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文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⑩尽:喝尽.

  ⑩君:元二.

  作品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优质课上《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学情分析: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四年级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基点,按步进行,并且为了让学生爱学,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谁来

  生:背诵古诗。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首古诗吗

  生:谈理由。

  师:谁再来

  生:背诵并说理由。

  .

  师:今天我们坐在这儿呢,就要推开这扇古香古色的大门,一起来学习古诗,好吗

  活动2【讲授】揭题解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请同学们伸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生:王维。(师板书)

  师:能说说你了解的王维吗

  生:唐代的诗人。(评价:你的回答告诉了我一个重要的信息,王维是唐代的。学习古诗就要了解作者的朝代。)

  生:我知道王维的诗,并背诵。(评价:不仅知其人,还能背其诗,不错。)

  .

  师:老师也带来了他的资料,一起看看:(大屏出示,师简介)王维,唐代伟大的诗人,山西永济人,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擅长绘画,音乐。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九岁就富有才名,二十一岁成为进士。曾一度奉皇帝之命出使边塞,其余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师:从老师的介绍中你对王维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王维,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王维诗中的元二,你们对元二有什么了解吗

  生:.

  师: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名,他的姓,还可以了解他和王维的关系,等等。

  生:元二,姓“元”,叫“二。”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笑笑)元二,姓元,“二”指兄弟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他也在朝廷为官,和王维是好朋友。明白了吗

  师:那谁能把题目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生1:王维送元二去安西。

  师:(理解“出使”)“去”:元二是官员,谁会命令他去?那皇帝派大臣去完成任务,这就不是普普通通的去了,谁知道这叫什么

  生:出使。

  师:看来,“使”在这里就是——(生齐答:“出使”的意思。”)能不能不去?为什么

  生:不能不去。如果不去就会被砍头,甚至株连九族。

  师:谁再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2: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1:读。

  师:嗯,声音洪亮,节奏准确。

  生2: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我们读题目,尤其是读古诗的题目,就要根据意思来断句,来停顿,我们一起读。)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检查正音

  师:那么,王维是怎样送别元二的?请同学们打开书101页来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生:自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1:读。

  师:他读对了吗

  生:对了。

  师:那谁再来读读

  生2:读。

  师:两个同学都读对了,真不简单。知道老师为什么夸他们吗?因为这首诗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的,你们发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出示)

  师:“朝”是个多音字,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呢?我们来看看它的意思。

  生:读意思。

  师:那在这首诗中该选哪个音呢

  生:zhāo。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朝”在这里是“早晨”的意思。

  师:那“朝雨”就是指——早晨的雨。那我们再来看“舍”,读读它的意思。

  生:读。

  师:在这首诗中读——shè,因为——它表示“房子“的意思。而“客舍”是指——

  生:客人住的房子。

  师:也就是——

  生:旅店,旅馆。

  师:你看,多音字是可以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的。那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生:读。(大屏出示:房舍依依不舍左邻右舍舍不得宿舍舍长)

  师:了不起,全读对了。“舍”不光是个多音字,还是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你能写好这个字吗

  生:观察大屏上田字格中的“舍”字。

  师:谁能说说怎样就能写好这个字

  生:把“人”字头写得舒展些,“口”字要写正。

  师:范写并解说:人与一横是屋顶,十字支架方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看来,这是个——会意字呀。请你一次写好这个字。

  生:书写。

  师:个别点评。同学们的字写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君”字,谁又知道写好这个字的关键是什么

  生:三个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撇要靠里边写,中间一横最长……

  师:那看谁写得最棒,一次写好,能做到吗

  生:书写。

  师:点评,总结。

  师:写得不错。这首诗中还有多音字吗

  生:更尽。

  师:说对了,也读准了,谁又知道“更尽”是什么意思

  生:再饮完。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看来,结合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师:了解了多音字的读音,相信古诗一定能读正确。一起读。

  活动4【活动】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古诗读正确了,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意思读明白?请你们自己学习,把不懂的画出来。

  生:自学。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呢

  生:预设:渭城,阳关,西出.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渭城”和“阳关”,同学们谁知道

  生:.

