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技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技巧享誉世界,从北京的皇家宫苑到江南的私家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颇具特色。承德避暑山庄有两个颐和园大,整个山庄是我国地貌环境的缩影;而苏州园林,最小的不过一两亩地面积,却也设计得包容山水。园林中的山水树木、桥亭轩榭、寺观塔竭会使人目不暇接,但是下笔之时则应“胸中有沟壑”,要按照合理的顺序并抓住主要特点和感受去写。

  这里所说的感受,应是作者在一定环境中的特有感受。如果能将这种感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景物在读者那里变为形象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则就是文章的成功。 《避暑山庄》中,作者抓住的是“水”。先借一船写湖,后写文津阁潭中的“明月”。所绘景色,不过是避暑山庄一隅,已经美不胜收,从而也可以想见整个山庄真乃人间仙境了。沈蕾自称“老沧浪”,熟门熟径,依次写来,之所以“近水远山皆有情”,就在于作者于如画的景色中,注意了写人。有为景色所陶醉的外国少女,有从容作画的小伙子。

  园如画,画中人,这种构思,也就如苏州园林一样精巧。朱杰写颐和园西堤的烟雨迷檬,张咏写秋霞圃的秋色,都不单着眼于园林本身,而注意扣紧季节、气候的特点。写出园林在特定时刻的独特美。春夏秋冬,朝朝暮暮,阴晴风雨,置身园林之中,感受也可能不同,如果能注意写出这一点不同,那么一池碧水,一道长廊,一株绿树,都会生机盎然。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文化古典典籍》读后感

  汉宝德先生是台湾著名建筑师和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是一位报读中国古典典籍,却用极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

  他说:建筑不应该是是社会理性的产物,建筑是文化。从中我们能看出汉先生极为推崇感性在建筑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我们所崇尚的理性。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筑是一种行为。是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或者用途所建构的构筑物。他还别有心裁的解释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他说,一方面是我们应该注意要爱惜万物的生命,以仁慈对待生命,同时对于自己要注意生命的延长与延续。是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地球人还在肆无忌惮的消耗或者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读古书,但是我们要从古书中应用中现代社会中来,而不是照本宣书。那样只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而不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

  他对中国建筑是土木建筑的解释是:中国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在中国文化里,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这是困惑很久的一个有关中国建筑为什么是土木建筑的很好的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声声不息的民族,自然建筑也就会随着主人的兴衰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这是中国文化本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建筑生长理论。人在建筑才能真正的有他存在的价值,没有人的建筑,只能是建筑的悲哀。红楼梦中提到的大观园就是很好的见证了人世的兴衰与跌宕起伏,他们是我们的生老病死以及荣辱兴衰的见证。

  其中也提到了风水理论。他认为风水理论的作用是求生的机制,其目的不过是接纳生气,排除煞气而已,建筑在此几乎成为求生的工具。个中道理,我有些含糊,因为我对风水理论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也不能肯定他的观点就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他实际的意义的,而不是空穴来潮或是无中生有,是他经过自己的研习以及实践得出的自己对风水的理解。

  中国的建筑文化:他在书中提到人本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呈现在宗教建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但是他的这个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建筑的博大精深。特别是皇家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宗教是古时统治者统治人们的一种精神控制,当然宗教建筑也与人性有着极为紧密地联系。这在我们这次调研和做ppt中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古代的东西,要辩证的对待先前的事物,因为他的出现是建立在当时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对他们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才能下定义或者作出判断。

  乐是和谐的声音,礼是和谐的动作,礼乐合起来是古典诗人的理想生活。这在我们这个基本上算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省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难么多钱吗?我们真的要为了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和家人吗?我们真的有了钱就能很好的生活吗?答案,很明显,不是那么个状况。

  汉宝德先生还把我们的文化界定为单纯的文化、棒棒文化、平面文化等等一些鲜有人提到的文化解释。当然汉先生能比较好的阐述他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样界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显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那么点俗气或者是不雅的成分。他是从一些实例上解释他的定义,我只能说是不反对。

  他还讲到了,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单与双、方与圆、简与繁。这部分是古典建筑的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礼制的一些作用。一般的建筑开间都是单数,而很少是双数。这也符合《易经》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成为什么定义性的东西。天圆地方说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天坛的形制明显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建造的。简与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界定现代设计与古典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现代设计崇尚简约,古典设计享受复杂、奢华。当然现时代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是在这个规则之外。

