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成绩分析

  期中考试已悄然而去,我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每天几乎都在我脑海里盘旋着。虽然没有公布分数,但同学们还是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各科分数。有的同学三五成群从我门前经过,好似没事其实不然,他们都想要关注自己的努力付出所取得的成果。

  从分数上看来,与同阶段的其余班级比较起来还算乐观,但我却开心不起来。我认为:此次题目如果出了所谓的“难题”,一道考察学生对名著,以及生活的四字新词语的用法的了解的题目,这些与名著、生活相关的内容。还有一题是给出了材料,谈谈你的发现。这道题可以从多方面去探究,应该属于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学生这道题失分,我想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引导学生们探寻知识、寻找生活的大语文意识,其实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概念,将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将语文知识与生活接轨。多从生活中探究一些关于时代气息的东西,引导学生探寻生活的本质,感悟时代的主流,趋势等。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经常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训练其能力,就不难作出这样的题目的答案来。

  另失分之处该是作文。此次考试作文分数就占了50分,给出两处材料任选角度进行习作,而且还要求了字数不少于500字。平时,在班级里习作时,我没有刻意强调字数的限制,甚至我有时还比较推崇短小精悍的小文。

  所以,我反思:此次考试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成绩,是不是与我自身的对作文欣赏的角度和风格相关呢?是不是我衡量作文的标准无形中也给学生施予了影响,使得学生不重视作文的字数而降低了分数

  回顾了上一次月考,我班学生作文时,因字数的不太充足而吃了亏,这次我还没重点强调,也没有在习作时要求限制学生字数作文。一方面,我认为如此做实在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一篇文章究竟字数多少应该由学生的习作素养,水平,底蕴,生活阅历等来决定的,而不该去硬性限定;另一方面,我认为限制字数的文章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自己根据选材组织材料而不需要达到这么多的字数,在自己作文中又没有达到字数要求,就与试卷上的要求与评卷老师的标准大相径庭了。如此以来怎能得高分呢

  上述原因就是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绩之所在。针对弱点,慢慢对症下药,以后要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跟上考试的需要,作文时在不失自我个性情况下而进行适当调整自己的惯常习作标准,这样或许可以取得较此理想一点儿的成绩吧。

  【期中考试分析作文2】

  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期中考试分析作文3】

  今天,我们终于将期中考试的成绩全部揭晓了。我的数学无疑是最好的,考了100分,语文差不多,考了96分,英语,我平常最擅长的英语这次竟然考了94分!

  这次,先来说说我的奖罚情况吧,我数学得了100,95分之上一分奖励两元钱,奖了10元钱,语文奖了2元,英语扣了1元,因为回家的时候爸爸说,95分之上一分两元钱,九十五分之下一分一元钱,90分以下一分2元钱,所以这次共计奖励11元钱。

  再说一下我的错题吧。

  数学:

  没有错题,是个满分,不过下次要细心一些,应用题里面有个画长方形的题,我没有把它的长度标上面,老师没有改出来,不过我下次一定要细心检查,不能把这虚名当做真的好的。

  语文:

  考了96分,其中有一个判断题错了,我应当在当时努力回想课文,可是不能回到当时。今天老师还讲了,这是个对号,我打了个错号,就这样失去了宝贵的一分。还有一个关于第四单元的题,我没有把题读清楚,上面说要写出人物,我要写鲁滨孙,却写了一个“《鲁滨孙漂流记》”,这样又失去了宝贵的一分。课外阅读题,第一小题我错了,那是一个排序的题,幸好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错了,不然我的分数就会落到了94分了。作文题,这次扣的还是算少了,扣了一分。

  英语:

  这英语啊,也有我的弱项,那就是听力题,得了94分,听力题错了一个,因为我听力不好,总是不能确定,这次算好了,以前我至少错了两个,或者全对,这次听力扣了2分。笔试部分,在第七题里面的第二小题:“Whatdoyou(drink)”里面,我忘了该怎么办,说的是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不会再加一个to,所以我就写了drink,谁知道错了。还有一道短文题我也错了,就这样,考了个94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如何进行成绩分析

  任课教师如何进行质量分析

  1对试卷内容的分析。

  对照课标、教材、教学基本要求进行试卷特点、难易程度、试卷是否适宜,覆盖的知面、知识点占的比例、重点、难点等方面的分析。(分析的目的:了解试卷特点,可以更好地教学或提高命题质量)