  师:对,这是两个地名,对于这两个地名你们有更多的了解吗?(大屏出示:课件)

  生:.

  师:我们看“渭城”,(点击图片)在渭水河畔,因渭水而得名,因此叫渭城。那你们知道渭水吗

  生:(沉默。)

  师:渭水是黄河的最大一个支流,流经陕西,在陕西渭水河畔的这个城镇就叫渭城。

  师:有谁知道“阳关”吗

  生:(沉默。)

  师:“阳关”:汉朝设置的一个关卡,用来抵御外族侵略的,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而在敦煌市西北也有一个关卡叫玉门关,听过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阳关在玉门关的南面,是朝阳的,因此把它称为阳关。

  师:那想想,“西出”是怎样走呢?(点击图片),理解“西出”;“劝君”,“君”指谁?(生回答后,教师介绍:“君”,古代对男人的谦称。)

  师:词语意思都弄明白了,相信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谁来说一说第一行诗的意思呢

  生:渭城的早晨下起了蒙蒙小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师:第二行的意思,谁来说

  生:客舍旁边的柳树焕然一新。

  师:说得不错!第三行,谁来

  生:王维劝元二再饮一杯酒吧。

  师:最后一行,谁来

  生:向西走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师:真不错。那谁能完整的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相信你能行,谁来

  生:完整叙述。

  师:你能用通顺、流利的语言完整地把诗意叙述下来,了不起!(生叙述)

  活动5【讲授】借助意思,想象画面

  师:都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两行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渭城的早晨下起了雨,客舍旁边的柳树更加青青了。

  师:(板书:雨)想想看,这是什么季节的雨

  生:这是春雨。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第二句诗说“柳色新”,我从这个“新”字就知道它是春雨,只有春天的柳树才能说“柳色新。”

  师: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会学习呀!那这春雨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很小、很细、很温柔……

  师: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生:毛毛细雨、绵绵细雨、蒙蒙细雨……

  师: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盯着这细细的雨丝,你看这雨丝像什么

  生1:像泪。

  师:泪是有温度的,暖暖的,看来这春雨也是暖暖的。

  生2:像针。

  师:的确像针一样的细。

  生3:像牛毛。

  师:是啊!的确太像了。

  生4:像线。

  师:是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

  师:这如烟如雾,像牛毛,像绣花针的细雨,飘飘洒洒,悄然而落。难怪诗人杜甫曾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无声的小雨湿润了路边的尘土,你看诗中这个“浥”字用得多准确呀!谁来说说这个“浥”字用得怎么好

  生:这个“浥”字就告诉了我们这场雨很小。

  师:这毛毛小雨,不仅湿润了路边的尘土,也滋润着(板书:柳)棵棵垂柳,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柳树

  生:柳树绿绿的……

  师:这个“新”字怎么理解

  生:跟新的一样;特别新鲜。

  师:这翠绿欲滴的柳树,绿得发光,绿得迷人,充满了勃勃生机。正如大诗人贺知章所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清晨起来,面对这绵绵细雨,面对这青青柳色,你们有怎样的感觉?怎样的心情

  生1:很舒服。

  生2:我感到神清气爽。

  生3:这里的空气特别新鲜。

  师: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

  生1: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这温柔的细雨。

  生2: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新新柳色。

  师:同学们,用我们的语言和声音把这清新的景物,美丽的景色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生:齐读。

  活动6【讲授】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那我们能不能读好后两句呢?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没读出感情。

  师:(追问)没读出什么感情

  生:没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怎样就能读出这种不舍的感情?你也来读读。

  师:同学们,为什么朋友间的这种离别会如此的难舍难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二出使的地方吧。

