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学三年级

  、设计思想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最初步的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分别学习了排列和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区别排列和组合: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例3是以中国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C组共有四个国家队,小组赛时要求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要我们求:一共要踢多少场比赛。题目中给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四个队摆成正方形,两两相连;另一种是一字排开,每两个队都与其他三个队相连。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连线的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是否与顺序有关。

  三、学情分析

  排列与组合作为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学习例1和例2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排列和组合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完全区别清楚;在例3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区别排列和组合,这是学生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能采用列举、连线等方法进行排列,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组合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简单的组合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搞清楚排列和组合的区别。#p#分页标题#e#

  关键: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的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获得解题的过程。

  七、课前准备

  学生对世界杯有所了解;

  教师准备课件;

  准备四面国旗;

  准备五分、一角、五角、一元钱硬币。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用2、3、4三个数字,选择其中两个组成两位数,可以有多少不同的答案

  学生练习。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你有哪几种数?如何排的

  检查有没有漏掉的

  学生补充,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5、小结:先固定十位上的一个数字,再把剩余的两个数字分别写到个位上,这样,依次轮换十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也依次变化,这样一共有6种;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写出两位数。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6、大家做的都不错,每组组员互相握手庆祝一下!

  7、下面我要问大家:如果每两个小朋友只能握一次手,那每一组要握多少次手呢

  二)拓展研究:

  1、大家再握一次看看,一共有多少次

  2、分析问题:我们说甲和乙握了手,乙和甲握了手,这算一次还是两次

  3、解决问题(教师小结):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但在数字排列中,交换数字的位置,所组成的数就变了,这和顺序就有关了。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让我们四个同学排成一直线,然后由其中一位同学向别的同学握手,握好就回到座位上,剩下同学也是如此,直到最后只剩一位同学,最后只要把每一位同学的握手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三、深入探究

  例3:(出示图片)

  1、02年世界杯背景简单介绍。

  2、理解题意: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下:巴西、土尔其、中国、哥斯达黎加。要求每两个球队踢一场,问我们一共要踢多少场

  3、学生思考。(拿出国旗图标连一连)

  4、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得?如何做到不重不漏

  解答:将四个图标摆成一个正方形或一字排开,两两相连。

  思考:每个国家要连几条?(3条)每两个队之间要连几条?(一条)为什么?(排列)

  小结。

  四、练习

  1、作为奖励,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抢座位。

  1)游戏规则讲解,请学生游戏。(使学生明白这是和顺序无关的)#p#分页标题#e#

  2)学生讲解抢到椅子的是哪两个小朋友,有几种可能

  3)教师小结。

  2、老师这里有四个硬币,你看,如果从这四个硬币中任取两个,大家想一下,一共有几种情况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思考:我如果取了6角钱,应该怎么取

  教师小结。(关键:这是组合问题。)

  3、小兵到书店里买书,发现有三本书他很喜欢:《聪聪历险记》、《科学家的故事》、《大自然的奥秘》,但钱只够买两本,你认为小兵会买哪两本书?请你一一把它说出来。(关键:这是组合问题。)

  4、小刚、小红、小丽和小明准备星期天外出,他们之间准备每两个人之间都通一次电话,你想,他们之间一共要同多少次电话?并用线连一连。

  九、版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1、我们班级准备搞一次乒乓球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回去请大家想一下,我们应该要如何安排比赛,要比几场

  2、课堂作业第5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4月1日 星期三 雨

  今天家里包铰子一共包了三大盘,我数了数一盆有68只。这时爸爸问我:“如果有六个人吃,每人得到多少。”我写了一道算式:3×68÷6我想:首先3×68有多少个铰子,我列竖式算出一共是204个。知道了铰子的总数,又知道把它平均分给6个人,那就很容易了,204÷6,列竖式算出结果是34。我告诉爸爸每人吃68只铰子。

  5月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妈妈让我买4棵生菜和两元的豆腐,到了菜店我选了四棵生菜,然后让那个奶奶给我拿了两元的豆腐。然后奶奶告诉我生菜3.9元豆腐2.7元。我算出来一共要多少钱了,一共是6.6元,她应该找我3.5元。我付完钱之后就顺利的回家了。

  我回家之后爸爸妈妈都夸我买得菜好吃。

  9月26日 星期日 晴

  今天,风和日丽,爸爸带我去钓鱼。爸爸的鱼竿长,有6米,也就是600厘米。我的鱼竿短一些,只有4米,也就是400厘米。爸爸钓的鱼又大又多,大的有35厘米长。而我只钓了几条10厘米左右的小鱼。虽然我没有爸爸钓的鱼大,但是今天我却很开心!

  6月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们去买菜,我们买了2斤黄瓜、1斤西红柿,还有2斤我最爱吃的土豆。回来的路上爸爸问我:“黄瓜正好有4只,咱们一家三口,妈妈不吃黄瓜,我们两个人每人吃几只?我想起了以前学的除法,我说:“4÷2=2,每人吃两只。”爸爸点了点头,笑着说:“你算得真对!”