  2对答题情况的分析,包括数据统计

  (1)统计每小题得分情况、得分率;统计每位学生的成绩情况、名次情况及变化情况,特别是目标生的成绩情况;还要统计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成绩排序、低分段、高分段等数据情况;

  (2)进行实例分析,包括每一试题答题的具体情况。

  (3)根据成绩情况及卷面实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教学问题和成绩的分析(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班级管理班风方面等)

  例如通过学生考试的分数,可以发现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从平均分看,如果考生平均分低于正常值,或比平行的对比班级有较大差距,则应反思是自己课堂教学水平问题(如抓不住重点、表达不清、方法没有最优化等)还是教学管理(如课堂纪律、辅导、作业布置收交批改等)不到位。

  ②从差异程度可以看出所教班级学生的分化情况。如果差异程度明显偏大,就要注意反思自己是否对学困生关注不够,是否辅导工作没有做好,是教师不关注学困生导致学生从思想上放弃学习?还是学生知识积累逐渐产生差异?还是能力产生差异等。

  ③从最高分学生数的差距来看,可以看出自己教学的全面性与命题要求或兄弟学校还有多大差距。一般来说,平行的班级,那些智力较好的学生发展基础是相等的,如果本班高分学生数与其它班有超过3人的差距,在排除学生失误的前提下就要注意自己教学中是否还有疏漏之处。

  ④从分数段来看,可以看出本班各个层面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对比其它班级分数段分布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查找问题。

  ⑤从每个学生历次的分数次第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各个阶段动态发展变化情况。教师可以把历次考试的成绩记录在案,前后对比每位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掌握有关情况有助于进行个别指导的。

  ⑥根据实例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障碍,了解教学的缺憾。

  (4)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计划等。

  改进教学工作的计划包括教学的全过程

认识分数听课心得体会

  xxxx年xx月xx日,xxxx市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课例研讨活动在陈家港中心小学有序开展。我有幸听了各县优秀老师的课后,收获颇多,感受颇多,现在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东台市安丰镇小学马萍老师的《认识分数》这节课,她充分展示了教师本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工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她的课内涵丰富,在幽默精练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她的引导恰到好处,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教学基本模式。她的评价睿智幽默,她的激励真诚大方,充满激情。

  一、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意。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把学习材料平均分,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分数意义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而非割裂的、支离破碎的。在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由于数学学习情景的新异程度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处于适度的关系,所以学生便可以将四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阿三年级学习平均分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用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我就适时抓住“同是,为什么具体数量却不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看清区别,从而自然地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让学生运用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操作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个角度设置问题,而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依据的正是对分数意义的把握。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她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

  她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她的肢体语言,吸引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她驾驭课堂是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是严谨有序,化解难点是浅显易懂,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孙老师教育的魅力和智慧。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马老师在上课时气定神闲、信手拈来,她的话语令很多在座的老师陶醉、痴迷,甚至有的教师连声赞叹,这样的功绩岂是一日可为?这样的境界怎能短日速成

  马老师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无不让听课的老师叹服。名师的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的理念。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淀教学素养。

让成绩分析智能起来

  本文可以学到

  1利用Excel函数统计学生个人总分、平均分、排名等项目

  2统计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分布等内容

  3模板的制作

  4局域网联机汇总各科、各班级成绩的方法

  Excel自动生成网页,学生成绩网上查用分类汇总做成绩统计期中考试结束了,各位教师是否开始忙于成绩的统计和分析?这里汇集了几位老师的实战经验,让我们和原始计算器说再见,借助Excel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吧。统计项目Excel来帮忙

  运行Excel2003,在成绩表第一行中输入以下内容:学号、姓名、各考试科目名称、总分、名次,输入学号时,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在学号下方依次输入“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总分”、“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段成绩格式不同

  选定所有录入学生成绩的单元格,进入“格式→条件格式”,在“单元格数值”范围中填入“80”与“100”,单击“格式”按钮,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自己喜欢的格式:如数值颜色为蓝色、字形为倾斜等,这样,在80到100之间的分数在输入后自动变为蓝色并倾斜。确定,返回条件格式对话框,单击“添加”,设置60到79、小于60分等分数段的格式(见图1)。(1)个人总分

