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活在先秦诸子的周围

  人们在形容春秋战国文化的时候,总喜欢概括地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战国历史文化中徜徉,确实能深深地感受到这公正、客观、中肯的评价。闭眼冥思,战国时代,除了看得见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也有看不见的思想斗争、争奇斗艳。我愿意活在战国,活在诸子身边,如此,我便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从而成为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孔孟之道。做人贵在顶天立地,贵在胸怀坦诚。既然知书识礼,便要活学活用。春秋末期的孔子自然是儒家思想开山鼻祖,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平民百姓都有受教育机会。这种打破等级制度的壮举,值得历代学人深思。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自然更是敬佩孔子的宗师风范。而战国孟子的仁政思想,人与人之前与人为善、上下级之间的人性关怀与和睦相处,更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学习孔孟之道,便是传承祖国文化礼义廉耻的精髓,便是成就大写之人的重要思想武装。如果可以,我更愿意活在孔孟时代,亲眼目睹他们的大师风范,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老庄飘逸。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指导后世炎黄子孙立身行事的又一典范著作,庄子的《逍遥游》更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真性情。《道德经》哲思闪烁,教给我们无数生活哲理;《逍遥游》亦幻亦真,告诫我们万事不必刻意追求,一切随缘即可。尽管两部经典中不免有消极成分,尤其庄子思想中更难免有超脱的虚幻,却能给我们以空灵之感。两位道家大师的思想,给我们在浮华社会中提供了一个难得、安静的去处。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韩非子法度威力。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立身行事之时,除了要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更要懂得对规则的畏惧。道德是内在的,法律是外在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懂得遵守道德,自然不会贸然违背法律;懂得遵守法律,自然也很大程度上践行了道德。在崇尚道德的年代里,能及时提出法治的概念,在思想领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如能活在韩非子的时代,真想亲听他对法度的高谈阔论。而韩非子大胆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后世人学习效仿。

  先秦思想精彩纷呈,人之精力实在有限。正如弱水三千,吾等只取一瓢饮。同样,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纷呈,精华尽显。吾辈也没必要全部通晓。我知道,我无法活在先秦时代,但我可以用儒家的道德、法家的警戒和道家的飘逸,来点缀我灿烂的人生,来鞭策我奋然前行,来成就我的美好未来。

先秦诸子散文

小学一年级日记:我看《百家讲坛》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我看《百家讲坛》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自从中央电视台推出《百家讲坛》之后,我便被这个栏目吸引了。每天中午吃过饭,收看《百家讲坛》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而且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我看这个栏目,直到现在,我已经观看了很多期,有“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鲍鹏山说水浒第一部”、“乔良教授的新解三十六计”、“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传”....,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教授讲述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它对我的启发可大着呢!以前我只知道先秦圣贤有儒家,儒家的观点是完美无缺的。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的讲述之后,我明白了先秦圣贤不但有儒家,还有墨家、道家和法家等等,而且儒家也有自己的致命缺点。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示不满,分别开出了救治社会的药方。看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有以下的收获: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仁爱、正义、自强

  致命缺点: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

  易中天教授对儒家的总结:儒家关注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二.墨家

  主要代表人物:墨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平等、互利、兼爱

  致命缺点:墨家每天都参加劳动,过着苦日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主张劳动换来成果,可是有人不愿意这样做,所以他们的观点不受到人们的推崇。

  易中天教授对墨家的总结:墨家关注社会,给我们留下了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主要代表人物:杨朱、庄子、老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真实、自由、宽容

  致命缺点: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易中天教授对道家的总结: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四.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商殃、韩非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公平、公正、公开

  致命缺点:太残酷。

  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也是他们的批判者,还是新学说的主张者。法家对于三家,是都有继承,也都有批判的。与其他三家不同的是其他三家主张退回到过去,而法家则主张勇敢的面对未来。

  易中天教授对法家的总结:法家关注国家,给我们留下了治国理念——公平、公正、公开。

  先秦诸子中,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而儒家的关注点则落在文化上,儒家为中华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最后一期,易中天教授说:先秦诸子的各方观点,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并且和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行链接,我们就会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谐”。易中天教授还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比作“足球场”和“手指头”,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手指头”的比喻,因为先秦诸子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这个道路不在他手指上,而手指的方向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先秦诸子之儒家感悟作文

  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打破了人们思想的藩篱,人文主义的思潮以其雷霆之势迅速袭卷了整个欧洲。人们开始觉醒,开始对黑暗的封建社会进行彻头彻尾地批判,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在中国古代历史也发生过一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在那个礼乐崩坏,天下争霸的乱世,各个学派在乱世的舞台上争相斗艳,不同主张互相激荡。儒、墨、法、道、阴、阳、纵横家都在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各流派家相互辩驳、相互融合,为后世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享用不尽。每家的学说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体会、感悟经典的魅力。