  我今天很高兴,不仅跟着爸爸去买了菜,而且还会算数了,真是太好了。

  2月26日 星期一 晴

  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圆圆的东西,吃的饼干,玩的皮球,水杯垫,好多好多。这就像我今天认识的小数点,这是我的一位数学新朋友。原来它躲在我们生活的每一角落。去超市,它就躲在价签上,面包2.30元,果酱8.90元,这些小数点到底有什么用啊?去掉它看一看面包230元,果酱890元,哈哈,这回知道它的厉害了吧。

  4月1日 星期三 雨

  有一个周末,我院子里的好朋友来我家玩。我准备捉弄一下她,就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咱们每人只能喊出1、2、3、4,4个数,谁先喊道32谁赢,我来计数。你输了要接受惩罚哦!我先喊,2!”她想了想,说“不对!你已经知道了规律,我怎样都会输的!”

  因为32-2=30,30=5×6,5=1+4=2+3,所以我只要第一个喊出2并与她喊的数字之和是5我就能赢。本来我想利用这一规律,没想到竟然被她识破了!

数学三年级上册日记

  暑假的一天,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有两道题把我给难住了。

  1、体育馆的东区共有30排座位,呈梯形,第一排有10个座位,第2排有11个座位,……这个体育馆东区共有多少座位

  2、有一串数字,第一个是10以后每个数比前一个大5,最后一个是90,这串数字连加的和是多少

  妈妈过来问我怎么了?我如实的对妈妈说了,妈妈听后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淘气的孩子,老师很不喜欢他,因为他上课老做小动做。一次,老师正上课的时候,他又在做小动作,老师就让他算一道题,从1加到100,老师以为他可能就会安静一会了。可他很快就算了出来了,答案是5050。老师很惊讶,就问他是怎么算的。他说:“1+99=100、2+98=100、3+97=100、4+96=100、5+95=100、6+94=100……最后有50个100就是5000,还有一个50,再加上50就等于5050了。”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伟大的数学家,他就是高斯。

  我通过妈妈讲的这个故事,知道了遇到什么事要多想办法,多动脑筋。过了几分钟,那两道数学题就算出来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日记有哪些

  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四边形,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图形在日程生活中经常用到。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到处看了看,公交车上的门、窗、座位大都是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回到家看到家里的桌子、凳子、衣柜等等好多地方也都用到了四边形,四边形的用处可真大呀!

  忽然我想到了弟弟的一套玩具,叫做七巧板。我和弟弟把它找了出来。这套玩具有七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有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共七块。可是它们能拼出好多好多不同的图形,我和弟弟一起玩了起来。我按照图纸上的介绍先拼出了小鱼、小松树、又拼出了天鹅、水鸭、燕子、跳舞的人、体操运动员,最后还拼了飞机、火车、卡车、房子……,他们太好玩了,拼出来的图形变化万千。

  爸爸见我们玩的那么开心,就在一边告诉我们,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国古代的人发明的。它的数目不多,却能拼出很多种图形,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拼出的图形千变万化。七巧板还传到了国外,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它在全世界流传一直到今天。

  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原来图形这么有趣呀!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日记

  201X年X月X日 晴天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平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平方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2月26日 星期一 晴

  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圆圆的东西,吃的饼干,玩的皮球,水杯垫,好多好多。这就像我今天认识的小数点,这是我的一位数学新朋友。原来它躲在我们生活的每一角落。去超市,它就躲在价签上,面包2.30元,果酱8.90元,这些小数点到底有什么用啊?去掉它看一看面包230元,果酱890元,哈哈,这回知道它的厉害了吧。

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 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5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     )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

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测量(掌握换算关系式,会根据生活经验填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相邻)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家长签字:

  第3单元四边形(理解式的记忆为主,弄清周长公式中的各种关系)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1)有四条直的边;(2)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典型题目:1,围篱笆问题,一面靠墙,至少要多少米(课本47页第3题)

  2、固定周长,画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课本48页第4题)

  3、拼大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问题(课本43页第2题,课本122页第8题)

  4、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周长相等问题

  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家长签字:

  第5单元时分秒(会单位换算,会算时间间隔)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学生是否认真完成:家长签字: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3、公式(及其变换)。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商和余数的意义不一样,但单位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2、公式(及其变换)。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数位对齐: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或是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从右往左数的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对齐)

  2、乘的顺序: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从个位开始乘起。

  3、进位: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注意:1、连续进位的问题

  2、0乘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千万小心别出错。

  3、估算方法:先把多位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用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得到估算结果。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4、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5、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课本96页练习二十二,课本101页练习二十三上面的题目必须都弄明白。

  绳子对折问题,要好好研究。例103页第9题

  第8单元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第9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按顺序依次联接搭配,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注意要写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即把最终的种数写出来。

  说明:1、第一页为需要背诵、记忆的部分,第二页为需要理解较多的部分;

  2、文档免费上传,旨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尊重我的个人劳动成果,谢谢!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复习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9点整)、(3点整)。

  5、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6、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7、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例:603-329

  3、估算:

  结合实际,把试题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4、加法的验算步骤::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5、减法的验算步骤::

  ①用差加减数,看和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二、复习质量单位

  1、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四单元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1.3.5.7.8.10.12月

  四边形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

  四条边都相等

  29天

  四边形

  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周长

  长方形周长计算:(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计算: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第五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年级上册数学书

三年级比较短的数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