  单击总分下的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SUM(C2:H2),在下一个单元格中输入=SUM(C3:H3),然后选定这两个单元格,将光标移动到两个单元格的右下角,到变成细十字,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拉至最后一名学生,以后只要输入学生各科成绩,每位学生的总分即自动求出。2.个人名次

  在Excel中可以用单元格自动排序的方式给成绩排序,但不好处理同分数的名次,利用RANK函数则没有这样的问题。方法是:总分位于I列,名次位于J列,在第一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3,$I$3:$I$59),该公式的目的是排出I3单元格的数据从I2到I59所有数据中的位次(假设该班共56名学生,学生的姓名、成绩等数据从第3行排到第59行)。在第二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4,$I$3:$I$59),然后拖动鼠标,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利用自动填充的功能,在每个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函数的公式。这样只要将学生各科成绩输入到对应的单元格中后,RANK函数即自动求出该学生的名次,同分数的名次则自动排为相同的名次,下一个名次数值自动空出。3.各科逐一分析

  以“语文”为例。在“总人数”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C3:C59),在“及格人数”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C3:C59,"=72"),在“及格率”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C3:C59,"=72")/COUNT(C3:C59),[满分为120分为"=72",若满分为100分则为"=60"],“总分”单元格中输入=SUM(C3:C59),“平均分”单元格中输入=AVERAGE(C3:C59),“最高分”输入=MAX(C3:C59),“最低分”单元格输入=MIN(C3:C59)。以上公式输入后可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其他各科的公式(见图2

  4.每科各分数段人数

  可用FREQUENCY函数来实现。在(A67:A74)区域输入39、49、59、69、79、89、99、109(即统计出40分以下~120分范围内组距为10的各分数段人数),同时选中c67至c75单元格区域,输入公式:=FREQUENCY(C3:C59,$A$67:$A$74),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进行确认,即可求出c67至c75区域中,按A67:A74区域进行分隔的各段数值的出现频率数目。其他单元格可用自动填充功能实现。有时要将优秀人数和不及格人数统计出来,在语文优秀人数的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C3:C59,“=80”)(假设各科的满分为100分)。及格人数改为=60,不及格人数改为=59即可。这样Excel就自动统计出各分数段人数了。保存为模板文件

  在“打印预览”中,按下“设置”,单击“工作表”标签,选中打印风格线,单击“页眉/页脚”标签,单击“自定义”,设置表格标题、页眉、页脚、纸张的大小、页边距,调整字体、字号、单元格的宽度及高度,然后“另存为”为“模板”,取名为“成绩统计”,确定,保存为模板文件。最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已建立的模板来处理学生的成绩。启动Excel,执行“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在对话框中出现的“常用”标签下找到已建立的“成绩统计”模板,双击,出现了原来的模板文件,输入学生新的成绩总分、各科的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各学生的总分名次即自动统计得出。最后打印输出,既美观又便于分析。联机汇总各科成绩

  利用Excel提供的共享工作簿命令,在局域网中对Excel文档联机处理,可以快速汇总各科、各班级的成绩。在局域网中的一台电脑上新建一个Excel文档,命名为“学生综合成绩表”,设置好格式后存入一个专门的“学生成绩”文件夹,右击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弹出图3所示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共享标签中找到“网络共享和安全”,在“共享名”框中输入“学生成绩”(名称可任意),注意在图中圈中的两个复选框中必须都打上钩,设置好后,录入成绩的教师就能在任何一台联网微机上打开此综合成绩表。(4)

  光能打开还不行,所有人都能同时编辑,还要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的“工具”菜单,选择“共享工作簿”命令,在“编辑”标签中勾选“允许多用户同时编辑”,同时“允许工作簿合并”,这样就可以多个人同时编辑了。最后,所有录入成绩的教师从各自电脑上打开“网上邻居”,找到学生综合成绩表所在的计算机名称、共享文件夹名称——“学生成绩”(如果设置了密码,要告诉大家),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按学科、班级录入各自的成绩,并注意随时存盘,存盘时会有如图4所示提示。若单元格被其他用户更改,在单元格中会有批注提示用户,可防止数据冲突。使用此法,能充分利用现有电脑及教师资源,提高效率。本文相关小提示

