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间的服饰

  浩气中华,悠久历史的缝隙间藏匿着无数服饰的身影,它们在诉说着什么

  兽衣---文明的进化

  当原始人第一次穿上粗糙的兽皮时,人类的文明有了进步。兽骨磨成的骨针被用来缝制兽皮,兽衣成为当时的主要服饰,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胡服---取长而补短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学习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赵武灵王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决心改穿胡服,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终于使得国家强盛,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唐装---演绎的盛世

  唐代盛期,唐装声誉远及海外。它雍容而华贵,带有一种豪放的气息。唐装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新演绎了一幕繁荣昌盛的景象。唐装是大唐的象征,是繁荣的先兆。时间流逝,大唐已去,代表着它的,是唐装……

  汉服---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为开通丝绸之路的功臣。丝绸之路,连接着遥远的西域。从此,中原与西域相通,无数丝绸来了又走了。它们开始传入欧洲,罗马的凯撒曾经穿着中国的丝绸举行宴会,惊动了所有人。这已说明当时汉服的地位是何等高贵。

  江南华裳---侠义的传说

  曾经有一时,关于江湖,人们渐渐谈的多了。美丽如画的江南,被许多人所追求。行走江湖,是他们的梦想。江南华裳成为江湖的代名词。而当他们醒悟过来,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江湖,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世界。

  服饰,正面是人们的装扮,它的侧面,是一个全新世界的结晶。

中国古代服装

汉家衣裳

  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始于炎黄,止于清初,止于“剃发易服”的制度之下。几百年的沧桑过后,我汉家衣裳重现在这片土地之上,却仅烙印在几十万人的心中。穿上汉服,走在大街小巷,这是每一个汉服复兴者可以为汉服复兴所做的事,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当他们这样做时,受到的是无尽的讽,“cosplay”“韩服”“汉服”这些词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汉服复兴者而言,是一件多么心寒的事情啊。

  他,一生助力于汉服复兴事业,直至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是如此。“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他的临终遗言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同袍的心中,对汉家衣裳执着的心永不变。他————就是溪山琴况(天风环佩),一个让所有同袍都敬重的人。

  只愿每一个汉家儿郎都能心系自己的民族,摆正自己的衣冠。

  初二:卞丽洁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短短的十二个字来自着名汉服复兴者孙异先生的原创歌曲《重回汉唐》中,却震撼了多少少年心,激起了多少汉家儿郎的复兴梦!

  不知有多少人为汉服复兴在做着努力,他们大都是血气方刚的少年,一心想着的都是自己的民族。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复兴之路“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汉服作文

  在中国古代,旗袍与汉服都是很盛行的服装,但是旗袍却是远远次于汉服的。

  汉服与旗袍尽管都是美不胜收,但是这两种美也是不同的美。

  旗袍的美,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美,汉服之美,则是一种规范的美。汉服不仅美,更重要的,是它有着那悠久的历史。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分为几大体系,有曲裾、直裾、襦裙、褙子、玄端、圆领袍衫、朱子深衣等。但是,无论是任何体系,都是无不体现出汉服无穷的独特魅力。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值得每一个子孙引以为豪的一大财富。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不可以被称为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相比,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是从黄帝时代出现的,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直到后来满清入军明朝,汉服才逐渐消亡了。

汉服,华服

  穿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一一题记

  初相识,只觉得惊艳。细细品味,又能尝到那与生俱来的内涵。

  宽袖交领,半臂襦裙,只觉得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身为汉族人,从小看的电视剧里飘逸的服装总有无比的向往。通常将床单披在身上,仿佛自己是凯旋而归的将军。 又像统一中国的皇帝。 我想我可能是爱上它了吧,静静地阅读古籍,汉服是我国的传统服饰。 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它像是一个可塑型的宝物,从秦汉时的曲剧,再到魏晋 南北朝的交领大袖。 唐代的唐圆领齐胸襦裙,又到宋代的宋裤 最后到了明朝的马面明道袍。 汉民族的千年文化就到此。

  汉服惊艳了世人的双眼,一针一线所制成的是优雅,丝绸缎带所裁剪的是娴静。 让世人能在你的厚重大气的花纹中感受历史的变迁,让世人能在绚丽多彩的款式中感知历代王朝的文化。

  一挥袖,潋滟千年。一转身,倾世佳人。一回眸,浮生若梦。汉服是传承。 汉服是历史,汉服是传统。

  亦有卿相邀, 着汉服同行,我满心期待,也曾心存几分忐忑,曾有同袍,身着汉服,被说成奇装异服…… 但是,近年来,汉服复兴,穿上汉服犹如天仙。

  汉服需要细细品味,存入了一分古时的风骨,春时的温柔,融入风花雪月,有一种岁月的安定柔和。

话说唐装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到会的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这种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盛世唐朝,声誉远播海外,影响深远,因此,以后海外各国就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云:“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华人穿的中国传统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装”。

