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写文学批评的作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名家散文加点评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编辑本段赏析:

  一、《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牡丹的高贵,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著,执著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著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为此,皇权可以藐视,宁可被贬;荣誉可以淡漠,纵然遭来诅咒.那冷漠的背后是火一样的热情,拒绝的背后是如磐石般的执著.?牡丹是高贵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独立高洁人格都是高贵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人的救济粮,还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苏轼,还有夏明翰,还有邓稼先……他们“拣尽寒枝不肯栖”,只为了心中那执著的追求和信念.他们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拒绝的背后是执著,拒绝便是高贵.二、授课思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杨燕)题旨领会(作者强调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被膜拜,而应作为“高贵”被颂扬)文章开篇先声夺人,以优美之词渲染铺陈出牡丹的美并描绘人们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阳的情形.然后用一传说来增强牡丹的传奇色彩,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了铺垫.行文至此,读者对牡丹的向往也就随着作者的描述而变得愈发强烈起来.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起了洛阳的天气情况,“春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冷风飕飕”,看似闲笔,却是极为重要的交代.“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的开花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满怀期望前往洛阳赏花的人极有可能会遭遇花已开过或花还未开的尴尬.这样一种因自然现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遗憾却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罗丹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花这一特点赋花以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而同时又以美丽的想像来渲染牡丹怒放时的辉煌与灿烂,花落时的绚丽与壮烈,这样的描写不仅弥补了读者与牡丹花擦肩而过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贵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

适合写文学批评的作品

关于批评的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的选择是一棵被批评浇灌的野草,而不是被表扬浇灌的温室之花,因为我知道,在花盆里的树苗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没受过挫折,批评的人生是残缺的。记得在小时候,爸爸要教我学游泳,当时的我却死活不肯,但是,经过我和爸爸的口舌之战,我还是被征服了,决定去学游泳。来到泳池边,我看到有不少大人都在教小孩学游泳,可是,那些小孩子都在哇哇乱叫,我便有些害怕了,不经哆嗦起来,冲爸爸大喊:“我不要学游泳,不要!”我以为爸爸会带我走,谁知道爸爸的脸变的更严肃了,说:“带好救生圈,马上下去。”“我不。”我的叫声比先前大了很多。爸爸不说话了,我感到所有的事物都在这一瞬间都凝聚了,变得悄无声息。“好吧,那你就不要学了,记住,半途而废的人是懦夫,永远不会成功!”爸爸的声音犹如闷雷一般可怕,我哭了,哭得好伤心。回到家,没想到爸爸的怒火还是没消,他把我拉到卧室,十分生气的对我说:“你看看你,做什么事从来都不能坚持到最后,一个人要是没有毅力,那他以后还会有什么发展?你回去自己想想吧,想通了再来找我!”我含着泪走出了以前那令我温暖的房间。我想了一整晚,是啊,我不应该这样,我明天就去学游泳。转天,我便和爸爸重新来到了泳池边。经过爸爸的无数次“批评”和无数次点拨,我终于能自己独自游了,我好高兴,爸爸也露出了让我瞬间记忆深刻的微笑。如果说鼓励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批评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批评作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每个人手里都攥着镌刻着自己命运的一把牌,只有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劣长短,才有可能在人生的对弈上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有时候一次批评,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开学的第一周,开开心心地来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严肃稳重地管理班级。本想这开头一周的在校时间,应该不会发生对我不好的事。可却偏偏发生了!在一个下午吧,老师让我们自己背诵课文和完成作业本。我便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看见老师拿着两张纸来到软报的宣传栏这一块地方,准备把这两张纸钉在上头,可是老师忘记拿工字钉了,便让我去拿,但是,由于周边环境很吵,我没听清楚老师要拿的东西。可我又不敢再重新问一遍,就走向了讲台,却是空手而归。我又问老师:“盒子在哪里?”声音中带有一丝丝的胆怯。我走向老师指着的方向,又空手而回了。我发出一颤一颤的声音地问道:“老师,是拿什么东西?”老师面带严肃还有生气的面孔,直对我说道:“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刚才你在听什么呀?是工字钉。”老师指了指旁边钉着的工字钉。此时,我的脸颊顿时发烫,又走了一趟,拿给了老师。我坐回到自己的座位,耳朵发红,心怦怦地直跳!担心,老师从此以后会不会把我的优秀形象在她的心中抹去?然静下心一想,这不只是一场批评,也是一场教导,当时要是我问清楚,也不会白跑那么多趟;当时要是我再离老师近些,或许就能听见老师的话;当时要是我专心一点,不听旁边嘈杂的声音,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许老师那严肃的神态后面饱含的就是这份让我自我反思的心。是呀,这也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场小小考验,有时仔细地去回味,还是有莫大的快乐……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路遥抒情散文:艺术批评的根基