  首先我想谈儒家的思想,从汉武帝开始成为我国的主流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长达数千年而未被撼动,除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手段外,儒家自身必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儒家几经改革创新,比如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最主要是想谈谈孔孟之道。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家的鼻祖,他的思想为后来儒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最核心的思想是为“仁”“礼”二字。“仁”——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礼”即为克己复礼。作为春秋时期出生的孔子对于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其头脑中仍是根深蒂固的。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根本在于:君不君,臣不臣。正是因为此所以要重新树立起“礼”的权威性,每个人在其位谋其政,自然天下太平。所以在孔子思想中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王室衰微,五大主要诸侯国“横行霸道”。如果再要说是恢复到以前那种社会显然是不现实的,我认为这就是孔子的局限性之所在。所以导致其一生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时间再往后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战争更加激烈。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苍生处于苦难之中。而这时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此时儒家的代表孟子深知严守礼乐制度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如果欲使天下苍生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能让各个国家的统治者转变他们的统治态度,这就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仁政。“民贵君轻”这四个大胆又响亮的字的的确确冲击了那个时代。因为在当时奴隶制社会,民依附王而生存,而王的身份又是无比尊贵的,民则是卑微的,哪里敢想“民为贵,君为轻”。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是孟子却敢说,可以说是政治民主的曙光。这也是我对于儒家及孟子最喜欢的一点。

  当然,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齐物”、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重法治的思想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先秦诸子,我无一不怀着崇敬之情。

先秦诸子我来评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最先认识的是墨子。在《公输》一文中,他力阻战争的爆发。不辞辛苦,“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用巧妙的语言艺术和强大的实力,阻止了公输般和楚王将要攻宋的计划。一个沉着镇定,热爱和平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他热心救世,不畏强权,为的便是百姓能生活安定!接着,一位伟大的思想政治家——孟子出现了。在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他强调“人和”是治国的关键。以为君王只有能够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服从,使国家强盛,使天下太平,否则只会“亲戚畔之”;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他又告诉世人上天将会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能够承受苦难,坚持不懈的人。

  纵观古今,沉迷于美色酒肉中的皇帝哪个不是亡国之君?孟子的治国理想在当今世界也仍可借鉴,能说他不伟大吗?继续深入,他的《鱼我所欲也》又为我们提出了对于“大义”的态度。每个人都要坚守大义,哪怕万不得已只能“舍生取义”也在所不惜。为了“万钟”而背信弃义的人是不能被历史所原谅的,而不受嗟来之食的大义之士会流芳千古。最后要谈的是庄子。

  在《惠子相梁》,他面对好友的猜忌,落落大方,用“鸱”暗喻了猜忌君子,追逐名利的人;用“腐鼠”比喻了许多人梦想的功名利禄;而用“鹓雏”比喻了志向高洁的君子,不慕名利的庄子已了然于心。而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濠水桥上的千古名辩令人难以忘怀。

  庄子留心观察世间万物,俨然有着艺术家的风格。先秦诸子的思想,深远而奥妙。我深信他们会一直在中华的历史长空中闪光。

我眼中的先秦诸子作文

  最近,在我们身边围绕一个千年以来无休止的话题。那就是百家争鸣!一次,看到朋友的一本易中天的书——名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于是借来看了看,从此改变了我对百家诸子的一些看法……

  是的,我多少也是对他们有些了解的,在很多人看来:我们民族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曾有过辉煌,他们(诸子百家)也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为我们中华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他们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矗易中天说:“孔子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之矢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无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可我想说:“易先生,此言差矣,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两千多年的文化都是从孔子那继承而来。但我们继承的文化到今天又有什么作用?难道仅仅是为了宣扬?供外来人欣赏,显示我泱泱大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是又有其他用意呢?”孔子主张的是“礼”,在他的那个时代,岂不是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相激化了呢。孔子提倡的“礼”未免太俗化了,比如一个当官的和一个小官家里摆设的饰物都不一样,都有差别。如有一样,认其有罪,严重者当诛。而现在呢?一个省市委长官家里的摆设还不如一个老百姓家里的摆设,难道这也有罪?亦当诛吗?礼俱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试问,一个盗贼正将杀你的时候,你仍会恭敬地行礼,在别人看来,你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你是有毛病的人。据说孔子语录所说的话,若追其根源,与现代形成对比,适用的还不到五分之一。那么剩下的五分之四就是废话了吗?不是,剩下的是片面的也是有一定的内涵的”请听清,我说的是“一定”?孔子又曰:人学习就是为了入仕,既然是人学习是为了入仕,这点我是极不赞成的。我的观点是:学习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我在这方面不行,并不代表我失败,难道非得考上大学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吗?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究其根源,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跟科举制有何异同?这全拜孔子他老人家所赐。

