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的作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家乡的变迁经典散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中原西部的丘陵地区。

  丘陵地区不是岭就是沟,我家乡的村子就在一条长长的大沟里,这条大沟蜿蜿蜒蜒,曲曲折折,宛如一条长长的大蛇,绵延数十里,通到古双洎河道里。这大沟形成村子的地方,就好比大蛇刚刚吞吃了一头象或一头牛,使大蛇身上鼓起了不规则的大包,这大包很开阔。因而我们的祖先在若干年前,肩挑着儿女逃荒来到这地方的时侯,他们停住脚步,放下担子,仔细的打量这地方,打量好了,他们卸下了儿女,女人们开始埋锅造饭,男人们抡开了镢头,在沟里的崖壁上掘开了窑洞,有了窑洞就有了家园。有家园后,他们开荒种地,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年代愈久,人口愈多,祖先们就再挖洞,洞多人多,逐步形成了这大沟里的村落。

  我记忆中的家乡沟中村子是很清幽,很雅静,有沟有水,有林有竹,花草飘香,鸟飞雀唱,很温馨、很诗意的世外桃源……

  在这很开阔的沟中村里,四、五十户村民的家分佈在沟中的角角落落里,窝窝坎坎里,有的三、五户在一起,有的一、两户在一起,村民居住的地方都起有名字,如:张家迈,李家窝,侯家台,杨家咀……

  在沟的村落中穿行,走曲曲弯弯,绿荫浓郁的沟中小径,会让你疑似前边已无路,可转了个弯,过了一堵崖,就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我们这沟中村住的并不全是窑洞,家家还都有一所到两所草房,这草房是黄土打成五十公分的土墙,土墙形成一个长十米、宽五米的长方立体型,长方立体形上面放上木梁,木梁上再搭上木檩,木檩再钉上椽,椽子上铺上竹箔,竹箔摊上黄泥,黄泥再沾上厚厚的小麦秸杆,这样一所新草房就建成了。这种草房有很多缺点,如经过三、五年,小麦秸杆沤烂了,漏雨了,就要修房,修草房在村子里也是个大工程,一、两个劳动力是干不了的。这草房还有致命弱点,是怕火,如果是在干燥的冬天草房失了火,那是没有救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把房子烧成灰烬。

  在六0年以前,记得我们那个村子没有一所砖瓦房,听老人们说,是看地先生看了我们村子的地气不驮瓦,因此祖祖辈辈都没盖过砖瓦房。

  大概是在六五年,在陕西煤矿当工人的陈家兄弟,在村子里盖起了第一所砖瓦房,也就从那一年开始,村子里谁家盖房都盖砖瓦房,祖先们传下来“不驮瓦”的传言才被打破。不打破也不行,你家没住砖瓦房,外边的姑娘就不往村子里嫁,乡村里,哪家娶不上媳妇是最大耻辱,娶上媳妇传宗接代,是村子里各家的头等大事,农民家的许多行为可以说是为娶上媳妇而转的。媳妇是村里各家的宝贝,因为是付出了全家全部努力和代价才换来的,付出的多才知道珍惜与宝贵,打媳妇和虐待媳妇,在村子里是不存在的。

  村里人把媳妇看的重要表现在,外人若打了媳妇,骂了媳妇,一个家族都会上前为媳妇们帮忙的。如果是自家女儿受外姓人欺负,挨了打、挨了骂,一个家族不会上前帮忙的,只会有女儿的父母为女儿拼命。一个家族为什么会对家族女儿不重视?而重视娶进门的媳妇呢?村人认为女儿是要嫁出去的,生成是人家人,而媳妇才是进了门的自家人。

