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ppt课件免费下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将进酒课件ppt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伤

  欢乐

  愁

  愤激

  狂放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附录: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

  附: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高中ppt课件免费下载

鲁迅的故乡ppt课件

  学习鲁迅的《故乡》可以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第二课时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5、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

  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4、.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5、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教学)

  6、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

  板书设计(略)

  《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进酒ppt课件

  学习《将进酒》,可以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的“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很好地进行诵读,但面对高中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吟咏诗韵”,如何使之完成“因声求气”的任务则需要一个理解的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包括文本以及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一个成功的诗人在材料的选用上一定不是随意的,诗中提到的例子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中提到的事例是不是要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解读。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体现文本价值。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

  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

  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

  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学生读题目)

  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

  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 “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

  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

  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

  (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

  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

  解读“劝酒”的内容: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

  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

  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

  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

  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

  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

  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

  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

  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

  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

  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

  (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

  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

沈从文《边城》ppt课件

  教学目标:

  1、 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讨论法2、讲解法3、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 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5、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第二课时

  1、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2、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第三课时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 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拓展阅读:感悟《边城》

  作者曾道:“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阅读这部中篇小说,通篇令人深感一种贯穿始终淡若烟尘的悠然与寂寥。白描般的笔触,寥寥数语将小城的静美与清雅从幽静淳朴苍翠迷人的大自然中带入读者的脑海,这片至纯至美的自然塑造出一群心灵澄澈的边民。淳良美好的灵魂,是作者此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原始和谐的边城生活,清新朴素的民风,与那清澈溪水、带着自然气息的山岚以及风中轻舞的翠竹,那白日水声人声交织鼎沸的河畔与沉静夜色下静谧映月的渡船一并,奉献给读者一场视觉、听觉及感觉的盛宴。

  《边城》的写作基于一种原始的希冀。作者将对美好淳朴的生活形态的向往与渴望自始至终注入全篇。全文极力描绘与推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至今的美德。作者构建出汇集“美”的一座城,仿佛是作者灵魂深处对美好信念守护的内心城堡的对应镜像。这些美好的意象与思想,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人性衰退、重利轻义、不明廉耻、庸俗腐化现象的抨击,也是对在时局中随波逐流、难以寻找到心灵家园的人们的一种慰藉与支持。《边城》中绘出的是如世外桃源一般不存等级功利,而重义重情、人际诚恳友善的一座城。文中祖孙间暖人心灵的温情,青年男女间青涩却纯美的爱情,船总家兄弟对少女翠翠的真挚恋情以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手足情谊,都是作者对传统美德内涵的真善美的认知表现。《边城》将景之净、人之淳相融合,通篇自然与人和谐的状态中更凸显了人们心灵的纯净。《边城》中描写小舟摆渡、山歌比试、兄弟谦让、祖孙间的相依之情,边城人民这种近似原生态般带有非凡感染力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都隐含有作者对现实中传统美德弱化、价值信仰缺失的痛惜,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人性衰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的批判。作者推重这种自然之美的生活方式,绝非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文学不是政治学,纵然有博弈也不该将美好抹杀,作者如此的笔触和行文,也是想以此种令人向往的桃源之美重建民族的优良品德和美好人格。

  《边城》一文将情与景都做了精妙的描绘。情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人物内心的变化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的梦境也成为其真实情感的一种幻象化表达。翠翠梦境中的情景正是这个人物内心发生细微变化的征兆。在离奇的梦境中,翠翠渐渐有了自己的心事与孤单;那甜美的梦境,显示出她对朦胧的爱情的甜蜜向往和快乐感受。景的描绘是推动剧情发展和烘托人物心理的一种“氛围的营造”。那片秀丽山水中,如山泉清透甘甜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现实大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那些美不胜收的画面,那些能让心灵沉静安定的场景,都将故事定格在充满无限美感的一个舞台之上。此景中的故事,无论是喜是悲,都带着无法改变的原质美感,因为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纵然有悲欢离合,也只是不同形式美的展现。作者以浓淡适宜的笔触,描绘出的是翠竹依依、山风沁心的边城,那碧色无边中婉转欢鸣的黄莺,夏夜静谧中喃喃的虫声,黄昏下的温馨,水银泻地的月色,泥土清香的溪畔……景如画卷,景情相融。这些景色随着小说人物情感的发展和波动自然地展开,辉映人物的内心之感与心境变迁。黄昏的柔美,是温暖也有轻若游丝的惆怅;月色清凉如水,鲜花铺就的心路上,是主人公内心的期待与那份感情的纯净朦胧之美。

