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与伯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辨千里马与伯乐

  有一个人——伯乐,能一眼辨出好马孬马,有伯乐的千里马,一定会得到赏识,可是没有伯乐的千里马呢

  他,一个绘画奇才,能够用浓烈的色彩调出浓郁的气氛,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朋友为援助他而买下的;他,为了一个女人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在一个上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叫——梵·高,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向日葵》。没有伯乐的他早早结束了上帝给予自己绘画奇才的生命,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够懂得他的奇画和痴爱,但在今天有他的伯乐却没有了他

  上帝孕育他的时候,忘了给他配备伯乐。再多才华,没有伯乐有什么用呢

  她,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生活在僻静的村里,她精通手工剪纸一张普通的纸,在她的手上,在她手里灵巧飞舞的剪刀上,要凤为凤,要龙是龙,可惜她生活在没有艺术气息的农村里,但她却乘几十里的车,只身来到城里,摆开地摊卖起了剪纸。

  几年后,她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剪纸店,当上老板,她不仅是才,也是自己的伯乐。

  有时候,伯乐可以是自己。

  在生活中,不缺乏在我们耳边抱怨的声音,说没有人能够赏识自己,没有人懂得自己,其实只要你自己有才华,就应该“把自己推销出去”等到别人的赏识,倒不如自动让别人赏识。只要你是千里马,伯乐定会赏识到你的,因为一颗珍珠比一粒砂子更容易让人拾起。

千里马与伯乐

伯乐与千里马

  韩愈的笔下,把千里马的命运和所谓的伯乐捆绑在一起。尽管老先生是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但看问题未免过于偏激,以至于让很多人为自己的无能、无为找到了牢骚、抱怨的借口。

  何谓千里马?今天看来,人人都是才,人人能成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潜能,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优点,只要主观上努力,只有善于抓住机会,只要有合适的舞台,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都能有一番作为。这样看来,人人都是千里马。这样看来,不是“千里马常有”,而是“人人都是千里马”。这样的理解才会让每一个有底气、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领域,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才会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地进步。

  何谓伯乐?今天看来,只要是心胸阔达、能赏识别人并且愿意等待别人成功的人都是伯乐。也就是说人人都是伯乐,眼光在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只要每一个人愿意修炼自己,他就能逊色从容,他就能成为伯乐。说个最简单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总并没有什么高学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他们的事业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善于调动每一个人,让员工能人尽其才、人尽其力。

  既然人人都是千里马,人人尽可以成为伯乐。那为什么不能相携相扶、互为倚重,在和谐的氛围中把事业追求推向良好的境界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争做千里马,把该做的事、能做的事做到极致。如果人人愿做伯乐,不狭隘,不偏激,积极传播正能量。那么我们既不会像韩愈那样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不会无聊而妄发牢骚了。

  我想,每个人都有千里马的追求和伯乐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会到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伯乐与千里马作文

  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也引发了后世对“世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话题之争。

  假若“伯乐”代表着机遇,“千里马”代表着能力,那么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个人认为能力比机遇更重要。

  大千世界里,机遇无处不在。仲永五岁就能写诗,被乡邻称赞并以钱币乞之;唐伯虎自幼显示了绘画的天赋,拜大画家沈周为师。最终,仲永成为一个普通人,而唐伯虎成为著名画家,这些历史典故都告诉我们——我们身边并不缺乏“伯乐”,成为“千里马”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具备能力的人,可以自己去创造机遇。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贝多芬在莫扎特家中即兴发挥音乐天赋,受到了青睐;卓别林勇敢上台替母亲表演,成为喜剧名家……这些中外传奇人物,不是在每天的哀叹中消极地等待着“伯乐”,而是自己在主动创造机遇,让自己的才华在世人面前绽放。

  我们不但要创造机遇,还要学会抓住机遇。项羽设下鸿门宴,却没有把握好自己创造的机遇,放了刘邦一马,结果他失败后“乌江自刎”。项羽并非无能,而是他没有学会果断地抓住机会。

  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千里马”呢?国家的富强需要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义务制教育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其实就是一种机遇。我们学生就应该努力汲取知识,充实学问,打好自身基础,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

  我想对大家说:机遇只会垂青那些有能力,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先成为“千里马”,才能够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高二作文:伯乐与千里马

