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作品的经典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书法人生,书写人生

  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书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书法之道乃是天道,融入的是阴阳合一、相辅相成的自然之道,书法之义在于人文,传递了千年以来文明演进历程的密码。

  天道与人文的思想在描红“人”字中展现无遗,人生必然无法处处顺遂,所以我们要学会“藏而不露”,处世待人的人际之道,要诀在于“不偏不倚”,行为中正,人生漫漫,须学会耐心等待,谋而后动,才可以“缓缓出头”。简单的一撇一捺,道的是书法之要,演的却是人生之道。

  远在汉代,扬雄已指出:“书,心画也。”执笔所写,其实是展露心中所想。书法之形让人有赏心悦目之喜,书法之韵让人有沉浸其间之乐。然而书法之乐并非起笔便可获得,正如人之入世,也无法一马平川,前途无碍。所以,“人”字的起笔要“逆锋起笔,藏而不露”。“逆锋起笔”是“人”之初笔,逆境沉潜,何尝又不是人生哲理呢?“未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的歌词,指向的便是人生有为的大道。

  书法是很深奥的一门学问,真正有所为的书法家都懂得书法用笔有中锋与侧锋之别,然而“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用笔是否中正,与书写者内心是否平和,心志是否坚毅有很大关系,北宋书法家朱芾学书有成之后,将中锋用笔作为书法家“得笔”与“不得笔”的标志。心是物象,承载与传达书者的旨趣、情趣、乐趣,更承载着人生际遇。人生无常,唯有走中正之道,才可劈波斩浪,才会“不偏不倚”。这是人生有为的必经之路。

  书之道便是人之道,书品即为人品。人之个性不同,所写字之神韵也自然不同。书写者宽厚,其字便厚重,书写者轻佻,其字便浮躁。“神融笔畅”才会“缓缓出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然而滥写碑文让他的字失了沉稳;张旭狂放不羁,所写狂草龙飞凤舞,却尽展心中郁勃之情,一生刚强。人生“缓缓出头”,本来就不宜操之过急。

  书法之道便是人生之理,练习书法可以让人修身养性,书法精神中的学养、胸襟与境界,可以洗去时代的浮华,让人生重归于宁静。如果俗世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悟得这个道理,那么,人生自然有成。

写书法作品的经典内容

书法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大家,名曰:“沈伯华”。

  沈伯华是我的书法老师,也是我的老爷爷。老爷爷今年已八十二岁高龄。他自幼喜欢练字,从九岁练起,十岁便开始为别人写对联。他二十岁时书法作品就已经获得奖项,迄今已经写了七十几年的书法了。

  沈老爷爷原是姜堰检察院的检察长,现在是老年书法联谊会元老级人物。他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饭便开始练习书法。每天两百字是他的任务,有时他高兴了,中午不吃饭,午觉也不睡,只为了书法作品能够一气呵成。是不是有种废寝忘食的感觉呀!

  我的老师不仅写字认真严谨,待我也不一般。

  以前没有固定上课时间的时候,老师总会站在楼下,看着来去过往的车辆。看到我下了车后,他赶快赶到我的身边,又是挽着我的手又是帮我领包的,还嘘寒问暖:“早饭有没有吃,肚子饿吗?”这些问题总是一看到我就问。若我没吃早饭,老太就会下楼帮我买,刮风下雨,无一例外。每天写完字他们还带着我去玩,有时候还会买个小礼物作为奖励送给我。有时还去欣赏书画等等。就拿上星期来说,我和老师一起去新华书店旁边的曲江楼,欣赏书画。当门卫刚准备要给我们登记时,他一眼便认出了老师,顿时十分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曲江楼里面有太多太多名画古字。行如清冽之风,楷如泰山之稳,草如龙飞舞动。画上画什么像什么,鬼斧神工,堪称极品。老师为我一个个地讲解,一下子让我认识了许多人物、书画……

  我的老师写字废寝忘食,待我视如己出。他学识渊博是不是好生厉害啊!

