧各种生产要素;下半年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政策是顺向调整,适度放松各种生产要素,应对金融危机。在紧缩和适放的大调整中,**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形势异常严峻。进入XX年以来,**201户中小企业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日子虽然难过,但没有一家因为应对失误而破产倒闭!一季度完成现价工业产值39482万元,同比增8.8%;完成出口6万美元,新增中小企业4户、中小企业上缴税金4576万元,同比增14.4%;节能降耗工作按市下达控制指标稳步推进,各项指标比预期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科学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应对当前经济中的一系列挑战,中小企业犹如面对一个变动的超级大系统,需要调理的因素太多: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发展速度与质量、行政管理与市场规则、创新与守成……方方面面,此端彼端、错综复杂。**工业中小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沉着应对、逆境求生、科学发展,彰显了中小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在乱茧抽丝中,**雄达木业公司在浙江人傅老板的引领下,率先感知国际国内建筑用层板的晴雨表,迅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直销店,抢占国内、省内市场份额,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创新与守成是蔗糖传统产业最大的命题,**恒盛糖业公司、康丰糖业公司董事长团结带领1100名对甜蜜事业执着追求者科学应对蔗糖传统产业生态环境不利的形势,组建“技术创新中心”,节能减排技改,机械耕蔗地助推蔗农种蔗,降低蔗农劳动强度,外抓原料生产,内抓节能降耗,出糖率,安全生产率,三废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显着利好,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承担双双科学取向。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贞元硅公司在XX年上半年进行节能减排技改,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首批铁合金加工行业准入名单。到目前,实现硅冶炼单台炉子连续12个月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矿电(水)结合发展工业的奇迹。“建星纸业公司詹老板是个好人,从不扣我们工资”,这是原造纸厂下岗回聘到巷商独资——建星纸业公司工人说的,造纸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是竹浆纸一体化基地建设滞后,原料成本降不了;另一方面是纸价持续下滑,融资困难;三是新的环保排放标准务必限期达标,这些都需要投入。中小企业老板不抱怨,不叫苦、想办法渡难关,在逆境中组织原料,改造锅炉、增加环保投入、调整生产工艺,培训员工,鼓舞土气,做到不停厂、不减薪、不裁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零零总总,**中小企业逆境求生科学发展实属不易。就是在这样的逆境和困难面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重要性及深刻内涵得到了彰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指导着实践。

  二、面对困难、采取措施,服务企业、共度难关。

  科学发展政府助推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逆境和危机,政府果断决策,积极想办法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是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融资。银行难贷款,企业贷款难这是客观存在,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和企业对传导的信息遴选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第三方出场——政府牵线搭桥,实现银企对接。**县银、政、企座谈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这是银企对接的最好平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借新还旧”现金存量不足的问题,过去是由企业向社会借“高利贷”渡难关,现在政府学习科学发展观,建立“借新还旧”基金,帮助企业过坎渡难关。呈现出政府、企业各履其职,各尽其责,共渡难关的和谐发展局面。

  二是引导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去年以来全县工业中小企业都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得到了省、市、县鼓励扶持资金1543万元;70%的中小企业组建了技术信息中心,申报2项技术专利;获得5项品牌认定;完成了10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配方的研发。

  三是整合资源,有效配置资源。资源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治理整顿**硅矿开采秩序,有效保护了优质硅矿资源,为县境内的硅加工中小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资源基础,增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通过煤炭资源的整合,降低煤矿的安全事故,提高煤产量,为中小企业就近提供燃料;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配置给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扩大中小企业规模。

  **中小企业逆境求生科学发展的实践,是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实例。搞好宏观管理,科学指导是关键,尊重企业自主权,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机遇,顺势而谋,抢占商机即是上上之策。

未来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

  XX年将结束,又是一年总结工作开始之际,天飞最近做《XX年度总结与XX年度经营管理计划》,经过对企业的内外部分析。发现了n多对当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诸多警钟.......

  以下供各位参考,有不对之处请多指正,谢谢!

  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我们应该对以下现象敏感哟!也是又一次给当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的警钟!!

  当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环境宏观如下:

  1、中国大陆“人口红利”将在未来XX年逐步消失,因而人力密集型制造业将在人力资源环节遭遇严重瓶颈,目前效应已经显现,且会每况愈下。

  2、随着90后踏上工作岗位,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工作、生活环境都比较挑剔,人员流动性大的特征很明显。

  3、模具、注塑等各类加工型行业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内资小企业不断加入,采用低成本、高品质、快速反应能力竟争等方式,采用低价格来扰乱市场价格,占有市场一席之地。

  4、原材料、薪资、福利的不断攀升,导致制造成本提高,是未来制造业的用工趋势。

  5、市场因经济走势不明朗,股市的起伏最明显..客户对供应厂商运营管理能力、质量保证与快速反应服务不信任及认可,不敢下长单,大单;导致订单量小,交期急的趋势非常明显。

  6、资金雄厚的企业借机整合产业链,提升企业身体运营管理水平,重点是财务预算与控制、经营管理能力与成本控制、产能提升、质量保证方面等进而推高行业集中度,在每一个环节确立竞争优势,最终将凭“全产业链模式”获得新一轮的增长,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7、各个国家及区域对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环保要求及法律法规要求越来越多,相对企业的义务与责任也越来越大。

  8、对于制造或加工行业来说,又是一次洗牌革命,作为有一定资金、顾客群、企业规模与人才的企业又是一次提升管理水平的机会,必然会发展壮大起来。

  作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你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1、在哪里竞争

  公司主要目标领域是什么?汽车?it?…

  公司主要客户是谁?it企业?汽车公司?…

  公司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

  几大类中哪个大类是重点发展的

  各部分的发展比例

  ..........

  2、如何竞争

  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公司的核心业务单元是什么

  公司各业务单元的发展步骤是什么

  公司将向客户提供什么增值服务和产品

  3、企业内外部分析:

  企业内部优势有哪些

  企业内部劣势有哪些

  企业外部机会有哪些

  企业外部威胁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更加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100%的人回答是:低成本、高品质、快速反应能力、优质服务等才能适应。为了达到这些,我们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管理运营水平提升、技术创新等都需要人才来进行,所以基础是人才,我们得先有人才。

  …..我应该如何拥有这些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担当和责任的经典短句

夸赞企业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