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大连市高中数学教师为期两天的全员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采用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让我们得以与众多教授、名师面对面地交流,倾听他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景敏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构建高效课堂,怎么去做?就是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方法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所采取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方法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过程。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过程、方法的改革问题。
景敏老师倡导我们要对传统课堂中的一些过程加以完善和调整。
1、复习准备
如果我们的课堂大多是以复习提问开始的,复习提问这个课堂教学环节上做的不到位,就是低效率的。如果复习提问时谁举手就叫谁是不行的。我们要的是面向全体,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所以复习提问可以进行分层抽样,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把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要问到,才能心中有数。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孩子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下,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去提取这一情景下生成的知识。当创设的情境非常贴近孩子日常生活时,在这个情景下,把它搬到了教室里面来了,他会觉得这件事和我学习有关系,他会感兴趣的、好奇的。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个情景给出以后,要在这个情景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来,完成他的认知过程,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恰恰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而创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从质疑中来的,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这才能创新,他是创新的根源,所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解决问题,生成新知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半是老师来解决问题,尽管在学术界和在教育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呼吁,老师要把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去做,但是有很多老师是不放心的。有的时候需要老师做示范,有的时候需要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因为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过程。我们期待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不要匆匆忙忙,匆匆忙忙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通过这种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重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为他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这要占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4、小结反思
这时候需要引领学生再一次看知识生成的过程,一是要看知识是哪里来的,二是知识怎样形成来的,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要提到这一高度来小结,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总体上去把握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对小结的层面上,老师常常是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了?非常宽泛的提问——有什么收获,没有训练的话,孩子经常看到黑板上写什么他就说什么,解决问题中的那些方式和方法常常是被忽视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这个过程,那么我们老师一定是要以问题引领的,从知识上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要想运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接下来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中,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方法,什么样的招法、策略,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这样的去研究,去思考。
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切实感受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跟紧时代的脚步。
高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16日,青岛市高中数学教研室组织全市各高中骨干教师在城阳三中观摩了两节数学公开课。一节是柳老师所讲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是董老师所讲的“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两位老师都有很扎实的教学功底,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引导等方面都有上佳表现。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的情绪高涨,两节课都在和-谐、紧张的气氛下,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很多方法与细节的处理,值得我学习和回味。专家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各位老师们的观点与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学案分三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教师于每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案和下节课的预习案;上课时,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的问题或教师上课前利用自学检测收集的信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答疑,课堂上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所以,人们过多地重视、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过多地依靠教师的能力而缺乏有效的、容易仿效的机制。学案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 而且有形的体现。 “学案导学”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学法指导教学策略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通过观摩与讨论,我对“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其实现方式有了切身的体会。
感受一:
在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老师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两位教师无论是在学案和有效问题的设计,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柳老师设计的学案案就很有特点。预习案中设计有“自我命题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还能想到什么类似的题目?)”有“命题问题区:(学问学问,要学就问。把你的问题写下来,让我们共同解决吧!)”。课堂案中设计有“合作交流区、创新探究区和自我挑战区”。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董老师为了使学生在不严格证明判定定理的前提下,还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定理,并获得理性思维的提高。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发动学生举出线面平行的许多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抽象、概况的数学化过程,自主建构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讲解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总结的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数学学习对策