写书法作品的经典内容

书法作文

  汉字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甲骨文时期。虽然当时没有墨水和石头,只是使用了动物骨头、石头或动物皮等各种原材料,但文字已经形成了原始书法艺术的雏形。然而,欧洲的文字设计起源于古埃及和法老帝国。

  书法形式多样,并非书法独有。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文字载体,都有可能发展成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任何一种努力、认真书写、具有审美价值的书写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书法艺术,如今人们在谈论书法艺术时,常用的概念是墨和纸砚。当然,很多人认为毛笔、宣纸、墨、砚代表书法。这是一种错觉,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心理。别的不说了,就碑文、印章不能算书法艺术吗由此可见,只要是文字的艺术加工和审美创造的行为,就可以视为书法艺术,而不能局限于书法艺术的具体工具和载体。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的、审美的书写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本质是美化文字,而不是删除文字的内容。那么书法艺术有没有具体的练习标准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优美的书法没有严格必要的结论和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所以以挂职的形式练字,往往会扼杀书法爱好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不推荐和支持发帖行为。

  绝大多数书法界人士认为,练字的基本前提是练楷书。但我认为楷书只是一种书写规范,仅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和创作的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是没有规范和定式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作者能否写出有审美价值、能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某种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

  因此,书法艺术行为的核心本质与绘画、文学、摄影等其他艺术并无根本区别。它们是创造美的、感人的作品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强调邀请呢原因有三!

  第一,重视岗位的人要把书法艺术缩小到汉字的书写艺术。但是汉字的书写艺术确实有很多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去膜拜,去模仿别人的脚步。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最基本的笔画书写。但是书法初学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写,怎么把每一笔都写好。因此,楷书中的概念笔画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做法标准。

  第三,很多人以抄袭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当成前辈的徒弟。他们努力追求的是抄袭的程度和模仿的程度。大部分人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什么叫书法。他们错误地把书法当成了一种求名的工具和交易,以为学习一个古人的书法帖就可以扬名天下,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懂艺术的真谛,根本不懂审美和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并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创造,什么是个性,临帖的写法和临帖的模仿艺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一步一步的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拿一些前人的作品当老师,把自己禁锢在某种写作格式里。

  中国古代讲书法的时候,有一句名言:“看不到字形,只能看到神灵,那你就是高人”。他还说:“如果你像云一样飘,如果你像龙一样感觉。”。然而近代一位国画大师却震惊了,他说:“向我学习的人活着,喜欢我的人死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学艺术方法达到自由的人会活,学表面的人会死。由此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最终强调的是精神而不是字体。

  前天去京都美术馆看京都展。看了所有书法系的作品,只有一种感觉:黯然神伤!

  大部分作者喜欢模仿抄袭,肤浅,几乎没有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个词。如果去掉“艺术”二字,那么里面的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二字代表的无非是写法。毫无疑问,书法系的所有作品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很多名家作品的写法标准。但是,如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书法艺术”,那么“艺术”这个词的含义就太糟糕了,因为没有一件作品真正具有书法艺术的精神和灵魂:展出的作品都是死的东西,看不到活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书法艺术中的禁忌!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写方法和艺术追求有机结合的结果。真正的书法艺术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材料和某个国家的文字。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丰富和繁荣自己的文字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没有国界。汉字书法艺术只是世界书法艺术的一朵花。

书法

  书法,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更是中华艺术殿堂中璀璨的瑰宝。

  书法中的重要工具——毛笔,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个传说。秦朝时的猛将蒙恬,因为大获全胜,要上报秦始皇。可竹简太多,刻不过来。不能及时上报秦始皇要被杀头,蒙恬灵机一动,就用红缨做毛笔,在绫子上写字。可红缨是用麻做的,很不好使。蒙恬用完后就把它扔进了石灰池。后来蒙恬把红缨捞了出来,又给秦始皇写了一道奏折,这次他大喜过望,把红缨命名为“笔”。后来又用狼尾巴上的毛做笔毛,就是现在的“狼毫笔”。