  十几年前,大文学批评的广阔天空,李星时隐时现,除过少数一些人,大家并没有观察到他。但这个人不断地裂变着自由的精神原子,甚至用猛烈的火焰加燃自己,现在已闪闪烁烁终于君临人们面前,并在陕西文学批评的星座中占了一个耀眼的位置。

  李星文艺批评的最大优势,在于他既拥有深厚的实际生活感受又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这就使他有可能在对批评对象居高临下的解析之前,先行深入地对其作作品时的感受不尽相同。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卓越的文艺批评家,一种新思想的发现者,不仅应具有高明的理性剖析和概括才能,最重要的也许仍然是首先要懂得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这是一切艺术批评的根基。这样,他的批评就不会是脱离作品远离生活的云遮雾罩,就不会有隔靴搔痒或南辕北辙之感,批评首先是准确可信的,然后才能谈到深刻和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需要生活,批评家也需要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批评家不能透彻地理解作家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及他们创作心理机制所凭借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依据,而仅仅用古今中外一些理论书籍中得来的概念或“条款”,就敢勇气十足地对作品品头论足。不幸的是,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中,这类现象并不鲜见。

  李星在这方面有其天然的条件。他出身于关中平原的一个农家小院,青少年时期一直在田野和村镇上度过,这些范围内的生活感受不是以后“深入”才得来的,而他自己就一直是其中的成员。后来,尽管他在大城市搞了专业,但他也没有割断他和农村乡镇母体相连的脐带。由于陕西的大部分作家艺术家大都和他一样,不是直接从农村乡镇走来,就是和这些地方有血肉般的相连关系,因此,这些人的作品首先为李星的文艺批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敢说就目前而言,李星对陕西文艺作品的评论要明显高出一筹。他已出版的评论集《求索漫笑》就是一个证明。在这本书中,他几乎对陕西所有有影响的作家以及全国一些相似的作家有过出色的论述,并且最先提出“农裔城籍”作家这一著名概念。对于生活的敏感和深沉的思考方面,李星决不亚于作家和诗人。只有积极地给予生活,才有权评说生活,只有对生活深入地体察,才能对作品作深刻的论断。李星的文艺批评之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被批评和读者信服,正在于此。

  但是,李星又决不是一位“乡土批评家”。他在专业理论的建高上具有很不一般的修养。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在大学就系统地学习了文艺理论。毕业后不久,专业“对口”,从始至今一直搞自己的专业。尽管拖家带口,但她始终勤奋不已地读书和写作。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这个人无论对重大理论问题还是对一般的艺术观点,都力求认真钻研以至透彻理解,而不是那种号称博览群书其实常常一知半解,最终只能用“模糊语言”写评论的评论“家”。李星的评论文章条理清晰,论断力求准确,且也不乏惊人之见;一旦灵性突发,甚至诗情如潮而涌,字里行间时有电光石火飞溅。

  纵观李星的全部批评活动,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生活认识积累的加深和艺术理论修养的不断提高,他批评的视野在逐渐扩大,从早期主要从事文学批评而至今天已叔叔及到了多种艺术门类。他已不仅仅为文学界所熟知,也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关注。从著者的这本书里,我们就看到了他的这一新现象。这无疑预示了他更广阔的前景。在我看来,在他以后的努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深厚的实际生活感受与专门系统的理论建树更出色地融解在一起,以期使他的评论达到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度。

