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概念: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

  (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4.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特点:

  5.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6.配子种类问题

  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根据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形成的过程,所以配子的种类可由同源染色体对数决定,即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

  7.植物双受精(补充)

  被子植物特有的一种受精现象。花粉被传送到雌蕊柱头后,长出花粉管,伸达胚囊,管的先端破裂,放出两精子,其中之一与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核;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前者形成胚,后者形成胚乳,这种双重受精的现象称双受精。

  注:其中两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胚珠中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

  例:一株白粒玉米(aa)接受红粒玉米(AA)的花粉,所结的种子的胚细胞、胚乳细胞基因型依次是:Aa、Aaa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三

高一生物必修一课件

  教学目标

  ⑴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⑵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标

  ⑴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⑵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社会热点等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和教材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半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学习习惯。本课内容涉及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由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否继续进行分化引出细胞的全能性,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尽量结合生产实际,把与之相关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教学策略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学习中要注意理解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增加细胞的数量,但需经过细胞分化才能使生物体中的细胞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并最终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细胞分化的原因,是细胞中相关基因的打开与关闭的结果。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应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等形势,把细胞的形态结构多样、功能多样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通过听、看、思考等形式去领悟分化的内涵,区分分化与分裂的不同。同时教师应设计出本部分的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由分裂的结果,染色体和DNA数目不变来分析细胞的全能性问题。一般来说,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经过细胞的有丝分裂繁殖而来,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克隆羊多莉、胚胎移植、干细胞移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本节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一个受精卵,如果只进行细胞的分裂,能形成我们这些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生物体吗?(学生回答:不能)细胞除了要进行细胞分裂之外,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细胞分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请同学们结合新学案学习探究1、2、3、4,阅读教材P117-118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2.构成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为何形态、结构和功能多样

  3.细胞分化的特点和意义有哪些

  4.细胞的分裂与细胞的分化有哪些异同点

  5.细胞出现了分化,是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或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会出现细胞的分化呢?)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细胞形态、结构多样的图像信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引发思考,相互讨论,以解决第1和第2 个思考题。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是细胞的分化?(同学们讨论解决)老师要走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思想动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等方法,可以答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细胞分化的特点及意义,也就是第3个思考题。第1、2、3小题的答案如下:

  1.细胞分化的实例:如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肤再生等都包涵着细胞的分化。

  2.因为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要执行不同的功能。为了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所以在结构和形态上也有了变化,具有了多样性。

  3.细胞分化的特点是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是不能逆转的过程。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问题了,由于在前面的章节中,刚刚讲过关于细胞分裂的问题,在引出细胞分化的时候,也涉及细胞的分裂,因此教师可以从细胞发生的变化、发生的时间、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意义角度,通过列表的形式来进行分析。同时也起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信心。列表如下:即第4小题的答案

  通过细胞分化的概念分析,我们知道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稳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呢?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由学生提出来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设想,以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答案如下:

  5.不是;虽然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在某些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打开的,而控制另外一些性状的基因是关闭的,所以出现了功能不同的细胞,也就是细胞的分化。

  巩固性练习

  1.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受精卵形成复杂的生物体主要是下列哪种生理作用( )

  A.细胞分裂 B.细胞生长 C.细胞成熟 D.细胞分化

  2.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B.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C.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时期

  D.细胞分化是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 )

  A.细胞的数量是否增多 B.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

  C.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 D.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是否产生差异

  引题:体细胞一般是经过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产生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这些高度分化的细胞,是否还能像早期胚胎一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

  二、细胞的全能性

  同学们结合新学案学习探究5,阅读课本P118-120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既然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稳定性变异,且这种变异是不可逆转的,为什么高度分化的细胞还具有全能性

  2.克隆人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给同学们展示胡萝卜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的画面,并总结: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接着教师应该提问:为什么胡萝卜高度分化的韧皮部细胞,经培养表现出了全能性?(即第1个思考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1.细胞全能性强调的是“潜能”,虽然变异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全套基因,并且没有因细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它就可以经分裂和分化而形成新的生物体。

