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诵读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诵读《论语》,感悟成长

  从四年级开始,我有幸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论语》,每天的第三节课时间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经典诵读时光,想想刚开始那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子曰、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读起来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老师的带读和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这个暑假,老师布置我们每天诵读《论语》,每天在班级群打卡,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每次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仿佛和一个充满睿智的人对话,所以我特别珍惜诵读的时光,每次坐在靠窗的位置,呼吸着窗外清新的空气,开始大声读诵起来,不敢走神,生怕读错字的发音,每每读完,身心安定了下来,心平气和,有时,心情不佳、有点郁闷,读上几遍,便神清气爽,好象把内心的抱怨之气读出来似的,身体轻松许多。读久了之后,渐渐就会背了,不用看书,就能背下来。现在我能够背诵前五篇了。每日坚持诵读,对我来说,不是负担,反而变成一种快乐的期待,内心一天天也有了变化,人也精神了,口齿也开始变得清晰。而且,似乎信心也一天天地增长,心情也越来越快乐。《论语》真好!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它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文明人。让我们与经典同行,让经典伴随我们一生!

  读《论语》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在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初读时,只觉晦涩拗口,那些古代的发音让我有些心烦意乱,可逐渐地,那些拗口的词句在嘴里变了味,一串串读下去,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古韵,以往在我眼前漂浮的字符,都变成了穿着黑白舞衣的小精灵,调皮地发出清脆的笑声。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仿佛看见一青衫男子端坐在朴素的木桌前,桌上一盏昏黄的油灯,忽明忽暗地映着他蹙眉低想的脸,月光温柔地流泻到他身上,撒落一地芳华。读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仿佛看见在青石小巷内,有一破败的茅屋,屋内的男子穿一袭破败的长衫,面带清浅的笑容,从容不迫地举筷,吃着面前粗糙的米饭,饭毕,默默喝完了面前的一杯冷水,屋外飘雪,屋内也处处漏风,可看着他,只感到自足。我合上了书,心中只觉无比平静。一阵风扬起了白色的窗帘,泻下几束阳光,我依稀看见了一树绿影,绿得那样纯粹,那样恣意,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起风了……

论语全文诵读版

经典诵读论语作文

  暑假里,妈妈要我背《论语》.我接过一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映入我眼帘.妈妈郑重地对我说:“泠杉,以后你每天背一章,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哦!”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万个不愿意,但是看着妈妈那种严肃的眼神,我特意装出很乐意的样子,兴奋地说:“嗯,我很乐意”

  一开始,我为了让妈妈觉得我愿意背,就装着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其实我都是装模作样、死记硬背,一点也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去理解.可是慢慢的背到后面,我会看懂一些了,有时自己也会去查阅资料,理解意思.于是,我发现《论语》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教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论语》中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说: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了吃饭.高兴时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就要来了.仅此而已.”从这个小故事我发现孔子是个跟我原本想象的圣人不一样.原本我想,孔子,是一个圣人,千年才这么一个呀,一定是高高在上,每一句话都是高深莫测的,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孔子却说自己“仅此而已”.这让我体会到:做人不能太骄傲,连孔子这样的大圣贤都这样的谦虚,更何况我们这些无名小辈呢.《论语》中还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连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从这里可以教会我们不一定圣贤就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他有缺点,那这些缺点也是一样可以批评的

  我相信,正如妈妈说的,《论语》是一本会让我我终身受用的好书,它告诉了我应该怎么样去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努力,要表里如一.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四年(5)班刘泠杉

  本篇经典诵读论语约700字-800字,.

一分钟论语诵读

  我们读《论语》

  主持男:《论语》博大精深。

  全体:《论语》通俗高雅。

  主持男: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全体:我们说:“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举竹简)

  主持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全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主持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全体: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主持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全体:孔孟之/道流传千/古

  弟子三/千仁义待/人

  四书五/经天人合/一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礼》《易》/与《春秋》

  古典风/尚,经典绝/伦

  悟而知/之,至、高、境、界

诵读《论语》,感悟成长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是我“学业上升期”,几乎每科都有好成绩。学习好,自然朋友也多,那些朋友一下课就蜂拥在我的座位边,问这问那。想起那时,真有满足感。但好景不长,三年级时来了两名从其他班转来的同学,老师呼吁大家要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可是,我却目中无人。

  也许是因为我的目光短浅吧,没过多久,两位新同学在班上展现出异样的光芒,不知他们什么时候“化蛹为蝶”,把我这个第一给挤下去。我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呀!从此想拿“第一”比登天还难呀!原先堆在我身边朋友霎时无影无踪,真失落呀!记得有一次半期考成绩不理想,我无精打采带着一身的怨气回到家,这股气该怎么发,看来只有“借书消愁”了。站在书柜面前,放眼望,一片“书的浪花”,一片灰尘的海洋。此时我的目光停留在那本又大又厚的《论语》上,从书架上取下打开……不一会儿,我脑子里已经记住了大量的名句,其中让我真正明白道理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提示?这难道是心灵深处的劝告?我的怒气消失了,我回想起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一下子恍然大悟。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放下《论语》,立马拿出语文书诵读起来……从此以后,我不再高高在上,遇到不懂的知识我也会不耻下问,再也不敢骄傲。而且,我与他们两个还成了好朋友,好伙伴。就在向他们请教那一刹,我扔掉的是自大及骄傲,得到的是道理以及谦虚。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就在悟得道理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日常法律常识100问

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