先秦诸子散文

  浅谈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一段时期,其社会经济、政治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其中更加蓬勃发展的是其时的思想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子百家”应运而生。正如系列国产动画片《秦时明月》给我们展示的那样,当时文化发展中产生的思想碰撞之激烈、思想学说之繁荣,在我中华泱泱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诸子百家。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敌,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这里的“十家”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又称“九流十家”。而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先秦学术,实可分为十二家也”。

  虽然“百家”的这个提法有点夸张了,但是,其时文化、思想的繁荣都是我们公认的。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家阶层

  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

  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他们的学说太多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这里只选取其中几个代表作品做一点简单的分析。

  先秦诸子的共同特点:

  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面对社会和人生,作富有理性特色的思考,力图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道德形式,伦理关系,人生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思维、感情欲求的发展,做超出感性经验范围以上的、具有理论性原则性规律性的说明、阐释和总结,以求从中寻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设计出社会发展的蓝图。

  诸子著作:

  百家争鸣: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

  论语诸子散文: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

  《论语》

  论语概况

  《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孔子祖先是宋国人,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来周游列国,屡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

  孔子的贡献: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是把他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的积累做了比较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

  二.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一生发愤忘食,乐人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目的是希图在总结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寻求出理想的政治、道德、伦理规范,确立一个能体现这些规范的理想人格模式,并由此确定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论语》的语言艺术

  一.孔子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不是干巴巴地直白训诫,而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显示了对语言无穷丰富的潜在功能的熟练掌握。

  二.《论语》在取象用象上自然多变,不着痕迹地融化在叙说、议论、评述、感叹中,并能赋予简单凝练的意象以多重的丰富内蕴。

  三.《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血肉、有多重性格侧面、有七情六欲的灵气活现的孔子形象。

  四.《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简单的故事,反映了孔子与他人的关系,展示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论语的流传

  《老子》

  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

  《论语》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老子》是对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和体悟;

  《论语》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经验性的结论作陈述,《老子》是用思辨性的语言对抽象性的哲理体验作表述。

  创造了用韵语进行论说的语言形式

  一.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阐述的内容,都提炼加工成整饰的文句,类似简明精要的格言;

  二.在文句的组织上丰富多变,随文意的发展或偶或排,或复叠,或串联,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

  三.通篇文字基本用韵,韵脚随句意和节奏灵动变幻,有一种适意和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墨子》

  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约生于前486年,晚于孔子而早于孟子。《墨子》为墨家学派的后学编订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称有71篇,今存53篇,每篇又分上中下,内容一致而详略有异。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体现了墨子的基本主张。

  墨子文章上的特点

  一.除部分篇章保留了语录形式外,大部分篇章都围绕一个明确论题展开论述,形成了有机的结构,且有了标明题旨的标题,已成为较为完整的论说文。

  二.思维和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重视逻辑和实证,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三.采用整齐的同型构造法,极为条理明晰,但缺少行文的变化。

何谓先秦诸子和诸子优秀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

  1、《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国语》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3、《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4、《论语》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墨子》

  它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读先秦诸子散文有感

  老子一样,庄子也讲“无为”。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物极必反。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所以,你要收敛,就先张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你要弱化,就先强化(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要废除,就先兴起(将欲废之,必固与之);你要夺取,就先给予(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总之要反着来(《老子·三十六章》)。反正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而且是“大有作为”。它甚至不过是重拳出击之前的收回胳膊。这正是历史上那些“有为者”反倒特别喜欢《老子》的原因。

  我之愚见是“无为”不是不做为。这个“无”就如同佛经里的“空”是一个道理,不是没有的意思,只能感悟道却看不见。“无为”是指“道”,是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有所作为。

  庄子的“无为”,却是“真不做”。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有一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故事记载在《庄子》的《秋水》篇。这故事说,有一天,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请他出山为楚国卿辅,说是我们大王想把国境之内的事麻烦先生了!庄子没有直接回答,一边继续钓鱼,一边头也不回地问: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贵国大王宝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有这事吧?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呢

  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了。

  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

  这故事很多人讲过,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庄子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可宝贵呢?生命。什么最有价值呢?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说,在孔子那里极为重要的“名”,在庄子这里就无所谓。他甚至假借老子的话说,你管我叫牛,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马,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马(《庄子·天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用,甚至没有用更好。在《人间世》篇,庄子讲,有一棵树,奇大无比,许多人都去看它(观者如市),只有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顾,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晚上,树就来跟他说话,说我要是有用,岂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正因为我什么用都没有,这才活到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啊!