  我们那小村子,娇惯老婆,伺侯老婆,怕老婆,是村子里男人的传统美德。

  家乡的沟里有条常年缓缓流淌着的一条小溪,这小溪是村里人洗衣服的地方,是夏天村里男、女人冲凉抹澡的地方。村子里的吃水井在小溪岸边的高台上,井口垒有石头井台,防止下雨的雨水流进井里,井没多深,水面离井口只有一挑水的扁担深,打水不用辘辘,只用扁担勾住水桶,扁担来回摆动两下水桶,趁势水桶往井水里一按,一桶井水就满了,拔起扁担,一桶水就拔上来了,村里人都是男人担水,用扁担拔水是个技术,男孩子十来岁就学会来井上拔水了。

  村子还有一个巨大的建筑,是一座建在沟东边,面积有三十亩地的土寨,土寨利用沟的特点而建,周围是峭壁,只有大寨门一条路通沟外边,土寨有一圈高地面一丈,宽有两米的土寨墙。寨子里只有一所瓦房,其余都是空地,听老人们说,在解放前的兵荒马乱年月,过土匪,过军队,村子里的人全都要躲进寨子里,一家家在寨子空地上搭个小寮棚,吃住就在小寮棚里,遇到情况紧急,唯一的大寨门要用土囤实,切断同外界的通路,男人要拿刀、拿枪上寨墙护寨。

  我家乡村子的土寨叫彭家寨,是几百年前彭姓人领导修建成的,因而叫彭家寨。我老家寨子下面二、三里范围内,这样的寨子有杨家寨,梁家寨,侯家寨,贾家寨。

  居深沟住窑洞虽有冬暖夏凉之优点,但也有不方便之处,就如从沟里往上搬运粪土,没有化肥的年代,种庄稼要全凭农家肥,人们住在沟里,产生的农家肥全部就在沟里,从沟里往上运农家肥,要用独轮车,独轮车上放一粪筐,装有二、三百斤,这独轮车要上几道大坡才会运到田地里,独轮车要有两个妇女绑上绳子拉车,一天一辆独轮车会运三十筐粪,折合五吨重都不到,可见住这沟里,劳动生产效率是多么的低下!

  沟里的小溪后来由于水位下降,小溪在八0年时侯断了流,村人们洗衣抹澡再也没那么方便了,这就产生人们想搬出这沟中之村的想法。

  从我十来岁起,就听村人们把村子从大沟搬往平地的议论,可议论终归是议论,在人民公社年代,人们由饥饿慢慢到了温饱就已经不错了,可要从大沟搬到平地,住窑洞变为住瓦房,这毕竟是一场奢望,一所小瓦房要一千多元钱,那时一个劳动力干一天工值五毛钱,要攒到一千五百元?这一千五百元是个天文数字呀!

  从大沟搬平地的奢望,村人们到八0年才慢慢开始进行,经过十年努力,到九0年,全村四、五十户人家都从大沟搬到了平地,四、五十户人家分成了两个小村庄,人们在沟里住过的台台、窝窝,有的成了小竹林,小树林,或开恳成了庄稼地,从九0年起,沟中的村子成了回忆,成了过去。

  到了2000年,村人们在新的村庄开始住不安稳了,因为县城里建了大批的社区套房,这些现代套房比乡村里的房子住着舒适又方便多了,特别是男孩子找对象,女方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县城里有房吗?”

  又是因为娶媳妇,村里最早富裕的几户,开始往县城里买房,到2005年,我们那个四十多户的小村庄搬进县城有十来户。

  2005年后,镇政府所在的集镇也开始房地产开发,也卖开了套房,没搬进县城的哪些户,就集中全家财力,到镇上买房,把家搬镇上去,这一搬走了近二十户,小村子只剩老、弱、病、残的十来户,小村子里尽是空房,空院子了。

  2014年冬天,老家侄子打电话,县里看中了老家里的沟沟豁豁,村子要建成全县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整个小村庄,全村的全部土地都要被征走,现在村子里人都回到老家,在老宅子上抢盖简易房屋,到拆迁时争取建筑面积补偿款。