  中国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本书能解释很清晰的,我们也会看到汉宝德先生言语中也有不妥的地方,但是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兴趣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思。他还在建筑的空间、形式、结构等等方面探讨他对建筑的认识。当汉先生更多的谈的是他对建筑、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界定和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情绪淡薄。人们在信仰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

  总而言之,中国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研究清晰地。我们必须不遗余力的深刻研究而不是似是而非,要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我们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古代的建筑设计,而不是复制以前的建筑。

古老的建筑

  放假期间父母带我游览了坐落在广饶的唯一名胜古迹:孙武祠。看后令我感慨万千,从内到外装饰一新。看上去第一感觉不是古老建筑,而是刚刚新建的一处建筑。你说它是名胜古迹,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的。

  那里从内到外装饰一新,外面用油漆重新粉刷了一便。里面铺了新地毯,墙上的油漆刚刚干,屋内还有一股浓浓的油漆味。看上去并不像什么名胜古迹,而像刚刚装修的新楼房,其内摆设豪华端庄。电视上的广告作的挺好的。可是,与实际相差太远了。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呀!我们在里面整整转了一圈可是就碰上了几个人,其中里面还包括一个看大门的。里面根本没有名胜古迹的神圣,因为他的本质已经被改变了,走进去让人浑身不自在。

  你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在一个全是古老建筑的屋里,而里面却有电灯、监控器、电脑。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是否会令你不自在。

  是的现在得人们往往会这样,为了转钱不惜把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给改变掉。我认为这些人不配做一个中国人因为他们只认识钱。他们为了钱什么都肯做。我想如果不是人们刻意的修饰孙武祠的话这座古老的建筑会更神圣的。

古老建筑

  我们古老的南京,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夫子庙。它伴随我长大,它就是我童年的欢乐。

  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由于历史的变迁,十里秦淮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4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重点开发秦淮风光带进行了复建和整修,恢复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商肆风貌,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包括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还有诱人的秦淮夜市和金陵灯会、民俗名胜、地方风味小吃等,使中外游客为之陶醉。现在的夫子庙已成了老百姓的地方。一进门,两边就摆放了许多的小摊子,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堆满了小摊子,这一景象都快成了夫子庙的一道光景了。一座座有悠久历史的亭台楼阁屹立在夫子庙的两旁,供游人观赏。夫子庙的夜景可是在南京市数一数二的,小时候我最喜欢等中秋,那时,爸爸还会从远方赶来跟家人团聚,我们全家就会一起赶去夫子庙看灯会,那里的夜景美不胜收,周围的塔、矮小的房屋、高大的酒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还留下了一张张让人怀念的照片。夫子庙的建筑群真是古色古香,里面的民族风情也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南京的夫子庙,南京的夫子庙也爱我。

中国古建门窗及陈设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谓雕梁画栋、曲栏朱槛指的也就是这个。山西、安徽、江南水乡和闽粤地区建筑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绍兴、东阳一带的木工当年名扬天下;山西豪门富甲一方,其建筑奢华如非亲眼目睹都无法相信;徽州"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之一的木雕既庄重又活泼;而闽粤地区的木雕施彩浓重,又别有一种风情。

  中国古代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安装格门或格扇代替墙面,多为六扇或八扇,既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古代建筑物较高,所以格扇造型也窄而高,细长高挑,如苗条淑女,故人们形象地称格扇中间的条环板为腰板,束腰以下为裙板,颇为拟人化。上部的格心有直棂和菱花两种,纹饰有正方、斜方格眼、万字流水纹、品字回纹、蜂窝纹、球路纹等,有的开光雕人物、花卉。玲珑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装饰,或雕刻人物故事,如三国故事、大船称象等,或山水、花卉、动物,如八骏八鹿、博古图等,人物或须发毕现,具体而微,或厮杀混战,生感动人,或醉酒赋诗,佯狂颠倒,均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卉纹花瓣翻卷有致,花叶抑扬纷披,自然生动。

  中国古典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建筑的尺寸一般以家具的尺寸为依据,‘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涂(途)度以轨’。另一方面,家具的造型、结构受到建筑的影响,如果建筑是表,家具就是里,这种表里关系体现在造型和结构上一脉相承,如童柱、角替、须弥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语言和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表里和谐,里外呼应。