  书法逐渐成熟于汉代。这种独特的艺术以优美的形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门文字结构和运笔规律相结合的艺术。书法的书体主要有七种,其中较著名的有隶书、草书和楷书。隶书兴于汉代,至三国时期楷书开始兴起,后来人们又创造了草书。

  随着书法的兴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书法家。有铮铮铁骨、对国家一片忠心的颜真卿、有风度翩翩的王羲之、有耿直的柳公权……我最喜欢颜真卿,因为他技艺超群,用写篆、隶的笔来写楷、行、草,集众家之长,可谓是笑傲群雄。他还有许多著名作品: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稿》。难怪苏东坡会说:“诗止于杜子美(杜甫),字止于颜鲁公(颜真卿)。”

  虽然书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书法给我们带来的辉煌和它那悠久的历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拿起毛笔,把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书法发扬光大!

我学会了写书法作品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我学写毛笔字已经有一年半了, 从最初的一撇一捺开始,到如今临字帖上的字,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平时葛老师只教我写字临帖,没教我写整幅的书法作品。

  今年暑假,葛老师问我们要不要参加书法比赛,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点头答应了。葛老师给我拿来一幅她写的书法作品,说:“这是你比赛时候要写的。”我拿起它仔细读起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啊,是一首古诗。

  第一周,我来到葛老师家写毛笔字,葛老师给我把“逝、随、来、故、乡、篱、菊”这几个字写了出来,并嘱咐我:“逝”的捺要写得长,“随”的耳刀旁要写小点,不能太大.我拿起毛笔认真地一笔一笔写,老师对我说:“写慢点,看好每笔的位置,这样才能写得好。”过了好一会儿,我写完了,老师看了看,说:“南”写小了,要大一点,“形”的第二笔横,靠右边要写短点,不能写长。”我记住老师的话,拿起毛笔耐心地把写得不好的字练习了两遍。回到家后,我又迫不及待地练起来。我照着老师的字,专心致志、一笔一画地练习,感觉自己写得还不错。

  第二周,我满怀希望地带着作业来到葛老师家里,没想到,她看了我的作品后又指出很多问题。我心想:这也太难了!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满意的作品呢?可是我也不能就这么退赛呀,太丢脸了!于是回家后,我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起来。

  第三周,我又去了葛老师家,这次我不敢抱太大的希望。但老师仔细看了我的字之后,微笑着表扬了我:“这次写的比前几次的好多了,继续加油,还会更好的。”我顿时来了信心,照着老师的指导,又重新写起来。

  通过反复练习,我终于学会了写书法作品,当我把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交到老师手中,满怀信心准备参赛的时候,我以往练字的艰辛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剩下的只有开心和自豪。

写书法作品的经典内容

书法作文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它本身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

  书法的起源甚早,在古时候人们就用毛笔写字了,把文字的书写发展到一种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观念、精神等并能激发审美感的艺术。

  在书法开始“萌芽”时,就经历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后来,书法又进入了新的境界。从较难写的篆隶书到简易的行、草书,他们便成为了常用写法。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现使书法大放异彩。同时,在唐代也有一群大书法家,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体各有千秋,风格不同。

  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毅力,写字时笔要立起来,笔画要流畅,并且你写一个字的时候要憋一口气,如果你边呼吸边写,这个字就有可能会有“齿轮印”,变得歪歪扭扭。在写一个字时,你必须要注意力集中,要不然某一个笔画还不知道被你写到哪去了。

  这就是书法,从古至今广为流传。

写书法作品的经典内容

书法作文

  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一项艺术,它是中国的国粹,曾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是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这之中,为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著名。

  但是现在由于铅笔、钢笔等笔的出现,使得毛笔在平时很少被使用,只有一些书法爱好者的家里才有这些东西。为了保护这一文化传统,各地都成立了书法协会。书法在古代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早在战国时期,书法就已经出现。那时是用毛笔写在竹片上的,后来写在帛上的,所以又称为“帛书”,再后来蔡伦发明了纸,才开始写在纸上。书法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著名的书法家更是层出不穷,我耳熟能详的就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而我就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这个历史悠久而充满神秘感的书法,我正是以他们为目标而努力着。

  同时,书法也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收获,每当我遭遇一些挫折后或因为一些事情而无比烦恼时,书法,总能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因为有书法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可以说,书法就是我的好朋友!我爱你,书法!这伟大的中国文化,会让我永远骄傲和自豪!

