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习

  向蔺相如学习,我们体会顾全大局的可贵。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让他与廉颇平起平坐,令廉颇感到嫉恨,扬言下次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一次,蔺相如驱车,看见廉颇便掉头就跑,有人怀疑他怕廉颇,他说:如果将相不和,国家就会有危险。廉颇听闻后,负荆请罪。蔺相如顾全大局保国家值得我们学习。

  向海伦凯勒学习,我们感受坚强的力量。又聋又哑又瞎,让海伦凯勒陷入绝境。但这位弱女子紧扼命运的咽喉,让老师在自己手掌上写字,开启她认知世界的大门。最后她成为了一位作家,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动了无数人,海伦凯勒的坚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向中国女排姑娘们学习,我们领悟永不放弃的精神。在二零零四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的赛场上,中国女排遭遇劲旅俄罗斯女排,中国女排姑娘们摩肩擦踵,跃跃欲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遇到下马威,以0:2落后,女排姑娘没有放弃,团结一致,挥汗如雨,终于实现了惊天大逆转,以3:2的比分夺冠。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新编三顾茅庐

  盛夏的中午,天空就像东海的碧水,蓝得透亮;炎炎夏日,烤得大地滚烫,小狗也直吐舌头说:“太热了太热了……”麦垄里更像蒸笼一般。刘备、张飞、关羽三人骑着玛莎拉蒂,准备去拜访诸葛亮先生。

  诸葛亮住在桃花源的别墅里,别墅外观有富丽堂皇的一栋别墅,门上镶着耀眼的金边,刻着栩栩如生的图案,木梁上挂着又大又红的灯笼,门口两边还摆放着两只昂首挺胸的狮子。诸葛夫人在旁边梳理着波斯猫的毛发,波斯猫头部又圆又大,头盖骨宽阔,两颊丰满,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像宝石一般,一身柔顺的羽毛,诸葛亮说:“今天会有几位名士来拜访。”夫人说:“好呀!我会好好“招待”他们的。”

  “咚咚”门童去开门看到张飞,吓了一跳,张飞脸上露出凶恶的表情,皱着八字眉,大声嚷嚷道:“我要进去,我有事要跟你家主人说,如果有什么事情耽误了我的行程,你可要赔钱。”“我家主人没说今天有什么客人,更没说今天有什么事情。所以恕不招待”门童云淡风轻地说着。

  “反正我就是有事,如果不愿意让我进去,我就冲进去。”

  “你冲进去也没用,我家主人的大门是用金子做的,你想冲也没用,放弃吧!”

  “你……岂有此理!”

  “你给我跳个舞,我就放你进去。”你叫你们主人过来……门童见状扭头立马关上门准备进去了。

  丹凤眼,卧蚕满满的关羽见状,立马上前阻止,刚想准备解释来意,但脸一红,说话断断续续,紧张得满脸通红,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诸葛夫人甩甩手说:“你走吧!这么没诚意!”

  刘备还是想见,捋了捋胡子心想:我得亲自上前拜访一下才行!于是便迈步向前,彬彬有礼地说:“此次拜访是想诚邀孔明先生当我们的军师,为我国效力,我们愿意出高价聘请他上任,具体细节我们想见面洽谈,您看是否方便知会一声呢?”书童想了想既然这么有诚意,我就先替主人考考他们,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话音刚落,他们便开始讨论,但半边都答不出。

  于是门童只好说主人今天不见客,拒绝了上门拜访。第一次拜访以失败告终

电视观课程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这也是一种修养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学会宽容!

献策

  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于是,我便在想象着黄盖是怎样向周瑜献策的。

  在一个夜晚,黄盖来见周瑜,对他说:“元帅,我有办法让三万军队打败八十万军队。”周瑜一听,乐了,忙说:“你有什么办法?”黄盖说:“你看,曹军的船用铁连着,最好用火攻。”周瑜听了,高兴得跺了脚一下,说:“用火攻,真是个好主意,你有什么计策吗?”黄盖说:“我的计策是先让我写信给曹操,向他假投降,并告诉他,我还要带上兵士和粮食;再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把一些易燃易爆的东西装在船上,用帐幔遮着,让曹操以为是兵士和粮食;然后等我们的船队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的时候,把火点在在那些易燃易爆的东西上,让火船趁着东南风靠近曹操的船队;最后我们在乘着绑在船后的小船,划回去。”“真是个好计策,就这么做!”周瑜边说边捶着手,还说:“你可真聪明呀!”黄盖听了,鞠着躬,谦虚地说:“我可还没你说的那么聪明。”说完,他们都笑了。