1、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高中一年级要学集合、逻辑、函数、数列、三角与平面向量。这些内容中理论成分所占的比重与初中数学相比空前增加。无论是概念的抽象性,论证的逻辑性,方法的灵活性,还是应用广泛性与初中数学相比,对思维水平的要求可以说是爬上了一个陡坡。高二、高三年级要学不等式的系统理论、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概率统计、极限、导数与复数这些内容与高一数学相比,理论成分更多,方法论成分增加的力度更大。基于这一特点,学习高中数学首先要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好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又要分析好、理解好每个数学知识点的丰富内涵,吃透它的思想实质,有了这样一个踏实的理念基础,解题时就有可能做到用理论思维,即用所学过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根本方法,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去研究怎样教学生吃透理论,怎样教学生用理论思维,并且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否则必然会陷入盲目性,去搞什么题型教学,甚至会滑到题海教学的边沿,这将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高中三年是人体各器管剧烈发展、变化的三年,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2、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对策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高中一年级是个转折点:同学们的抽象思维慢慢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同学们遇事开始有了个人的见解,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
这时,一个值得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表明,在关键期如果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挑战就是激励),并且教育与训练的方式得当,思维水平就会得到神奇般地发展!反之,如果教育内容乏味,措施无力或不当,就会贻误甚至摧残发展,给学生留下终生的遗憾。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系统的学法教育的研究,还使我们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一个高中生三年的发展,不论是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能力的提高,都遵循这个规律三年发展看高一,高一关键在一(上)这就是说,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将会对高中三年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高一(上)结束时所产生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有相当大的比例将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以后,这一发现进一步加强了高一年级特别是高一上学期应该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这一认识。反面的教训更应引起我们警觉:有相当多的中学生,正是由于高中一年级没有实现好这个转折,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一直不能与高中数学的学习相适应,成绩一现下滑,最后甚至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给本人和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这是大学都不愿看到的。一个严肃的重大课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抓好这个关键期的教育和训练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到底应该怎样抓呢
(1)要正视转折点,引导学生自觉地实现转轨
要向学生讲清高中数学的特点,激励他们要与时俱进,认真地学习、领悟数学学习的科学理念与以理论型抽象思维水平主导的数学学习方法,自觉地、尽快地按照数学学习的基本结构高质量地完成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转轨,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
(2)要珍惜宝贵的关键期,力争思维水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关键期也是发展的最佳期,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抓好关键期,使自己的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会终生受益无穷,否则时过而后学,虽勤劳而难成《学记》,这是因为人的各种器官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地说,高一年级的数学内容中理论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就为理论型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学生应当在每一次的理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教学的全过程(试验猜测论证分析例题应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力争做到四个超前,力争独立解决问题,以促进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3、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对策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高二年级同学的抽象思维水平已经进入理论型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教育和训练得法、适当,思维水平还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思维能力将会进一步完善。但是,这个时期一般只有一两年时间,过了这个成熟期,理论型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减缓,并且会逐渐趋于稳定(也就是说越往后,发展的余地就会越小),取而代之的将是辨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抓好成熟期这一段极其宝贵的黄金时期,力争获得数学能力的大发展应该是高二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要把成熟期只有一、两年的规律告诉学生,以激起他们发展思维水平的危机感,学生动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2)高二数学的理论性与方法论性质较高一数学进一步提高,这就为数学能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作为教师,既是深入研究、开发每章、每节、每个例习题的智力功能,又要研究、关注每个同学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精心操作,帮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努力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
(3)学法指导的重点仍然是:
1、怎样提高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水平
2、怎样提高用理论思维的意识和水平,抓好了这两条就抓住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根本。
二、数学学习的科学理念
一条好的创业理念能挽救一个工厂,发展一个企业,振兴一个民族,这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同样,一条好的学习理念,能使一个学习屡屡爱挫的同学从此走向学习的成功,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这里向读者推荐的就是这样一条科学的数学学习理念,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下面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