  土地的寻觅

  我和俗溪最初相识在文化革命这幕戏剧的尾声部分。而在幕社会戏剧中,我伙扮演的角色原来是属于两个相互敌视的“营垒”,漫长而无谓的争斗,耗尽了所有人的热情,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死一般的寂寥。文化革命作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结束了,但可悲的是,失败者之间的对产情绪仍然十分强烈,意外的是,我和谷溪却在这个时候成了朋友。把我们联系起来的是文学(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字眼)。在那时之前,谷溪已经是省内有些名气的青年诗人,早在一九六五年就出席过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共同的爱好使我抛弃了派别的偏见,一起热心地投入到一个清风习习的新天地里,忘却了那场多年做不完的恶梦。尽管那时候的作品甚至连一篇也不能编入现在的结集里,但它在人生的篇章中永远占有不可磨灭的一面——那是在干枯的精神土地上长出的几棵稀有的绿草,至今仍然在记忆中保持着鲜活。在此期间,谷溪和朋友们编辑出版了诗集《延安山花》。当时在国内外行销几十万册,可以说这是文化革命后期中国大陆上第一本有泥土气息和文学意识的诗歌集子,不能不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后来,谷溪又和大家奔波着出了一张文艺小报《山花》(一九九二年将庆祝它诞生二十周年)。今国内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当年都在这张小报上发表过他们最初的作品,有的甚至是处女作。一时间,我们所在的陕北延川县文艺创作为全国所瞩目,几乎成了个“典型”。所有这一切,都和谷溪分不开,他热情组织了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以后,我感到诗歌这碗诱人的汤水不适合我的脾胃,就改行涂抹起了小说,但谷溪一直痴心不改,始终热恋着他的缪斯,以至今天有了这本凝聚着他几十年心血的诗集。

  诗人谷溪最初的职业是位火夫。那时他刚刚告别了少年。

  贫困的家境使他勉强读完高中后,便开始自谋生路;和油盐酱醋打起了交道,无论在此之前还是之后,他都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作为陕北农民的儿子,他继承了劳动者那种顽强不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几十年里,一边应付着生存的窘迫与尴尬,同时以音稚般的执拗在他心爱的黄土地上寻觅和采摘诗歌的花朵。

  谷溪前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几乎完全是在学习陕北民歌(主要是信天游)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对陕北民歌的迷恋甚至到了有意或无意排斥其它诗歌形式的程度。他是吸吮着陕北民歌丰富的奶汁长大的。在运用这一形式方面,谷溪达到了很不一般的境界,有些诗作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只是在内容方面受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局限,影响了作品的深度,因此编入这本集子中的寥寥无几,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历史性的缺憾。

  读谷溪最初的诗作,你常常感到,那些诗不是用笔在纸上写出来的,而是用老镢头从地坦克挖出来的。有人就称他的诗是“老镢头诗”。当然,如果硬要把绣花针在绸缎上绣出来的诗和这种老镢头诗作比较,这种诗可能认为粗俗了一些,似难登大雅之堂。但我认为,面包和窝窝头各有各的味道,正如一句陕北乡谚所说:清油调苦菜,各取心里爱。

  一副知识分子派头的谷溪,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液,即使西装革履加上宽边眼镜也掩饰不住这种本质。他的劳动状态首先就像个陕北的庄稼汉,而且每有收获,第一个大受感到的常常是诗人自己。每逢有新作出笼,总要醉心地不厌其烦地给亲朋好友朗诵。在外人看来,他甚至有点过分地珍视自己的劳动果实,知情得当然是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每首得意之作,都几乎是洒尽汁水以至绞尽脑汁的产物。这个人没有上过大学,写作不可能凭空厚的学识功底,他也不属于那种脑瓜灵得不弹也响的才子,诗情经常能像自来水一样流个没完,谷溪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天赋写诗,有时甚至要等到诗神明白无误的暗示后,似乎才“恍然大悟”,而且农民式的拙朴常常造成逮一只蜻蜓,也用了捕捉飞鹰的大网,其艰难困苦,就不是雅兴计人们所能知晓的了,即使如此费尽心机,他也不是每次都能逮住那只美丽的蜻蜓。从诗人几十年的作品来看,他收获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毋容置疑,在他所有的这些收获中,的确有许多掷地有声的货色,足以使我们对诗人的劳动产生警意,我们可以猜想他在两次收获之间,常常面对的是大片的空白。他又是一个天性不安生的人,没有守株待兔的耐心,一旦失去诗的灵性,就忙乱而狂热地将自己投身于各种社会性的文学活动之中,指导初学写作者的创作直至其它的琐碎事务,即使出力不讨好也从不回心转意,这种热忱的付出也影响了他自己的创作。当然,他从未中断过对诗的执著追求,有时甚至毫无收获的指望,他也在辛勤耕种。这一点上,再一次体现出了他的农民本色,对一个农民来说,即使面对一个纯粹没有收获的秋天,他也绝不会为春播夏耘所付出的艰辛而生出丝毫的悔意来。