  这一次拆迁,家乡的全貌要消失了,甚至连原来的村庄名字也会在地图上改名字的,这是家乡的大事,也是如今活着的村里人的大事情。我没丝豪犹豫,急切的买车票回到老家,到老家的村庄,整个村子在热火朝天的建房、造房。每家半亩的宅基地,原来都建着一打溜五间平房,瓦房,或者两层楼房,院子都留有很大空地,如今在建的就是在空地上建房,原来的主房是一层的,如今要全部建成两层。

  回家后我问侄子,都这样新建房子,到时拆迁办会承认么

  侄子说,根据拆迁过的地方先例,宅地的房子两层内都会赔偿的,政府对建筑物赔偿价很低,一平方最多会赔五百元,可建一平方成本要三百元,半亩地三百多个平方,盖两层五百个平方,一处宅子政府也就多赔了十来万,十来万对政府来说算了个啥?拆迁户能顺利、满意搬迁走才是大事情哩!赶在拆迁办丈量前盖房,政府是睁只眼闭只眼。

  听这一说,你有宅地是不盖白不盖了

  我打电话同儿子商量,儿子说全村人都在盖,我们不盖是盖不起么

  我回到自家院子,十五年没住过的院子,铁大门快锈垮掉了,蒿草长了一院子,有一人高,脚都踩不下去,五间走廊平房呈现快塌掉的样子,这就是八0年建成的家吗?三十五年了,这个家养大了我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十五年没有住,竟没落、破败到如此地步?这家、这院子很快就要消失掉了,赶快留几张影,让它存在于记忆中吧!

  我退出院子,上到邻家平台上,居高临下给老院子照了好几张像。

  这时侄子领来了建房包工头,我对侄子说,建房一事全权委托你来打理,我只管出钱就行,侄子和包工头协商、丈量忙活着,此景此情,让我想到沟里的窑洞老家,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一个人顺着雨水冲刷得高低不平的大坡,走到沟里的时侯,第一眼看到是那棵村子中间巨大的老皂角树,皂角树沒有了记忆繁华年代的伞盖如云,如今只剩几枝长长的枝干戳着青天,四个人合围不住的树身由于岁月和风雨的剝蚀,显得百孔千疮,苍老疲惫。村子已不象村子,到处残垣断壁,一孔孔塌了的窑洞张着黑黝黝的大口,一所所的草房屋不见了,一处处院墙东倒西歪的,到处长满了野草……

  一幅破败,一幅荒凉。

  村子的现状与记忆面目全非。

  在旧村子里,我找到了生了我、养了我的老家,只看到被黄土封住了的窑洞口,这就是老家了?他赶紧打开相机,把村子里有印象的场景拍照下来,就这些镜头都是珍贵的,如果停三年、二年再回来,这沟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有记忆价值的镜头永远也找不到了!

  世事难测,世态难料呀!

  做完了这一切,我坐在枯朽皂角树下的大石臼上,我思绪深沉,我想到了小时侯就听到老人讲的皂角树下大石臼的故事:

  这故事说的是很多、很多年前,村子里有个叫马五的青年,已经三十岁了,因为家穷娶不上老婆,晚上没事做,就每天晚上蹲在皂角树下往天上看,看星星,看月亮,他特别愛看月亮。那时代村人都亲切叫月亮为月奶奶,是奶奶那就是女人了,马五很喜欢女人,也很想女人。他看月亮,看着看着,他似乎看到月亮上有一棵巨大的槐树,大槐树下有一个大石臼,石臼上坐着一位姑娘在不停的杵着石臼,他甚至听到石礅和石臼的撞击声,他着迷了,他会从傍晚看到天亮,他看了一天又一天。

  一天他突发奇想,他用两头黄牛拉来了一块巨石,巨石放在皂角树下,他用凿子在石头上面凿了一个坑,每天晚上他也用石礅往那坑里一下一下的杵,和月亮上那姑娘做着杵石臼的比赛。天长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月升就杵,月落才息,也不知杵了多少年,但见石臼上的坑越来越大。一天晚上,他正一下一下不停地杵,突然看见从月亮上飞下一位姑娘,那姑娘径直飞到他跟前,姑娘不愧是从月亮上飞下的女人,真的是貌若天仙,漂亮得人间难找。姑娘问他在这里不停地杵了这么多年在杵什么?他惶恐之极,他说看到月亮上有人在杵,他愿意陪她杵,并没有杵什么。

