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这部书中一些内容,让我对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有了新的领悟,同时记录在了读书笔记中。

  三点笔记:

  1.战争的定义: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敌人是目的,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2、第一种相互作用、第二种相互作用、第三种相互作用及在现实中的修正:

  第一种相互作用:交战的每一方都使对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样使用暴力;

  第二种相互作用:我们不再是自己的主宰,而是不得不像敌人那样行动,就像敌人不得不像我们这样行动一样。

  第三种相互作用:根据抵抗力来估计我们应该使用的力量,但是敌人也会这样做,这又会趋向极端

  在现实中的修正:如果认为无论何时都必须准备应付极端,每一次都必须最大限度的使用力量,那么这种做法无非是纸上谈兵,一点也不适用于现实世界。

  3、战争不是孤立行为、战争不是短促一击、战争的结局不是绝对的,现实中的概率代替了概念中的极端和绝对。

  三点感想:

  1、目前中印冲突地点是洞朗地区,我们在这里修路,就体现了”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这个定义。大家看下面的地图,绿色是印度领土,显而易见,印度的东北地区和他广大的本土,只有很窄的一个走廊相连,像鸡脖子一样。上图中的红点,是发生冲突的地方,这里是中方领土中,最靠近鸡脖子的地方。如果我们在这个地区修路,一旦修好重装备的火炮呀,坦克呀,火箭炮呀,都可以快速部署到这里。一旦中印开战,可以直接火力封锁那个鸡脖子,直接把印度东北地区和其本土割裂开。看吧,直接让印度东北地区无力反抗。

  2、我以前对待工作中每一项事务的态度,就像是对待一场理论上的战争,我感到我的行动就是按照理论上的三种相互作用在进行。比如说啊,我的工作是咨询性质的,而对谁会来咨询?怎么达到好的咨询效果?后续如何跟进等等事项,我心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这个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对方如何反应的不确定性,一个是对自己如何处理某个具体事件需要投入多少精力的不确定性。那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又想有个好结果,那就告诉自己说,只能搭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多做一些是一些。就是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嘛,并且以为对方也会像自己一样。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些过于极端了

  3、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不是短促一击的,结局不是绝对的。中印战争早在1962年就有一次,那次战争的结局绝对吗?不绝对啊,虽然中国撤出了藏南,表面看是示弱。可是现在在看看呢,我们的国力发展到今天,印度其实是不想惹我们的,现在我们在洞朗地区修路,印度也不敢主动发起战争。

战争论读后感

关于战争论读书笔记

  拜读大作前总要先搜集一下作者的资料,当然不仅仅是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大约也不用读这一类书了。

  冯 卡尔 克劳塞维茨参谋官阁下作为小贵族出身的普鲁士正牌科班军校毕业生,虽然实战战绩并不比他庙算功夫来的硬朗,但也不妨碍他书中相当一部分观点表现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至少当时看来是这个样子的)。von爵爷所处的时代距今已近两百年,从书中援引拿破仑战争的史例看来,该时期方法主义盛行致使将军们的想象力达到一种近乎于贫乏的状态。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耶拿会战中路易亲王在扎尔费尔特,陶恩沁在多伦山,以及作为两翼的布吕歇尔和格拉威尔特都因袭用腓特烈之斜行战斗队型而全军覆没一事,除此还有同一时期拿破仑麾下将领清一色的热衷于集中大兵团血战和较早前法国革命时代流行宽大战线包围战法之史例为佐证。总的说来,书的名字起的够宏大,并且从篇幅上讲也算得上面面俱到,这得益于作者一生丰富的军中履历;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克劳塞维茨将军亲自指挥重大战役的经验并不丰富(1815的林尼战役作为布留赫尔军团参谋长,败于拿破仑之手),同样我们从作者行文立意中也不难发现他若隐若现的以旁观战略决策者的角度进行阐述,所以在一些微妙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诡诈,兵力牵制)上显得有些流于表面,甚至对一些实际的困难(并不是全然无法克服的,比如情报分析)抱以一定程度的逃避态度。

