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体育纪录片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千年的积淀,百余年的奋勇,多少兴衰成败,多少荣辱悲欢成就了如今的涅盘。忆起彼时教育家张伯苓预言,奥运会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今非昔比,又有何人能够料想,今日的泱泱大国早己鹤唳九霄,翱翔于云日,在世界土地上第一个挥下满贯的一笔。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确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亦使北京成为首个同时举办过冬夏奥运会的城市。从而使我国先后举办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冬奥会、冬残奥会得到奥运满贯,国人不禁由衷自豪。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无数双手挽作长城,今日之成就离不开十四亿海内外同胞的全力奉献,不是我们在中国之中,而是,我们就是中国。

  与我而言,冬奥会的举办不仅仅是让世界了解冰雪,更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作为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主办方,从徽章到场馆,所有设计无不彰显着我国现如今的综合国力与传统文化。从有迹可循的夏商周,经逐成规模的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令人向慕的隋唐盛世,再到如今,血脉相承的瑰宝无可计数,但处处均有其不可磨灭的厚重。

  冬奥标志便足以体现中国书法的魅力。标志以“冬”字为主体,将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数字巧妙结合,天人合一,拨动心弦,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清代宋曹有云,谓行者,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秋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此“冬”即是如此,深入体现了中华毛笔书法的精髓。山间幽居,竹林相伴,清风徐徐,沉香飘渺,多少无与世俗同流合污之辈曾如此端坐窗边,几案之上便是那行云流水的墨宝。一字背后,不只是风雨油然而生沛然而去,不只是一壶浊酒喜相逢,更是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的由衷渴盼。

  自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奥成功,冰雪主题的影视剧,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在心中多给予冰雪一个位置,不仅仅是运动员们,从咿呀垂髻至蹒跚耄耋,均愿参与其中。此是对国家的支持,更是一种举足轻重的传承。冰壶兜转,挨近击出,只为营垒的一点;守点争球,弹射垫拍,只为入门的一瞬。花滑速滑,只便是短道穿梭,一支鱼龙舞;刀冰相触,恰若东风夜放花千树,似星若雨。是狂如少年百舸争流,是身似山河挥斥方遒,潜龙腾渊的英雄们担着家国飞扬啸谷,不意嗤笑,历尽千帆。只要山河还在,我定可代山河;只要家国信我,我必不负家国。一个少年的冰雪梦是自己的梦,亦是中国梦,自己的梦用于修身,中国的梦用于治国。

  一个人踏上了冰雪,他只道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也许自己都不知,他也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终身的成就只不过是缘因内心最初最澄澈的一点渴盼罢了,仅是一盏微弱的灯便足以支持他踏过千万里泥泞与荆棘,这便是信仰,是每一个成功路上的人对自己的礼赞。秉承着朱光亚“祖国需要之际,吾辈当竭尽全力”的信念,由此,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可以自豪地对新一代追梦的赤子说,我也曾努力过。冰雪不是寒凉的,相反它炽热无比,足可以化一个人的路,暖一个人的心。

  忆四十年惊涛骇浪,九万里风鹏正举,苔花似的人们必还是那般百折不挠,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在壬寅虎年的冬奥会上,凯旋而归。舞墨冬奥,礼赞中国。

观看体育纪录片观后感

冬奥会纪录片观后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开放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因为对篮球运动的痴迷,进而对其他所有的运动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喜欢和了解。当2022年逐步走近,我的心里对明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也满满地期待。

  奥运是什么?我觉得那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

  亦如我在篮球场上进攻、防守,为得分欣喜雀跃,为失败懊恼悲伤。挥洒的汗水以及与队友默契的配合,从来都是我快乐的源泉。每一次认真的运球、投篮,每一次在赛场上的来回奔跑,每一次大比分落后时的坚持,队员之间相互的激励,蹙紧的眉头和坚毅的眼神……奥运的赛场上,人人不都是如此吗?没一个冠军,是在舒适安逸中得到。当人们惊叹于运动员的辉煌时,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日常。残酷的训练,枯燥无味的坚持……

  明年,在鸟巢,在张家口,这些冲破寒风,迎向冰雪,将汗水无数遍挥洒的健儿,将向世人明证:成功源于坚持。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名冬奥运动健儿,就是一朵在冰雪中绽放的梅花,寒风与冰雪,不过是淬炼其品格罢了。

  在寒雪中,我将以“积睦步,行万里”的姿态,好好学习,为自己加油,为你们加油,为中国加油,为2022年冬奥会加油!