  姑娘很喜欢马五的憨傻,她笑了,告诉马五,那个在月亮上杵石臼的人是她,她是月亮奶奶的使女,在为月奶奶杵佈施人间的仙药。马五求她,让她分一部份药让他杵,反正空杵也是杵,实杵也是杵,实杵比空杵要有意义。姑娘答应了,以后,她真的把月奶奶的药分一部份給马五杵。马五干的认真,杵的仔细,很符合月奶奶的质量要求,这样姑娘就有了偷闲时间,同马五天上人间不断的会面,她们两个相爱了。后来,月奶奶知道了这件事,月奶奶是个很开明的仙家,她不仅没迁怒于使女,反而把马五也招到了月亮上,让两人结为夫妻,不过两人仍司杵药这个工作。

  …………

  村子里流传的民间故事很多,慢慢一件一件回忆吧!我慢慢走出荒沟,向我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告别。

  故乡,你从荒沟搬往平地,如今平地村庄将要消失了,你的子孙们要分佈、生存于天南海北,住城市,住高楼大厦了。

  可在这分别之际,对家乡,对故土,产生的是无尽的怀念,无限的眷恋。村人们幻想多少年住进城市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就在这时,心头湧上来的却是万千的留恋和舍不得!

  我的故土!我的家乡!只能把你深深记在心底了!

  永别了!我的故土,我的家乡!

家乡变化的作文

家乡的变迁散文

  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却是历尽世事沧桑,说不尽人间故事。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见证了小村太多的变迁。在岁月的流逝中,家乡小村总是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惊现出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小山村的人们,茶余饭后,不约而止,来到门口石板凳子上坐下,一个个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这一切,感叹,满足,激动和骄傲,都写在脸上,小山村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赶上了盛世好时代。

  父亲对我们从小就说,我的爷爷这一辈,民国时期,因为自己的家乡穷得活不下去,举家逃荒出来。当时,爷爷、奶奶与另外三户一起,拖家带口,来到这里生根落户,后来,三三两两的,又有几户。先前时候,这里除了背后的大山外,什么也没有,但至少可以安静,有山有水有土地,就可以养活自己。那个时候,说是几户,事实上不分彼此,相互帮撑着,想的最多的,就是大家一起活下去。挖些小块的旱地,种些蔬菜,养些家畜,就地取材搭建起茅草房,便可安身。在这个小山村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我的童年,现在也只是稍有点记忆,大家住的大多是茅草房屋,大山里的树木杂草就是建茅草房的现就材料,大山深处,依山而建,说是建,倒不如说搭,矮小,简陋,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风凛冽,只是时代的变迁,让我的家乡慢慢变得有人气起来,靠着力气和勤劳,靠着天时与地利,小山村才一天天好起来。过了一些年,农户们从深山迁出,在平坦的地处第二次建房,那些茅草房变成了泥坯墙的瓦房,这大概是小山村的农户们第一次变迁,我的童年就此开始。虽然父辈们额头上爬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可以看到,他们脸上那种朴实的笑容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世界,正如父亲常对我们说的,只要勤劳就可以生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形势大变,就像是睡狮猛醒,人们策马扬鞭,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巨变的机遇。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有些活络的,看到工业的兴起,人们住房的改善,肯定要盖房建工厂,就想到办起了砖瓦厂。砖瓦厂挖泥制砖做瓦,需要山上的柴木,这样一来,大量外来劳动力来到了这个小山村,许多村民为此而感叹,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想想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就在眼前,而今,看看背着行囊来到村里打工的人们,内心是那么的厚重。