  由此而论,我们觉得,谷溪在人生奋斗方面的收获可能要大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收获。我们又很难评判其间的哪一种收获于人更为宝贵,也许人生奋斗过程中所得到的欢乐,要远比所得到的那个具体结果更为美好。这不仅对谷溪而言,大概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谷溪后期的诗作变化很大,进步也很大,他显然不满足于初期的山歌野调,试图用自由度现大的歌喉唱出对生活更丰富的感受,溪水奔涌出狭小的山谷,开始在较为宽阔的河床上流淌。我们甚至有一种河流突然改道的感觉,听见某种宏大的声势在他诗歌的河流中喧响。尽管某些地方显出了一种生硬或勉强,就总体而言,他后期的诗作表露出明显成熟的人生态度。对谷溪来说,这是一个飞跃,尽管这飞跃带着实验和探索的性质,这本诗集主要收编的是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显然在刻意追求一种深度,追求一种哲理意识,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多棱镜面时,他尽量用冷静的手指拨亮历史的烛光给予其旷远的观照。而笼罩在这一切之上的,是诗人对陕北这块厚土的深深挚爱和杜鹃啼血般的眷恋,并以此唤起我们所共有的那种乡恋之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诗人在技巧方面的缺陷。另外,我们还觉得,在追求一种新形式、新表现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牺牲和抛弃原有的东西作为代价。谷溪深厚的民歌素养应该在创作追求中得到体现——当然应该是一种升华的体现。

  柳青的遗产

  比之某些著作浩繁的作家来说,柳青留给我们的作品也许不够多。可是,如果拿一两金银和一斤铜铁相比,其价值又怎样呢

  是的,这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即使创作巴掌大一片东西,他也尽力用他独特的艺术雕刀精心镂刻,尽可能避免一种工匠式的制造。至于他那部未完成的史诗《创业史》,几乎耗去了他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尽管这座结构宏大的建筑物永远再不可能完整一体,而就其现成的部分也不是完美无缺,但它仍然会让现在和以后的人们所珍重。正如我们现在站在雅典的神庙面前,尽管已经看不到一种完整的奇迹,但仅仅那些残廊断柱就够人惊叹不已了。

  柳青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时刻把公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们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他自己的歌喉;他处心积虑地企图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的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公民,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他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像一个普通基层干部那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每条细小的波纹都好像是生活本身的皱折。

  真实的生活和刻意演出的生活毕竟是会被人区分开来的。一个艺术家如果超然于广大而深厚的生活之外,即使才能卓著,也只能生产一些打扮精致的工艺品;而带着香气和露水的艺术花朵,只能在生活的土地上培植。这就是艺术家柳青的毕生信仰。对于今天的作家来说,我们大家不一定都能采取柳青当年一模一样的方式,但已故作家这种顽强而非凡的追求,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敬和学习的。

  作家当年毅然地离开繁华的大城市,身居皇甫村一个破庙改建的院宅里,眼睛琐碎地扫描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射到更广大的世界。他一只手拿着显微镜在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潦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又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伟。只有少数天才才能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当我们读《创业史》时,常感到作品所展现的整个那段生活就像一条宽阔的长河在眼前淌过;而在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中,我们如果在任何一个湾道里停下来,便会发现那里也是一个天地——而且每一处都有一种独特的风光。像《创业史》第二部第二十五章梁大和他儿子生禄在屋里谈话的那种场面,简直让人感到是跟着这位患哮喘病的老头,悄悄把这家人的窗户纸用舌头舐破,站在他们的屋外敛声屏气所偷看到的。