从所周知,数学中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人们把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个数学知识点称为数学知识结构。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建构(建立和造构)和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数学知识的内化,内化的结果,若通逐步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的、内涵丰富的、联系紧密的、体验深刻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成功的,反之,学习就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反思这个内化的过程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理解数学知识及其联系的过程,理解得透彻、深刻、全面,内化的质量就高,可见,理解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当代美籍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数学就是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数学具有三大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极端广泛性和灵活性。如果离开了深入的理解,要想学懂数学、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理解对数学学习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一定要把理解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去提高理解层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必然是建立在深化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舍此就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是断然不可能学数学的。
第一,理解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这种理解是不可能靠别人给予的,而只可能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悟出来的心得体会,美国《新数学丛书》的序言中写道:学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讲清原理,使感悟能达到操作水平,分四个环节:
(1)参与问题
参与数学活动,这是获得数学理解的前提,参与又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形态,有些同学课堂上是以听为主,力争跟上老师的思路,他虽然也有参与,但这种参与所涉及的内容和力度都是很有限的,另有一些同学,课堂上不满足于听懂,而是像数学家那样,力争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调动了他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数学创造中去,这种参与内容到力度上与上一种参与相比有质的区别,他所获得的体验自然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2)反思问题
荷兰籍国际数学教育大师弗赖登特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可见他把反思看得很重,很重!那么,什么是反思呢?通俗地讲就是回头看脚印就是对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从中去发现数学的真缔,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就一定要学会反思,一定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3)概括问题
把参与与反思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悟化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中发现规律,洞察本质,提高理解数学的水平。
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对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这又恰恰是同学们十分困难的地方,因此,学会概括就显得更加必要。
(4)迁移问题
所谓迁移就是学习者把所获得的体验、方法、思想、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高水平的理解,一定要紧紧地抓好参与-反思-概括-迁移这四个步骤,要主动参与,加强反思,学会概括,力求迁移,这可看作是学习数学的微观过程,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都是不完全的学习,不完全的学习是不可能获得高水平的理解的。
三、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基于上述学习数学的科学理念,笔者向读者推荐我们在北京四中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方法,这可看作是学习数学的宏观过程。
1、课堂上力争做到四个超前
(1)、超前想:老师提出课题后,自己要尽量超在老师讲解之前,想出思路和答案
(2)、超前做:老师写出例题后,自己要尽量超在老师讲解之前,发现思路,甚至做出结果
(3)、超前总结:老师做完解答后,自己要尽量超在老师讲解之前,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概括和总结。
(4)、超前提问题:老师作出总结后,自己要尽量超在老师讲解之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四个超前首先是针对理论课的教学提出的,也适用于例题课的教学,基基本思想是课堂上要使自己的思维处于非常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多方位的搜集、分析、综合与转换,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猜想、新的思路、新的感悟、新的创造。四个超前的提出和实施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彻底结束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强化了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实践证明,这种意识对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做到了四个超前,就有可能同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讨论、交流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学习就更有针对性。
2、课下要学会三种复习
及时复习每天课后,要通过阅读课本和整理笔记完成两项任务:
(1)深抠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
数学概念和定理具有数学的三大特性,不深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深抠主要要弄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定理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的?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理论适用的条件(什么条件下这个理论不能用?)
3、理论的结构特征(数与式子的结构特征,图形的结构特征,命题的结构特征等)
4、理论的本质与功能(要透过形式看本质并且关注功能)
(2)学抠例题
我们把例题的学习划分为三种水平:怎么做(学会做法),怎么想(学会想的方法,核心是学会用理论思维)为什么要这样想,还能怎么想(真正做到明理),要知道,会做不等于会想,会想未必明理,只有会想,而且达到了明理的水平,才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很明显,深抠的过程,就是华罗庚教授所倡导的把书读厚的过程,就是深入提示理论和例题丰富内涵的过程,就是充分汲取智力营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数学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理解水平极为得要的步骤,更是废止题海战术的必要条件和法宝。
3、单元复习每个单元读完之后,要做到单元复习,完成以下任务:
(1)整理、串联知识点,形成单元的理论系统。
知识点经串联以后,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其主干和枝杈经纬分明,容易看清基本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它能使你站在系统的高度总揽全局,甚至能把握理念发展的去向
(2)归纳单元理论的基本思想,中心课题和数学方法,使理解达到更高的层面。
(3)筛先单元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和以后的复习
很明显,这种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就是华罗庚教授所倡导的把书读薄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把零散的知识穿成串,结成链,形成系统,对进一步思考和理解单元知识的内涵以及提高能力作用极大,而且理论一经形成了系统,不但萌生了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且因其具有逻辑性和形象性,能长期保留记忆中
讲到这里,也许有同学会问,课后复习和单元复习下这么大功夫有必要吗
我们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原因是简单的,在高中阶段理性思考(用数学的理论作指导去思考)在数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因此,首先下功夫钻研理论,吃透精神,把劲使在刀刃上,这样做提高了理论的理解层次,解决问题时思维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否则思考必然会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这是高中阶段许多同学数学没有学好的根本原因。
4、考前复习与考后总结
很多同学考前不复习数学,只会找一份题做做。这样往往会使知识系统记忆不全,丢三落四,甚至平时做过的题考试中也想不起来,因此,学会考前复习具有现实意义,考前复习的任务在考试范围内:
(1)把单元的理论系统及其内涵合上书从头到尾说一遍,说不下去时,找开书看一看,继续往下说,直至能全部说清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教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复习,能做到不缺不漏,重点突出,能真正了解自己掌握理论的状况,这种说教学的方法很有效,值得提倡,你不妨试一试!
