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英语
中国的节日文化
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感恩节的南瓜灯,万圣节的假面具……这些对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已再熟悉不过;而端午节的粽子,鬼节的冥币,端午节的五彩线,元宵节的花灯……
这些也许早已被城市里的孩子遗忘在脑后,我始终不懂,中国有与情人节配套的七夕节,有与圣诞节抗衡的春节,为何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孩子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如此地模糊?“超级女声”全国第四名不知红军曾经历长征,驰骋好莱坞的著名女星笑请岳飞为她作词,台湾当红偶像不知中国抗战打了八年,“青歌赛”优秀选手不识中国国旗……
按余秋雨的话讲“你的回答让我感觉很痛苦!”我不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这么多经典连文学家都无法饱读,为何会令现代种种杰出人才如此轻易遗忘?我不懂,中国有无数如《论语》《孟子》《诗》《书》《礼》的典籍,为何现代人将其全部抛弃而歇斯底里地为韩日著名歌手喝彩、流泪?中国文化出现危机了!我不是在盲目排外,也不是在闭关自守。在一个渺小如沧海一粟的我来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伟人不胜枚举,中国的风光让人留连。
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六十年前的林则徐为虎门销烟,被发配边疆而心系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一百年前邓世昌为保卫中国被重重包围而忠于祖国,也许你忘记了五十年前黄继光为保卫国门被炮火击中而坚定爱国,可你不该忘记这几天中国运动健儿们曾驰骋多哈,为祖国搏得一金!
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四十年代革命家那样坚定的意志与拼搏的干劲,中国早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也许如果中国人民还有几年前为捍卫领空主权而牺牲的王伟的笃定的信念与顽强的精神,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亚洲雄狮。刚刚在多哈亚运会带伤取得女子72公斤级跆拳道冠军的罗薇说她最喜欢电影《冲出亚马逊》中的一句话:“在这里,我和你,就是中国!”国外的风景也好,节日也好,文化也好,都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中国人,因为它们正以令人惊诧的速度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
平安夜将至,你是否还会奢侈地购赠所谓的“平安果”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
“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
“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代流传,提醒人们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至今,一些上年纪市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5、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6、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制定的,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不动针线,是为了避免伤龙眼。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7、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挑菜节”。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宋代以前,花朝节的高雅习俗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北宋开始,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摘野菜)祭神等,逐渐扩大到各阶层。
8、春分节
“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路的日坛,又叫朝日坛,明嘉靖九年圈建,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如今已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每年春分那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9、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如:凉粉、凉面、凉糕等,称为寒食节。初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10、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春游的好时候。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始于周代,直到今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11、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13、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端五节、重午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早在周朝就有“五月初五,蓄兰而沐”的习俗。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这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此后逐渐发展成龙舟竞赛。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是为了避邪。
宜昌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城东门外矗立的牌坊“屈原故里”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屈原被流放前,他的姐姐特地赶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为表示对这位贤惠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逐演变为“秭归”。秭归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此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14、夏至节
“夏至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传统节日,吃凉面(过水面)的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夏至跟冬至一样自古流传着很多“九九歌”,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15、雨节
“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农历五月十三为雨节,传说是黄帝诞辰。又说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关公磨刀斩小妖,赴会前要磨刀。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17、天贶节
“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于宋代,真宗赵恒于某年的六月初六,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定为天贶节,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翻经节”。相传唐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不慎将经书丢落到海中,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皇宫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传向民间,家家户户于此日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民间又称“姑姑节”,每逢六月初六,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16、分龙节
“分龙节”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节日,此际多雨,传说是五龙分开去自己的辖区行云布雨的日子。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多在农历五月二十三。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分龙节忌挑大小便和簸箕出门,以免旱灾。
18、观莲节
“观莲节”是中华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宋代已有此节,民间以农历六月廿四为荷诞,是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遍染荷香,流传数代。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作灯,内放蜡烛,点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
19、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0、七夕节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们最重视的日子。农历七月初七,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个美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此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称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21、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起于北魏,又称"鬼节"、"盂兰盆会"。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在此节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22、地藏节