  师:(点击“唐朝疆域图”并解说)这是唐朝疆域图,(激光笔指向渭城)这就是渭城,为送元二,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阳关,是通往安西的必经之路。而安西,则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附近。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的路程,横跨了大半个中国,即使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骑马去都得足足半年多的时间。而这阳关,这安西又是怎样的地方呢

  师:(出示图片,师配乐解说)这就是阳关的遗址,除了荒漠还是荒漠,数百里荒无人烟,大风一起,飞沙走石,这就是元二一路要西行的阳关之路,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这段路程:

  生:自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路途遥远,可怕,环境恶劣等等。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元二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渴、饿、累;磨破脚;孤独、害怕;沙尘暴等。

  师:同学们,看看元二的行程,我们将心比心,把你们的心,你们的情带到古诗中,读一读

  生:齐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到了许多的不舍,几分的凄凉。

  师:路程是这样的坎坷与艰辛,元二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这是皇帝的命令,不得不去。

  师:其实,还有别的原因呢,读了这段资料你就会明摆白的。

  生:沉默。

  师:(大屏出示资料,请生读读。)

  生:(读资料)唐朝虽然国势强盛,但边疆常有外来民族的入侵,安西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朝廷经常会派有识之士出使安西,平定叛乱,保家卫国。在唐朝人的心目中,这种出使是令人非常羡慕的!

  师:元二为什么还要去呢

  生:保家卫国。

  师:一想到将要报效朝廷,报效国家,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此时,你的内心一定对元二充满了——

  生:敬佩之情。

  师:此时,你又会怎样读这两行诗

  生:齐读。

  师:是呀,元二要保卫国家了,可是作为好友的王维怎能舍得他这位老朋友啊,假如,你就是王维,此时,你最想对元二说什么

  生1:元二,真舍不得你走,不过你要保家卫国,你可真了不起!

  生2:元二,祝你早日平定叛乱,等着你回来。

  生3:元二,你能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而出使安西,佩服!

  师:一句句牵挂的语言,一份份深情的祝福,都化作了一杯又一杯的离别酒,同学们,品出来了吗,这酒中除了辛辣味,似乎还有别的什么味道

  生:关心,不舍,留恋,祝福……

  师:这(板书:酒)酒中点点滴滴都是情啊。

  师: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静静地凝视这送别的画面吧,渭城的风景如此之美,课为什么作者偏偏选取了这雨,这柳,这酒来写呢

  生:沉默。

  师:(介绍柳)在我国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的那份依依不舍。你看,诗人就是借助这蒙蒙细雨,青青杨柳,浓浓杯酒来表达他的依依不舍,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经常会遇到这种写法。

  师:带着这份依依不舍,我们也来送元二一程吧。(配乐朗读)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再送元二最后一程吧!(配乐朗读,但没有古诗了,其实学生是在背诵这首诗。)

  活动7【活动】听唱《阳关三叠》,感受诗歌文化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了曲《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让我们用心来听一听吧!

  生:静静地听,感受着诗歌的文化。

  活动8【作业】读送别诗,品离别情

  师: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生情。因为朋友间的一次次深情送别,才有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更多的送别诗,去感悟朋友之间的那份深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的早晨,绵绵春雨过后,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不时有一丝丝凉风向我吹来。

  如果在以前,我准会邀上好友元二兄一起吟诗。可是,就今天,我的好友就要离开我,去安西走马上任了。

  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望着客栈旁翩翩起舞的柳枝,看看如水一般明净的碧蓝的天空,我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多年的知已就要分隔两地,我的眉头紧皱着。

