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加法的智慧作文

  加法,是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的运算,加法,是一杯清水加一包配料等于一杯可乐的创意,加法,更是一斤芝麻加一斤黄糖等于一斤芝麻糖的智慧。

  我们身边的事物是不可能件件完美的,但若我们让它们相互组合,取长补短,那么它们相加便会创造比他们本身更高的价值,只有灵活运用人生的加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加法的智慧,是将不同事物的优点集聚,去创造完美。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挥墨,那岸边浊浪千叠,悬笔已绝,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书圣王羲之,便巧妙地利用了人生的加法。在他的时代,各路书法门派并存,这些书法有长有短,各有千秋,王羲之从小便谙习各种书法套路,但都不是很精深,在外人的眼中他的书法难成大器,可是王羲之很聪明,他不断地揣摩各种书法,汲取它们的优点,并加以融合,终于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行书,看他的《兰亭集序》,里面有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意蕴,草书的飘逸……这不就是加法的智慧吗

  加法的智慧,便是汲百家之长。

  加法的智慧,还是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组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兮,习武之人切记,仁者无敌,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小天王周杰伦,同样清楚加法的智慧。世纪之交,华语乐坛却毫无新气象。直到一个戴鸭舌帽的大男孩出现。欧美急速劲爆的说唱,和婉转悠扬的古典音乐,看似毫不相关的曲风,却被周杰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风靡至今的曲风——蓝调饶舌,也就是双截棍这首歌的出现,使苏有朋、郑智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那演唱会上山呼海啸般的“哼哼哈兮!”折射出的不也是加法的智慧嘛

  加法的智慧,便是化不可能为可能。

  善于运用人生的加法,权衡身边事物的利弊,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

  加法的智慧,是一种世事浮沉的睿智,是一种走向成功的秘诀,是一种思考,一种深邃,一种明智……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8.仿句填空。走进文学名著,你可以从《三国演义》中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从《西游 .

加法结合律教案

减法即加法高一作文

  人都有两面,一面是自尊,一面是自卑,这两面永远矛盾地存在人的心灵深处。活着可以逃避许多东西,但是无法逃避自己。面对缺点,有人会退缩,有人则会勇敢地面对并纠正,我属于后者。

  以前我十分自卑,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在班级里我就是个小透明,没有人会注意我。下课时,同学们都会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耍,而我只能坐在角落里羡慕地看着。上课时,我也不敢在同学们的目光中举手回答问题,永远地低着头。

  直到班主任老师注意到了我。下课后,她走到我身边问我,为什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上课为什么不主动回答问题?我看着老师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老师善解人意的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微笑地看着我,认真地开导我,“战胜自卑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强。千万不要在别人没看不起你之前,就先看不起自己。期待下节课你能勇敢地举起手。”我迟疑地点点头。

  再次上课时,老师向我投来了一个信任的眼神,点了下头。仿佛在鼓励我不要害怕,大胆地回答就好。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接二连三地举起手,老师却把眼神定定地投向我。冷汗浸湿了我的后背,心脏砰砰地撞击着我的胸膛,我攥紧了拳头,两腿微微地颤抖着,心里不停地挣扎着,万一答错了怎么办?万一同学嘲笑我怎么办?我咬着嘴唇,眼睛有些酸涩,看着老师那坚定地眼神,颤抖着举起右手,老师欣慰地笑了,叫我的名字。回答完问题,我低着头,两手攥着衣角,不敢抬头看老师,同学们吃惊地看向我,似乎才注意到班里还有我这样一个存在,掌声窸窸窣窣地响起,紧张和恐惧一扫而空,一股兴奋感充斥在我的心中。

  战胜了自己的怯懦,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后面的一切似乎越来越容易做到了。我拥有了兴趣相投的好朋友,也成了积极踊跃的好学生。

  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努力的结果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能和你相得益彰,而不是让你怯懦的酸着脖子仰望。

人生的加法作文

  参加过长跑训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跑到中途就已经气喘吁吁,精疲力竭,这时我们都会有想要停下来的念头,以为自己实在是跑不动了。可是当我们咬紧牙关,克服了暂时的疲惫和懈怠,就能达到一个相对轻松的忘我境界。有时我们都吃惊自己竟然能跑完全程,而这期间战胜自己的艰难过程,便是对自己潜力的深挖掘。

  掘一口井的过程与挖掘人的潜力极为相似。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后便会得到收获的甘甜与喜悦,而挖掘一个人的潜力的难度却远远超出挖一口井。对人潜力的挖掘是人本身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是把人定格在趋向至善至美的过程,是人给自己的人生做的一道加法。这就好比一块价值5元的生铁,铸成马蹄铁后可值10元,制成工业上的磁针可值3000元,而做成手表上的发条则可值25万元。倘若一个人不断细心挖掘出自己的潜在的能力,那么他的价值不也会与日俱增吗?运动员经过长期的科学的高难度的训练,对体质和适应性作深层次的挖掘,这样才会诞生一项项新的世界记录。相反,一个人的潜力如果长期得不到开掘,它的作用便会日渐消失,这样的人生注定平淡无奇。