(2)把单元复习整理过的中心课题、数学思想和方法照上而的办法也说一遍,这样做不但能完整地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课题、思想方法,而且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省时省力。
(3)把典型例题和习题分析一遍或者做一遍。
考试后要做总结。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总结失分点。失分点分为四类:1、理论的失误2、技能操作的失误3、理解思路和方法的失误4、心理因素引起的失误
要查明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力争做到对失分点日后为二错。华罗庚教授倡导,学数学要反复温习,以上所讲的是落实反复温习的操作方法。
5、作业要做到三项要求
(1)先复习后做作业(全面掌握教材,才能领悟每个练习题的目的,做作业才能省时、省力、质优、高效)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2)做作业要精力集中,字迹清秀,操作规范,计算正确,力求不涂改(精力集中,做事一板一眼,是一种优秀的心理素质,对成才大有裨益,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养成,等出现问题时,再来校正就非常困难)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3)出现错题,要要重做,并要查明原因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总结: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积极动手,勤于动脑,多总结,善发现,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中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的内容为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美育、德育、生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渗透,内容上从多个角度认识数学也多个角度的输出数学,打破了数学只是计算,只是为了考试,只为了更深的逻辑的误解。
培训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数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组合体,家长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学方法不当产生的问题等;
第二部分,从数学中存在的美以及美好的事物中看不见的数学两方面,来讲述数学教学中美育,从德育的角度看数学,在数学的教学中融入了美育与德育;
蒙娜丽莎的美遗世千年,黄金比例构图的美流传永久。
第三部分,基于新课标的改革,学生所学习知识要与未来职业进行连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了解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还要明确国家政策指引,要了解学生性格,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厘清价值观,挖掘潜能。
经过这次培训,对数学有了新的视角,数学可以看作是符号间的哲学,数学的美不只于逻辑,概念、公式、体系,有限美、无限美、类比美、简约美等,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数学中隐藏着的德育,同时也使得我在新课程改革中,原本的迷惑有了新的方向和认识。
高中数学心得体会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下边说几点我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理解认识和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需要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需要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愧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数学课堂提问浅
对于课堂提问,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有一种“老生常谈”之感,尤其是数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提问,问什么,怎样问,如是问才能恰到好处?作为数学教师,笔者拟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一引玉式的浅议。
为什么要提问?首先,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并能创设情景,活跃气氛,沟通师生情感,及时反馈信息。同事,课堂提问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有目的、有计划,适时地提问,才能有效地启发思维,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讲授方式。那么,课堂提问怎么问?何时问呢?我以为: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火候上,问在趣味上。在讲数学的定义、定理时,常常需要问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基本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出原理与规律。如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始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等”。
学生一下子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我又问:“那做成这样的形状吧(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行吗?”学生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那样的话,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我见火候已到,紧接着再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成论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圆的定义就很自然地和学生一起引出来了。这样的提问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我们就要在讲究提问的设计,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火候适宜,恰到限处,还应接应恰当,由浅入深,便于思考。提问形式要富于启发性,耐人寻味,旧中有新,熟悉中有疑。问题形式要多样,要一题多变,多发自问,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课堂提问有哪些种类呢?根据教学程序,可分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根据提问目的,提问又可分为导课提问、质疑提问、联系提问、提示提问等。这些都是普遍而常用的方式。导课提问是以旧知识为引导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提问方式,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有助于知识的衔接和系统化,对讲授新知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提问是授课前复习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式,是强化前节重点知识及新授课相关问题的手段。质疑提问常用于授课中,针对课程内容,质疑排难,设难导进,这种方式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联系提问也用于授课过程中,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学生引线搭桥,促进知识的迁移,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提示问题是授课后提问的一种常见方式,可为下一节内容埋下伏笔,留待思考,能增强下节新授内容的趣味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处理得当,设计得秒,能令学生回味无穷,增添课堂艺术魅力。
如何上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数学教学效果的好坏。40分钟的课堂教学适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要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知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上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呢
一、课堂的和谐是教学高效的基础
1、角色定位要和谐
师生课堂角色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课改前是“满堂灌”,课改后是“自由学”。“满堂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自由学”是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我认为和谐的课堂角色定位是这样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创设一种师生互相尊重的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敢于发表各自见解,敢于将自己的主体力量尽情释放。
2、情感交流要和谐
