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班音乐小青蛙

  活动目标:

  1、把握歌曲节奏,有表情地复习唱《小青蛙》。

  2、探索运用不同的重唱方法演唱歌曲,体验小青蛙唱歌的快乐。

  活动准备:

  熟悉歌曲《小青蛙》、节奏卡、钢琴伴奏《小青蛙》

  活动过程:

  一、音乐小游戏《看谁先蹲下》,引导幼儿快乐地进入音乐活动。(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跟随音乐变化做动作)。

  二、复习唱歌曲《小青蛙》

  1、我们学了一首歌曲《小青蛙》,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唱,注意要把小青蛙的声音唱得圆圆的,亮亮的。

  2、个别幼儿示范(师出示节奏卡,提醒幼儿注意将附点音唱准确)。

  3、小结:你们唱得真好听,真像快乐的小青蛙。

  三、不同重唱方法演唱歌曲《小青蛙》

  1、探索重唱的方法:

  (1)小青蛙们要在森林里开个演唱会,只有特别的歌声才能吸引森林里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忙吧。

  (2)教师和个别幼儿以重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3)好听吗?刚才是怎么来帮助小青蛙的呢

  (4)小结:你们真聪明,原来小青蛙在唱的时候,沈老师同时在后面给他用“咕哇呱呱”的叫声配乐呢,这种特别的方法叫做重唱。你们想试一试吗

  (5)幼儿集体与师以重唱的方法演唱歌曲。

  2、分组讨论,运用不同的重唱方法演唱歌曲:

  (1)原来一样是重唱,人数的不同能唱出不同好听的声音,你们还能创造更多的办法吗?找朋友一起商量一下,等一下来表演哦。

  (2)幼儿分组讨论,探索不同的重唱方法演唱歌曲,师巡回指导。

  3、小结:太棒了,真好听,原来一种重唱还有这么多方法来演唱。

  四、朋友舞:找朋友

  小青蛙开心极了,让我们邀请朋友快快去参加吧。

小班音乐活动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看朋友》

  1、在游戏情境中学唱歌曲。

  2、听辩不同的节奏型,尝试用拍手表示出来。

  【活动准备】

  一座房子,小鸡、小鸭、青蛙、小猫、小猪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老师去朋友家了,可好朋友家的门关着,有什么好办法让朋友知道呢?(打电话、敲门)那敲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练声:利用幼儿回答的敲门声来练声。

  二、采用不同的角色来学习歌曲。

  师:老师把看朋友编了一首歌,唱给你们听好不好

  老师就清唱歌曲《看朋友》

  师:(出示一座房子)这是谁的家呢?谁会去做客呢

  利用各种小动物去做客,来学习演唱歌曲。

  三、听辩不同的节奏型,让幼儿尝试用拍手表示出来。

  师:(出示房子的另一面),小兔家有一扇神奇的门,它会发出各种声音,不同的节奏呢!想不想听听?如果你能跟着它的声音节奏,门就会自动打开。

  幼儿练习不同的节奏型

  四、幼儿做游戏:看朋友。

  请幼儿根据不同的动物声来扮演动物演唱并拍打节奏。第一次老师扮演主人,第二次家长扮演主人,第三次个别幼儿扮演。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米奇的音乐盒》二

  【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在有趣的音乐情景中,尝试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体验与小动物做游戏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等

  【活动流程】

  一.引发兴趣

  看看他是谁?米奇说了什么?(出示PPT)

  米奇带着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米奇的音乐盒

  •和蝴蝶游戏(音乐一)

  1.欣赏蝴蝶飞音乐

  ——听一听,我们好像来到了哪里?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听上去连连的很优美,好像蝴蝶在飞一样。

  2.看看什么地方到啦?(花园、蝴蝶家……)

  ——米奇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蝴蝶园,蝴蝶在干吗

  3.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它是怎么飞的?他们在玩什么好玩的游戏呀

  4.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教师简单剖析动作。

  5.幼儿听音乐和蝴蝶游戏

  ——我们听着音乐和小蝴蝶一起做游戏吧!