  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门窗的式样也情趣大异。比如侨乡福建和广东一带,人们喜好在建筑上大施彩绘,所以闽粤地区出产的门窗常见到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的。相反的,色调以青灰为主的江南水乡,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也以清新淡雅为美,因此门窗也少有彩绘,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也有差异。像浙江一带雕工发达,而浙江产的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历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迁徙的记载,所以在一些山西门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丽风格。另外,江浙地区特别是苏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致绮丽也是格外有名的。为克服木材的应力而创造发明的攒插工艺,不仅使几何纹样的门窗展现惊人的细腻风范,也使花节这一原本只是门窗构件的小小物事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的北方,人们更多的还是用了穿插的工艺,不仅省工省料,而且舒展大方。

  在当今钢筋混凝土时代,我们已难以见到这样的建筑艺术品,在这些宝贵的艺术濒临消失的时候,我们多方搜集并展出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木雕门窗及其建筑陈设。在这里您即能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又能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北京传统住宅装修上的花纹与雕饰

  北京的传统住宅不仅建筑格局讲究,建筑形式独具特点,它在装修上的花纹与雕饰也颇具特色,而且有很多讲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按照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这些文化,很多都反映到建筑的装修上。

  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牋_灯笼框(又名灯笼锦)是又一种常见的传统窗格图案,它是简单化、抽象化了的灯笼形象,周围点缀团花、卡子花等雕饰,图案简洁舒朗。灯笼框窗格中间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可题诗作画于其上,或绘梅兰竹菊,或点山水花鸟,清新而典雅。

  牋_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

  牋_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传统装修图案中,还常采用一些自然的纹理,如梅花纹、竹纹、冰纹(又称冰裂纹)等等,用这种采自于大自然的纹样来装饰窗格,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

  牋_装点于装修中的雕刻图集,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丰富。

  牋_人们用蝙蝠的形象象征幸福,用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用罄(古代一种乐器)的图形寓意"喜庆"或"庆贺",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寓意"君子",用牡丹、玉兰表现高雅富贵,用葫芦、石榴、葡萄比喻多子多孙……等等。将如上几种图腾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可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如,用蝙蝠、万字寿字组成"万福万寿"图案;使蝙蝠(或佛手)、葫芦(或石榴)、桃(或寿字)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用万字、柿子、如意组成"万事如意",在花瓶内插上月季花(或四季花),加上鹌鹑,表现"四季平安";兰花、灵芝表现"君子之交",芙蓉、牡丹表现"荣华富贵",葫芦或石榴或葡萄加上缠枝绕叶,表现"子孙万代";灵芝、兰花、牡丹花组成"兰芝富贵"……

  牋牋用如上吉祥图案作为传统木装修雕刻题材的。仅北京地区就有几十种之多。

  这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筑文化,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封建糟粕,如: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上,加上蜜蜂),五子登科(一只公鸡,五只小鸡),连中三元(桂圆、荔枝、核桃)等。但是,多数内容是健康的,它们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反映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应当保留和继承的。

古建筑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我国的古老建筑—故宫

  中国是世界上的古国之一,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就有许许多多的古老建筑,我最喜欢的就是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

  北京是三朝古都,北京故宫更是历经六百年春秋,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这里是君主制中国政务的最高决策地.每当走进这座古老的宫殿,就隐约有一种肃然和悠远的感觉.。 端门向北的甬道尽头,是一座广场,高大雄浑的午门,就矗立在这里.午门是皇宫的正门,进入午门,便置身于太和殿广场,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并称三大殿,雕梁画栋,精美非常.在太阳的映衬下,黄色的琉璃瓦闪烁着碎钻似的光,美不胜收。在这里,能够感觉到皇宫的雄伟与霸气,不禁感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 如今,时过境迁,当人们再走到故宫里时,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的皇家禁地,成为了人们的景点,我们可以在这里遥想当年悲欢离合的皇家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皇家历史!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古老建筑——故宫!