  为防止别人更改数据,可以将成绩输入和成绩统计分别放在两个工作表中,如将成绩输入放在Sheet1中,而将成绩统计放在Sheet2中,并将Sheet2保护起来。进入“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输入密码即可(此时需将函数公式中加入“Sheet1!”)。如果只需评等级,设K3为某学生的成绩,要达到“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综合评定的效果,只要输入:=IF(K3=90,"优秀",IF(K3=80,"良好",IF(K3=60,"合格","不合格"))),再把结果用填充柄填充到其他单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观后感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感触颇深,首先张老师这节课整体思路非常清晰,每一步环环相扣衔接的非常恰当,学生接受起来层次性非常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顾整理的过程中说的非常好我们完全能够感受的到。

  再个张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非常欣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独特,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老师在讲解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活跃,教学不那么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反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只有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如果张老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讲解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定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原因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部分,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如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可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考,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认识分数》说课稿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分数

  “小明120分,小华115分……”张老师捧着一叠试卷,正向同学们满面春风地公布着数学试卷,一面扶摸这些同学的头,一面还笑着,说:“这么高地分数,都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的结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紧接着又是另一叠试卷,“王军59分,李平41分……”只见此时的张老师已是眉头紧邹,脸色晴转多云,口里还狠狠地说:“一个个都是笨蛋,瞧这分数……”老师念着,念着,脸色铁青,青筋暴出,吼道:“这就是你们的分数!这点分数能考上初中考上高中吗?”

  长篇大论完了之后,张老师又从讲台下抱出一大捆书,脸上又恢复了那令人害怕的微笑,对大家说:“同学们,为了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我特地为大家订了几套《数学热点题型》,请大家去做,明天晚自习交上来。”刚说完大家就瘫倒在桌子上,为了分数,做吧!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考霸——化学》,把笔指向这本厚厚的资料。

  正当我们在“题海”中做的天昏地暗的时候,穿着一身飘逸的连衣裙的Englishteacher微笑着走进来,她高兴的说:“Hello!everyone,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才好不容易弄到几份《英语辅导报》,上面的题型与往届的考试题型很相似,希望大家好好的做一下。这次评分的成绩,还要算入这次月考的总分成绩呢!”望着眼前的报纸,那其中的“连绵不断”的英文字母犹如一个个幽灵在晃动,看得我脑袋都大了。唉!为了分数,读吧!我又拿起这份辅导报。

听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

  今天有幸听了奚志鹤老师的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感觉特别好。“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奚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一开始从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入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从学生已有知识——平均分切入,从平均分4块巧克力到平均分2块巧克力最后到平均分1块巧克力,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一节课,收获着知识,也感受着教师的不凡,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的收获真的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借鉴,认真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日记:分数的初步认识

  XX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

  (二)

  今天,妈妈给了我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串鞭炮用了钱的2/10,又买了棒棒糖四根用了钱的1/10,还买了7个汽球,用了钱的2/10,最后买了一把梳子,用了钱的4/10,一共用了2/10+1/10+2/10+4/10=9/10。还剩下一元钱只好还给妈妈了。

  到家后,妈妈吃了棒棒糖的1/4,爸爸吃了棒棒糖的1/4, 我吃了棒棒糖的1/4,还剩下一根,我送给了隔壁的小强哥哥吃。(作者:肖恩玲)

  (三)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学习认识分数

  “扣你分,加三分。”“好,大家都坐得很棒,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我先来介绍一下数学老师:数学老师是一个很帅气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严格,但也不会是要求很松的那种。但是,他们还是更喜欢英语老师,我却喜欢数学老师。

  数学课开始了,我们的老师瞪着大眼睛,鼻梁上的近视镜都差点儿掉下来了。他喊着:“**组怎么这么差,组长站起来!!!!!**组,表现得比上次好,加3分。”

  “我们今天来学习:分数!”老师大声喊道。数学老师先打开电脑,把U盘方进去,然后说:“谁知道分数是什么意思吗?”我们没有人举手。老师说让他自己来说吧。老师说:“分数是由分母、分数线、分子构成的,分母是所有东西的总和,分子是一个物体,分母是分子的多少倍,……”哎,我也说不清楚了。老师问了万斐然:“这里有几个苹果?”万斐然说:“切,垃圾,小菜一碟!”老师说:“出去!”万斐然吭了几声,便出去了。

  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老人立遗嘱的范本

部队党员个人自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