  •和小兔游戏(音乐二)

  1.倾听音乐二

  ——听听这次米奇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了

  ——你觉得和刚才的地方一样吗

  教师小结:这次的音乐有点跳跳的,活泼轻快的,有点像小动物在跳。

  2.再次听音乐

  ——原来真的是小兔子的家,他们在干什么呀

  3.幼儿尝试学小兔跳。(重点分析小兔的动作和节奏)

  ——让我们听着音乐,跟着小兔子去做游戏吧。

  4.小兔一起游戏

  三.小兔和蝴蝶的游戏

  尝试区分不同音乐性质的音乐,并用肢体动作来大胆的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活动是园所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观看完《米奇的音乐盒》这节音乐活动,大家对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呢?那么,不妨以下面两个话题一起来交流吧!期待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抛问:

  1、小班欣赏活动有哪些特点?小班欣赏活动素材的选择有哪些要求

  2、你觉得要增强本活动的挑战度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思考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网小鱼》观摩反思三

  12月16日在府西街参加了音乐教研组的活动,对传统活动的反复推敲进而创新调整。《网小鱼》是一堂音乐游戏课,可谓是小班音乐活动中的经典了,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活动结束时,有孩子高兴地说:“真好玩!”从幼儿的反应来看,这堂课是不错的,真正的做到了在音乐中玩,在玩中学音乐。

  这节课在时间安排上紧凑合理,活动内容充实,环节程序的设计上是传统的做法,先复习再新授,最后游戏结束,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观摩学习机会,新手上路还是规规矩矩的按照模式把常规课上好,一步一步来。

  一般新授歌曲之前复习律动或游戏,今天是一堂音乐游戏活动,所以复习歌曲。先复习一遍,勾起幼儿的记忆再加动作演唱,由静到动静结合。这堂课一般分两个课时,先学歌曲和一些基本的动作再玩游戏。随音乐唱两遍后开始集体创编动作,一句一句进行并且练习,当最后一句幼儿创编出现困难时,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在这一小点上过多纠结,打击幼儿积极性。然后幼儿站起来完整表演一遍。逐步进入游戏环节,通过情境创设,情境语言的描述,自然发展着故事情节,表达着游戏情境。整个游戏也划分成几个部分,一环一环的学习、游戏再扩展再游戏,循环前进到最后网鱼人出现:网鱼人拿着网袋过来了捕鱼了,怎么办呢?老师通过提问让幼儿帮助小鱼想想办法,从而再次进入游戏。幼儿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玩法规则,师幼互动中教师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也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较之原来的教案,歌词有所改动,“好像快乐的小朋友”改成“游来游去真快乐”,便于理解和动作表演。中间两个环节合并,小鱼游来游去找食物然后啊呜啊呜的吃,还加上了方位的要求,上下左右的吃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连贯丰富有意义。

  当网鱼人出现时,幼儿总是忘记要游到鱼妈妈的身后和大家在一起,总有个别幼儿会跑到座位上,觉得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老师通过提问“刚刚有条小鱼差点被网到,为什么呀?”强调小鱼不能离开妈妈和大家,应该是等网鱼人走了才能回家(座位上)这样才是安全的。但是依然会有情况出现,觉得这不是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小班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孩子们在游戏中能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是活动的一个难点,多玩几遍多强调几遍就会好的,不可能一节课就要求每个孩子达到一样的标准。为了使游戏更有情趣性,在道具上花心思,将鱼网的杆子变成了伸缩杆,是游戏情节不至于一成不变,幼儿的情绪也积极持续高涨,更加快乐,练习的次数也就可以轻松增加。

  音乐游戏先熟悉音乐旋律再在位子上创编学习动作最后到场地中间玩,层层递进的学会这个游戏。学唱歌曲时让幼儿在位子上安静学习,两遍左右就可以加上动作,对于小班年龄的幼儿,动作本身也是一种歌词记忆和表现的方式,两者如影相随。