  也许是村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总是善待外来的人们,我家原先的房子整理后都是免费提供给外来农户居住,母亲还总是拿吃的、穿的、用的送给他们,就像自家人一样,还总是对我们说,要按年龄去排辈分称呼,不能没礼貌。后来,许多外来的,在这个山村迁户安居下来,使得这个小山村也人丁兴旺起来。也没几年的时光,村民们又推倒泥坯墙的房屋,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漂亮平房,一般家庭都会建三间,我家因为人多建了四间,旁边还搭了一小间作为厨房用。柴房、灶间、起居,独立使用,室内外的泥地都成为水泥地,房间内拉起了天花板,干净,亮堂,电视、电话也逐步进入家庭,这已是小山村村民的第三次变迁。这一次的房屋变换后,我也离开了家乡,一直到现在。家乡越来越好,而我,却越来越远。

  现在的小山村,已经找不到先前那个影子,居住着的人们,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休闲。前几年刚刚建的砖瓦平房,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居住需求,第四次的变迁,村民们大多住上了一幢幢欧式风情的别墅洋楼。村前的晒谷场,变成了停车场,我家就在这停车场边,台门口建了一个小凉亭,亭台边,前些年种下一棵藤树,一直见着长,现已爬满了亭台,夏日里,凉风阵阵,雅致安静,或看书,或绣花,或聊天,那就是生活的明媚。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这才是我想要的”!

  延小村而过的一条小溪,原先的村民,吃的,用的,都在这里,而现在,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去小溪洗涤已不多见。村子的自来水,不远处山上,挖一个几米深的水池,四周用石块砌好,用水管往村里布下,送到家家户户,不用加工,不用过多的设备,任其四季流淌,清泉直下,甘甜有味。溪的两边都已砌起了石坎,种上了杨柳、桃树和翠竹,溪堤上形状各异的小花坛,四季花开,小溪被砌成阶梯状,远远望去就是一层层的瀑布。

  村边那条青石板古道,原是官轿进出,客商运货,人们进城的交通要道,已整修成健身步道,步道直通山顶,每到周末,QQ群,微信群,凑在一起,背着行囊,结伴而行,来古道寻踪,上山,下乡,走在这条写满岁月足迹的步道,户外登山,回望古人,走进自然,享受生活。

  不是农户们的亲身经历,恐怕没多少人会知道,小山村原先的样子,更不会去打听,曾经的农户们是那样的艰难,那样的辛劳,靠的是粘满泥土味的双手,靠的是那种要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靠的是大家对生活的希望,这一切都写在人们的额头上,挂在人们的脸上。

  大山总是那样骄傲地挺立着,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着,这山,这水,一起见证岁月的沧桑,见证世事的变迁,曾经为了生活,脸朝黄土背靠天,在这里劳作的人们,大概不会想到,山村的变化,如此的快速,如此的新颖,如些的真切,睁眼望去,严然是一处亮丽的花园,穿行其中,走走古道,看看山林,听听水声,想想心事,便是最好的去处。

  为了活下去而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到现在的休闲生活,是这个小山村最直观的变迁,也是我家乡近百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家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个,早已与泥土告别,也不再在这个山村居住,一幢崭新的小洋楼,留给了父母颐养天年。周末的时节,远离了喧闹的城市,上山下乡,踏青休闲,回忆养育我们长大的山山水水,这一切的变迁,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家乡酉阳的变迁

  穿城而过的酉阳河清澈的河水的不紧不慢的流动着。“哗——哗,”就像一曲欢快的歌。波光粼粼的河面像是一顽皮的孩子在对我们眨眼睛,又像是有谁在河面上铺了一匹精美的蓝缎子,从县城城北一直延伸向城南。河边亭亭玉立的杨柳在河面上倒映出她那千娇百媚的身姿,在微风中尽情的舒展。你可曾知道在两年前河面上飘满了各式各样的垃圾,河水污浊不堪,时时飘来一阵阵刺鼻难闻的臭气。

  西山大道口,亚伸广场拔地而起,渝东南最高楼就屹立在这里,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巨人屹立在城市的中央。每当夜幕降临时,亚伸广场被无数个错落有致的彩灯勾勒出婀娜多姿的身段。这时,在月明星稀的衬托下他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更加令人心驰神往。但是,你可曾记得这儿两年前却还是矮小而破旧的瓦房呢