将相和我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认识了了赵国的一位智勇双全、不畏强权的上卿—蔺相如和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将军—廉颇,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去感知古人的机智勇敢以及风度和胸怀。

  2、首先让我们齐读课题:26将相和。

  (二)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谁和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PPT出示)

  师:我们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从蔺相如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权、胆识过人。

  板书: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语言

  不畏强权动作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11-15段,“渑池之会”。

  师:学习“渑池之会”,默读课文11-15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并完成上节课的表格。(比如描写方法、人物品质、关键字、作者的情感和你的感受等)

  生:(学生汇报)学生抓住“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

  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蔺相如的不畏强权,无所畏惧。

  师:(过度)他找出这句话运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

  师:那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击缶?在这里呢,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瑟和缶这两种乐器。在封建社会,弹奏乐器的乐师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人从事的职业,瑟是给地位比较高的欣赏的乐器,而缶之前就是用来盛酒的,后来也只是用来配乐,那我们再回到原来那个之前那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击缶

  生: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人物品质: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师:那秦王答应了吗?蔺相如是怎么逼秦王击缶的

  生: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哪个词更能反映出

  生:(2)我抓住“拼”这个词,写出了蔺相如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赵国的尊严。

  师:他抓住了一句话中关键字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那我们一同来看一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原文是如何描绘这一场面的?(PPT出示)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完璧归赵故事里,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

  一个是(理直气壮)地说,那我们想象一下,这里蔺相如会怎样地说这句话呢?(满腔怒火、愤怒、愤愤不平,无所畏惧,气愤,怒发冲冠)请你们加个提示语再来读一读。

  评价语:不够愤怒,谁在来试试?读出对秦王的愤恨。

  不仅读准了音,还读出了情,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怒发冲冠的蔺相如。

  师:谁能把蔺相如那种怒发冲冠的样子读出来。

  (个别读、师生接读)

  (过度)师:这个时候,秦王怕不怕?他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靠自己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无畏,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在渑池会上立了功,可这个胜利靠的仅仅是蔺相如一人吗?还有谁?为什么廉颇也有功?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来?读读11.14自然段。

  师:都有功劳,都是功臣,可如今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将和相之间就(不和)了。

  2、学习课文16-18段,负荆请罪。

  师:过度接下来由发生了什么事呢?找同学为我们朗读课文16-18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句子,并独立完成表格。

  师:我们先来找对廉颇的描绘。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有什么感受?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上卿的?而廉颇自己又是靠什么做到上卿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我们看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廉颇与蔺相如的

  师:那我们来体会一下,在记载中,你感觉谁的地位更高一些。而当浙西的传到蔺相如的耳朵时,蔺相如又是怎么说的呢?结合刚才自己画的内容和表格,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语言描写,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的品质。

  生: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我抓住避这个动词,可以肯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忠心爱国的品质。

  师:我们从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情读)请你带着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蔺相如心中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呢

  师:当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接下来文章又是怎么描写廉颇?你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从中看出他也是一个爱国的人,不计个人恩怨,勇于认错的人。这是心理描写。(板书:顾全大局)

  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廉颇也是顾大剧,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知错就改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引导: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你从这又能体会廉颇什么样的品质呢?(顾全大局,爱国,知错就改)

  师:于是就有了这家喻户晓,一段感人的故事——PPT出示:负荆请罪。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师:从此以后俩人成为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那我们最后想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将和相最后和好呢

  生:爱国。

  师:没有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就不会有将相和;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也就不会有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

  师: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你可以读一读《史记》,去感受一下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这节就上到这.

  (四)板书设计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知错就改

  不畏强权顾全大局

  爱国

  “和”

  通过这三个故事写了将—廉颇和相—蔺相如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到和好的过程。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互有联系的小故事,详细地叙述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和廉颇勇于改过,热爱祖国的品质。

  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从这两件事中我看到了蔺相如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不可泯灭的爱国精神和热爱集体的精神。当他知道廉颇老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在这里,蔺相如的宽怀大量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又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也致使负请罪认识到错误,和他重归于好。

  廉颇老将军知错就改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完以后,我想到了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如果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齐心协力,宁肯让自己吃亏,也不愿破坏机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平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的荣誉,为了芝麻大小的事情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又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我们的集体,我们集体中的伙伴都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想共同目标前进。而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的同学,做错了事,事实就摆在眼前,也还是不肯认错,一直一意孤行,最终就是死不承认。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只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之后让同样的错误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地保卫集体的荣誉!