  目前为止我只读完了第一卷,该部分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概然性”。这里所谓的概然性并不是指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而是说因为情报不确定或者消息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滞后性导致当前敌情的不明朗(类似游戏中的战争迷雾),然则这种情报的不准确有多大程度是源自客观技术限制,有多大程度是因为谍报人员的作业能力不足,有多大程度仅与将帅的优柔寡断相关联,有多大程度上因为只有被动获取而没有佯动误导,有哪些不确定性可以克服,那些在现行条件下无法解决。这系列问题本就需要分类探究,深入讨论的。不过在情报一章中,作者固然没办法否认情报对一场战役胜负的重要性,却过分夸大了它的不可靠性和多变性,认为可靠的情报“不过是著书立说的人想不出更好地说法时提出的一种聊以自慰的可怜的遁词而已”,同时不知是否因为对不确定性带有一种先验性的偏见,作者干脆直接武断的盖棺定论“简单地说,大部分情报都是假的,而且人们的胆怯使情报的虚假性和不真实性变得更大了”。对于将帅而言,举棋不定固然是大忌,然则不至于因为这个原因就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更不至于“遵循这样一条规则:强迫自己,也就是说违反自己内心的想法摆脱恐惧而面向希望”。

  我很怀疑战略部分诸多的概然性有多少只是基于技术的问题。至于后来的诡诈一章里作者认为“把大量兵力用来装模作样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不发挥作用”和“在战略这个棋盘上,是不存在诡诈和狡猾所不可缺少的灵活性的”。哪怕退一万步讲,战略只需要作者所谓的果决眼力,那么紧随此章之后的《空间上的兵力集中》,《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又将如何达成呢?难道仅仅依靠部队机动力的差异,或者又是概然性

  还有一章很有意思《军事天才》,这里作者说“由于各种情报和估计不可靠,以及偶然性的不断出现,指挥官会不断发现情况与原来预期的不同”“那么就需要以新的计划来代替它”“我们对这些情况的认识不是一次得来的,是逐渐得来的”,其实这里是说的情报频度的重要性,事实上具有相当洞察力的指挥官(军事天才)在高频的情报反馈下未必会如作者所言“动摇了对计划的决心”,计划本来就是拿来修改的,否则就成了教条。

  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在这里草草收尾,总的来说《战争论》确实是一本好书,有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用了现代战争的眼光来审视而已,或许2XX年前的情况与我们想的完全不同,然而真实情况我们永远不可能知晓。

战争论读书笔记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老毛同志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老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的读后感

  本以为《战争论》将是很军事的一本书,就是会有什么战争图例啊,战争剖析啊什么的,反正看起来应该挺费劲,因为毕竟是论述战争的经典。

  可是一看,这书太棒了,我简直不能认为这是一本战争书,真的,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关于修养的书,或许就叫战争艺术吧

  一再抄录了一些书中的话,真是超经典,很多哲学家书上没解决的问题到这解决了,当然书里还是会涉及老本行的,但大多是作者的战争感悟的哲思,颇受启发。

  能深刻影响人一生的书,对我来说,并不算多。但这本书显然是其中之一。

  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深刻的,这个道理已经被前人验证了多次。距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期间我仍不时的翻阅它,只因它太过经典。克劳塞维茨用个最简单的事例去揭露战争的实质,战争即是搏斗,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斗争,在此期间,所有的手段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这样一来,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战争事件也变得清晰。为何作无谓的牺牲?为何军队要求绝对服从,即使错误?回头再看以前所接受的教育,所谓正义,所谓邪恶不过是宣传手段,战争以一种超乎人的意志运行,像台巨大的绞肉机源源不断的吞噬着人的躯体。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读书笔记 )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论读后感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战争论》读后感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