  大街上,叉道口,出现了红绿灯,斑马线,交通指挥台。川流不息的车辆自由穿梭,酉阳拥有了畅通无阻的交通。一个个公交站台,一辆辆计程车,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了。可谁又曾想过两年前,还是货车、客车、出租车拥堵在并不宽阔的桃花源大道上抢行,摩托车、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和行人也在其间瞎穿乱跑,交通事故频发。那拥堵不堪的交通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起来,昔日的酉阳就像童话里的那只丑小鸭,可令人欣慰的是昔日这只丑小鸭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我相信,酉阳——我的家乡,这只美丽的白天鹅,一定会展翅翱翔!

家乡的变迁史

  暑假里,我的妈妈准备要和我去家乡玩,我也很想看看我以前的小伙伴。

  妈妈叫我说家乡到了,下车了……。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里为什么这么干净,难道我们走错了?妈妈笑咪咪的对我说:“没错,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之后我就开始欣赏我家乡的美丽,柳条儿在微风跳舞,麦苗儿在阳光下微笑,小鸟儿在唧唧喳喳地唱歌,还有路旁有嫩绿嫩绿的小树——咦,这里怎么还碧绿碧绿的大树——老树,妈妈说:“老树是我们聪明绝顶祖先种的,那一定知道小树是谁种的吧?”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我告诉你是现在不知道的话,那我会告诉你是现在这些人种的,听奶奶说:“现在村里每人都要种五棵树呢。”听老师说,树也可以防止龙卷风,还有这里怎么有满园的鲜花,鲜花像铺了一层彩色的绒毯,这里也有,那里也有……怎么每家都有呢?奶妈说:“每家都可以有个大花园。”原来路全都是泥巴,坑坑洼洼、水泄不通的小路,记的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坐在爷爷的三轮车上,爷爷费力走在石头泥巴上,那石头常常把我的脚扎疼,而现在有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我走在路上,再也不会把脚扎疼……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十全十美的家乡,希望你变得更美。

全国土地日作文范文精选:家乡的变迁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而土地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土地如同我们的母亲一般,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孕育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子孙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母亲,美化我们的母亲。

  我,作为生活在五家渠这片土地上的小学生,目睹了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我的家乡这几年变化惊人,特别突出的要数滨河公园了!

  以前这里还是一条老龙河,这条河由于人们破坏环境变得奇臭无比,只要路过这里的人们都会屏住呼吸飞快地跑开,凡是路过这里的人闻到这气味后都会有恶心想吐的症状。再看看水面,你会更惊讶,一层层垃圾堆积如小山,有塑料袋、水果皮、烂木框……全部都在其中,还有那墨绿色并泛起白色泡沫的水,令人作呕。每到夏天,近处的居民简直没法开窗透气,只要一开窗户,顿时臭气充斥房间,因此许多居民被迫搬家。

  而如今,在五家渠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土地,在老龙河上游建成了滨河公园,这既不占用耕地,又美化了环境,真是两全其美。现在这里的景象可不一般了:

  夏季,一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池水,池边建有两座相连的小亭子,亭边卧着两只乌龟,池的中央是一座环形小岛,一条由各种图案铺成的羊肠小道横贯小岛南北。两只小鹿在岛上悠闲地吃草、散步。

  远远望去,是座连接水池两岸的"家乡水"假山。穿过假山,一座吊桥贯通东西,把小岛和东边景区连接。踏上吊桥立即令人心惊胆战:桥下是水,脚下是晃晃悠悠的木板。似乎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水中。假若你用最快的速度向对岸跑去,那跑得越快脚下晃得越厉害,当你到达对岸时还心有余悸呢!但是只要你鼓足勇气冲了过去,眼前便豁然开朗--一片碧绿的草坪,草坪中间有三只仙鹤:一只引颈长鸣,似乎在呼唤空中翱翔的同伴;另一只翩翩起舞,像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姿;最后一只在草地上轻轻漫步,悠闲自在。

  滨河公园不止在夏季吸引游人,就是在寒冷的冬季,这里也是热闹非凡。

  冬天,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池水形成了天然冰场,孩子们尽情地在这里玩耍,为清冷的季节增添了不少生机,甚至有些成人也加入到孩子们的队伍呢!