  或许,只有遗憾,才能让文章充满言有尽、而意未穷的美好,才能让美不仅是固化于结局的一种静态,而成为有着生命感有着延续性的感动。《边城》中主线故事也的确是以一种带着悲剧美的忧郁情怀煞尾。这种浸透在文中自然流露出的忧郁,并没有给看去极美的文字带去损伤,反而添加了一丝别样的感情,从而令小说的情节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它带给读者的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最后傩送是否回到了边城?翠翠是否守得了自己的爱?这部作品,不是让人感到虚无的“童话”,它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极富戏剧性的变化,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发展的步骤,每一点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这就是一部有着独特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蜀道难》ppt课件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 石栈(zhàn)边塞(sài)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扪参(shēn)喧豗(huī)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多难兴邦(nàn)

  【解析】选C。“吮”应读shǔn。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乎高哉危:高

  B.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解析】选C。坐:徒,空。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解析】选C。①什么;②多么;③④只。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选B。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

  5.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选B。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另C、D两项也是省略句。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9.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10.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解析】①句与④句相对,应跟在④句之后,④句承前接“不是下午茶”;③②两句是对“早晨”的解释,应跟在①后,且③句为比喻说法,宜放在②句之前。

  答案:④①③②

  11.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珍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

  “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愤激,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采用了象征手法,“黄河”“太行”象征作者追求的宏大理想。用“冰塞川”“雪满山”写道路艰难,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二)(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联是昔,后一联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 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1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沁园春长沙说课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高一清明节主题班会ppt课件

  今天是3/31,周五,下周三4/5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了。今年学校发展了以宏扬传统文明为主题的系列运动,借此机遇,为我们这群崇洋的孩子好好补上“中国特点传统节日”的这一课。

  清明节是独一一个既是二十四节气有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之前一天有一个寒食节,清明节又谓踏青节……这些底本听起来很遥远的常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小菜一叠”了,不是由于形式化的灌注,也不是因为加入什么竞赛,只是当时的我们都很居心的听,很专心的追忆一些被封闭在记忆深处的货色。或者并不单纯的只是为了思念已故的亲人,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好的生涯,更好的享受天天的时间吧!

  咱们都懂得了,本来,例如“清明”一样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其渊源的历史,它的意义毫不仅仅只在于为情势性地扫已故亲人的墓碑。更多的是在这个有留念意义的一天,寄托本人对他们的无穷怀念。

  中国――领有长久历史的广阔大地,哺养了无数的好汉儿女,每一个属于她的传统节日都显得如斯意思不凡。

  了解我们的祖国,要先学会了解那些在其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仍是我公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主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破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跟大年节)之一。个别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旬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来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因循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气。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十分著名的,当初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外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重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还有很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传播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

高中地理等高线课件PPT

  (1)两点相对高度计算 A、两点均在等高线上,直接读数相减的差值。 B、两点介于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但不等于最高和最低值,假设a点海拔高度为n1

  (2)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但在悬崖峭壁,等高线可以重合。

  悬崖高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A、悬崖顶部和底部绝对高度(海拔)的计算 重叠于断崖处的等高线中,最大值为最小值为n,等高距为h,则: 顶部绝对高度(海拔)<; n-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n. B、悬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 假设重叠于某断崖处的等高线有x条,等高距为h。则: (x-1) ×h≦相对高度<(x+1) ×h 例如:有处悬崖,重叠的等高线最大值为900,最小值为800,等高距为100,只有两条等高线重叠,代入公式:900≦顶部绝对高度(海拔)<1000 700<底部绝对高度(海拔)≦800 100≦相对高度<300

  (3)坡度: tanα=H/L 井的深度: h=a-b

  选址 ①选建水库坝址: 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

  ②农业区划: 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

  ③工厂厂址选择: 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

  ④建海滨浴场、码头: 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深水港湾。

  ⑤建疗养院: 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⑥铁路、公路、引水线路、输油管等选线: 公路、铁路一般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引水线路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输油管线尽可能知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⑦居民区选址: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洋流 1.(P57)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刚好相反。

  2.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P57)冬季洋流的分布:图3.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巧记:北半球呈“8”字型,南北球呈“0”字型。方向规律是逆顺逆顺)

  4.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夏顺冬逆)

  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6.四大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7.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其大气环流图: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P61)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我国位于第六位。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时间——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4.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

高中化学课件ppt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义,会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知道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1:飞机、汽车、自行车。描述:根据物理知识和常识,假设要花费最短的时间从北京到海南,我们会选择以下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因为它们之中飞机的速度最快。