《大约在冬季》冬奥纪录片优秀观后感

  我是一个与体育和奥运结缘15年的体育爱好者,也是一名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颇有缘分的青年志愿者。与奥运结缘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期间,当时在家里的电视机上看到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内心的爱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此后竞技体育的魅力使我对体育、对奥运的感情渐渐由喜欢变成了热爱,最后上升为一种情怀。而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结缘也是源于一次志愿者活动,2015年花样滑冰世锦赛在中国上海举行,当时正值京张联合申冬奥的关键时期,这次赛事的举办成果是申奥的重要考核标准,而当时正在上海求学的我很幸运地当选为这此赛事的志愿者,并为申奥贡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同样,怀揣着对冬奥事业的热爱,我开始了冬奥组委前期驻会志愿者的服务工作。

  我工作的部门是北京冬奥组委的监察审计部,工作职责是协助部门开展综合协调工作,工作任务并不繁重,但需要细心与耐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在实践中学习业务知识,比如在对部门的文件整理工作中,我学习到了请示、通知函等不同公文的区别,规范了公文的格式和写作风格;在投递和传送文件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北京冬奥组委的组织架构,锻炼了沟通交流技巧。而作为监察审计部的一员,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每一名冬奥人为实现“廉洁办奥”的目标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参与志愿者服务,奉献的是汗水,体验的是感动,净化的是心灵,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境界,实现的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有机会与我热爱的冬奥事业共同成长,对这份事业的情怀和责任感,是我不断付出和奉献的动力。能够成为一名前期驻会志愿者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中,于我而言,是一种梦想可及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志愿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正能量,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冬奥会的筹办工作,也希望我的青春理想在冬奥志愿服务工作中闪光!

《大约在冬季》冬奥纪录片个人观后感

  我因为对篮球运动的痴迷,进而对其他所有的运动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喜欢和了解。当2022年逐步走近,我的心里对明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也满满地期待。

  奥运是什么?我觉得那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

  亦如我在篮球场上进攻、防守,为得分欣喜雀跃,为失败懊恼悲伤。挥洒的汗水以及与队友默契的配合,从来都是我快乐的源泉。每一次认真的运球、投篮,每一次在赛场上的来回奔跑,每一次大比分落后时的坚持,队员之间相互的激励,蹙紧的眉头和坚毅的眼神……奥运的赛场上,人人不都是如此吗

  没一个冠军,是在舒适安逸中得到。当人们惊叹于运动员的辉煌时,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日常。残酷的训练,枯燥无味的坚持……然而他们乐在其中,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将泪水洒在了训练场。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项目上废寝忘食不断拼搏,从中得到运动的乐趣。他们怀着为国争光的理想,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当国歌奏响,所有的苦和累,在这一刻,凝结成甜甜的泪。

  明年,在鸟巢,在张家口,这些冲破寒风,迎向冰雪,将汗水无数遍挥洒的健儿,将向世人明证:成功源于坚持。

  而我,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在遥远的地方向着你们致敬。

  即使不在体育赛场上,我也要将奥林匹克精神传扬。我在中考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如同你们在冰天雪地的赛场,满怀激情,满怀对胜利的渴望,不断地挥洒汗水,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名冬奥运动健儿,就是一朵在冰雪中绽放的梅花,寒风与冰雪,不过是淬炼其品格罢了。

  在寒雪中,我将以“积睦步,行万里”的姿态,好好学习,为自己加油,为你们加油,为中国加油,为2022年冬奥会加油!