  美丽的滨河公园现已成为我们五家渠人休闲的好去处。

家乡的变迁作文

  流水带不走记忆,岁月使人的记忆更深刻。眼前的家乡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眼前的景象让我重拾昨日的记忆。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乡镇里,十多年前在全国沿海地区大搞经济开发的时候,位于延绵群山怀抱中的她却不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工业的味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条美丽的西江从中流淌,孕育了两岸的人民。家乡的四周镶嵌着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春天的时候,声声清脆的鸟鸣声萦绕在耳际,让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交响乐中;下雨的时候,泥土泛着阵阵的幽香,孩子们打着雨伞,穿着水鞋在小道上踩着泥巴丝毫不怕回去被母亲责骂;收获的时候,田野里收割稻谷和拍打稻穗的声音此起彼伏,收割声与拍打声共同谱成了一曲丰收之歌。那时候家乡是我们小孩子游戏的天堂。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家乡,仿佛每一样都变了,原来绿油油的稻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厂房。菜地也被冷落在一旁,零星的分布在镇的四周。更令我难过的是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工厂来到这里,他们征收农民的农田,在那里盖起了一间间陶瓷厂,陶瓷厂的烟囱总是源源不断的向天空排放有害气体,使得原来湛蓝的天空阴沉下来了,从远处看,家乡朦朦胧胧的。更可恶的是,工厂不把废水处理好就直接排入小溪、大河中,污染了宝贵的水资源。清澈的小溪变得像一个大染缸,没有了鱼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垃圾、污水。一间间的工厂还是一个制造噪音的“好能手”,机器运作发出的“咔嚓咔嚓”声,即使在晚上也不绝于耳,骚扰着人们的睡眠。

  眼前种种,使我更怀念以前那个淳朴、透着乡土气息的家乡。但是,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歇,我不禁追问我们的政府在带领我们共同富裕的同时,不也应该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吗?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组织进行植树造林活动,让我们在鸟语花香的土地上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吧!

  往日的家乡景象萦绕于心,今天的家乡景象历历在目。但我相信,假以时日,我的家乡一定会恢复美丽宁静。

家乡的变迁

  我的家乡在浣东街道的一个小山村——盛兆坞徐高坞村。那里山清水秀,环境非常优美。

  春天,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火红火红的一片,像燃烧的晚霞;夏天,满山郁郁葱葱,鸣蝉在树枝上长吟,鸟儿叽叽喳喳地欢跳;秋天,山上的野果成熟了,柿子像红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还有全生长着刺的栗子也等待着人们去采摘。冬天雪一下,树上兜着雪花,挂着冰凌,真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人们生活在小上村里,呼吸着清鲜的空气,喝着甘甜的泉水,享受着幽静的环境,无不感到怡然自得。

  可是前几年,有人发现山上有石灰石,这可是宝藏啊!小山村沸腾了,人们砍掉山上的树木,开采石灰石。“当当”的击石声,“隆隆”的放炮声。“哒哒”的拖拉机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人们在山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石灰窑,石灰出窑的时候,白气冲天,空气十分浑浊。石灰粉末四处飘散,道路变白了,庄稼也蒙上一片白色。人们不敢打开窗和门。更可悲的是:有一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忽然一声巨响,像山崩地裂一般,山体滑坡了,山上的树木石块随着泥沙流冲下来,淹没了庄稼,堵塞了交通。人们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应,才清醒过来。政府限止了人们开山烧窑,下措施在山坡、路旁垒起石块,重新种上树木,小山村又恢复了原来美丽清洁的面容。