  传统的唐装并非唐代的服装,它基本上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现在唐装的款式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在面料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今天的唐装在款式上既保留了传统唐装的特点,又吸收了西式服装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例如,现在的唐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会使服装没有肩部,那样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那样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唐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传统唐装中的旗袍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有很多面料也可以用来做唐装,像用牛仔布、棉麻布做出的唐装,效果也不错。

  一个民族的衣饰特色,渗透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唐装使中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男人身着唐装,神采飘逸,一派儒雅;女士旗袍加身,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更显现了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唐装,正在成为“中国名片”,它用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

中国汉服

  什么时候开始走在大街上,已不再有衣袂翩跹

  取之而代的是时髦靓丽的洋装洋服,你渐渐被人遗忘

  什么时候开始56个民族的合影上各族服饰精美,而唯有你被弃置一旁独自悲伤

  追求时髦的人,嘲笑你那古老的纹饰,朴素的风格,拼命的去追赶潮流,口里念着“一切向前看”而对你熟视无睹,于是。

  也许你没有那皮毛围裹的温柔,没有那独

  树一帜的设计,没有那时髦潮流的裙摆,可是没有这些又怎么样呢

  你有对襟,襦裙的款式是多种多样的,你有精致温婉的绣工,有那浸透着古老气息的花纹。

  这些都是现代风格上独缺的一份端庄。

  你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汗血与泪水!

  你在长城脚下出生,在故宫里成长,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生中,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你见证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分久必合;你目睹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盛亡;你拥有古老三千年的文化;你承载了汉文化中的礼仪风范;你射映了错落江山!

  你没有理由沮丧,你没有理由彷徨,你有你存在的价值,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汉服!

  携起汉族的那一份骄傲吧!

  这个存在了五干年的华夏需要你!

  这个存在了五千年的礼仪之邦需要你!

  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气度需要你来衬托;关羽“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需要你来衬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需要你来衬托!

  我并不否认洋服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但我想华夏儿女的骨子里并没有将你遗忘,我们给你力量,我们期待着与你重逢,在烟花三月的迷蒙小搞对视一笑,恭敬一礼,然后淡笑而去,活出汗,文化中应有的风雅。

传统汉服

  小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国家传统的服装其实是汉服,但是我见穿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后来长大了一些,我还特地从网上搜了一下国家的汉服,我发现,她是那么的美。汉服就和古代电视剧中的服装感觉长的差不多,我感觉很漂亮,因为之前看电视时就特别喜欢里面女主的服饰,有的时候我都特别想穿。

  后来我从某家卖衣服的网站里,搜了一下“汉服”,然后就去看了一下评论,发现有好多买汉服的都是因为“cosplay”,而不是纯粹的自己想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不过在别的一些国家,如果家庭中有大型活动,家里面所有的人都是要穿上自己的服装,而这样我认为可以很好地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而且传统汉服这么美,为什么不穿呢?于是我从网上买了一套,虽然自己还小穿上有些不伦不类的,不过我想肯定会有适合它的人,长大一些总是可以穿的。

  汉服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传承下来的,而到了我们这里我们更不应该毁了这份文化不是么?我想,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愿意这么做。

  所以我希望真的可以有一天,我们拾起手中的汉服,穿上它,不仅仅是为了“cosplay”。

中国服饰

  我非常喜欢满族的旗袍,因为,穿旗袍可以表现女性的气质。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叉。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满族的旗袍色淡,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满族人佩戴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带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来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传统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旗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旗袍”。

  中国服饰多种多样,我最欣赏旗袍,他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更能显示出女性的优美身材。

中国古代服饰的代称

  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縉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係縉绅,则用圈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赭衣:《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

中国古代的官服

  中国,是一只仰天长啼的雄鸡,是一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无处不在,穿衣、吃饭、洗衣、过年…… 它们都被中华的文化,深深地包含着。做一个顶天立地国家的人民,我们更应该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而中国古代的官服独具中华的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官服吧。

  中国历代的官服,每朝更换一次。官服中有华丽的,有朴素的,有昂贵的,有精美的。可在从中脱颖而出的的官服是不可一世的天骄之朝——唐朝。

  唐朝的官服基本颜色、绣纹为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庶人只能衣白布。

  唐朝五官的衣服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国最美古诗词

凄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