  显然,庄子看来,有名有用,都不如活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生命之外的东西去死,那就可悲了。为此,他连儒家极其推崇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也予以否定。在《骈拇》篇,庄子说,历来就有人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为了利益,士人为了名誉,大夫为了家国,圣人为了天下。这些人,事业不同,名声也不同,但在违背天性伤害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见,庄子把个体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社会理想。

  那么,个体的生命为什么最可宝贵呢?因为生命是天赋的,而自然的就是自由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肯定的都是那种天生、天然、天赋的自由。

  庄子的可贵正在这里,庄子的问题也在这里。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归于自然,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而是人权,它也从来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这就是人所独有的“自由意志”。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比方说,为了民族、国家、他人,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见义勇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等等,并非如庄子所说,是对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这些行为乃是出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那么,就正是对自由的肯定。在这里,“自由意志”这四个字,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苛求古人。而且,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和灵气,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望怀。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庄子的思想,也在后世变成了一种与老子不同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生存。至于庄子方法论的问题,则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荀子。

先秦诸子散文

  大中华最早的古人,则是距今一百七十多万年前的元谋人。遥望古道上威武地站立的第一人,定然是出生就会说话,自幼聪明睿智,文武皇皇,平炎帝,杀蚩尤,种五谷,惠民生,天赐鼎,祭神灵,炎黄子孙之祖黄帝也。

  自黄帝祭祀鬼神山川伊始,经颛顼帝高阳,至喾帝高辛,到尧帝放勋,再到尧帝禅让帝位于舜,在尧天舜日中,占卜记事产生了甲骨文文字。禹帝为了歌颂舜帝的功德,还创制出了《九招》乐曲,随着乐曲声的奏鸣,招来了瑞鸟凤凰飞舞盘旋在苍穹,从此拉开了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序幕。随着文化先河上千万年的流淌,肥沃的文字土壤,孕育出了许许多多贤人杰士,他们为华夏后人留下了古籍、古典、古训、古诗、古方、古画、古曲、古谚、古玩、古迹、古琴 等等优秀灿烂的文化瑰宝。

  看先秦的古道上站立着两位高大魁梧的圣人,一位是老子贤辈,一位是孔子贤辈。他们虽是同时代的人,但老子李耳年长孔子约二十岁。两人同是思想家,两人同是世界文化伟人,他们的思想都给全世界带来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派和儒学派的创始人,一位主张以正治国,一位主张以德治国,一位提倡追求上善若水,一位提倡追求克己复礼。数千年来,他们两人的思想观念并不是格格不入,都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的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要求他带的研究生:“要戴博士帽,必须背诵整本《老子》和半部《论语》。”他认为高级人才的博士生,应该了解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他们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

  老子贤辈的《道德经》一书,充满了辩证的哲学思想,阐述的是无为、恬淡、不争、抱朴、守拙、大智若愚、低调做人、戒骄戒躁,不自我卖弄学识,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骄傲,才能有进步。倡导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知足知止,大器晚成的不争思想。当年,孔子恭敬地去向老子问礼,老子城府甚深地对孔子讲了他那韬光养晦的哲学,“深藏若虚,容貌若愚”的处世之道,孔子对他的学生赞誉老子说:“其犹龙也”。

  现代人延用《道德经》文中的成语有听之不闻、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德报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天长地久、上善若水、无为之治、大巧若拙、金玉满堂、功成身退、宠辱若惊、视而不见等,《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读后使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论语》一书是由孔圣人的弟子们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散文的体裁对话的写作方式,轻松自然地描写了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孔圣人和弟子们探讨儒学理论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人评价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教导他的学生做人要正直磊落,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文意是只有一个人心里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后顾之忧。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学问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他教导学生仁德的五项标准为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论语》一书对仁、礼、中庸,学与问,智与愚,善与恶,孝与亲,罔与殆,利与弊,贵与贱,祸与福,真与伪,仕与民,忠与恕,儒与睿,孝与亲,虚与实,成与败,雅与颂,诗与乐等等,均作了深入全面细致的阐述。细细品读《论语》,浮现在看客面前的是孔圣人和弟子们席地而坐,看到他那和蔼可亲的容貌,笑容可掬洋洋洒洒地对弟子们讲着他的“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和“温故而知新”的学说,看到了他因人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育家的圣人气度。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倡导人们在修养、仁爱、诚信、宽容、律己、睿智方面多修炼,所以说中庸是做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智慧的渊源。他的作品传世有《春秋》《尚书》,孔圣人的杰出贡献是他晚年编撰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句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赋、比、兴或唱或吟,钟嵘前辈对“赋、比、兴”论述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孔圣人是中国人追求真、善、美想当然的启蒙奠基人。