《大约在冬季》冬奥纪录片观后感

  2月18日上午,我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翻到体育频道便看起了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的重播,这一次中国队派出了徐梦桃、程爽、张鑫和参加过4届奥运会拿了2枚奥运会银牌的李妮娜。这次奥运会比赛实行新规则,一跳定胜负,决赛有3轮,前两轮徐梦桃和李妮娜都顺利过关进入了奖牌轮的争夺。争奖牌的一共有4名选手,中国两名,澳大利亚一名,白俄罗斯一名。

  中国选手李妮娜在第三个出场,她选择的动作难度系数为3.9,这个动作是二周台的极限难度而在资格赛和决赛前两轮她选择的动作难度系数均为3.525,这对她来说是个挑战。起跳,在空中翻腾在一些列的动作之后在着陆时李妮娜没有站稳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没有爬起来,过了一会队医过去了,李妮娜被队医扶起来。扶起来后,李妮娜在对镜头微笑,当裁判分数出来的那一刻,李妮娜没有哭泣而又是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一个最美的微笑。从温哥华到索契,李妮娜这四年走得太不容易。温哥华奥运会之后读研究生,因为岁数和腰伤的问题,虽然没有宣布退役,但至少是淡出了空中技巧这个项目。

  但在2012年5月,迷恋在空中翻转腾越的快感的李妮娜还是重新回到了赛场。2013年1月份,李妮娜膝盖前十字韧带断裂,全家人围攻恳求她放弃。但李妮娜还是选择了坚持。李妮娜,一个让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值得骄傲的名字。四届奥运会,2枚银牌和一次摔倒,虽然李妮娜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拿到奥运金牌,但是她在索契的微笑让人们铭记。李妮娜冰雪公主般的迷人笑容融化了冬奥的雪场。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

  超越自我、迎难而上、拼搏到底,是体育情、拼搏志激荡在奥运赛场上的最强音,赛场上最动人,比金牌更闪耀。这样的精神,见证着过去的奋斗,激励着未来的奋进。热泪又一次从徐梦桃的脸颊滚落。但已不再是遗憾的泪、不甘的泪。

  这是无数次拼搏之后挥洒喜悦的泪水,这是梦想成真之后尽情释放的泪水。为了这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徐梦桃坚持了4届冬奥会、跨越了12年,中国空中技巧队拼搏了24年。多年持续不懈的奋斗,凝结为徐梦桃今天痛快的呐喊。金牌开创历史,金牌更见精神。这样的精神,意味着永不放弃,做到极致。赛后,徐梦桃一句“太不容易”的感慨,有多少滋味涌动在心头。运动生涯20载,与27个世界冠军头衔相伴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伤病。而更大的考验,是一次次从挫折中昂起头来,继续出发的勇气。4届冬奥会,一次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徐梦桃选择一次次“清零”。最近的一次,是在2月10日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比赛之后。领奖台上,徐梦桃反复掂量着这块银牌,默默擦了擦眼角,然后又笑了起来。

  这样的精神,意味着相信自己,勇于突破。最后一跳,拿出最高难度,也要拿出突破自己的勇气。无数次的刻苦训练,数不清的汗水付出,在这一刻都沉淀了下来,“最后一跳我什么都没想,就是专注技术,要做最好的自己。”用完美的一跳证明自己,徐梦桃做到了。

  这样的精神,意味着敢于担当,无畏拼搏。“我就是那个‘拼’金牌的姑娘,为祖国拼金牌,是使命也是荣誉!”为国争光,始终是徐梦桃和队友心底最深的动力,也是中国运动员砥砺前行、始终不忘的初心。这样的精神,闪耀在空中技巧队的拼搏故事中:从徐囡囡1998年长野冬奥会拿到的第一枚银牌,到韩晓鹏2006年都灵冬奥会拿到的第一枚男子金牌,从郭丹丹忍着伤痛完成比赛的坚持,到李妮娜、贾宗洋、齐广璞多年奋斗的拼搏……为中国选手注入了最昂扬的力量,让中华体育精神有了最生动的表达。