  音乐活动就不能忘记专业领域的要求,玩也该是在音乐中玩,小班幼儿一玩就会忘记听音乐,不顾旋律节拍的玩,所以要有一定的情境创设,这样孩子能更快进入扮演的角色,轻松玩中学啊。比如在小鱼找食物吃时,加上情境语言“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了,啊呜啊呜”帮助幼儿更好的熟悉掌握这一音乐节奏,一拍一拍的吃食。活动中,描述情境网鱼人出现时加上滑音和重音,这个做法很好,骑着强调作用,提醒幼儿危险来了,做好准备,也让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神奇,音乐是会讲故事的。

  一堂公开课只有十五分钟,但是之前的准备量确实大得惊人。不仅是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考虑,还有许多细微的地方,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如网鱼人的扮演人选、钢琴伴奏的出现时间等,是否关注到了往往会给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应。因为是展示课,所以幼儿人数较少,如果常规课上的话,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不会出现碰撞现象呢?在规则玩法方面需要怎样强调呢?幼儿玩的兴奋时就会忘记倾听音乐,该如何调控呢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蘑菇伞》四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内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初步学唱的基础上玩音乐游戏。

  3、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参与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将椅子在教室中间摆成一个圆形。

  【活动过程】

  学习歌曲《蘑菇伞》,引导幼儿尝试大胆地表现小蚂蚁躲雨的动作。

  1.故事导入:春天来了,小蚂蚁们出去玩,蚂蚁爬,蚂蚁爬,乌云上来,雨快下。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追呀追,追来了。

  2.教师范唱,幼儿倾听。

  第一遍~第四遍通过范唱帮助幼儿回忆歌曲内容。

  3.范唱的同时导入游戏。

  —下雨了,小蚂蚁想找蘑菇伞躲雨,做一个躲雨的动作吧!

  —蘑菇伞在哪里?我们可以把什么当做蘑菇伞呀(老师)我们在“蘑菇伞”下躲雨吧!

  —请一名幼儿做蘑菇伞,教师表演躲雨的过程,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小蚂蚁“在唱到哪一句话的时候做躲雨的动作

  —请几位幼儿做蘑菇伞。其余幼儿做蚂蚁躲雨。

  —帮助幼儿总结:在“快来快来躲雨吧”时要做躲雨的动作。请幼儿练习2-3次。

  4.根据歌词内容玩游戏。

  —教师示范游戏,请幼儿观察游戏是怎么玩的。

  —总结游戏规则:站在“蘑菇伞”的后面,面向圈上,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蚂蚁的动作,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找一把“蘑菇伞”做躲雨的动作。

  —尝试完整地玩一遍游戏,发现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强调“蚂蚁”只能躲在一把“伞”下。

  5.幼儿熟悉游戏后增加游戏难度:有一只小兔子采走了一把“蘑菇伞”,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师抽掉一把椅子,有一只“小蚂蚁”将会没有“蘑菇伞”用来躲雨了。幼儿尝试进行游戏。

  6.懂得和小伙伴一起躲雨。

小班音乐自由跳舞活动策划

  活动目的

  1.享受跳舞的乐趣.

  2.探索脚的功能和保护方法.

  3.比较大小.

  4.复习红色,黄色和绿色.

  5.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1.舞蹈表演影碟.

  2.红色,黄色和绿色的水彩,海绵.

  3.大白纸,剪刀,胶棒,塑料盆,擦脚毛巾.

  4录音机,音乐录音带(有快,慢节奏).

  活动过程

  1.播放表演舞蹈的影碟,引导幼儿欣赏表演者的舞姿和服饰.

  师:电视上小朋友在干什么?她们跳得好看吗?穿得漂亮吗

  2.提议幼儿一起跳舞.跳舞前,教师和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活动一下小脚.

  (1)师:看着她们跳舞,老师也真想跳舞,你们想吗?咱们一起来跳舞好吗

  (2)师:跳舞之前,咱们先活动活动小脚吧!

  老师和幼儿围坐成圆圈,放着轻松的音乐,一边说儿歌,一边活动小脚.

  小脚伸出来,两腿放轻松.

  小脚腕儿,你在哪儿?请你出来转一转.