  在他俩身后的古道上还站立着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屈原等贤人。笔者喜读庄周贤辈和荀子贤辈的作品,一个是道家学派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者的代表,一个是儒家学派孔子思想继承和发展者的代表,他们两人不仅是宏儒硕学学问渊博,都为后世留下了恢宏、博大的文学作品和高尚的精神。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庄子》典集为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笔者甚喜他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的文篇。文篇不会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以虚拟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把要讲的道理蕴涵在里面,让看客自己从荒诞奇特、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中,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味、领略其中通俗易懂的哲理。他奇崛的想象力,致使他的大手笔超脱了大自然时空的局限;致使他的大手笔道尽了万物之博物洽闻;致使他的大手笔超然了人与自然的心灵自由,构成了瑰玮恣肆的写作风格。读他的美文尤若是在看一部科幻片,一会儿让你看到有人钓鱼用五十头牛做的大钓饵,钓到的大鱼挣扎时海浪滔天;一会儿让你看到北冥之鲲鱼有几千里大,化而为鹏鸟,飞起来的翅膀就像乌云一样遮天蔽日,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会儿让你看到作者在梦中化为了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一会儿让你看到河伯站在波涛汹涌的北海,洗耳恭听着北海若的说理;一会儿他用马的天性来阐释对人的束缚和羁绊;一会儿让你看到他不卑不亢器宇轩昂地站立在大殿上,对赵王阐述着他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百姓之剑,使赵王面露愧色诚服了他的雄才大略;一会儿让你看到影子和微阴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的精辟对话。

  笔者喜读《庄子·外篇·秋水》一文,贤辈之文首先用河伯与海若对话作为了开篇,讲了人不可以自我夸耀骄傲自满,然后从对井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对夏虫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接着比喻稊米在大仓里的渺小,小石小木在大山上的微小,从而让你认识到了孤陋寡闻的危害性。然后让你认识感悟到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才是高尚人的大境界。看客,当你在行文作篇时,用到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每况愈下、大而无当、大相径庭、心如死灰、目无全牛、捉襟见肘、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相濡以沫、唇亡齿寒、朝三暮四、得鱼忘筌、老死不相往来、夏虫不可以语冰、鼓盆而歌、呆若木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亦步亦趋、井底之蛙、跳梁小丑、失之交臂、白驹过隙、蜗角之争、庄周梦蝶、望洋兴叹、涸辙之鲋、沉鱼落雁、对牛弹琴、不知天高地厚、化腐朽为神奇等等,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出自《庄子》文集。杨士奇前辈誉之为“一等战国文学,为习气所使,纵横跌宕,奇气逼人。”鲁迅先生评说庄周贤辈作品:“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概莫能先也。”总体来说,庄子贤辈的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大中华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使得后辈炎黄子孙无数文人学士竞折腰。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推进,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孙卿贤辈的《荀子》典集不可不读。典集分为三十二篇,全集文章喻理紧密,结构严谨,笔力浑厚,我喜读文集里面的前四篇,“劝学第一,修身第二,不苟第三,荣辱第四”,甚喜首篇《劝学篇》。《劝学篇》是全集之首篇,系统论述了后天学习的可塑性,一个人只有不停止地学习,在学知不足中才能把学问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劝学》之文篇共分十五段,首段就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精辟地点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而半途而废的。孔圣人在论学识与修养时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孟子也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第二段落笔就用了一个倒装句,设问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什么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呢?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呢?借物喻理讲了一个人经过学习接受知识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也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胜过前人。作者又紧锣密鼓地接着说道:“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举例说道:你看那笔直的木材,经过火烤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就是再让太阳曝晒它也不会再挺直。他阐述了人的学习是有其可塑性的,并且这种习惯一但形成就不会改变。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们能够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所以就能做到智慧明达,行为不犯错误。

  第三段的语言更加精彩生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现身说法进一步阐释了劝学之主题: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段意为:学习的作用是让一个人明白弥补自己学识的不足。

  第六段还是举例论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这些精辟的事例,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的根本就是积累、专心、坚持。

  尾段和首段遥相呼应,“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总结性地说道:有学问修养之人,他们知道自己学识不全不精是不完美的,所以博览群书以求其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经常与良师益友去实践探讨学问,去掉自己错误的认识来提高保持自己修养的高境界。文章通篇层次井然,运用分论点的写作手法,层层展开,逻辑严谨,说理生动。荀老前辈在文篇里紧紧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点,选取了生活中五十多个生动的比喻,把道路讲的明白浅显。时而连用了一串正面比喻,时而一正一反比喻,时而比喻之后得出结论,时而得出结论再用比喻加强说理,比喻多而巧妙,词采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对偶排比句精辟精炼又文采飞扬,长短句结合不仅错落有致,还便于诵读记忆。