蔺相如

  看完《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廉颇和蔺相如,其他的人物都很喜欢,特别是那个近似天真幼童的赵文惠王。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编进语文课本里,其用心不言自明--就像课后练习问“这篇课文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德?”一样的弱智。或许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告诉人们应该像廉蔺同志学习,学习他们大智大勇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爱国爱民。可在我以为却恰恰相反。

  廉颇,匹夫也。 蔺相如,无赖也。 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赵国也不是秦国,而是蔺相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也就是说:完壁归赵这件事根本就是个闹剧。除了成全蔺相如外,赵文惠王和秦王都只是个丑角而已。 说起成全蔺相如,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不能不提。一个是宦官的头子缪贤还有一个是蔺相如的随从。前者举荐了蔺相如才让他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这在古代历史中实属少见。

  按理说对高人贤者,咱们古人可都是干着打压诬陷的勾当,至于举荐人才这很难说的通,如果不是缪贤这人品德高尚就是他与蔺相如有隙,想借此凶多吉少的任务干掉他。根据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功劳最大的却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载入史册的随从了。就是他带着和氏璧连夜逃回赵国,期间种种困难险阻担惊受怕却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他冒险送璧,如果他不顾职业道德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远走高飞,如果他贪慕虚荣把璧奉献给秦王博得一官半职,如果他……

  结合种种可能只能说明:这位随从的素质真他妈的高!凭此问鼎战国“最突出贡献奖”是众望所归的。再加上蔺相如不知羞耻的以玉石俱焚的姿势相逼……种种巧合下才造就了完美的完壁归赵,而历史却把功劳独加给蔺相如实在是有违公平,至少缪贤和那位随从功不可没。 如果说完壁归赵这件事使蔺相如展露头角的话,那么在渑池会上他就充分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本色。 在宴会上,秦王叫赵王为他击鼓,然后让书记记下来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虽然赵王敢怒不敢言,可蔺相如却受不得这个恶气,一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不肯,蔺相如这么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用现在的话说是:你肯不肯,不肯,我就跟你拼了。十足的流氓气。虽然这可以说蔺相如勇敢忠心,但是这种手段与捆着炸弹抢劫的土匪没什么区别。最后,蔺相如凭借这件事到达了权势的最顶端,官拜上卿比廉颇还牛逼。 再来说说廉颇。 廉颇是个将才,性格耿直,有话说话,他看不起蔺相如就敢大庭广众之下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

  从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山西兄弟敢爱敢恨的品性。可他偏偏死脑筋,明知道蔺相如善于口舌,还被他一番说辞感动的自愿背起荆条上门谢罪。说他匹夫,是因为他傻的可爱。

  《廉颇蔺相如传》中最可爱的要属秦王了。之所以说他可爱,是因为他竟然可以忍受蔺相如这痞子接二连三的耍弄。比如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蔺相如用“璧有瑕”这个借口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上要了过来,然后让他“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能把璧交给他。

蔺相如

  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课本剧表演”。老师说每个人都要上场,我跟另外5个同学组成了一组,表演的是“将相和”。

  首先分配角色:我是“蔺相如”,王梓惠是“赵王”,王靖是“秦王大王”,邓俊雅是“廉颇”,另外还有两个大臣。开始排练了,我们组的“王导”王梓惠发话了:“你到时候这句话要说大声一点啊!……你要做动作才行啊,不然不好看啊!……我们要搬两张椅子上去哈!……

  我们前面有三组,演的都是”草船借箭“,多没意思啊!我们上场了,演着,演着,演到了那个大声说话的地方,我非常大声的对着扮演秦王大王的王靖吼了一声:”请您为赵王击缶!“全班同学都笑了!接着,我们这部戏还有一个小笑点,就是在最后我和扮演廉颇的邓俊雅握手的地方。我们完全是在那里大力的甩手,有一小部分同学笑了!

  这次的课本剧表演丰富多彩,我们组的表演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获得了高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一篇除了写廉颇、蔺相如外,还写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杀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的青春故事

中国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