  左三圈儿,点点头,右三圈儿,点点头,左摇右摆点点头:

  一前一后真有趣,前前后后点点头,

  脚趾娃娃快出来,一起和我跳跳舞.

  然后脱掉袜子.

  3.带领幼儿走到放有海绵的盘子旁边.复习认识红色,黄色,绿色.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颜色吗?老师指着,你们分别说出它们的颜色好吗

  4.引导幼儿双脚踏在海绵上,当两只脚都沾满了颜色后,随着音乐在大白纸上自由跳舞.

  5.跳完舞后,教师协助幼儿把脚擦干净.

  6.请幼儿说说跳舞的感受,并讨论小脚有什么功能,如何保护自己的双脚.

  (1)师:小朋友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高兴)跳舞累不累呀?快揉一揉我们的小脚,让它休息一下吧!

  (2)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小脚除了会跳舞,它还能干什么?(走,蹦,跳绳,蹬自行车等).

  师:小脚真能干,会做这么多事情.如果它受伤了,就做不成这些事了,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小脚呢?(不能光脚走路,穿鞋袜,鞋子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等).

  7.引导幼儿自己穿鞋袜,培养自理能力.

  师:摸一摸我们的小脚凉不凉?穿上袜子它就不凉了.(老师和幼儿一起穿上鞋袜).

  请幼儿比较脚印的大小,并与幼儿一起温习红色,黄色和绿色.

  师:老师和小朋友的脚印一样吗?(老师的脚印大,小朋友的脚印小)它们的颜色一样吗?(不一样,有红色,有黄色,有绿色).

  9.等脚印干透后,老师协助幼儿剪下脚印(提醒幼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引导幼儿制作拼贴画.

  [page_break]

  10.教育幼儿要保护环境,和幼儿一起清理碎纸片.

  活动结束:总结分享

  请幼儿说说最喜欢的拼贴画.

小班音乐活动大雨小雨的活动策划

  活动目标:

  1、感受声音的大、小,学习用力拍奏铃鼓和轻摇铃鼓的方式,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色和节奏。

  2、根据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探索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

  3、在教师眼神和动作的帮助下,不演奏时能控制住铃鼓,使其不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每人一个铃鼓。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有关下雨的经验。

  1、T: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下大雨吗

  2、T:那下大雨时候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谁能来学一学

  3、T:那下小雨时候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呢?和下大雨时一样吗

  4、T:小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二、感受声音的大、小,学习用力拍奏铃鼓和轻摇铃鼓的方式,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音色和节奏。

  1、T:现在大雨和小雨要唱歌啦,我们来听听看他们在唱什么

  2、教师清唱歌曲,T:你们听到他们在唱什么呢

  3、T:下大雨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哗啦哗啦)

  T: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4、T:下小雨时候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滴滴答答)

  T:我们也来学一学。

  5、教师出示铃鼓。

  T: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

  6、T: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铃鼓,现在请你们让铃鼓保持安静,老师需要你们发出声音的时候再发出声音来。

  7、T:怎样演奏铃鼓,使他的声音像下大雨呢

  8、幼儿自己尝试,回答。

  9、教师和幼儿练习摇奏铃鼓。

  10、T:那小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

  11、教师幼儿练习摇奏铃鼓。

  12、T:小雨的生意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呢

  13、教师出示节奏图谱。

  14、T:在下小雨下大雨的地方我们用拍铃鼓的方式来演奏。

  15、教师幼儿尝试看着图谱演奏,在声音的地方用摇奏铃鼓的方式。

  三、分组演奏。

  1、T:现在将苹果、草莓、小梨组变成大雨组,将西瓜、樱桃、香蕉组变成小雨组,开始演奏。

  2、幼儿演奏。

  四、活动结束。

幼儿小班音乐《高人走矮人走》活动策划

  设计意图:

  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因此设计了这节音乐活动《高人走矮人走》。

  活动目标:

  1、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2、通过游戏产生对音乐活动的爱好。

  活动准备:

  1、电视机、电脑、大巨人和小矮人图片、音乐

  2、前期经验:熟悉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

  1、提问:音乐有几种声调?(高音和低音)