  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就要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批战。人要打赢生存这场战争,必须积极主动开掘自身潜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永恒的进化规律。人应该在思维方法和习惯、处事方式和方法诸方面做深入的反省,挖掘无穷的智慧,这种潜在的力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外化为自身的能力的提高,这样人就会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路上一个个挑战。央视的节目主持人中有许多是从地方上挑选进来的,当他们再次回到地方与原来的同事同台演出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成功有多种原因,但对自身能力的深加工无疑是其再攀人生高峰的重要基石。这说明深度的潜力挖掘就能塑造经得起挑战的人。

  作家余秋雨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给自己减刑》,文中引用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讲的一个故事: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觉得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他觉得日子过的飞快。事实上,真正进监狱人毕竟不多,但很多人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灵的监狱里,宁愿受惰性思想的束缚,不肯自我减刑,自我释放,自我赦免。

  我认为给自己减刑,也是在给自己做加法。我身边有这样的同事,谁都能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做什么事情都是懒洋洋的样子,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心不在焉,常常满目无聊。有人把这种人叫做“四等人”——等下班、等发工资、等退休、等死。就是说,这类人已经没有了生活的激情与热望,他的生命已经毫无意义,有的只是混日子。我想,这单位的办公室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有多久。其实他何不把工作当作“棋谱”呢,为什么不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积极主动地开掘自身潜力,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一道加法,不断积累潜在的力量,总有一天,你会爆发出夺目的光彩。

加法交换律的生活应用作文

  大家都听说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吧!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一只猴子,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粮。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他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极了!

  相信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都会被猴子的愚笨而大笑。其实,仔细思考,这朝三暮四成语故事跟数学有关,是反映了加法的交换律。故事中栗子先是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为七个。后来是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和也是七个。这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表示从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按从左往右计算的顺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其和不变。文中的狙公就用这个加法交换律来欺骗了猴子,使每天分发的粟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多。

  在应用题中,也经常会出现需要运用加法交换律。如:小明买了88斤苹果,10斤雪梨,12斤李子,总共买了多少斤水果?我们可以这样列式斤斤)。也可以斤斤)。虽然列式时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和却不变,这道题这充分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虽然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给了我们理解数学的方法,但我们决不要像故事中的猴子一样啊!其实数学还有我们要值得去学习的东西,我们要认真思考,才能发掘更多,钻研更多!

人生一道加法题

  路旁,小草像被抽了筋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看起来垂头搭脑的;花儿也快晒蔫了,赶紧把自己漂亮的外衣收了起来,不敢再攀比炫耀了;枝繁叶茂的大树无精打采的站在那里,像是生病的样子------已经临即九月了,本应是夏与秋的过渡时期,但是太阳却毫不收敛,一如既往的绽放光芒。作为七年级新生的我们,却偏偏要在这能“热死人”的太阳下军训。

  八点钟,一阵长哨划破长空,一群陌生的同学立即站好了队伍。操场上密密麻麻。“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教官一声令下,同学们便慌忙照做。“跺脚再用力,声音再加大!”才跺了几脚,脚底便如千针在刺。很显然教官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中途毫无停顿,教官又吼道:“站军姿十分钟,若某人有任何小动作,全班加罚十分钟!”习惯了娇生惯养,再加上平时不爱锻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分钟绝非易事。

  军训虽苦,苦在皮肉,却能锻人之毅力,铁之精神。“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生活固然有苦,失败无处不在,挫折无时不有。

  这次军训,我懂得了坚持的重要。这次军训,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加法题。

  坚持,似阳光温暖我昏暗的心灵;坚持,似春雨滋润我干涸的心田;坚持,似炉火温暖我如歌的岁月……这一点一滴的坚持,好似人生的加法,日积月累,使我愈加坚强,走向成功。

  蒙曚眬眬中,宿管员如翠鸟尖鸣硬将我们从梦乡拖出。晨色迷茫,好不容易从床上爬起。匆匆到教室,同学们个个睡意朦胧,眯起了眼就难以扒开,无精打采地倒在了桌子上。揉揉双眸,打打精神,军训之旅已经拉开。

