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著名古建筑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四大回音建筑

  1、石磴琴声: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境内,在涪江岸边,有三十六级石梯,好像一把巨大

  的石琴,拾级而上,脚下就会响起美妙悦耳的琴声;

  2、天坛音壁:即北京的天坛回音壁,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

  娓娓动听;

  3、莺莺宝塔:即山西普救寺塔,又称舍利音塔,因古典名著《西厢记》源于此,为了

  纪念崔莺莺,故名“鸳鸯宝塔”。塔身呈方形,有十三层,高五十多米。登塔的人,用石投地,

  回声即起。投前地,则声在塔底;投后地,则声在塔顶;

  4、蛤蟆音塔:在河南省郏县城内,建于清康熙年间,在塔十米以外,无论拍掌、击石

  都可以听到蛙鸣的回声。

中国十大著名古建筑

文化遗产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遗产

  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故宫的一些代表性建筑群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三者又被称为“三大殿”而后三者又被称为“后三宫”。这六个建筑中最值得一谈的当选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而且太和殿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收朝贺。这也是太和殿最值得一谈的一点。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了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我想当时一定很热闹,很好玩。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用以限隔敵骑的行动。长城不是道里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分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者创造的一大奇迹,建造长城那时的皇帝是凶残的秦始皇,当时他为了防匈奴的攻击,发派八十万民工去修筑长城,还去抓平民来建,不知道有多少民工活活累死,姜母女哭长城就是因为她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去建长城而被累死,尸体被埋在长城下,她过度悲伤而“哭倒”了长城。

  在各个景点那边总会有一些垃圾和瓶子、香蕉等被遗弃在景点,给景点那一边的卫生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还有在长城及各个景点上的墙,总有一些人在那边刻上“某某人到此一游”的句子在墙上。我想对那一些人说的是:这是文化遗产个和景点,不是你家,你这么喜欢刻字的话在你家里自己慢慢刻个够吧!长城是中华儿女用心血换来的,如果是你做出来的话你还会刻吗

  因为家里的人工作忙不能带我去北京登长城,但我长大了一定要登上去。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的蛇山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重建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加了层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共五层,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代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相建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中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传说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来,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湖南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楼。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今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中现存的唯一一栋木结构建筑,其余两座均为建国后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

  民间故事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时间在不断流淌,时间的足迹到处都是。其中,中国文化遗产就有很多很多,比如兵马俑,北京故宫,今天我要来介绍的就是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性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靖县,永定县和华安县。

  福建土楼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同时也用到了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蛋白,就地取材进行建造。福建土楼有圆形的,四角形的,五角形等,是的土楼多为方形的,有宫殿式,府弟式,形状多样化。土楼的内部结构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分上中下三堂制。下塘是土楼入口,中堂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上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土楼在抗战时期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不少人筑起土楼进行自我保护。同一个祖先的子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土楼墙壁上薄下厚,最厚处达1.5米,在外墙上抹一层石灰,因而具有良好的抗风,防震,隔音,保温能力。

  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土楼在结构,装式都很简陋粗糙,有关土楼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重修虔台志》。明代时,跟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的发展,土楼有了较为讲究的装饰和建筑结构,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与清兵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间又见土楼以安生。再后来人们还是主要以土楼这种结构简单实用的建筑为居所。

  福建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就地取材可依山建造,或沿循河流。福建土楼,现存圆楼,八角楼,纱帽楼等30种各式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样式建筑

  福建土楼曾在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以为是核弹发射井。直到1985年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发现那些所谓的发射井只不过是土楼。

  福建土楼历史悠久,样式多样,值得去看一看。(公众号:紫藤花下饮新茶)

我国的古老建筑—故宫

  中国是世界上的古国之一,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老建筑,我最喜欢的就是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

  北京是三朝古都,北京故宫更是历经六百年春秋,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这里是君主制中国政务的最高决策地.每当走进这座古老的宫殿,就隐约有一种肃然和悠远的感觉.。 端门向北的甬道尽头,是一座广场,高大雄浑的午门,就矗立在这里.午门是皇宫的正门,进入午门,便置身于太和殿广场,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并称三大殿,雕梁画栋,精美非常.在太阳的映衬下,黄色的琉璃瓦闪烁着碎钻似的光,美不胜收。在这里,能够感觉到皇宫的雄伟与霸气,不禁感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 如今,时过境迁,当人们再走到故宫里时,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的皇家禁地,成为了人们的景点,我们可以在这里遥想当年悲欢离合的皇家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皇家历史!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古老建筑——故宫!