时光沙漏中的中国古建筑作文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渊远流长。中国的历史文化若一副书画卷,其中海纳百川又记载了上至盘古开天女娲造石下至神十返航。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可以讲得清道得明的,搁置他事不论,单论中国古建筑。

  最初的猿人以天为盖地为庐,生活在一个草木葳蕤的环境中,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瓦遮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猿人的进化、时代的变迁,人类慢慢的学会了如何为自己及族人建造一个栖身之所。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这本书向我们绘述了墙倒屋不塌、四合院、紫禁城、兵马俑、皇家园林、乡土建筑等等。这些古建筑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我们中国的兴衰,其中蕴藏了无数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书中曾提及一干栏式房屋,这房屋是以前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居住形式,是用木、竹子做桩柱,在上面架设横梁,铺上木板,再以卯榫工艺加以固定,使其不轻易被大风吹毁。此类房屋上头住人,下头可以饲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极其适合南方这种湿润多雨的地区。

  干栏式房屋是半坡人所居住的,早在6000多年前人类的建筑就如此之好,为后世的建筑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更是封建时期几代皇帝行宫坐落之处,看完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更甚,直至前些时候我有幸往北京亲睹帝都的繁荣昌盛、古韵风华。

  令我印象极深的是故宫这一古建筑。

  乾清宫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檐为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板是沥粉贴金正面龙,梁柱的构造是用减柱法。

  翊坤宫为歇山顶,与乾清宫一般覆黄色琉璃瓦,宫檐下施以斗拱,梁柱饰以苏彩画,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与步步锦支摘窗为翊坤门窗,殿内上挂慈禧太后亲笔所书“有容德大”四字匾额一块。一派端然大气之景。

  其他宫室亦多如此,虽然它们被时光打磨得不似昔年那般,但其中的韵味依旧,丝毫不因时光的变迁而衰退!

  结合书中所述,加之亲眼目睹,怎能不轻谓古代建筑技艺之精湛!

  随着时光的沉淀,中国古建筑散发出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在顾盼之间千变万化,颠倒众生。美丽的中国穿越千年,在这繁盛起落的时光沙漏中怎会少得了这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呢

中国的历史遗迹—钟楼

  古代中国的大小城池,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挂钟,鼓楼上放置大鼓。每天黎明时分, 人们敲响大钟,打开城门;每天日落击鼓,城门关闭。“晨钟暮鼓” 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号。

  对于钟楼这一建筑好奇已久的我,上网查阅了很多关于钟楼的资料,我所见到的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那是西安城市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这样一个醒目的地理位置,让人不得不每每途经此处便抬头仰望。钟楼建在方形基座之上,是砖头结构,是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钟楼的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 钟楼内部有贴金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顶部有鎏金 宝顶,金碧辉煌,资料显示钟楼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里面设有楼梯可以盘旋向上,以他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面相接,这便是西安人引以为自豪的钟楼。据说它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所以他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中国同类型建筑的领头羊。

  看看这美丽、高贵、华丽的钟楼,我不经想到了一个钟楼的传说: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地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所以,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觉得不踏实, 于是。便想办法压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因此,朱元璋便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 景云钟前来助阵。这就是西安钟楼的来历。

  在钟楼西北方向大约1000米的位置,古老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峙。钟楼与鼓楼之间,现已开辟成一个很大的钟鼓楼广场,这里有喷泉、草坪、停车场,美食城,还有西安最大的地下购物广场——“世纪金花” 。来来往往的市民和游客。不但可以在这里休闲、购物,还可以在这里游览观光。

  钟楼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旅游,不分最佳季节,如果你去西安市,可以顺便游览钟楼,所以你什么时候去都是最佳季节。希望大家都能参观这美丽、高贵、华丽的钟楼!

古代建筑

  泰安古镇位于我国道教发源地——青城山后山的山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去过的众多地方中印象最深刻的。

  古镇的入口是一块大大的石牌坊,很有气势,而且这块牌坊很自然地将进入古镇的道路分成一个环形。

  进入古镇,我们仿佛穿越到古代,古镇里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都是用很多木材建造的。它们有着白白的墙、棕色的木柱木梁、青青的瓦以及木雕镂空的窗。古色古香,非常有味道。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镇的水渠。一讲到水渠,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肮脏,但是泰安古镇的水渠完全颠覆水渠肮脏的概念,它们很有意思,也很科学。涓涓的清水像一群小朋友,绕着古镇的每家每户欢快地跳过。

  水清澈见底,冰凉透心,让人禁不住想去玩水。潺潺的水声让古镇显得生机勃勃。这些水渠还是各家各户的天然冷藏室和鱼池,人们把要冰冻的酒水直接泡在水渠里,过一会儿,酒水就是冰冻的了!人们把要养的鱼放在水渠里,用小木栅拦着,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鱼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乐于助人英语

志愿服务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