  展示图片2:爆炸、面包久置发霉、溶洞。中公教育提供

  引入:与我们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类似,化学反应也有快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环节二:实验探究,新课讲授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展示图片3:初中阶段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与稀盐酸的反应。

  请学生对比图片2和图片3,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信息?根据图片2的实验现象,说说你是如何判断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

  归纳并讲解: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相对而言的。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溶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L·)或者(L·s)。

  请学生思考: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在5分钟内由20变成了10,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讲解: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V=ΔC/ΔT,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L·)。

  课堂练习:中公教育提供

  讲解: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的物质并取正值;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指的是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问:不同的金属单质如镁和铁,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展示面包的标签,提出问题:为什么保质期的时间不只一个呢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1:

  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3约5%的H2O2溶液,滴入1-2滴1溶液。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两支试管分别放入盛有冷水、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生成的气体。

  得出结论: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率越慢。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2:

  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的H2O2溶液,向其中两支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1-2滴1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中公教育提供

  得出结论: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速率。

  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

  (2)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3)工业合成氨,通常在

  的压强下进行。

  (4)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压强等。

  (1)温度:通常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

  (5)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6)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发生改变,也即相应地改变气体的浓度。环节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快慢的表示和影响因素。请大家说一说如何表示?表示时要注意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作业:在一个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开始时,n(N2)=1.5,n(H2)=4.4;2后n(H2)=0.8。试分别用H2、N2和NH3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你能否归纳出用反应体系中不同物质表示的该反应的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并思考上述在合成氨反应中,温度和压强是否越高越好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班会课件ppt

  一、活动过程

  导入主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各位老师和领导的光临!

  今天我们要召开的主题班会是:xxxx

  1、成长快乐

  很多同学儿时的照片,请同学猜一猜,他(她)谁?让同学们回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之后,一个短片《童年—少年—青年》重温懵懂童年——青涩少年—热血青年的美好记忆。(ppt展示相关照片)

  2、友谊地久天长

  同学们共同回忆高中时期的感人故事,并进行讲述,有同学回忆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友谊,也有同学回顾了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还有同学忘情于和朋友共同的成长经历,听来让人动情,使大家倍加珍惜高中时光,和共同战斗的岁月。

  3、相声欣赏

  两位同学的相声让大家共同回到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情景。在笑声中更加深了同学的友谊和真情。

  4、师生情深

  主持人用语言描述教师的特征,让同学猜猜是哪位任课教师?然后是任课教师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寄语。【语文郭旭老师写到:“――你们要自信‘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要有毅力,‘闻鸡起舞’‘秉烛达旦’;要勤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数学吴苗老师,让智慧在六月闪光,拼搏最后82天,五高因你们而辉煌。”;英语许然冰老师写到:“very often a change of self is needed than a change of scene.(改变自己往往比改变环境更重要);政治王小波老师写到:“每天多思考一点,是智慧的开始,每天多学习一点是渊博的开始,每天多做一点,是成功的开始”;地理孙宝奎老师写到:“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也是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希望大家经过高考都能真正成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班主任历史孙水庆老师深情的写到:“在高中生活即将结束和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回想你们的高中生活,我感慨万千,面对即将的高考,我希望你们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激发自己无穷的智慧去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学们,请记住,老师将与你们一起并肩战斗!”】同学们认真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对高考充满了信心!

  5、家长来信

  这是一封来自我班一位同学的家长来信,班长代为宣读。

  6、我们的宣言

  壮志在胸,奋力拼搏!携手并进,共创辉煌!2010我不认输 集体宣誓,并签名!

  7、集体歌唱

  歌曲“祝福” ——朋友我永远祝福你--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朋友我永远祝福你--

  8、班主任寄语

  班主任对一模考试做总结并奖励优秀生和进步生共12位同学,班主任做班会的总结发言。

  二、班会感想

  1.本次班会基本达到了增进团结鼓舞信心的目的。通过回忆儿时与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使同学倍加珍惜同学友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教师寄语、家长的一封信使同学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和期待,家长对自己的真爱和厚望,鼓舞了同学的高考信心,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组织班会虽然比较辛苦,但大家也有很多收获。在班会组织中同学表现踊跃,大家增进了了解,任课教师与同学之间加强了互动,班会成了加强班级团结,增进学生友谊的重要平台。

  3.本次班会课总体感觉很满意,当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因为是高三,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班干部在组织过程中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广大同学的智慧,将班会开的更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诗意人生议论文

二年级笑话大全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