  千里马若被磨房的主人聘用,就是一头推磨的驴,但他被伯乐相中,终一日千里,物尽其用。同样的马,不同的位置,自有不同的结局,人亦同理,找准位置,才能大展雄才,有所作为。

  秦末,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笑到最后,拥有江山;而霸王项羽别过虞姬,舍弃宝马,自刎于乌江令人叹息。然而这一切似乎又是必然。刘邦虽无雄韬武略,但他却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有军师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有后盾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有大将韩信。这三位人杰,在刘邦这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终助刘邦成就霸业,而这一点恰是霸王所不能比的,可见,人才找对位置是何其重要。

  苍茫天地间,老子任思绪畅游宇宙,探究人生,一部《道德经》传诵千古;悠然南山下,陶翁把酒饮盏,种豆赏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成田园诗派鼻祖;悠悠西湖边,林逋梅妻鹤子,看“疏影横斜”,品“暗香浮动”,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皇权所苦,怡然自得,传为佳话;渺渺红尘外,青莲居士放浪形骸,天马行空,寄情于山川事物,虽没有实现心中的抱负,但正确的位置终成就他“诗仙”的美誉。

  他们都是伟大的先知,他们知道偌大的宇宙中哪里才是适合他们的归宿,他们也那么做了,所以才能载入史册,流传至今,给予后人评说。

  然而造化却常常爱捉弄人,使人才偏离了正常的位置,成为“美丽的错误”。 唐后主李煜,才情洋溢,文笔不凡,但是作为皇帝的他空有人文情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情却阻挡不住宋进攻的步伐。宋徽宗赵佶,画工卓越,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他手中的画笔却无法改变朝代灭亡的悲剧。

  不可否认他们卓越的才华,也不能否认他们显赫的地位,然而那却不是他们的位置,文人治理不好国家,画笔更不能改变现实。他们该是优秀的艺术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万民之主。

  培养人才不易,寻找合适的位置亦难,莫放错位置!

千里马与伯乐的作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篇千古名文让我们亘古地认为,人处于世事之中是互动的、无奈的,做不到遗世独立,风姿自赏。而是必须得练习扬蹄的法门,精拣材料,苦修耐力,使自己具备了一日千里的实力,再结合伯乐的慧眼,给我们充分的资养,这样我们才能在理想的广袤原野上如风驰骋。

  虽然说才华如针,包不能藏,聪慧如珠,暗不掩芒。但是,屈子离歌的悲愤不这样认为,孔孟奔波的疲惫否定着这诗意的幻想。后世的目光景仰着他们的不世才情,往昔的浊境却不珍惜他们的珠光。有的美丽是受时空限制的,好像杨家女儿的雍容华贵,在细腰盛行的楚宫里可能就是丑俗的另类。所以才造成了冯唐难用李广难封的怨愤,嵇康曲散板桥糊涂的忧愁,上演了武王伐纣火并王伦的血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造成了人才的龙门难跃老死沧州。统治者大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私心考虑,为了自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好左右臣下,让人们互相撕咬作鹬蚌之争,他好主宰局势坐收渔人之利。这是一种帝王权术的平衡,哪里是没有人才可用,才使得他们的江山走马换灯频繁平常。弱小的燕国千金买马骨,换来了几多的宝马良臣,使得他能在虎狼群中后亡自存。这就是贤臣良相的治国才能,以富足天下的利心来体现有张有弛的文武之道,而不是只驰不张的南宋因之而短命,也不是只张不驰的强秦只有十五载生命。马儿要快跑,马儿也要吃得好,这本是无需明言的日月光华,人人都能在她温暖柔情的怀里沐浴感悟。

  我们不忍见明珠暗投的悲哀,千里马在拉石磨啃干草,甚或还有铁棍匕首等着它。本该光鲜昂头的张扬变作了苦难深重的形销骨立,谈何日行千里跃檀溪,夜走八百赴古城。这是良驹的不幸,如果将人自况,便是人类的刻骨悲哀,社会的形变茧缚。所以有了以身饲虎的我佛,有了十字架上的救赎。然而,佛家和基督的教义救不了这个社会,能光泽大众的倒是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法制落实。