“地藏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间、天堂、地狱之中,救助苦难。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相传南京的清凉山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
23、天医节
“天医节”始于宋代,八月初一祭黄帝、岐伯。相传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用筷子沾墨点于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传说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医治百病。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24、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5、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老人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26、祭祖节
“祭祖节”是谓之“十月朝”的农历十月初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故人们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在祭祀时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故称“烧衣节”。后来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把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及相应称呼,这叫“包袱”。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27、下元节
“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水官的诞生日为农历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28、腊八节
“腊八节”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称作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相传喝腊八粥是为了教育后辈勤俭持家,早先有户农家,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得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懒得出奇。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什么活也不干。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过日子了。哪知媳妇跟儿子一样,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又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里米、柜里棉花箱里衣。早把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日子一年年过去了,田地成了荒草园。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
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
29、冬至节
“冬至节”是我国一个很隆重的民俗传统节日。至今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30、尾牙节
“尾牙节”对于北方老百姓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但它的的确确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一年有24个“牙期”,尤以“尾牙”为隆重。
传说,周朝有位家仆张福德,因主人赴远地当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随主人的爱女千里寻父,途中遇到暴风雪,张福德为救其女免受冻死而牺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诚而建庙祭祀。周武王时加赠封号“后土”,后来人们视其能造福乡里、福泽万民而尊称“福德正神”。
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号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尾牙节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是各公司企业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还有尾牙聚会、尾牙烧烤、尾牙晚会甚至尾牙舞会等,是企业宴请员工进行年末聚餐和联谊,以感谢和表彰员工的辛勤工作。
我们希望:传统的尾牙节被更多的企业重视起来,把它作为一个企业和员工的联谊日和企业的感恩日,在全国推行。
31、祭灶日
“祭灶日”又称“小年”,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这天要在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两侧还要贴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把灶王爷奉为一家之主。
相传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买回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日为春节的前奏,从这一天开始就要为过大年做准备了,流传口诀是: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打扫卫生);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糊灯笼;三十,包饺子。
32、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下来就是全家人通宵不眠到凌晨,叫守岁。
中国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传统文化之一: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由。
公元前287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不原看到楚国的百姓受秦国的残害和欺压,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抱了块大石头投过了汩罗江中。当地老百姓得到这个噩耗,都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屈原的尸体。也不知来了多少船,打捞了多少时间,也一无所获。有人对着江面,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祀屈原。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船去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到水里,祭祀他。后来,他们把划小船改成赛龙舟,把撒盛在竹筒里米改为包粽子。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以前,粽子要自己包,可现在只要去超市里就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有肉的,有红枣的,还有花生的,各种各样数不清。
过端午节时,从电视上可以看到各地的龙舟大赛,选手们你追我赶,敲锣打鼓,可真热闹呀!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让我赞叹不巳!
中国人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在这一段时间,我们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并且互相传递祝福。
早在春晚之前,我们家就已经开始年货大采购了:我和妈妈左一袋花生右一袋饼干,一下就把两个大大的塑料袋给装得满满当当的。
我们会提前回到我们的故乡,在春晚的时候,我们会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还会随着新年倒计时一起大喊:“5!4!3!2!1!新年快乐!”
过年,走亲访友是必须的,但我们的串门方式不同于任何一家人,别人家都是有一个行程计划,上面写明今天去哪明天去哪,我们家可不一样,我们家都是以某一个地点为中心,每天去一个地方,晚上便回到那个“中心”休息,次日又是如此,所以每一年都会有几个亲戚家没去到。
对于我们这种小孩子们来说,过年最开心的便是有新衣服穿或能收到许多红包了。的确,每一次过新年,我都能收到许许多多的红包,其中面额不等。我也不怎么在乎红包里的钱有多少,红包,本来就只是亲朋好友们对我们又长大一岁的一点心意,有多少钱又有什么关系呢
过年,当然少不了年夜饭,我们的年夜饭可真是丰富极了:年糕,寓意步步高升、蒸鱼,寓意年年有余、面条、寓意健康长寿……
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便是春节,因为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因为它寓意着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开始!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伴随着雪花飞舞的冬季,也迎来了中国最热闹、最温馨的节日——春节。
光看着这些刚上桌的食物,就让大家满嘴流油了:圆乎乎的汤圆、又细又长又美味的年糕、令人眼馋的水饺……这可绝对是一年来大家吃过的最香甜可口的食物了。
大过年的,不开心怎么行?这不,所谓‘炮竹声声辞旧迎新’,春节令小孩子最欢心的可就是鞭炮了。一阵阵‘噼里啪拉’的响声,惹得大家笑开了花!