中国的瑰宝—书法

  书法,就是书写的技巧与方法。书法可以分为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清秀灵动,毛笔书法变幻无穷。我国古代的人们都是使用毛笔写字的,所以毛笔书法源远流长,也成了一门艺术。 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也有许多关联。

  例如班中的同学都用硬笔练字,每个人写出的字却又迥然不同。有些同学的字狭长奇异,像篆书;有些同学的字四四方方,似隶书;有些同学的字端庄工整,如楷书;有些同学的字流畅自然,像行书;还有些同学的字一气呵成,如草书。 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人都说,只要练好了毛笔字,写其它字也就得心应手了。中国人钟爱书法的情感不言而喻,于是就有了文房四宝,就有了湖笔、宣纸,也成就了许多书法家,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智永等等。 从我刚开始接触书法,就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练了两年后,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从无法横平竖直到可以龙飞凤舞,从掌握不了墨水的多少到操纵自如、得心应手,从连临帖都不像到自己随心所欲创作,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当我仔细揣摩每一个字时,我的观察力、耐心与细心都会慢慢培养起来,会从浮躁变为稳重。

  长期练习毛笔书法还可以延年益寿,因为如果你站着练习毛笔,就如正在打太极拳,让心静下来,让手腕、手臂与大脑密切配合,仿佛练习内敛的运动,从而达到长寿效果。 书法拥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得细细思考每一个字的结构、笔画、布局。如“点”这个笔画,就有斜点、带钩点、垂点、竖点、挑点、撇点、横排点、竖列点、仰点、卧点等等之多,要让每一个字都美丽灵动,谈何容易?所以,要创作一幅好作品,过程也是耐人寻味的。 练习书法还可以赢得荣誉。比如在这次艺术周活动中,我的钢笔作品得了一等奖,毛笔作品得了二等奖,为班级增光添彩,那愉悦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瑰宝,汉字的结晶,我们要将这一艺术传承发展下去。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我国最早的字是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品。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刻在兽骨上、龟甲上。发现的时候,人们还以为是药材,就送去药店,把他们煮熟了,用来吃。过了很多年,专家来检查的时候,发现甲骨文上,才明白这是甲骨文。

  甲骨文演变下来的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书法讲究笔法,如,楷书的横的起笔:顿,转笔:行笔:用中锋行笔,稍微快点;收笔:慢慢向回转,顿,收笔。

  书法必须具备的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四样东西。纸,有熟宣、生宣,笔,有硬笔、软笔(毛笔),硬笔,有圆珠笔、铅笔、钢笔,毛笔,有狼毛、羊毛……;墨,有中华墨,一得国墨、珠江墨;砚,有木砚、陶砚……,这些砚不但可以装墨,而且美观,有的刻着龙,有的刻着凤……

  我们的作品有很多种章法,比如,龙门对、对联、团扇、折扇、斗方、横幅、条幅中堂、屏风……。

  书法可以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当你生病的时候,如果你写书法,就会忘记你的病痛。书法也讲究抑扬顿挫,有的仓劲有力,有的轻快跳跃,所以人们称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好的书法作品可以使你开阔眼界、赏心悦目。

写书法的作文

  西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种推陈致新的艺术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识精华,锐意创新的历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历代书法大家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形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近代文学大师李可染先生也曾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今日,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五千的岁月洗涤后,逐渐沉淀凝实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于前人传承的基础之上,而传承又依赖于创新而不断汲取营养,二者相辅相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食品安全自查记录表样板

手抄报食品安全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