  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吗?为什么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引出人体干细胞的问题及干细胞的应用,引导学生得出,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就越强,高度分化的生殖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全能性。并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干细胞的资料,关注人类生命健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下克隆羊多莉和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以便解决第2个问题。第2题答案如下:

  2.克隆人虽然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伦理道德,所以不会实现。但我们可以利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的器官,以解决某些病人的疾苦。

  巩固性练习

  1.单倍体育种中常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这一方法是利用了细胞的( )。

  A.应激性 B.全能性 C.变异性 D.适应性

  2.动物体内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具有最高全能性的细胞是( )

  A.受精卵 B.生殖细胞 C.体细胞 D.肝细胞

  3.中国科学家倡导的以脐带血作存贮的“生命银行”,是利用脐带血中的( )

  A.血红蛋白 B.营养丰富 C.遗传基因 D.干细胞

人教版(旧)高中必修5作文:请不要破坏生物链

  我们不能乱扔废电池,因为废电池中含有毒,要知道:“一个纽扣大的废电池就能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

  请不要破坏生物链

  当你穿行在高楼之间时,当你陶醉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时,当你行走在人群中时,也许你看不到更想不到,在这美丽繁华的大城市外,有着另一个世界—正在舒展着肢体的沙漠。

  美丽的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栖身之地,但是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了多少动植物呀!到头来还是害自己。铅笔、纸……都是用树木做的;我们可以废品回收,用废品制作铅笔、纸。我们不能乱扔废电池,因为废电池中含有毒,要知道:‘一个纽扣大的废电池就能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

  人类啊!请放下手中饮血的酒杯吧,不要把动物当作你盘中的美味和笼中的玩弄品了,不要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乱砍树了,让我们从生活中每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物必修二方法总结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DD×dd↓ ↓F1:高茎豌豆  F1:  Dd↓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 黄圆×绿皱 P:YYRR×yyrr↓ ↓F1: 黄圆F1: YyRr↓自交↓自交

  F2:黄圆  绿圆黄皱 绿皱 F2:Y--R--  yyR--  Y--rr  yyrr9  :3:  3  :  1  9  : 3  :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

  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 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

  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

  答案: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

高一生物必修2课件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随机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学情分析:

  1.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我采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

  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进行教学。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同学进行相应点拨。

  4.学法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对多媒体动画中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行为的观察,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意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这里主要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制教具;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问〗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    (温旧学新)

  (播放有丝分裂flash课件)

  学生讨论,师总结: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一样。

  〖问〗:我们知道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

  父亲(46)  ↓    母亲(46)                                受精卵(92)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

  精子(46)      卵细胞(46)                               子女(92)

  〖总结提问〗:这样,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人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父母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我们自己也是46条染色体,那么,生物体是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呢

  (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学生讨论,ppt展示答案: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

  〖启发学生〗:那么,细胞以怎样的方式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学生讨论,师归纳: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到,无论动物或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

  【引入课题】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二、新授: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指导学生预习:请大家阅读课本P16内容,思考:哺乳动物精子在什么器官中形成、能形成精子细胞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后回答: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ppt展示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的要点。

  (先整体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以精子的形成为例,动画演示减数分裂全过程。同时说明:为学习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

  〖问〗:大家看完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与有丝分裂比较一下,我们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有染色体配对的情况。

  师提示:配对的染色体都是同源染色体。

  〖问〗:那么,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如何形成的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教师总结:精子和卵细胞中2条染色体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后,来自精子(父方)的每条染色体一般都能在来自卵细胞(母方)的染色体中找到一个与之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我们把这样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所以说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也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就是由体细胞分裂、分化而形成的,所以,原始生殖细胞中也存在着同源染色体。

  (设计意图: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问〗:那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减数分裂全过程。

  2、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的复制,变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时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实际上看不出来。

  分析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讨论并回答。

  3、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存在的染色体开始进行两两配对。配对的2条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这种现象称为联会。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四分体时期相邻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会发生交叉互换。

  分析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讨论并回答。

  4、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观看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与有丝分裂中、后期进行比较。

  分析减Ⅰ中期和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如何变化并板书。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提示:在减Ⅰ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

  〖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是不是随机减少了一半

  学生讨论,师提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然后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这一半恰好是一整套的非同源染色体。