  孔圣人下世约百年诞生了孟子,说到孟子贤辈,大家都会耳熟能详地说出来孟母三迁这条成语。他老人家怀着和孔圣人相同的“仁义”、“性善论”,也曾带着门生周游列国,去游说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和孔圣人的结局一样,始终未被诸国君采纳,后人称之为“孔孟之道”。读孟子贤辈的文章,感觉和孔圣人的文风略有不同,感觉在字里行间蕴涵着一股逼人的雄辩浩然之气,总体看孟子贤辈的文风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论辩事理时,首先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步步深入,层层加逼,以使自己的观点在论辩中获胜。

  《孟子》一书系语录体著作,分为十四卷。文篇一部分是记录他和诸国君谈论治国纲领,一部分是论述“性善论”思想,连带着讲了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笔者在其中摘录了文中部分精辟语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养心莫善于寡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涉及到孟子的成语有: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出类拔萃,为富不仁,一傅众咻,自暴自弃,好为人师,左右逢源,夜以继日,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一曝十寒,专心致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出尔反尔,绰绰有余,自怨自艾,不言而喻,杯水车薪,此一时彼一时,赤子之心等大约有136个之多。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文化,其实就是儒道两家,讲的都是深邃的道理,不论是“东风西渐读老子”,还是“东风西渐读孔子”,都是我们中华儿女需要去探索体认的传统文化。

  遥望秦代古道上站立着一个灭六国,统中华,四同一,筑长城,焚书籍,坑杀儒功罪具有的伟霸主秦始皇。

  看秦代古道上站立的文人墨客实在是寥寥无几,充分看出秦代统治阶级对文人的歧视和压制。在太史公《史记》中记载 的文人只看到李斯一人。虽然他是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弟子,但和其老师的思想道德品质相差甚远。在他辅佐秦始皇期间,他因嫉妒而杀害了同门师兄弟韩非、焚书坑儒、篡改圣旨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足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卑鄙龌龊的品性,只是个狐媚猿攀的小人,不可入大品贤人杰士之列。他的文学作品留给后世有《谏逐客书》,有人评价说他的《谏逐客书》语汇丰富,用意真挚,语势委婉,辞采丰富,文思横溢,笔义曲折,颇有文采,不愧是千古流传劝谏之上作,就鄙人才疏学浅之拙识,认为《谏逐客书》通篇充满了阿谀奉承之媚气,感觉他写的《谏》书,缺少他老师作品中竖起来的脊梁骨,寻遍整篇也没有让看客看到一句陈辞激昂浩然正气的语言。他写《谏逐客书》时只是个客卿,正当他踌躇满志从容自得时,听说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谏言:从表面看各诸侯国来的说客是服务于秦国的人,其实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和离间秦国的,请批准把外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当然也在计划驱逐之中,他是怀着害怕毁灭了他的做官梦的动机,才向秦王上书了《谏逐客书》,并不是后人称赞李斯写的是历史上最早喊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呼声。

  《谏逐客书》共分三段,首段是溜须拍马地从赞颂秦王的列祖列宗入笔,通过赞誉四位秦先帝爱人好士扩大疆土的英明,使秦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李斯送的几顶高帽,他才忐忐忑忑说出了想说的心里话:请秦王不要拒绝疏远外来之士(我李斯就是人才)。

  第二段阿谀奉承恭维的就更加明显了,顺着秦王贪得无厌的性格写到:看如今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夜明珠、和氏璧、赵国的美女、郑国的音乐、腰佩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宝马,竖立翠凤旗,陈设灵鼍鼓等等天下珍奇,这些天下的珍奇宝物,一件也不产于秦国,而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为什么陛下这样做呢?还不是为了心情愉悦看得舒服罢了。一看拍的秦王差不多了,然后笔锋一转来个猪八戒使招——倒打一耙,婉转地说出了想说的心里话:秦王您这一次如果一律驱逐了外来的客卿,会让天下人都说您是个只重女色、音乐、珠宝、美玉,不重视投奔你威望的人杰(我李斯就是人杰),从而诋毁了您的名誉。

  第三段其实就是在给秦王卖弄他自己的才学,故弄玄虚地借物喻理说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三皇五帝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就是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如今,秦王驱逐愿意效忠秦国的贤士(我李斯就是贤士),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果不其然秦王于是废除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还发明了“以吏为师”顺应秦始皇统治的荒唐教育制度,就是在人们需要学习文化时,只能向政府官员们去学习。李斯官至丞相协助秦始皇帝统一了天下。秦统一之后,他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度,做了一点让后人夸赞的事情。秦始皇死后他又犯了有奶便是娘人格低下的毛病,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最终身死族灭,结束了他那城府甚深的“宫廷老鼠”人生。