  走进客栈,我看见元二兄已经起床,只见他呆呆地望着窗外,似乎有满腹的心事。我想,元二兄在回忆往事吧!我静静地坐在了他身旁,他转过身来,一把握住了我的手,紧紧地不肯放开。他伤心地说:“贤弟,我要走了,真舍不得你!”我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我也舍不得你啊!当你在外面不开心的时候,多想一下以前,特别是那次,我俩在亭子里边喝酒边赏景边作诗,没想到,我们喝得太多了,被马驮到了森林里。后来,我们在野外睡着了。我们醒来后马不见了,在林子里转了半天,因为我的身子比较弱,还是你把我背回来的呢!哈哈,可是,这样的事,以后只怕不会再有了。”元二脸上现出难得的笑容,说:“朋友之间,这点帮助何足挂齿?只是以后只能成为回忆了!”说着,他倒了两杯酒,给我了一杯,说:“还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相见呐!”他一扬头,喝了一大口。

  我俩的手始终不肯放开。 “大人,时候不早了,该上路了。”书童进来催了。“我们喝得太多了,走吧!”元二用深情的目光望着我,我举起酒杯对元二说:“喝了这杯离别的酒吧!过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样知心的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客栈外,元二兄翻身上马。

  马蹄得得,我站在石板路上,我目送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

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渭城早上下了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冲得更加翠色欲滴了。今日元二要走,我已经准备好了下酒菜和佳肴送元二。

  我们来到小河畔旁边吃起了菜肴,望着江边,青青的柳树垂下了道道柳条,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摇摇摆摆的好像在和元二送别。我和元二一边吃着菜肴一边谈起了自己的趣事,作出一首首好诗。在高兴之下,我和元二畅谈起了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时间不早了,元二要走了。

  元二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东西,今日一别不知和时再见面。”我说“元二如果你走了,就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好的朋友了,请再饮下这杯酒吧!”这时元二背起包裹,说:“再见了王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说完我拉起元二的手走在小路上,小鸟们为元二唱上了一首送别之歌。一路上鲜花盛开,大树发芽,可是我们没有时间去看,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元二的马边。我跟元二道别,元二骑上马,马儿展开四蹄,飞快的奔跑,留下了串串脚印。看着这些脚印,我就好像看到元二在我身边。我在原地看着马儿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树丛中。

  为了思念我的好友,写了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朝代:唐代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

  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

  (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客舍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渭城客舍旁,一条驿道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种着青翠的柳树。平日里,道路上尘土飞扬,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清新、明朗的本色,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车马交驰,偶有清风拂过,吹散了聚拢的柳枝,也吹飞了路边的灰尘,令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客舍里,坐着神情有些悲伤的王维、元常二人。元常将军即将前往西域守护边疆,他们这对故人怕是再也不能相见了。因此,王维便在这里设宴饯别,宴席上,二人频频举杯喝酒,似乎这酒能够划去他们此时心中的悲伤似的。时间过得快极了,转眼间,元常该离去了,可两人谁也没有提及,似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可是,离别的时刻终是来到,两人站在马前,手捧着最后一杯酒,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王维仰天长叹一声:“唉!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吧!待你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知心的朋友陪伴你饮酒了!待你将来凯旋而归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还会像今天一样,在此恭侯着!”两人相识一望,举起手中酒杯,相互碰撞后一饮而尽!元常不再做停留,骑上战马,策马远去。

  王维望着他的背影,挥起手中大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长安城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犹如牛毛般湛湿了飞扬的尘土,天空被雨水冲洗的干净而明亮,空气变得清新,让人神采飞扬。客舍的屋顶上的瓦砖被雨水冲刷的干净,旁边的柳树显得格外青脆,柳树下停靠这一个马车,马的腿非常健壮,走个一天也没问题,马悠闲的吃着嫩嫩的青草,那味道别提有多香了。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红嫩嫩的嘴,白色的腹部,黑色的翅膀,小巧玲珑的眼睛,一看就是个“机灵鬼”。客舍一楼的掌柜在欣赏门外的景色。二楼有个窗子打开着,两个人正在敬酒,一个是要远去的元二,另一个是送元二的好朋友王维,他们的情谊很深,两人喝了一晚上的酒。王维满脸悲伤的对元二说:“我的好朋友啊!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元二肯定的话语对王维说:“朋友,我去了有出息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不会忘记你的!”王维笑了笑说:“认识你,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我们下辈子继续做朋友吧!”元二笑了笑说:“行!下辈子继续做朋友,来我先干了这杯酒!”