  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和不同凡响的小说艺术家,柳青的主要才华就是能把这样一些生活的细流,千方百计疏引和汇集到他作品整体结构的宽阔的河床上;使这些看起来似乎平常的生活顿时充满了一种巨大而澎湃的思想和历史的容量。毫无疑问,这位作家用他的全部创作活动说明,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周围生活的稔熟而透彻地了解;他同时还把自己的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去,以便将自己所获得的那些生活的细碎的切片,投放到一个广阔的社会和深远的历史的大幕上去检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他决不是一个仅仅迷恋生活小故事的人。如果是这样,他也许只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勾勒得出色的素描,而不会把《创业史》那样一幅巨大的油挂在我国当代文学的画廊里。

  没见过柳青的人,都听过传闻说这位作家怎样穿着对襟衣服,头戴瓜皮帽,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或者像小镇上的一个钟表修理匠。是的,他就是这副模样。可是,这样一个柳青很快就能变成另外一个柳青:一身西装,一副学究式的金丝边眼镜,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有关国内和国外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文化、地理,几乎世界上的一切方面都在这个貌似农民的作家的视野之内;而且他不仅通晓这些方向的问题,也往往对这些问题有一种叫你感到新奇而独到的见解。在他晚年换过几处的寓所的墙壁上,没有什么其它装饰,往往只挂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他会不时走到地图前,用枯瘦的手指头一下子指住他正在谈论的中国或外国的一个地方。他有时会指着地图,给你讲述半天有关英国或法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有关加拿大小麦种植方面的情况等等。这时你会觉得他不是一个作家,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位专家。他在写作《创业史》的时候,还写了关于改变陕北山区农业经营方式的论文。他在论文中引用了大量有关国外农业方面的资料,使一些著名的农业专家感到吃惊。正是作家具有这种辽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学识,加上他对生活的透彻的了解,才能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史诗的品质。他的作品决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山药蛋”。

  柳青的创作活动告诉我们,仅仅满足于自己所认识的那个生活小圈子,或者干脆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搞创作,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们无法和他相比,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量使自己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和认识的那个小天地里。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柳青五年前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这位作家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不薄的遗产。他在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曾经热情地生活过,繁忙地创造过,也像任何常人一样有过缺点和失误。但他一生辛劳所创造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是极其宝贵的。作为晚辈,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馈赠。

以批评为题的作文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然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批评也就是给人改错机会的一种方法。人生打过,能否批批了事?先哲曾说过:生命就像那枚高悬着的瓦片,批评就是那无意的风,稍一不慎,生命随时有可能坠落到命运的谷底。有了这样一种认知,我们也许才能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司马迁是位正直的历史歌唱家,他用他的“史家之绝唱”公正地吟唱了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的生平事迹,更理性批评了当中一部分人。

  然而朝代的变更,时间的流逝,纵使司马迁再高明的批评,再真诚的劝谏,也无法扭转局势,更奈何那汉武帝的糊涂?司马迁的批评迟到了,但没有缺席,理性的批评之风虽不能吹醒帝王糊涂的头脑,对时局造成影响,但对往后千年的人类予以了警示。司马迁曾对汉武帝进行多次劝谏,虽冒着很大风险,但也有惊无险。司马迁批评汉武帝的糊涂,让他辱受宫刑,险游天国。批评的力量就有这么大,险让司马迁高悬的生命变得粉碎。

  汉武帝的糊涂的确不能只批评。关于人生,社稷的大事的确不能只批评了事。还记得“那扶不起的阿斗”吗?对阿斗的批评教育还少吗,先辈辛苦打下的江山还不是沦丧,阿斗也只能背上“扶不起”的罪名。然而没有批评,蜀国恐怕消亡得更快。我国著名数学家童第周,童年生性活泼好动的他,学习不认真,数学成绩曾多次不及格。

  他也曾想放弃学业,但这时“批评”来了,即使这批评来得迟,但童第周他已醒悟:他不仅为自己而读书,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便有了他:“夜半厕旁灯下影,童心壮志童第周”的佳话。批评的出席,挽救了祖国的栋梁;接受批评的心,拥有了光明。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却说,连接受批评的勇气都没有的人,难成大器也。批评,不过是岁月长夜的星光点缀。批评在教育,接受要趁早,追求苦尽甘来,静候否极泰来,欲活出有滋有味的人生,又何必害怕那“批评”二字。

