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传承传统文化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义之财。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两袖清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取之有道,生财有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改善,摒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社会,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 。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又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对联,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个个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水果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有一首重阳节的古诗是李白创作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又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称为“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汤圆。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美好的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传统文化传承

  20XX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初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趋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过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的同时,你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无法圈定国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要能得到认可,这本身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不仅他国在过我们的节,我们也在过他们的节,但是自己东西被别人拿去收藏似乎总有些不妥。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外,中国的端午节到底还有什么风俗?还有什么传统文化也已濒临失传?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

  我们不能再漠视不管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望江亭》《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因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很多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不用说四书五经了。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一无所知。

  如今,国家已经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认为是国家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

  《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闫崇年《清十二帝疑》、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等。他们以能让现代观众产生兴趣的形式,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所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的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继承传统文化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礼,在漫漫的歷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歷,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生前不止一次描绘过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他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就会缺乏精神上的丰富和优雅,就不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诗歌代表着民族的特色与精神。传统诗歌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蜇即将形成。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深表担忧。他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知用,甚至还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宝山指的是传统诗词。

  传统诗词与人类历史一样,经历了水与火的发展和血与火的锤炼,才有了数万春秋夏冬。诗词与民族文化相契合,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除了风俗,节庆,艺术,服饰,乐器建筑这些现象的,外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这种内在的特质。外在的特殊性,容易把握,内在的特殊性,很难把握,必须剖析民族的宗教文化。从民族信仰入手,才能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灵魂,才能读懂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思维。民族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传承民族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民族内在的精神,俗话说相由心生,民族的形象也是由内而外产生的,不了解民族的精神就不了解的民族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改变,不断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民族文化进入21世纪发展形势相对稳定,但民族文化的包围冲击弹,单一民族文化也需要自我完善,自我改革,自我抉择,自我蜕变。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如江河流水就有源头也有潮流。源与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结成新的流体共同融入大创汇成海洋。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形成其实也跟江流一样。

  民族文化是源头,主流文化是江河,人类共同文化是海洋。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联系在一起,用源流互生的思想为主导,让民族文化与社会时代共鸣,让民族文化及时得到当代的营养补充与时代共同发展。这样的民族文化才是生命力强盛独具魅力的。

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下周我们将迎来清明节,那么又有多少人了解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呢?我们班的同学做了一次相关调查,惊奇的发现,知道清明节来历的仅有32%,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我们缅怀先烈的日子。它教育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奋发努力;也不要忘记过去,在历史的传承中,努力上进,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除了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传统节日,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背后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值得我们去感悟学习。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千年的祭奠中流传了有影响力、可继承,有益后代发展的道德遗产、历史遗产和革命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韩国开始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遗产,而韩国某公司更是将“端午节.cn”这一中文域名抢先注册时,都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韩国申遗成功,也许大多数人也是――“不是滋味”。

  传统习俗被人给淡忘,方言、刺绣都成为了“濒危”五种。“端午节”、“李白”都被韩国抢去,成了他们的历史文化。现代青少年对这些祖先留下的瑰宝知之甚少。粤剧、昆曲这些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可悲的逐渐沦为老年人的娱乐消遣。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中,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周末闲余,何不用《弟子规》和《千字文》替代手中的小说、电脑?对于父母,即使做不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也要做到起码的谦逊有礼。

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

  自从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感想。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张泉灵老师主持的《开学第一课》,每个新学期都会演播。

  比如:“父母教会我”第一课的“孝”。孝为先。让我难忘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郑渊洁,童话大王和他儿子的故事。就如郑亚琪所说:“爸爸,这龙虾你吃,我将来还可以吃原子弹虾。你不是也说可以看原子弹电视吗?”还有一对父子的孝心故事。何洪涛叔叔带着父亲何遂立,骑着改造的摩托车,去河南,北京……全国有名地去旅游。怀着对父亲的孝敬,开开心心地玩,六年骑了十几万公里……

  这让我想起开学后做家务的事。当时,我在帮忙做家务。妈妈问我:“为什么要帮我做家务呀?”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看了《开学第一课》里的‘孝’,教会了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教会了我‘孝’,乐其心,不为其忘》。还有,最大的孝就是让自己安全度过每一天,不让父母担心。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孝跟爸妈学,长大对爸妈好!”妈妈听了,点头笑着说:“孝,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从父母做起。”

  第二节课“爱”,由心而发,心不能忘记爱的存在。“爱”是最美的字,是陪伴、呵护与成长。就如摇滚爸爸秦勇,十年为了儿子“大珍珠”,放弃了唱歌。“大珍珠”生下来4岁时就得了不治之病,父亲放弃了事业,全心全意去爱他的儿子,教会他做任何事业。骑单车花了一年,看见了希望。系鞋带花了3个月,说“谢谢”三年……虽然“大珍珠”不像正常孩子一样,但他的父亲依旧在身边陪他一起玩耍,当哥们儿对待。“十年传承父爱,爸爸陪你一起长大。”爱应该及时表达,不能等待。

  “父王,我爱你,下辈子我还当您的儿子,好吗?”这是“大珍珠”写给“父王”信里的最找不到句。我听了,热泪盈眶。爱让我们携手渡过困难,一起长大!我的父母给了我爱,哪怕是唠叨,为你挡雨,为你担心……这都是父母给你的爱。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节课“礼”,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养成学会的。要做一个守规矩、懂礼貌的好孩子。女孩像小淑女,男孩像小绅士。礼是立身之本,就像生活里,给老人主动让座,不乱闯红灯……这都是讲文明的行为。这些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举止行为都是“礼”。

  最后一堂课“强”。也就如那武艺班藏族孩子的武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管困难有多大,都要坚强去面对,不能退缩。用武术教会我自强,用爱教会我自强,改变自己……

  “孝以彰德,大道行敦。礼运天下,纲纪为分。爱人济人,君子之论。强国盛论!”

  在新校园里,《开学第一课》与我们再一次如约相见,这一期的课堂主题是梦想专栏,我看完后感受颇深。

传承传统文化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历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名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我们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我们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我们,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我们,“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我们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我们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所以,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08,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以myschool为题写一篇英语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