  社会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机会,让我们十年磨一剑的辛苦有了施展的舞台。即使各类考试没有能过关斩将拔得头筹也不必自卑,还可以自主经营破茧羽化而仙登。君不见白丁凡人比尔?盖茨做成了微软,少小贫苦的李嘉诚办起了长江,摸爬滚打的郭台铭成了全球最大的代工,从小做大的李彦宏拥有了百度。他们都是贫民寒门起家的英雄。也许是他们的机会好,但是社会大舞台提供的洁净气候,他们能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刻苦精神,不懈的努力追求才是他们成功的力量。事业的梅香掩盖了苦寒,财富的剑锋穿透了星空,成为了这个时代永恒的不朽。

  然而,鲜艳的世界也有蝇营狗苟,不谐之声也会扰乱我们的市场。法治的规范说说容易,实施起来却艰难而漫长。但是,我们不是抻起鸭脖的看客,而是面壁了悟的斗士,足力充沛的良马,时刻准备着心负玫丽的希望,扬鞭行走在天涯。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在这天人合一,历史上少有的自由宽松和谐的社会里,我们策马疆场的时刻无时不在,浪花正敞开着淘尽英雄的胸怀虚位以待。有伯乐的赏识提携固然很好,做自己的伯乐与战士更是我们应具有的情怀和骄傲。朋友,还等什么呢,上马吧,让我们扬鞭在北国与南疆。

千里马与伯乐作文

  沉香,可谓千金难求的木料。年轻人千辛万苦寻得它后,却最终让它成为廉价的木炭。这样的结局令人不禁唏嘘,却又发人深省。这就如同千里马与伯乐一样,一匹千里马遇到一位暂具慧眼的伯乐,最终只能与没遇伯乐千里马一样“困于槽枥之间”,但是如果它能遇到一位终生伯乐,那结果想必是大大不同了。

  这就与有些人的命运类似,因为他们都和千里马一样,因伯乐而命运有所不同。

  满目的黄金似要从画中流泻出来一样,直直奔涌进你的胸膛,让那意味着阳光的色彩在心田里荡漾,仿佛头顶便是那火辣辣的六月的太阳,整个人都热起来了!这便是梵高画作《向日葵》给我的感觉。其实,不仅仅是《向日葵》,梵高的其他画作如《星月夜》等,都以他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给人置身六月艳阳天的感觉。但谁又会想到,他是个在生前画都没卖出几幅的画家呢!即便他穷困潦倒、廉价卖画时,也没几个人理他。并不是他的画作没有价值,只是在那时画风主流与他的截然不同,因此他被排斥了,就算那些画作再怎么洋溢生命激情,令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也摆脱不了无人问津的命运。最终直至他死,也没能成为一位出名的画家。

  “千里马困于槽枥之间”,说的便是梵高这样因无伯乐赏识又被外物所困的人才吧。

  相较于梵高,屈原便好了那么一些,只可惜这匹千里马获得的是“沉香”类似的命运。屈原本来日子过得挺好,而且宏图大展,在春风得意马蹄轻时甚至曾发出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豪言壮志。奈何,只因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将他疏远,最终让这位伟大的“千里马”自掷千钧之身于江水中,带着缺憾与汩罗江永眠。这让我想到了楚庄王,虽识得了好马,却将它“衣以文绣,置于华屋”最终“病肥死”。而屈原则是楚怀王手下先厚礼以待又弃置一边怨怼死的“马”。

  千里马终于遇见伯乐,伯乐的慧眼却是暂时的,也真是可悲啊!

  这样看来,俞伯牙真是被幸运女神眷顾了的人。本来伯牙奏琴人仅知其音妙,却不知伯牙所念。但所幸一天伯牙登山奏琴遇到了砍柴的钟子期。伯牙正鼓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于是,伯牙又奏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就像奔涌的江河一样!”至此,俞伯牙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并且只要俞伯牙心中所想,钟子期心中一定明白。虽然钟子期先俞伯牙一步走了,伯牙也为之摔琴断音,但至少,钟子期对俞伯牙而言是个终生伯乐,那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人生得一钟子期,俞伯牙足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这世上有才华,是“沉香”的人很多,可是伯乐却鲜少。而且,无伯乐是哀,暂具慧眼的伯乐亦是哀,惟有那终生伯乐,才是千里马之福!只可惜,这样的伯乐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不知从何得来啊!