  一滴滴汗从脸颊滑落,在空中自由陨落,最终打在地上,支离破散,寂静的操场上唯有汗水掉落的声音。不知不觉间,汗水已将衣服渗透,额头上汗珠点点,如同汨汨的泉水,滚滚不断。眼看着体弱的同学一个个的倒下,我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腰酸了,腿麻了,脚僵了,就连心也软软的,感觉自己快坚持不住了,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圈,发现周围的同学依旧坚持着站着,我暗暗的为自己鼓气,咬紧了牙关,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绝对不能!我第一次感觉到,十分钟过得像一个世纪。清脆的哨声响起,我几乎都要垮下了。一天下来,鸟尽归巢,疲劳缠身,精疲力竭。想着平日是何等的舒适,何等的悠闲,何等的幸福,与军训相比,只能做回哑巴吃黄连。

  在泥泞艰涩中战胜了泪水,在寒风凛冽中战胜了畏惧,在坚苦卓绝中战胜了挑剔,在默默承受中战胜了骄躁……军训虽几天,却浓缩了人生的精华……

连续加法练习

  数学作业练习

  连续加法运算题姓名:评分:

  24+36+17+5+37=26+77+84+70+49=78+44+98+67+42=78+44+98+67+42=78+44+98+67+42=27+30+17+69+21=27+30+17+69+21=27+30+17+69+21=80+64+100+66+14=80+64+100+66+14=32+99+14+31+7=32+99+14+31+7=81+85+33+33+86=81+85+33+33+86=81+85+33+33+86=33+19+48+30+79=33+19+48+30+79=33+19+48+30+79=

  家长签字:2013年3月15日

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加法结合律课件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304+215=519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板书:(48+50)+49 48+(50+49)

  =98+49 =48+99

  =147(人) =147(人)

  答:四年级一共有147人.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8+50)+49=48+(50+49)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32+40)+19○32+(40+19)

  (75+25)+40○75+(25+40)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板书: (a+b)+c=a(b+c)

  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教学例3:计算480+325+75.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2)教学例4.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

  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反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8~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在生活中学做加法

  生活似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又如一个古灵精怪的顽童。它带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博览世间奇景;又引导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去发掘事物背后的秘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有时候,人们总在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殊不知正是墨守成规的心态导致了这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其实,多一些实践和探索,多一分好奇与创新,便可以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也从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在生活中学做加法。

  我是一个爱探索的人,也正是好奇心的动力使我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秘密。班里的木头门上有三个“可爱调皮”的大字——推我呀!这是元旦联欢时留下的痕迹,可自从有了“它”,过往的同学总会驻足欣赏,品头论足,班里也总是躁动不安,嘈杂的环境不免影响大家的学习效率。因此,擦掉这几个字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由于那是用记号笔写下的,其特征便是不易擦掉。

  为此,身为班干部的我可是煞费苦心,先用消毒液,再用醋,但连我信任的两样法宝都帮不了我。为此我还询问了化学老师,她给我的答案是用汽油,但效果依然不明显。于是我又用各种材料反复实践研究,或许是爱迪生研究灯丝的那种精神不断激励着我,数次尝试之后,我竟在无意中发现发现冷冻过的巧克力可以完美擦掉记号笔的痕迹,于是这一技术大关便被我突破了。欣喜过后,我开始思考究竟是怎样的化学原理,使两种物质发生了这样的反应。在查阅资料、与老师交流之后,我了解到原来记号笔中含有油墨、甘油等有机成分,巧克力中含有可可脂肪等有机成分,两者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可以溶解油墨。这正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也即有机物与有机物可以互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记号笔、油笔图画到衣服以及一些重要物品上的情况,如何擦掉这些痕迹便成为许多人的烦恼。假如,我们把巧克力融化入水中,再过滤,得到的溶液或许就是一种神奇的洗涤剂,方便快捷地解决这一麻烦。

  其实,在生活中的一次尝试,可能会让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生活中的惊喜就在于探索。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态度只能带来“泯然众人”的结果和枯燥无趣的生活,相反,勇于探索和实际实践、敢于突破和创新才会有别样的精彩和收获,这便是生活的加法法则。与此同时,我不禁想到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国外的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提倡思维的灵活多样,然而我们似乎只是刻板的学习知识。未来的我们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带着一份创新和突破的勇气,在实践和探索中乘风破浪!

加法运算定律好棒

  小朋友,你是否觉得数学使你头疼?其实,如果你学会了数学,你就会爱上数学,甚至觉得数学很有趣。

  我就来讲一讲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吧。加法交换律就是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就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交换律可以对某个算式进行验算,比如 50 49=100 可以用 49 51=100 来进行验算,来判断这一题你的对与错。加法结合律则便于计算,例如 185 115 167 33 ,这道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如果按正常的计算方法从左到右计算,既浪费时间,正确率又不高,很容易出错。如果你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这道题就变得很简单啦!你先把 167 和 33 相加,和是 200 ,刚好是个整百数,再把 185 和 115 相加,等于 300 ,也是个整百数,最后把 200 和 300 相加,就是题目的答案啦!我瞟了一眼闹钟,哇!只需 5 秒耶!加法结合律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正确率又高,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年度考核证明

售后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