  遥望汉代古道上站立的圣贤之人是蜂拥而至,自从龙颜美髯谦逊仁厚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在他身后的古道上站立着东西两汉四百零九年的二十七位帝王。汉代的极盛时期是在汉武帝刘彻即位,锐意进取,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视教育,推荐人才,地方办学,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进行了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扩大了海陆对外贸易等举措。蔡伦的造纸术,华佗、张仲景的医术、医学,张衡发明地动仪、指南车、浑天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汉文化的昌盛。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活跃,孕育出一大批鸿儒贤士,贾谊、董仲舒、张衡、司马相如、司马迁、班固、班彪、王充、枚乘、东方朔等。司马迁代表了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发愤著书的想法,他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了发泄他们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义愤不满,多用文学作品不加粉饰有感而发地释放出他们的思绪,所以汉代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明显强烈的思想性。历数汉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独占鳌头之人当属司马迁贤辈,忍辱负重十几年艰辛,写出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自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著《史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书志八篇、史表十篇。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帝王将相、圣人贤杰、刺客游侠,对所描写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倾注了作者的热情,浮现在看客眼前的人物从身高、五官、性格、嗜好、爱好、特长、学识、家世、言语、秉性、品质、修养、想法、动作,或卑鄙猥琐,或伟岸宽厚,或先荣后辱,或先辱后荣,或事业成功却命运悲惨,言人人殊引人入胜,描写事件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文笔构思起伏跌宕有致,描写人物形象相映成辉,精准用语生动鲜明,相映成趣文字传神,“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篇篇收尾才加入自己有感而发的精辟史论。再一位汉代有骨气博学多才的该是贾谊贤辈,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贾谊在二十一岁时,恩师吴公把他推荐给汉文帝,汉文帝把贾谊召到宫廷任命为博士。他不仅学识渊博,性格也耿直,在文帝目前又敢想敢说,分析问题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使汉文帝非常欣赏佩服他的才能,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在他的《过秦论》中,看客可以寻觅到他的铮铮铁骨,一个没有脊梁之人又如何能写出来如此笔力雄厚气势磅礴的力作呢?《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之代表作,入笔援引概括地述说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秦王朝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衰的主要史实为论据进行分析,一个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兵强马壮,固若金汤之强国,是将士手中拿着的兵器不够锋利吗?却败在了一个平民百姓,反动起一群手拿木棒、农具的农民手中,而被天下人耻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因为秦王朝不施行仁义政策,残酷压榨人民,因此加快了迅速灭亡的步伐,该文创作其目的就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治国为借鉴。后来他遭到“黄头郎”邓通和权贵们的嫉妒,由于他们经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文帝把贾谊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做了长沙王的太傅。贾谊《鵩鸟赋》作就是在被贬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他的住房飞入一只猫头鹰,此鸟人们都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他谪居长沙环境不适应又心情忧郁,于是乎在他心情低落伤感不已时写出了这一篇《鵩鸟赋》,反映他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对人生短暂、沧桑世事、荣辱富贵的感悟感叹,借此来宽慰自己。后来文帝又想念起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让他给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当老师。梁怀王刘揖因骑马不慎掉下来摔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经常哭泣,一年后贾谊在忧郁中死了,时年他才三十三岁。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称其《过秦论》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伟人毛泽东作《七绝·贾谊》评价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赋文体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体文学风格多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之《上林赋》、《子虚赋》、《长门赋》,贾谊之《鵩鸟赋》,枚乘之《七发赋》,班彪之《北征赋》,张衡之《归田赋》等等赋作。笔者觉其汉赋的艺术风格与屈原之赋作风格大不相同,汉赋其创作特点是喻理物外,蕴涵哲理,句法灵活,或问或答,抒胸瑰意,刻画入微,语近散文,细品汉赋乃沿袭发展了荀赋之创作文体风格。再看汉代的乐府诗歌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邪》等作品,篇篇构思奇巧,有烘有托,人物鲜活,浪漫夸张,语言朴实,朗朗上口,句式灵活。不论你吟品《陌上桑》《上邪》之情感热烈的情歌,还是去欣赏《孔雀东南飞》在长篇叙事诗,总是在看客眼前展现出活灵活现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用朴素的语言离奇的故事情节揪拽着读者的心。张衡不仅是汉代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所作《四愁诗》,正是他受到宦官诋毁时之作品,风格仿照屈原文风,以美人喻君子,以珍宝喻仁义,以风雪喻小人,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愁思。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大鸿儒王充所作《论衡·超奇》文论可有一读,他把文人墨客分为了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四级,并提出了评品衡量他们的标准。王充首先认为,品评写家的行文高下,不在于看客的多少,而应看重他是否“博古能用”,而不是有些儒生读了万卷书却是无以致用,行文作篇无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悟,充其量是“鹦鹉能言之类”。其次认为,鸿儒之级的写家,人品修养从外在的“文”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实”上作努力。“才智”与“实践”是鸿儒必备的基本条件,不能只是“博览多闻,学问习熟”,而是能像商鞅定耕战之策,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感情真诚才能写出“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才能“夺于肝心”。第三认为,古代文学作品要以时代作区分,以“优者为高,明者为上”的评判标准,批评了崇古非今的唯古思想。