  2、能根据音的高低,做上下拍手的动作。

  二、故事进入主题

  1、教师出示大巨人和小矮人图片引起幼儿爱好。

  2、“大巨人和小矮人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要去森林参加走走走舞会。但是大巨人和小矮人对音乐不熟悉,他们不知道哪一段音乐是巨人走的,哪一段是小矮人要走的音乐。巧的是他们参加的这个舞会音乐就是我们刚听的音乐。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三、幼儿和老师共同来创编巨人与小矮人走路的动作。

  孩子们能用高的动作(踮着脚、举起手等动作)表现大巨人走路,矮的动作(蹲下去、弯着腰等动作)表现小矮人走路。都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巨人走和矮人走

  四、听音乐看大巨人什么时候走出来,小矮人什么时候走出来。

  1、“听音乐,仔细听听高音和低音分别由巨人和小矮人谁来走比较好

  2、巨人走路的声音很重,矮人走路的声音很轻。”

  五、游戏:参加舞会

  1、八个人一组,分三组,手拉手分别围三个圆圈,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按顺时针方向,听音乐学巨人和小矮人走路。

  2、拉两个圈圈。十个幼儿手拉手围一小圆圈,外圈十五个幼儿手拉手围一大圆圈,分别跟音乐学巨人走和小矮人走。

  3、亲子互动:幼儿手拉手分别围两个圆,家长站在自己孩子边上,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跟音乐学巨人走和小矮人走。

  活动延伸:

  邀请小动物参加舞会。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策划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树叶歌,感受童谣的意境美。

  2、在有趣的活动中帮助幼儿正音:阴、团、藏。

  活动准备

  1、活动之前,观察过人影,对影子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多媒体课件制作:动态的拟人化太阳、树叶(一片树叶、一团树叶)、小朋友、小树。

  活动过程

  1、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理解童谣的意境。

  (1)幼儿观看之后说说画面内容。

  (2)老师重点指导幼儿发准“阴”“团”的音。(集体、个别)

  (3)辅助问题:太阳公公出来后,小树叶有变化吗

  2、学念童谣。

  (1)通过游戏向幼儿介绍儿歌名字。

  (2)老师完整示范。(注意语速要慢,重读个别字的发音)。

  (3)边看多媒体边跟着老师朗读儿歌。

  (4)鼓励幼儿为多媒体画面配音(表演儿歌)。

  活动结束:

  进行户外游戏。

小班音乐活动策划方案

  小班音乐活动:小手爬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较合拍地做律动《小手爬》。

  2、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仿编歌词和动作。

  3、能较积极地参与仿编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幼儿已有合拍做动作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律动《拍手点头》

  1、集体复习,教师与幼儿随着音乐做动作。

  2、仿编,“拍拍小手点点头很快乐,我们拍拍小手还可以干什么呢?”(教师可请仿编出新内容的幼儿当小老师,带大家做新动作。)

  二、教师示范。

  1、教师以较慢的速度边唱边示范。

  2、幼儿说说小手先爬到哪里?后来又爬到哪里

  三、幼儿学做律动。

  1、和着教师的歌声,一拍一下地拍手。

  2、跟着教师边唱歌边拍手。

  4、教师与幼儿以较慢的速度边唱边做动作。

  四、 幼儿仿编律动。“小手向上爬,还能爬到什么地方?小手向下爬,又爬到了什么地方?”

  1、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幼儿仿编的新动作。

  2、幼儿做小老师带大家做仿编的新动作。

  五、 复习活动。

  “喵!小花猫发现小老鼠了,我们都来做可爱的小花猫吧!“边唱歌边表演《咪.咪小花猫》然后走出教室。

小班音乐活动策划:大雨和小雨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作、声音、乐器)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学习控制乐器,根据大雨和小雨的不同节奏,探索铃鼓和碰铃的不同演奏方法,体验节奏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雨和小雨》的音乐CD。