  这样的精神,让国歌一次次奏响,国旗一次次飘扬,让中国选手的身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赛场。这样的精神,是超越自我,是迎难而上,是拼搏到底,是体育情、拼搏志激荡在奥运赛场上的最强音。赛场上最动人的,是体育情;比金牌更闪耀的,是拼搏志。这样的精神,见证着过去的奋斗,激励着未来的奋进,汇聚为一句呐喊:中国冰雪,加油!中国,加油!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优秀观后感

  闭幕式即将开始现场响起热烈欢呼

  晚上7点45分左右,现场响起了持续而热烈的欢呼,观众们纷纷有节奏地拍起了加油手拍,以此表示内心的喜悦、激动、自豪。

  16个日日夜夜,91个国家和地区的2877名运动员,相聚“双奥之城”,在五环旗下展竞技之美,在圣火燃烧时释放热情与激情。

  而当天晚上,在场的所有人,也成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者。

  此时,“鸟巢”上空的大雪花,闪着光芒,一圈一圈微微旋转;地面巨大的“黑科技”屏幕,也在变幻着不同的图案和颜色。

  所有的一切,为即将到来的时刻而热血沸腾。

  氛围灯已经点亮,观众相继落座,闭幕式即将开始

  夜幕降临,鸟巢璀璨依旧。我们看到,由片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在舞台中央散发着微光,燃烧的奥运火种镶嵌其中。

  承载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火种,在16天前,点燃了全世界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待。16天间,“双奥之城”的历史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相互交汇。

  此时此刻,在四周看台区,氛围灯已经点亮,观众相继落座,等待着奇迹的再次发生;工作人员在正在各自岗位上等待着这场检验的到来;在媒体工作区,记者们的键盘和镜头,早已迫不及待“整装待发”。

  早前,记者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闭幕式舞蹈总监张文海处了解到,为了与开幕式形成呼应,在今晚的闭幕式上,9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象征的单片雪花汇聚成的主火炬将再次出现,雪花影像层层熄灭,最后雪花中心的奥运火种熄灭。整个环节,依然创意满满,突出科技含量,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

  他透露,与开幕式不同,闭幕式的表演基调是快乐、放松、自由、温暖、感动、依依惜别。同时,希望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体现“天下一家”的理念。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的观后感

  2021年8月8日晚,日本东京奥运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8枚金牌,总共获得88枚奖牌,追平中国境外参加奥运会最好成绩。

  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日本奥运场馆冉冉升起,这背后每一位运动员的付出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令人感动。

  全红婵:一跳惊四座。全红婵年仅14岁,是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家中条件比较困难,兄妹四人,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母亲由于车祸身体不好,整个家庭靠父亲一人支撑。全红婵六七岁就开始接受跳水训练,她非常能吃苦,对待训练态度非常认真,扎实练好基本功。努力训练提高成绩,就等于帮家庭减轻了部分负担。苦心人,天不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8月5日,在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五跳三跳满分,最终以466。20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站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张雨霏:“泳”往无前,破茧成蝶。出生于游泳世家的张雨霏3岁就跟着父母下水训练,然而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后背两侧肌肉高低不均,这对于平衡性要求极高的蝶泳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不过,她没有向困难低头,通过刻苦训练和辅助,始终努力寻找身体平衡点。有天赋,更努力。重压下,不气馁,失败之后,不断磨砺。里约奥运会的挫败,让她更加刻苦地训练。虽然在低谷中挣扎,但依然没有动摇的坚持。200米蝶泳决赛,张雨霏没有让机会溜走,最终以2分03秒8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获得金牌,圆梦东京。而这也激发了队友们的斗志。仅仅80分钟内,张雨霏与杨浚瑄、汤慕涵、李冰洁四人,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再拿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金牌。努力,拼搏,团结,中国力量,永不服输。

  苏炳添:一飞冲天创历史。8月1日,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记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也是年龄最大的选手,最终他又跑出9秒88,再次突破10秒。虽然名列第六名,但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在这背后他的艰苦付出,让人敬佩。苏炳添身高太矮,没有身体天赋,但是他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从不偷懒。他还非常自律,作息规律,不抽烟喝酒,不吃禁忌食物。勤能补拙,事在人为。苏炳添一直选择坚持,选择成功,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这份坚持、坚韧、自律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他的坚持不懈、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虽未获得奖牌,但远胜奖牌的意义。成为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就是对苏炳添的褒奖。