伯乐与千里马的作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出自于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无可否认,作者此时所阐述的是识别人才的人和人才之间那种微妙关系,他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总一前一后出现,而且识别人才的人(伯乐)对于人才又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当一个时代的伯乐稀少时,那么千里马不就要骈死于槽枥之间吗?这对于那些千里马来说多可悲呀!但是,这些千里马就只能依靠别人来找你吗?他们自己就不能站出来毛遂自荐吗?一个人才的悲哀莫过自己不具备这种精神啊!

  你我都知道,伯乐是个人,一位你我一样的凡人,只不过他熟悉马,了解马罢了。仅此之外,他也没有特别之处,那么,作为你一匹有日行千里能力的好马。你能把自己的光明前途全部寄托给伯乐吗?你敢保证,你认定的伯乐不会在芸芸众生的大世界里去找其他千里马吗?要知道,世上的千里马不是仅你一匹啊!与其做这样没有把握的选择,还不如自己把才美外现出来,尽管在有些千里马和伯乐眼中看来,那样做等于自傲,自以为是,但是,只要自己的作法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能让自己有奉献才能的机会,又怕别人说什么呢?好歹自己不枉上天给自己的恩泽,没浪费自己的才华!天底下的千里马们,你们何乐而不为

  一个时代的伯乐是有限的,而一个时代的千里马是数不清的,因此自然避免不了有大部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可能了,那么既然不被发现,那些千里马们就一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千里马们,在自己没被伯乐发现的时候,请你们抛开那份怕他人道长短的心理!做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大智千里马吧!

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作文

  我的答案是:做自己的伯乐!做自己的伯乐,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匹千里马,只是有许多人不相信自己而妄自菲薄,为了那不美丽的外貌,为了那不富裕的家庭,为了那不出色的成绩而深陷自卑的泥潭,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天生活得很辛苦、很沉重,甚至很卑微。

  请抛开心理的包袱,你会发现天原来是这样的蓝,水是这样的清,草是这样的绿,花是这样的艳,人生原来是这样的美好,自己原来是这样的优秀。

  没有美丽的外貌,可以选择纯洁的心灵;没有富裕的家庭,可以选择温馨的亲情;没有骄人的成绩,可以选择不懈的追求。做不成参天的大树,可以做顽强的小草;做不成艳丽的玫瑰,可以做路边的野花。

  人生在世,或许值得你欣赏的人很多,但你最应该欣赏的是你自己。欣赏自己不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而是一种超越,一种提升。

  相信自己,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淳朴谦逊,欣赏自己的儒然大方,欣赏自己的天真烂漫,欣赏自己的勇敢坚强。

  做自己的伯乐,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潇潇洒洒地为自己喝彩:“我是一匹千里马,我真的很棒!”

千里马有时无需伯乐

  古有云:“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但千里马有时并不需要伯乐。

  千里马因为伯乐的赏识,才被人看成是“千里马”,日行千里,人皆敬之。可这种千里马就好比生活中被人挖掘出来的人才,因为有了像伯乐一样的人的信任和栽培,才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就显得与其他的马不同寻常。而另一种千里马则也能日行千里,但即使少了伯乐的点拨,照样不屈不挠,竭尽全力的将自己的能力展现给世人,而不会被困于槽枥之间,无法脱身。这则相当于生活中的另一种人————如果自己有才能,有干劲,即使没有看到自己的“伯乐”,仍然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厌不倦,勤勤恳恳,在之间来回,最后终于被他人所认识并受到重用。

  “文王识姜太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姜太公年岁以高,却还只个“无业游民”,但是他学问颇高,通情达理,终于在一次直钩钓鱼的事例中被文王发现,请回国受全国人所敬仰。

  人的一生中本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伯乐”,但只要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生活,最终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千里马遇伯乐

  从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马,在翻越太行山时由于感激伯乐对它的赏识和体贴,竟能一跃而起,嘶声直抵云霄!这就是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由此我从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间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对待它们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现出来。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终于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腐败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无数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行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结构调整,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求贤若渴地招募千里马。例如,最近西安某单位就辞去了那些有资格而没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请那些虽无资历却很有能力的人员。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更多存在的是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及高门权贵子弟却能凭着金钱权势在官场上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由原始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难道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吗?不!这只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同时,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浅薄愚妄的食马者。他们总是怀着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到处去访贤。如此的食马者安能觅到千里马?即使找到了所谓的千里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需要更多的千里马为她的繁荣富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中间就需要更多伯乐去慧眼识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更多的千里马能在伯乐的发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愿无岁月可回头

早上好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