教学与其他工作的不同就是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要想在课堂上实现情感交流的和谐,除了平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感情外,还要注意三个用好:一是用好你的眼睛去驾驭课堂,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用好你的耳朵去倾听每个学生的见解,通过倾听这个环节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三是用好你的语言,用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
3、感官运用要和谐
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感观和谐运用所产生的印象远远强于单一感官所产生的印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种最好的训练,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讲解据可以了,除了口头表达,对重点知识要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形成书面笔记,另外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高效的途径
1、“兴趣培养教学法”,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这门功课教好,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程,才能在整个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使课堂的每分钟变成有效的学习时间。
2、“快乐教学法”,教学是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己的知识也随之有所变化,特别是高中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初中各科还学得挺好,尤其是数学,但是,当他们跨入高中以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高中数学特别难。对此,有很多同学向我询问学好数学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使学生对数学由畏惧到接受,再到应用,使他们对数学概念由抽象到内涵,再到外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用得自如。
3、“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法”,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你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探究的课题。再一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精心进行问题设计,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
4、“换法法”,教师如果长时间用一种方法教学,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对学习不主动,甚至懈怠,无论老师怎么用心备课,讲得怎样精彩,学生也无动于衷;如果教师经常灵活地换用新方法,学生就有一种新鲜感,就会对每一节数学课有一种期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学生不同的状态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来教学。
5、“变式教学法”,“变式教学”的教学是指多证变式及变式应用,习题与例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者多题归一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而不是仅仅指题目的变式、定理、公式的深化变式。
6、“一种方法的多种应用教学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之间相互依赖与转化。因此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视系统地整理各种知识结构、方法、技巧,其中,除了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注意横向的方法指导,如反证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归纳法等等。
7、“互动教学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成为课程改革新的关注点。“差异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合理安置,学生可以在“弹性学习小组”中获取教学内容、处理加工信息和评价学习效果,并相互促进,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8、“实践性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仅仅依靠端坐着静听,模仿,记忆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因此,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数学的实践能力,才是提升高中数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起到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因素。它可以促进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状态,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知道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不教。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积极尝试多种教法的配合应用。但是,数学学科的学习常会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总是感觉气力花了,效果没有。这是因为数学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内容而又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很难用一种教学方法单独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教法的配合应用,不断的变化教法,让学生有接触知识的新鲜感,渴求知识的探索感。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追求、创新,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总结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基”,灵活是数学的“专利”。
数学的学习效果好坏与能力的高低,直接与兴趣爱好休戚相关,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为此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成就感,由此使学生体验到越学越爱学,越爱学越精通的信心和成就感受。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只是做习题的正确率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他们体验到的仅仅是会做题,做得对和讲评练习时老师不时赞许的目光而已。他们很难将问题归纳,分类,很难将新旧知识融洽应用。这让我对在一些相关资料中出现的什么巧记住,巧方法,巧思考等中的“巧”字不得不刮目相看,人家就是从熟练到巧妙,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有巧了才可能灵了。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把生疏的变成熟悉的,熟悉的变成巧妙的,巧妙的变成灵活的。而在此前最需要的是兴趣的调动,之后需要教师在这条路上作长期探索,实践,并下苦功夫。以下便是本人在长期探索中获取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
首先夯实学生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灵活性的培养要从扎实的基础做起,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公式等是数学的最基本知识,一定要在这些地方加强力度,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规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弱,应该从直观入手,逐步向抽像过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方法归纳和总结,尝试自己的思维。要注意学生的隐形牵引,即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解读题意,寻找数量间的关系,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逐步发现规律,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固有的传统思想,从而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引领。否则学生学的就不灵活,原因是老师教的太死板,不敢大胆放开学生自己去尝试。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让他们去主动的学,也不要让老师被动的去教。以免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的启发,将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启迪孩子的心灵,另外,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启发性原则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创建高效课堂才会有希望。