  2.铃鼓、碰铃若干。

  活动过程

  1.回忆有关下雨经验,引入活动。

  2.启发幼儿用声音、动作表现下大雨和下小雨的不同情景。

  3.熟悉歌曲《大雨和小雨》。

  (1)播放歌曲《大雨小雨》,请幼儿安静地欣赏歌曲,倾听其中的雨声。

  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哗啦哗啦)

  小雨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嘀嗒嘀嗒)

  (2)幼儿跟着老师哼唱歌曲,突出大雨小雨的强弱变化。

  (3)教师带领幼儿练习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大雨小雨,并请幼儿用动作表示。

  4.尝试用铃鼓、碰铃演奏《大雨小雨》。

  (1)学习用铃鼓演奏大雨。

  教师出示铃鼓,并尝试用铃鼓表现大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演奏。

  (2)学习用碰铃演奏表现小雨。具体方法同大雨的学习方法。

  5.教师和幼儿一边演唱歌曲一边用乐器演奏。

  6.幼儿自由挑选乐器,并分成大雨组和小雨组,在老师的暗示下,学习较准确地演奏自己的角色。

小班音乐活动随笔

  《漱口歌》这首歌曲能通过歌曲的演唱更好的服务于孩子的生活中的漱口活动,这正如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经验。”经过此活动,我反思如下:

  一、目标的制定:本次我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习倾听音乐前奏,用自然的声音有节奏地演唱歌曲和随着音乐学习漱口的方法,知道要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这个目标是很符合小班年龄段幼儿发展的水平的即学习了技能又学到了情感,在整个活动下来,幼儿们大部分也都达到了目标。

  二、活动的设计与过程:本次活动通过发声练习、小兔子引入、幼儿欣赏歌曲并学习歌词、幼儿学唱歌曲、幼儿体验漱口活动、小结六个环节来开展这次活动,随着各个环节的层层递进,这个活动很顺利的进行。幼儿们也都能积极地参与。但经过这次活动后,我发现我的发声练习如果以一些小动物的来发声,而不以a的来发这样会更激发幼儿兴趣,以a的发音还让他们唱整首歌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难。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应该让幼儿整首都听完再提问,而且在学歌词时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在幼儿学唱歌曲的部分时间都太紧促。我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唱部分。在幼儿体验漱口的部分,我应该亲身示范给幼儿看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而且在幼儿操作前应该把要求提得更清楚些。在幼儿体验漱口的时候可以放一点轻音乐,这样幼儿会更投入于这个活动。

  三、幼儿的表现: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们都能很认真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在老师出示小兔子时,他们表现得很感兴趣,目光都齐聚在小兔子身上很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在出示挂图理解歌曲时,他们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说出挂图上的内容,并能跟念歌词。就是在学唱歌曲时,他们的兴趣就没有那么浓了,会唱的也就只有那几个,应该是在学歌词的时间太久了,小孩子的注意力被磨完了。

小班音乐活动计划

  一、活动内容:

  歌曲《小小雨点》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活泼和欢快。

  2、随音乐即兴表演,大胆表现。

  三、活动准备:

  1、表现歌词内容的挂图,小雨点贴绒。

  2、录有歌曲《小小雨点》《春雨沙沙》的磁带

  3、花园、鱼池、田野环境创设。

  四、指导要点:

  (一)复习歌曲《春雨沙沙》

  1、教师带动幼儿大胆歌唱,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2、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二)欣赏歌曲《小小雨点》

  1、放录音,幼儿欣赏歌曲,师提问:听听歌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师清唱,幼儿再次欣赏。

  (三)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结合图片,依照歌词顺序提问:

  1、小雨点来到什么地方,落到哪里?花儿怎么样

  2、小雨点又来到什么地方,落到哪里?鱼儿怎么样

  3、小雨点还落到了哪里?苗儿怎么样

  (四)游戏《小小雨点》,感受歌曲的活泼、欢快。

  要求:

  1、小雨点落到哪,就扮演哪里的角色。

  2、边念歌词边跟音乐做动作。

  (五)随音乐即兴表演

  1、教师创设情境,幼儿扮演小雨点表演歌曲。

  2、鼓励幼儿跟唱歌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新能源车充电

我是一名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