古建筑

  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新安江畔,是一个千年古镇----梅城。它历史悠久,共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有名的建筑物。

  “双塔凌云”就是其中两座有名的建筑物。南峰塔和北峰塔是两座七层砖塔,它屹立在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的汇合口,隔江相望,构成“双塔凌云”,其中南峰塔高57米,为七层八角空心砖塔,始建于隋唐,今存宝塔为明朝嘉靖年间所修建。在古塔周围有严陵文化碑廊,先贤堂,报恩寺,潇洒亭,梅园等景观。站在宝塔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梅城景点。每一次我参观完宝塔,心里都感慨不已,我为我们的祖先而骄傲,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他们仅凭双手创造出如此壮观的建筑物,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啊!我的家乡真美,能造出这么美的建筑物。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能造出这些建筑物的奇人伟才。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楼之首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 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陆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谨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他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北岳阳市城西,耸立在820平方米的城台上,巍峨壮观,是座集历史、文化、艺术、旅游、建筑诸价值于一身的古建筑精品。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腾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与洞庭湖和君山合称为"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岳阳楼于1998年1月,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1998年8月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第八条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名重古今,誉满中外。岳阳楼初建于公元220元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三国时期用作鲁肃阅军楼;南北朝时名曰巴陵城楼;初唐时又称南 楼;中唐李白赋诗后,才称之岳阳楼,到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友范仲俺作了 《岳阳楼记》嵌在二楼,从此,岳阳楼名声大振。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它的保护木构件外表的漆给建筑结构赋予了丰富的色泽美,这些充分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才 能,在美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光彩夺目。步入岳阳楼公园门口,你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黑底蓝字的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高度涵括了洞庭水的秀丽风光和千古名楼的不朽景观。穿过古老高大的城门,左边是假山和碑廊,碑廊是1984年大修时所增刻的,分为四栏陈列即:记事碑、民国以前碑刻,今人碑、杂碑,这些记载既向世人展示着岳阳的历史,又给人以历史文化的熏陶。从石碑折回、来到城门洞口,过城门,下石梯,便到了水边的一个平台,这就是当时三国大将鲁肃点兵发令的"点将台"。点将台的南侧不远有一系铁链的大铁枷和有朱德同志题词的"怀甫亭"。据说大铁枷是用来拦江卸敌;"怀甫亭"则是当年杜甫流落巴陵,虽贫穷潦倒,仍为岳阳后人留下了《登岳阳楼》等不朽诗篇,后卒于岳阳。岳阳人民为纪念杜甫,故修此亭。

  离开怀甫亭拾级而上、至南极潇湘门便来到了岳阳楼公园的主要景点--岳阳楼和两侧的三醉亭、仙梅 亭。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三次到岳阳神游、为这里秀美的山、水所迷,每次喝得酩酊大醉。1755年重修仙梅亭时,人们在醉酒的地方增修一亭称之为"望仙阁"、1987年重修时改名为"三醉亭"。岳阳楼南面的仙梅亭,相传在明朝崇祯年间重修岳阳楼挖掘地基时,掘出一块石板,石板洁白如玉,一面有一枝枯梅,若隐若现二十四萼,纹理苍劲、如仙家所画,人们以为是仙迹,便修一小亭,立石其中,以作纪念。主楼岳阳楼历史悠久、文人骚客多汇于此吟诗赞美。岳阳楼在历史上屡毁屡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3年,大修后完全保持了结构原貌,统观威武雄壮,金碧辉煌。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建筑和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中间4根楠木透顶、承受楼体大部分重力,以汉根廊柱和20根柱支撑全楼。彼此牵制、如意斗拱、层叠相对,拱托楼项。楼项外形似古代将军头盔,俗称盔项。在历代建筑中实属罕见,也不愧是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

  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名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幅《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制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写,字形方正,笔力雄浑技术法多变,狮人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神形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