其次,在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上,我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巧解。针对一类问题将方法分为一般方法与灵巧方法。基本上形成一般方法人人会,灵巧方法自己选的局势。一般方法也就是杀手锏。掌握一般方法可以将一种典型的问题解决,其特点是制约性小,容易掌握,缺点是解题过程冗长。灵巧方法的特点是一种类型问题中满足一些特殊条件的灵活题型,利用特殊条件找捷径,轻而易举把问题解决。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用小棒连续摆几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时。根据直观摆图学生知道摆到第10个三角形的小棒数是21根,然而,第53个三角形时是几根小棒?学生急忙低头计算,经过较长时间的计算,推算,基础好的的学生是算正确了,基础稍差的学生不但算错了,还搞得头昏脑胀。老师说只靠一个一个的去计算,肯定费神又费时,学生听后就急忙看情境图找规律去了。不多时,就有人找到了“(3+2×第几个三角形)”这个式子,能表示后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这是用一般方法找到的,基础好的马上就找到了“3+2×(第几个三角-1)”的式子,正好表示所摆三角形的小棒数,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的学生干脆就用“2×第几个三角形+1”来表示所需小棒数。由此,同学们就可以自己去找连续摆的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所需小棒根数的计算规律。学生的回答情况和预期的差不多,基础好的用了一般方法来解决,基础扎实的学生就会想到巧妙的方法来解决。我灵机一动,要全班同学用各种方法验证对比。得出一致结论这些方法可行。我十分高兴,因为这个方法不是我教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个案例里还有一条数学灵活性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度的把握。灵巧方法肯定可以快而准的解决问题,但个性化太强的方法,在不能确定学生能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是不能推广的,如果被偶然发现了,那么老师最好不要推波助澜,大力提倡。因为小学生很容易接受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实质的内容。这与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灵巧方法是既不能灌输也不能扼杀的,也不能盲目推广,在教学过程中,像个案中的灵巧方法应该由老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要是教师亲自教授,因为那样是在扼杀灵活性,增加懒惰性。我的处理方法是,这个方法给予肯定,而且验证的方法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倍增发现者的成就感。不解释方法的来龙去脉,而是留一个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思考出依据。没有依据的方法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到此,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找到依据,只是个别基础好的同学发现了,但是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找依据的活动中了,可能这个好用的方法人人都想用,正好达到了我们教书人的目的。有时老师卖一个关子比直接灌输的要好,通过平时观察认真实践。我大致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活性的方法总结为一下三条。一是打牢基础,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这是前提。二是注重一题多解,着重是要发现巧解,更是培养灵活性的突破点。三是把握好尺度,不搞“揠苗助长”,要适时点拨。既不助长学生懒惰,也不给学生施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个度的把握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方为稳妥。
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课堂高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它包括教师的仪表端庄,课堂引入要别开生面,独自匠新,语言诙谐幽默,内容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等,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好老师何愁课堂不高效呢
让数学走进生活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与活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心中产生了一团疑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对一节课的思考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移、旋转”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只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起立,向前走,向后走,向左走,向右走,再在原地转圈,让学生初步感受旋转和平移。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看到的平移旋转现象,可以告诉朋友,也可以告诉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发现马上告诉朋友,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抢着要说:“老师,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找到了电扇、风车、摩天轮等都是旋转现象,抽屉、推拉门窗等都是平移……同学们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
二、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1)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2)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3)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1、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如:①你要去文具店买5本练习本,每本3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一家人去游乐场游玩,玩碰碰车每人每次4元,3人一次一共用了多少钱?③家里要装修,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2、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3、数学应用具有广泛性,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通常所说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是要看是否具有数学抽象的能力,数学符号变换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是否能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颖的思想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1、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实际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前安排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2、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拍下来,并且做成课件。在课堂导入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和圆。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3、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在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我问“现实生活中,除了相向而行,还有其它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很快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行走情况,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情,使抽象的应用题变为形象的生活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非常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高中数学
总事件,分事件,求概率。
且或非,原逆否,断真假。
线线面面,几何图形,三维空间。
XY原点,函数图形,千变万化。
不等方程,相互联立,区域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