  到了第二天早上,元二也要乘着马车出发了,王维满脸泪水送别元二,王维说:“等一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这一分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回来,元二的身影渐渐的在王维的眼球中渐渐消失了,王维走在街上阳光把他身影拉的长长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改编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雨丝儿在空中飘啊飘,好像一根根牛毛,笼罩着整个大地,十分迷蒙,犹如人间仙境。

  旅店旁的棵棵柳树是那么柔软,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地上的花儿密密麻麻,都十分艳丽。迎春花欣然怒放,粉红色的桃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绿叶丛中,露出一点儿涂了胭脂的小脸蛋。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它那尖尖的头。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回来了,它是那么活泼可爱。

  “王兄,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端着这杯酒对王维说。

  王维说:“好,仁兄,请你也喝尽这杯酒。”

  元二喝下了这杯酒。

  这是,旅店外的马中蹄声响起了。

  王维含着泪水对元二依依不舍地说:“再喝一杯吧,仁兄,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元二说:“没办法,谁让这是皇帝的命令呢?再见了。”

  王维说:“再见了,仁兄,一路保重啊!”

  他们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的天气很好,晨雨湿润了土地,树叶抽出了新枝,王维在他的书房里看书,一切都那么平静。

  王维放下了书,想起了原来和元二的一些事情:王维和元二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不是王维去元二家就是元二去王维家。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突然,一只信鸽飞了进来,信上写着,皇上有旨命我出使安西,明日启程。元二。王维手中的信一下滑落了,他知道皇命不可违,便想自己亲自为元二饯行,他在家里做好了饭菜,拿出了陈酿的美酒,准备连夜送过去,王维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元二家时,已经是清晨了。元二刚要上马出使安西,看见王维十分惊奇叫到:“王维,你怎么来了?”王维说:“元二,我是来为你饯行的,咱们找个地方单独谈谈吧!”元二把王维带到屋里,王维拿出自己做的饭菜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在相见,请你喝了这杯酒吧!”元二说:“我喝不了这些酒啊,我没有这个量!不行不行!”王维说:“不为别的,就为我们的友谊,请你一定要喝下这杯酒。”元二:“好,就为我们的友情干杯。”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辞别王维向安西去了,临走时,说:“有好诗一定要给我邮过来啊。”王维含泪吟出了《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一场绵绵细雨过后,渭城的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空气清凉湿润。客栈旁的柳树经过细雨的沐浴,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王维独自走在渭城的街上,丝丝凉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衣衫。抬头仰望那如水般明净碧蓝的天空,王维的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交多年的好友元二就要出使西安了,此去相隔千山万水,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聚。”想到这里,王维不禁眉头紧皱。

  远远地,王维看见元二站在客栈门口,凝神地望着客栈旁随风飘舞的柳枝,似乎在回忆往事,又似乎满腹的心事。王维加快脚步来到元二的身旁,紧紧地握住元二的手,动情地说:“老朋友,我真舍不得你走……”元二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我也舍不得你。可是,皇命不可违啊!”

  王维和元二走进客栈,点了几样小菜,温了一壶酒。王维举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说:“老朋友,为我们的友谊干杯!”“干杯!”两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回忆着往事——春天踏青赏花,夏天冒雨垂钓,秋天夜半吟诗,冬天踏雪寻梅……他们一杯接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酒。

  马夫在客栈外叫道:“大人,该启程了!”元二起身准备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对元二说:“请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向我们这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辞别了王维,乘着马车向西安去了。

  王维站在客栈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元二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摄影比赛主题

凿壁偷光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