适合写文学批评的作品

关于批评的作文

  愤怒的批评

  一九三七年秋,斯坦培克跟随俄克拉何马洲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他沿途见到流浪的农民处于绝境,“不光是挨饿,是快要饿死了”,在这尖锐的问题之下,他自我批评过去写的书是“多么拙劣,多么渺小”。于是他要写农民的悲剧,要为他们说话。

  这是他创作《愤怒的葡萄》的动机。斯坦培克在把批评的尖矛指向自己时,也刺向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剥削真相。

  这个批评的声音,以其逼真的笔调,描绘了三十年代中期大沙窝美国农民的情况,正如书名一般的“愤怒”,但在愤怒之下,隐匿的是对现实的冷静批评,这批评带着他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使得以资本主义为盾牌的国家着手制度的剖析与变革。

  然而,这声批评并未一帆风顺。《愤怒的葡萄》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美国各州统治集团的恐慌,斯坦培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借助那颗“愤怒的葡萄”对资本主义之下下层阶级人民的挣扎生活做出了近乎斗争般悲烈的描述,对战争、经济萎缩、资本剥削作了隐喻式批评,这种批评正是当局统治集团所不堪忍受的,他们位于这场批评旋涡的中心,不得不寻找一切借口来逃避。于是,另一部小说《快乐的葡萄》便是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斯坦培克而发表。

  可是,这声批评并未滞止不前。上层统治者们以《快乐的葡萄》为工具,并没能“揭穿”斯坦培克的“谎言”,透过他愤怒而冷静的批评,试图掩盖的真实从层层迷雾中渐趋清晰,这声批评并不因为抵制与诬蔑而消失,相反,它得以渡过历史这条诡谲多变的河流,时至今日它仍旧清晰而冷静,时不时刺痛制度的神经。“住惯了的地方是很难离开的,想惯了的道理也很难丢掉”。斯坦培克用他的“愤怒”之批评,迫使领导者们从“想惯了的道理”中求索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革新与完善,直到现今,这声批评依然具有着警示意义。

  回过头,这声批评对新时代下的中国同样是清醒而冷静的。近几年来,随着“盛世”主旋律的风靡,赞美之声已泛滥而无可遏止。知识分子在加入这场赞美“盛宴”的同时,也臆造了一种以古颂今的献媚美学,在赞美之词中,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精神”也日渐萎缩,灵魂已浸润赞美的蜜池中成为“超干瘪”状态。这赞美,还是不要罢!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愤怒地,呼唤那声批评的到来?想必也不会久罢!

以批评为话题的作文

  曾记得印度诗哲泰戈尔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人生的旅途中,批评总是如影随形,变化莫测,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巨浪拍岸。

  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也遇到过这么一次批评,它就像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让我明白了批评的真谛。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我们进行了升入初中第一场数学测试,也正是那次,我怀揣着不安的心情迎来了批评的考验――"大红灯笼高高挂“考试失利,当老师甩给我的那份用红笔勾画过的78分的时候,我心如刀绞,一支支利剑好像从四面八方刺穿了我稚嫩的心,老师对我说了什么话,自己怎样离开教室都不知道了,我的世界是一片漆黑,在回家的路上,我隐隐约约的想起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说:"某某某你怎么回事,这次怎么只考78分,你真是太让我们失望了……“再想到这里时,心里五味翻滚。我心想:"为什么每次考试的结果都是"遍体鳞伤”,这是为什么呢?”之后,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好好的进行自我反省。我想:"数学呀数学,其他科目每次考试都为我的荣誉之墙增添瓦砖,唯独你,唉!总是让我很受伤。“于是便痛下决心,决定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来进行"数学魔鬼训练”,扎扎实实的将数学的定理公式、计算等来个恶补,然后就开始了新的"生活“:每天早晨6点钟就起床,读背定理公式;课间和中午做计算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死皮赖脸、死缠烂打的问同学、问老师;晚上在家里整合一天所学的内容,一直学到深半夜,困了的时候,常常是"头离枕,手掐股“。其中我的表现,我的甘苦,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懂。这里我就从略,总的来说,我从昔日的娇小姐,变成了今日的"苦行僧”,您还别说,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几次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终于赶上来了,坐上了我们班的第三把交椅,得到了老师同学对我的另眼相待,颇得意了一番,但其中的奥秘只有自己心里明明白白,