  •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故名滕王阁,原阁规模算很大,高九丈,共三层。东西长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阎伯于此大宴宾客,王勃恰好路过南昌,亦属邀请之列。阎本拟让其婿写阁序以夸客,先 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的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人们知道阎的意图,故意谦让.推辞不写。让至王勃时,这位年纪最轻的客人毫不客气,欣然命笔。阎都督见状,十分不满,愤怒离座挥袖而去,并嘱人监视王勃作文,随时传报。王勃开始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闻报笑日:“不过老生常谈”。接着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又轻蔑地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又报:“襟三江而举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听了便沉吟不语了。接着几人连续来报,阎不由得连连点头。当报至“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赞不绝日。满座宾朋也无不叹服。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日气把 《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帝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写了《滕王阁序》后,这座楼阁则更是名传千古了。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1926年毁于兵灾,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现在的滕王阁整体布局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规模宏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仿古建筑群落。从东面榕门路口进入,一座高大的四柱七楼宋式彩绘大牌楼敞开热情的胸怀迎接您,往里50米,穿过一排碧瓦丹柱的仿古店铺,便进入了滕王阁园区,宽阔的阁前广场衬托着一座巍巍崇阔,滕王阁便完全展现在您的眼前。这是根据古建筑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草图,并参照“天籁阁”所藏宋画《滕王阁》建筑而成。滕王阁主体建筑9层,净高 57.5米,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下部是象征古城墙的约 11米高的大台座,台座之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其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亭”。北端为“挹翠”亭。主体建筑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其立面似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平面则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鲲鹏。

  滕王阁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筵的场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阁内陈设无不突出文化楼阁的特征。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手书。其余匾额、楹联,或集古人书法精华,或为当今名家珍品,各类大型壁画、浮雕,均体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再现“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之风仪神采;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礼器等,凭添了新阁的古雅气氛。

  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山东烟台市西,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称,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据文献记载,唐代这里便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宋朝时的1061年,由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供人游览;明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操办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情知府志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又主持扩建,才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话中的仙宫。蓬莱阁下方有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桥,那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殿、普照楼和观澜亭等;西厢为避风亭、天后宫(俗称娘娘殿)、戏楼和龙王宫。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蓬莱阁”。“蓬莱阁”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山丹海碧,清风宜人,遂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名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水城及蓬莱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每个建筑单体由多种风格的楼亭殿阁所簇拥,犹如众星拱月。阁内布局奇巧,浑然成体;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各亭殿内楹联碑文琳琅满目。蓬莱阁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主阁,凭栏四顾,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阁下,亭楼殿阁在掩映中时映时现,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建于明代的水城蓬莱阁游览区还包括“水城”在内。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在丹崖山下,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周围约3华里,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水城的南门与陆路相通,北门叫水门,是出海口。水门设有巨大的闸门,平时闸门高悬,大小航船进出无阻;有事则放下闸门,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经多次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明代明将戚继光曾在这里训练水军,指挥沿海的抗倭斗争,肃清了倭患。两艘古代战船停于城内,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饱览水城雄姿。

中国的历史遗迹—钟楼

  古代中国的大小城池,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挂钟,鼓楼上放置大鼓。每天黎明时分, 人们敲响大钟,打开城门;每天日落击鼓,城门关闭。“晨钟暮鼓” 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号。

  对于钟楼这一建筑好奇已久的我,上网查阅了很多关于钟楼的资料,我所见到的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那是西安城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这样一个醒目的地理位置,让人不得不每每途经此处便抬头仰望。钟楼建在方形基座之上,是砖头结构,是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钟楼的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 钟楼内部有贴金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顶部有鎏金 宝顶,金碧辉煌,资料显示钟楼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里面设有楼梯可以盘旋向上,以他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面相接,这便是西安人引以为自豪的钟楼。据说它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所以他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中国同类型建筑的领头羊。

  看看这美丽、高贵、华丽的钟楼,我不经想到了一个钟楼的传说: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地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所以,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觉得不踏实, 于是。便想办法压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因此,朱元璋便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 景云钟前来助阵。这就是西安钟楼的来历。

  在钟楼西北方向大约1000米的位置,古老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峙。钟楼与鼓楼之间,现已开辟成一个很大的钟鼓楼广场,这里有喷泉、草坪、停车场,美食城,还有西安最大的地下购物广场——“世纪金花” 。来来往往的市民和游客。不但可以在这里休闲、购物,还可以在这里游览观光。

  钟楼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旅游,不分最佳季节,如果你去西安市,可以顺便游览钟楼,所以你什么时候去都是最佳季节。希望大家都能参观这美丽、高贵、华丽的钟楼!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反应反映区别

帮助妈妈做家务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