家乡变化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临泽,这里素有 “塞上江南”之称,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近几年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变越美丽了。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大街上的地面总是坑坑洼洼,一踩上去裤子上尽喷的是泥。现在路面上是柏油马路,可以四辆大卡车并排行驶。以前只有一条主干线县府街,现在又增加了健康路、文化路、滨河路等几条主干线。

  再说说这里的河-大沙河。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大沙河附近,使大沙河发出一阵阵臭味。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清洁工人每天给他们梳洗打扮,而且人们还在大沙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见了草坪、花圃。

  我们临泽还生产许多土特产,红枣、鸭梨、广杏等。秋天到了,每当我最喜欢吃的红枣成熟了,红红的挂在树上真惹人喜爱,摘下一颗红枣看一看,闻一闻,放在嘴里轻轻一咬,那味道可甜了。

  临泽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香古寺、黑河烟林、双泉萦洄、颐和绿苑、天鹅湖、丹霞奇观等。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变迁家乡的变化作文

  我的家乡是怀化,它现在美丽极了。

  怀化有很多地方都变了,比如破旧的房子,如今已是整齐牢固的房子,屹立在那;乱草坪现在已经变成了美丽的花园,蜜蜂和蝴蝶在那采蜜、嬉戏、跳舞,好快乐呀!到处都是杂草的水塘,现在已经是清澈的池塘,小鱼儿、小青蛙、小蝌蚪在里面嬉戏、打闹,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非常自在;怀化学院里有一栋破旧的房子,现在被建成了休闲广场,还建了假山、凉亭,种了树、花,还有草呢,行人路过这都发出赞赞的赞叹声;裸露的山顶现在换上了绿色的新装,长满了茂盛的大树;弯弯曲曲的小路现在已经是笔直又宽敞的马路。地球妈妈为此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美丽的花草衬托之下,它们变的更加美丽了。

  我问爷爷:“爷爷”爷爷说:“干嘛?”我说:“为什么怀化变的那么快?”爷爷说:“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在富裕了、强大了、有钱了,所以改造的那么快。”我说:“我知道了。”

  我在心里立下了决心:林泽宏,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家乡变化

  尽管是深秋季节,宽阔公路两侧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树木背后是硕果累累的庄稼,再远处又是起伏的树林,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仿佛在绿色和黄色交汇的原野上穿行。这就是被人们称为“苏北大地上的翡翠”——射阳。

  射阳人说,地名之所以叫射阳,是因为相传远古时因精卫填海而成出陆,因后羿射日而得名,这恐怕无从查考。射阳地处黄海海滨,由长江黄河带来的泥沙冲击而成,成陆年代有限,不过大批丹顶鹤来此过冬倒是事实。

  你在射阳,会感觉到环境相当的怡人。天是蓝的,地是绿的,空气是清闲的,若是钻进密密匝匝的射阳林场,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大口呼吸,除了沁人心脾的感觉处,还有甜丝丝的味道。

  生态好,动物自然多。树上的鸟窝往往隔数十米就有一个,有时甚至一个连着一个。放假的时候我去射阳港海边爷爷奶奶家,年到成群的鸟儿,有白色的,有黑色的,长嘴的,宽嘴的,都叫不出名来,还有野鸡在田野里飞来飞去,漂亮极了。爷爷还说海边有很多獐子、野兔 ……晚上还会在你跟前窜来窜去呢。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个女孩她曾经来过……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这首歌描述了一位为救丹顶鹤而舍身的姑娘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射阳。那位姑娘已经离我们远去,可丹顶鹤依然源源不断地飞来。大家都说除了是因为那位姑娘的英灵感召外,是缘于这里的环境湿地保护,是理想的丹顶鹤的“天堂”。

  我们这里已经被划为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里有几万亩的湿地,长满芦苇。面对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丹顶鹤,还有许多鸟儿当然会选择这里当栖息地。我为我生在这么美丽的射阳而感到高兴和骄傲。愿大家都来我们美丽射阳做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前行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初中

家乡景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