  我还真应该感谢老师同学对我的批评,因为是它让我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通过努力走向成功,溪流因阻碍才有了歌声,沙漠因飞沙的狂舞,才有了壮观,人生的乐章因为有了各种苦难、挫折才变得壮美,没有风平浪静的大海,也没有平平稳稳的长路,更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常会象棋诗人尼采的诗句:"那些未能将置于死地的东西,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每当这时,我都会微笑着面对迎面而来的批评。

批评作文

  善于批评是作为仁者的一种品德,而勇于接受批评则是智者的一种修养。在生活中,批评就像一面镜子,接受批评就等于承认自身的缺点与错误。因此接受批评是认识自身错误、改改正自身错误的一个开始。

  作为一个智者,应该要接受各种正确的批评,以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认人生的成功打下牢靠的思想基础,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能有今天的成功,除了技术的先进,工程师与专家们的批评与接受批评的精神也是不能抹灭的。三峡工程早在以前就想过,但由于科学技术和设计的不完善而迟迟未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构想,寻找缺点、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才有今天的完美的设计,才有今天的成功啊!可想而知,接受批评、接受意见、接受自身的错误对于一项工程,甚至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是很重要的。同时,批评的功效也由此可见。

  我们要有良好的素养,“闻过则喜”就必不可少。仁者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智者应虚心纳谏。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无聊而常常吸烟喝酒,渐渐的就上瘾了,这时,听劝者,则病出;不者,则自亡也。做其他事也是同理。

批评的作文

  批评如风,打开心灵之门让它卷走厌人的尘埃;批评如雨,摊开思想的卷轴让它冲去昔日的自以为是;批评如雷电,坦露胸怀让它击碎一切的不完美。接受批评,超越自我!

  著名剧作家曹禺直视并接受后辈的批评,并引以为诫,丝毫不觉尴尬。我想正是他这种接受批评的态度,铸就了他剧作上的一次次超越!可见,只有接受批评方能超越自我。

  全世界儿童的父亲安徒生,自幼体态笨拙却仍想成为舞蹈家,被无数的舞蹈学院所嘲笑,甚至引来阵阵批评。但他并没有逃避或埋怨,而是默默地选择了接受批评冷静思考,最终选择了撰写童话故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如果安徒生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一味地自以为是,那么就不会有《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温暖的传世经典,他自己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在童话作品上的次次超越!

  当代80后的代表、聚美优品首席执行官陈欧曾说:“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

  陈欧在事业的初期曾被许多权威所否定、所批评。但他虚心的接受批评并努力改进,一次次刷新自己的记录,决定了自己光明的将来。

  如果陈欧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而是一味地我行我素,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聚美,他自己也就没有机会决定自己的未来!

  石油富豪巴菲特唯一钟情的女接班人布里特,小时愚笨,最讨厌的就是看书、学习,但却梦想着成为巴菲特一样出色的商人,自己唯一拿手的就是唱歌,别人批评她说:“你还是唱你的歌去吧,连学习都学不好!”她并没有灰心或一蹶不振,而是接受批评,积赞实力,最后考入了哈佛!

  如果布里特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依然白日做梦,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她自己也就没有机会实现梦想!

  让风雨雷电般的批评冲刷击碎挡在你成功路上的埃霾和坚石,蜕去曾经的不完美,用新生的翅膀去拥抱天空,超越自己,势在必行!