最温馨的事情啊,就是你的亲人即使是身处天涯海角,都会赶回来和你一起吃年夜饭,一家人说说笑笑,比天上的神仙还快活哩!待到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就到来啦,在此时此刻许下你的新年愿望和对你最爱的亲人送去最美好的祝福,那么在新的一年里自己也会得到最诚挚的祝福。
孩子们的欢笑、噼里啪啦的炮竹、一家人恩恩爱爱、开开心心地团聚在一起,都是给新年的点缀。新年有平时感受不到的热闹、有平时感受不到的快乐、有平时感受不到的温暖……让我们一起在12点的钟声里大喊——过年啦!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
1、腊八节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2、祭灶节(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早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相传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禀告人间的善恶是非,玉皇大帝以此作为对人们奖惩报应的依据。所以啊,人们要在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吃好吃的饺子,除此之外,还给灶王爷吃用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让他吃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开嘴,只能简单地跟玉皇大帝说“好”。
3、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4、元宵节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即上元佳节,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活动为赏灯、猜灯谜、耍龙灯等,吃美食元宵、汤圆。
5、清明节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6、端午节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草菖蒲和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
7、七夕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8、中秋节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9、重阳节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0、冬至节
冬至阳生春又来。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这天,便是我们的冬至节。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一年的起始过新年,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所以说单纯地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冬至节最被人们熟悉的习俗就是吃饺子、吃汤圆啦!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但是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时分,“年”兽又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与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我爱过年,小朋友,你们呢
中国传统的节日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按照中国的传统,今天的人都应该回家与家人团聚,我当然也不例外。
今天晚上,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吃过美味的晚饭,我就开始了赏月,在这美景中我陶醉了,我开始了一次奇妙的月球之旅:
我一个梦醒来,就发现我懂了月球,我看到了嫦娥与月兔,月兔在做着丹药,也许,那就是数以万计的人们想要的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吧。可是那是给谁的呢?也许是给天上神仙的吧。后来,我又看到了嫦娥,嫦娥在广寒宫中翩翩起舞,也许,这是对他对后羿浓浓的思念都包含在这曼妙的舞蹈之中了吧。看到了这优美的舞蹈,我也陶醉在这优美的舞姿中,不禁也跳了起来,我快乐的与嫦娥跳舞,与月兔玩耍,我陶醉在其中,流连忘返。
直到妈妈叫我们吃月饼的时候,我才清醒过来,我是多么留恋月球上的美景啊!我们一边吃着美味的月饼,一边欣赏着精彩的中秋晚会。
我们在欢笑与幸福中度过了这个美妙的夜晚。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这个节日里,到处都是一片团圆、快乐、幸福的景象。
中国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而赛龙舟是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而粽子则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鱼虾吃食,故而将米饭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来!
三年级英语节日作文
Today is long-a holiday - \"National Day\". In the , I put on clothes and traveled father and
We ca to the city of Changzhi City in the city of Huang cliff, the beautiful scenery, the lake is clear and transparent.
Into the door to see both sides cliff top together, looking up as a ray of days, there is \"Kazuo Guan, Wan Fu Mo open\" risk. And then up to the park, the park around the Qifeng different stone, really beautiful.
Continue to cli, entered the library site, depth of 72 , 18 , 25 high, once \"Huang Yadong Battle\" site.
Huang Yadong is a good place for adolescent patriotis and tou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