  体育精神激励每一个人,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超越自我,将来也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的观后感

  奥运精神是什么?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支撑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

  从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千年的时间,奥运会已经从单纯的竞技活动变成了增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与团结,促进世界和平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的大会。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派出353人组成的大型代表团,其中225名运动员参加了除足球、拳击、马术以外的其余16个大项的比赛,共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名列本届奥运金牌榜第四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此以后,我国的运动健儿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一直在奥运赛场捷报频传。1991年,中国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举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最后惜以二票之差未获成功。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气馁,仍然积极创造条件,1999年,北京市政府再次提出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经中国奥委会同意后,由市长亲自前往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了申请书。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榜及奖牌榜均列第三位的好成绩,标志着中国体育水平开始步入世界一流行列。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22:10,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在不久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这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盛会,更是展示我们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机会。同时也是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和各界人士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2008年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让奥运时时刻刻生活在我们身边,积极参与有关奥运的活动。

  首先,我们要弘扬奥运的拼搏精神。我们要像奥运健儿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积极进取。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用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汇报。

  其次,为了办好“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我们应从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每天穿着整洁的校服,佩戴好鲜艳的红领巾,见到老师和保安叔叔,见到客人彬彬有礼,主动问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人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人人能练就一副好口才。下课,同学们在校园里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实践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在好公民。

  “环保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众所周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目前并不尽如人意,白色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气物,河水更是被污染的很严重。这离“绿色奥运”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北大附小的学生,我们要拒绝环境污染,拥抱卫生健康,创造美好校园环境,为绿色人文,绿色环保,绿色奥运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就要从自己做起。见到地上有纸屑随手捡起,见到有人践踏草坪积极劝阻,见到有人污染环境大胆举报。因为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学们,弘扬奥运精神,展示少年风采就从今天开始吧!

观看体育纪录片观后感

冬奥会纪录片观后感

  1.北京,再相逢!

  由所有代表团共同组成的雪花“变身”成为主火炬,4组轮滑运动员在冰面之上留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轨迹,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中国门”,到盛大焰火组成的“迎客松”造型……4日晚,北京再度为世界奉献了一场震撼而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也处处彰显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用纯净的冰面和洁白的雪花描绘出人类一起奔赴的未来,则体现着开幕式主创团队的匠心独运。

  “世界各地的观众,希望通过开幕式来了解东道主的风土人情,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十几年前我们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介绍,最终导演团队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线,着重讲述未来的故事,“阐述中国对于现在世界的理解,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将它们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现出来。”

  2.北京奥运再相逢,武大靖哭红了眼眶说:圆梦了!

  2008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光是震撼人心的开幕式,就惊艳了全世界。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给出了「北京奥运会是所有奥运会中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的盛赞。那首家喻户晓的《北京欢迎你》,偶尔还是会在超市听到。

  口号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不得不感叹,北京一直在进步,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

  3.一朵雪花,飘向鸟巢,见证了中国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浪漫相约。

  2008年,盛夏的北京奉献给世人一场气势恢宏的奥运会开幕式;4日晚上,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在鸟巢拉开帷幕,奥运之火熊熊燃起,世界再次进入奥林匹克时间。

  4.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一朵雪花,飘向鸟巢,见证了中国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浪漫相约。2008年,盛夏的北京奉献给世人一场气势恢宏的奥运会开幕式;4日晚上,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在鸟巢拉开帷幕,奥运之火熊熊燃起,世界再次进入奥林匹克时间。

  2月4日的鸟巢,寒风已使气温降至零下,但现场的数万名观众,依然能感受到阵阵暖意。这是因为,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向观众发放包含帽子、防风衣、毛毯、暖宝宝等在内的“御寒大礼包”;更因为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有关融合、和谐、温暖的大国理念。

  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他最喜欢的是开幕式最后的点火仪式,虽然出乎意料,却表达了“火”最初对于人类的意义:生生不息,永远传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建军大业观后感100字左右

我和我的祖国2000字观后感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