真正的文学批评

  作为一个严肃的追求卓越的站,应该正视文学批评的原则和要求。

  我们的文学批评,本来就是要帮助作者找到自己在创作中之不足,用以弥补自己未知的缺憾;可是,只要大家认真看看编辑们的评语,我不敢笼统无端地说,都属于敷衍塞责之词,但是多数评语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交差性质的文字。

  也许是我求全责备,心急了点;也许是我的期望值有些过高了。当然看到我如此苛刻的话语,很多人会激励反驳或者内心深处不以为然,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

  我坚信,每一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可是大家毕竟都是初学写作之人,都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之中。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要否定编辑们的辛苦劳动;因为大家都是业余写作,时间弥珍,能够在业余时间为大家辛苦工作,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

  古人云:文以载道。

  大凡能够通过审查的作品,肯定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是也不乏有败笔;我以为,在充分肯定作品成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对作者本人是一个提高,同时也是对读者一个启迪和借鉴。

  很长时间,本人之所以未来江山,就是看到了社团编辑有这样一个倾向,草率论断,多唱赞歌,溢美之词谁都喜欢,久日久之,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使人感到作者辛苦写出的文字,并未得到编辑认真的阅读,而是草草了之,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语就算完事,如此一来,不能给作者以借鉴,更不能让读者从中受益,似乎每一篇作品都是优秀无比,让作者陷入迷惑之中,同时对读者而言,那种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由此变得不那么强烈了,无人阅读或者阅读的人逐渐减少,这对于一个网站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那么发展和壮大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我记得当我的长篇小说《关中烽火》当初在木马社团连载之时,有一个编辑就曾经对我说过,他根本就没有读我的作品,只是根据印象,随便写了几句溢美之词;我听了后感到沮丧,想不到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苦写出的作品,在别人眼里,竟然不值得一看……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自己的长篇小说如何优秀,只是就这样一个个案来说明问题。大家可以如此设想,编辑如此草率,写下二三十个字的评语,而且词不达意,竟是些空洞的言辞,又怎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编辑工作是一项艰辛的精神劳作,非常辛苦,要给作者文字下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首先必须自己认真阅读,仔细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才行,岂能如此之草率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做过校刊的编辑,那是十分辛苦的事情。你不但要认真仔细阅读作者的文字,还要更加深入的揣摩作者的追求和写作的旨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作者作品的精神劳动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看的出作者作品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作者,更能够对得起读者,做到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者是一篇短篇小说,作为编辑,必须具备诸多有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或褒或贬,言语中肯。

  许多编辑,看到诗歌,就如此评价:意境深邃,诗句清新……如此评语,恐怕是大诗人或者赫赫有名的作家才能够具备的;看到散文,就说:描写细腻,语句优美,构思精巧,主题深刻,发人深思等,是不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令人值得怀疑;对短篇小说评价更离谱,甚至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构思新颖,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这样的评语好像只有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柯夫等人才能做到的。

  本人一直在一所乡下初中教授语文课,对学生的作文经常要批改,其中体会颇为深刻;除了要对学生错别字修改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语言表达做仔细推敲,有时候一篇作文的批语,甚至比学生本人写的作文还要长呀!由此可见这工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我们不是对我们自己妄自菲薄,更不是在此对编辑工作吹毛求疵,指手画脚,而是要说,既然大家来自不同区域,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了,话说白了,是一种缘分,既是有缘,就应该对朋友们负责才行。

  其实不仅是每一个网站存在有如此之诟病,就连现实生活中的纸质文学也如此。

  文学批评家们,都是受人之托,拿人钱财,当然是好话多说,溢美之词多多益善。

  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县级文学笔会,大家的发言都是唱赞歌的,而且形成了一种令人感到可笑的局面,互相吹捧,互抬轿子,很多人的话语叫人听了,感到肉麻。

  网络里和现实里,形成如此一种浮躁浮夸之风,难怪这么多年看不到以前的许多扛鼎之作,因为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人人都很浮躁。

  其实,所有的作者,特别是我,最最渴望的是想听到批评之声,更想听到朋友们的指教!

  我知道我的文字极为粗燥,所以在写了几部长篇小说之后,从去年下半年,我暂作 辍笔,认真向别人学习,阅读名家之作,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原本计划写作《李隆基外传》,材料早已收集好了,可是迟迟不敢动笔,唯恐自己又会犯老毛病。

  赞歌谁爱听,批评的话语谁都难以接受;这恐怕就是自古的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吧

  我渴望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时代的到来——

  本人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不吝赐教!

  (写此文,并不是跟那位编辑过不去,希望不要对号入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应聘时的自我介绍

文学短评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