  分析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问〗:次级精母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又会如何变化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注:不是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与有丝分裂后期进行比较);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时,尤其要突出细胞内“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

  分析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四个精细胞。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与精原细胞相比都减少一半;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精子不再分裂,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注】:在连续播放幻灯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学案上“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中填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细胞的名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下面独立画出各个时期的图像(主要是染色体的变化),从而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所学内容以画图形式表现出来)

  7、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总结减数分裂的特征并板书),可以用以下口诀记忆: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减一同源分,减二姐妹分。

  8、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

  ppt展示图表,学生回答填表(以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2n,DNA数2c为例),并布置学生课后绘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曲线图。

  播完后,师提问: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以后,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学生回答:4个

  教师点拔:错,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

  9、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师解说: 对于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来说,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产生的组合有是22种,但这仅仅是有可能出现的几率;假如只是一个精原细胞,那么实际分离的情况只有一种,产生的组合只有两种,就如图中所看,要么是组合1和组合2,要么是组合3和组合4,实际上只能形成两种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种精子。

  教师提问:难道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两种精子吗

  学生回答:是。

  教师点拨:错,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常常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增加了配子的种类。

  10、动画演示:交叉互换

  教师讲解交叉互换在遗传学上的重要意义:交叉互换后每一条染色单体就不再是原来的染色单体,而已含有对方的基因成分。这在性状的遗传上是很重要的。从而最终增加了配子的种类,丰富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

  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视进度而定)

  布置学生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即动脑又动手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后记

  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生物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

  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或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

  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

  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几种化合物的检验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的区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肽键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

  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

  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

  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

  19、 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包含:

  脂肪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成分,参与体内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自由水(95.5%):

  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27、细胞膜的作用: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

  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

  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各种细胞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高中生物必修三

高一生物必修一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方面

  1、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 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难点)

  小结

  课后练习教师活动

  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 冠状病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胞里面复制呢

  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系统(什么是系统呢),而且这些生命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的关系。(以一只龟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胞就是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呢?)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使细胞能表现生命特征;心肌也是一个系统(分析略)。引导学生分析心脏、循环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等也是一个系统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细胞内)

  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阅读资料并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镊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4:例如疟疾、非典感冒等等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生物系统的层次性、以及尝试分析后面几个层次作为生命系统的原因。(着重引导说出多个组分互相配合影响成为整体)

  完成资料后的“思考与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生物 生物类型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说明

  草履虫单细胞生物运动和分裂

  人多细胞生物生殖和发育

  人多细胞生物缩手反射

  病毒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人人和高等动物免疫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结构

  层次概念 举例学生举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心肌细 胞5

高一生物必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让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

  2.老师设问: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

  (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

  材料:金丝雀虉草

  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

  教师做背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分析达尔文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教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教师设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2.詹森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

  教师设问:

  ①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

  ②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3.拜尔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示意图。

  教师设问: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讲师让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

  教师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教师设问: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

  4.温特的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

  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教师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总结向光性的原因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教师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

  教师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师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

  教师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

  教师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

  全体学生朗读。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

高一必修生物全册课件

  一、教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之上,在简述了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后,介绍了英格豪斯以及卡尔文等科学家历年来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为讲述光合作用原理做好知识铺垫。教材还结合鲁宾、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说说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学情

  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发现历程相对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观察、归纳等能力。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课前针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搜集资料,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了解同位素标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难点】

  萨克斯的具体实验分析。

  五、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解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并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接下来我会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这个探究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引出本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设计意图: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践行了新课改的教学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1771-1845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得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的实验得到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提问学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二)萨克斯实验

  请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实验,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如下问题: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鼓励。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我们共同得到: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萨克斯实验,而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长达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培养科学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

  (三)同位素标记法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两组实验,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最后是总结收获环节,我将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整体把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在作业环节,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问学生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本节课不仅学会科学知识,还能够学会科学家身上的对科学专研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

  七、说板书设计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1771→1779→1845→1864

高二必修3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

  垂体

  ↓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15、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浆细胞→→抗体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肺炎、气管炎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问卷调查格式

大学生实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