  遥望三国两晋南北朝古道上的圣贤之人,顿觉他们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三国之帝王能行文作赋吟诗者,大概只有魏王曹孟德文武双全吧?曹操曾在特定环境误杀人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借口话,结果让后人骂了千年有余,毋庸置疑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父子三人同登文学殿堂的不多,并能同领风骚的则更少。值得称道的是,父子三人在文学殿堂里是各领风骚,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和超高的思想境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方向。虽然曹操具有招贤纳士之名,但也有妒杀杨修、孔融、华佗、许攸、崔琰之实,不论他是一代枭雄还是一代奸雄,品赏他留于后世的文学作品是正确的。他的代表作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诗篇。《短歌行》是一首励志诗,首句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入笔写他对人生如白驹过隙之短暂的感叹,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尾段的全诗的中心思想:“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感叹他未完成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感叹他未完成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观沧海》是曹操在出征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望海所作《步出夏门行》五章之第一篇。写作风格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是他诗歌中以写景为主题的名篇,充分显露出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把他做事果敢,无所顾忌的风度与原形暴露无遗,真是让看客读其诗惧其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该作是古代较早出现的一首精彩杰出的山水诗。作者登山望海,海水苍穹,心潮澎湃。近景为高山峻岭,中景为树木丰茂,远景为岛屿波涛,随着作者文笔的层层描写,呈现在看客眼前的是一幅雄伟壮阔立体的山海图。第四章也是必读之诗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以唯物主义的观点,蔑视否定了万物长生不老之封建迷信的天命神话,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进取的积极心态,生动的励志比喻让看客读后有一种愧对人生鞭策。

  曹丕贤辈的文学代表作僕以为不是他的诗歌,而是文学境界高超的《典论·论文》,文论一篇倾注了他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是他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篇得意之作,这是一篇批评文坛风气的重要文论著作,是后世文人墨客必读的一篇提高文学修养的文章。文章首段入笔就直截了当地直指文人们的病灶,“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接着举例说傅毅和班固两人的文才旗鼓相当,然而班固却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就因为能写文章而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啰哩啰嗦)。”这一段的论点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为写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文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就像俗话所说:“家有破扫帚一把,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都是文人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第二段承上启下,历数孔融孔文举、陈琳陈孔璋、王粲王仲宣、徐干徐伟长、阮瑀阮文瑜、应旸应德琏、刘桢刘公干建安七子。他们各自就像骐骥千里奔驰而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那就实在是困难了。这一段的中心伏笔是最后面一句话:“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大概我公平地审察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与才能以衡量别人,所以我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名利的累赘,从而公正地写作这篇论文。第三段例举了王粲擅长于辞赋,而徐干具有个性之赋作,蕴涵着不可多得的齐气风骨。俩个人赋作同样是势均力敌。连大文豪张衡、蔡邕作赋也是超不过他们俩的,然而看他们俩个人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张衡、蔡邕之文相称。又例举孔融之作品风韵气度高雅脱俗,文学修养有很高的造诣,然而行文不善于立文论,因为华丽的辞藻盖过了所论述的文学理论观点。文论全篇的中心思想在第六段,“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大概写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生命受时间的限制,荣华富贵也只能终于一身,生命与荣华都会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地流传于后世。他还例举古代的作者,不借史家的言辞,不托高官的权势投身于写作,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政治主见表现在了文章书籍,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作者看到多数人庸庸碌碌随波逐流浪费着时间而痛心疾首。

  曹植是曹丕之弟排行为三,年少时就才学过人,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并且才思敏捷善于即兴吟诗作赋,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称之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所以深得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欲有立他为太子之念,终因他不拘小节行为放任,缺少政治家具有的足智多谋与玩弄权术手段,结果曹操放弃了对他的厚望,立曹丕文帝。曹植的青少年时期有家父的庇护,自曹丕继魏王位后,曹丕对曹植之嫉恨膨胀了起来,他担心留着曹植会有后患,便借口家父亡故时他没及时来看望为由,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就杀无赦。曹植看到哥哥曹丕为了帝位而不念手足之情而逼杀自己,悲痛地在大殿上未走出七步就吟出了既讥讽兄长又劝戒兄弟避免自相残杀的“本是同根生”。曹丕听了曹植的《七步诗》内心感到了一种羞愧,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丕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曹植从此从一个贵族王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叡继位后仍严加防范和限制着曹植的人身自由。最终,曹植在软禁下忧郁而死。终年40岁。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蜂蜜的作用与功效

企业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