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只能独行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灵魂只能独行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几年前看过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如今,书里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这个书名多年来依然保留着初相遇时的冷峻,那么触目惊心地刻在我脑海的某个角落。思维的光线即便轻轻拂过这几个字,整个人都仿佛从温暖的艳阳天冷不防地跌进了冰库里,扑面而来的寒意无孔不入地将自己包围,在蒙蒙升腾的寒雾中,我的灵魂似乎都要无助地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后来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哗啦的我一直没有勇气将《妞妞》收藏在自己的书架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么?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选择自学成才也不要什么又苦又难。

  周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书架上有一本周国平的书,装帧得十分精美的大开本,日记体,游记性质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课吧。书里插有许多图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风景照,有南极的,后半部分多是欧洲的。周的文字于我,就像掉进一张密密的珠网,却丝毫不用担心会被粘住,他的语言里自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导,让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逻辑中,而内心却清楚不过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个未知处定会有他思想的结晶闪现,不管是一句话,还是几句话,都会带给你意料之中却又出其不意的惊喜,让你体会到思想的美妙。而他,这个始作俑者,却始终与人远远地拉开一段距离,对你的快乐与感动无动于衷。书中还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红和小女儿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爱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刚刚出壳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鸣叫着,有着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红红的小脚丫,在细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记的小鸡雏。

  早上早早的醒来,老妈问我要不要和他们一起晨练,我问半梦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个人在家可否,小家伙睡眼朦胧的摇了摇头随后又嘟囔着她不管,明显的不希望我离开的意思。于是婉拒了老妈的邀请,卧在沙发里继续读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这样一句话出现在了他在南极写的一篇日记里。只是他继续写道,独行的灵魂并不是孤单的,因为,他会遇到许多相似的灵魂。就像走在森林里,你会从一点蛛丝马迹,像一个烟头,一个坐标一样发现曾经有人来过的痕迹,因此你并不孤独。就像他读泰戈尔,那种相知的畅意要远远大于周遭的人带来的快意。尽管刚刚读完,可是周的原话我却几乎忘记了,只记得个这样的大概意思。但我却从中感觉到了一种彻悟的轻松,仿佛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需为独行而顾影自怜。在浩渺的历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总会有机会遇到同类者留下的印迹,总会有“频率”相似的灵魂将彼此认出。有了这层意义,灵魂为什么要拒绝独行呢?独行的灵魂并不孤单。可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非得一定要通过他说出来,自己才会觉得,嗯,真是这样呢,心情才会释然开朗。

  照片中的周,身材硬朗,面孔棱角分明,大多的表情是严肃、冷静而理智的,眼神里流露着警戒。在生活中,我会畏惧和这类人交往,因为会担心自己的莽撞不知什么时候要撞破他的底线。可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关于他外貌的刻画却要温和的多,虽然他也是理性的,有距离的,但却更容易接受些。这正也是文字的好处,他在那里,他存在,他成为已知,而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选择权,可以阅读或放弃,可以喜欢或讨厌,这些行为发生在你的身上,是你自己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与他已经无关。就像一个比喻,鸡蛋好吃,但你没有必要认识下了这个蛋的鸡。

  祝福周国平,祝愿小啾啾幸福快乐!

灵魂只能独行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

  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回应。

  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个的脚印。于是你知道,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也在这途中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单。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的付出和享受。但我同样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我们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视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的,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中,人的创造力以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

  《灵魂只能独行》集是他的心灵守望卷,在周国平眼中,人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世界,也就是他所强调的灵魂。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的。拥有灵魂的人在他眼中也是“天才”,“知识分子”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总是处于极端寂寞之中总是不被人所理解,甚至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疯子。他们总是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可以是被废黜的国王,可以是有灵魂的疯子,可以是懂得满足的猪,可以使唯一的尼采,可以是有信仰的光,可以是人所能及的神圣,可以使守望者,守林人。

  以下是我所摘抄的一些话,慢慢品味:

  1.人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世界。

  2.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察觉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他就会因清醒感到痛苦。

  3.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惯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正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4.人们不是献身于抽象的历史,而是献身于大地上活生生的生活。

  5.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领袖无民众不成领袖,导师无弟子不成导师,可是对智者来说,这样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即使天下无一人听他,他仍然是一个智者。

  6.天下滔滔,与我何干?大不了穷些寂寞些,信念犹在,志业犹在,安身立命之本犹在,何尝失落

  7.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8.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志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9.一个行为有两个动机,一个光明,浮在表面;一个晦涩,沉在底里。当它们各居其位时,灵魂风平浪静。有谁想把它们翻一个个儿,灵魂就会涌起惊涛骇浪。

  10.即使两个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11.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生与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12.发誓者竭力揣摩对方的心思,他发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他以为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十天上神的心思,那就是亵渎了。{自己理解}

  13.如果心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得的一切都会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通往天国的路堵塞成针眼。{周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14.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这对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无知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点之时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缺点并不可恶,可恶的是做了一点善事便自以为有权审判天下人。在一切品行中,狂妄离智慧,也离虔诚最远。

  15.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最高精神价值的追求和领悟。

  16.日记的作用是帮助既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于自己谈谈心。

  17.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一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人只有一个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18.我们每个人都最终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发明。

  19.我受人世的不幸胜过受天堂的幸福。我受过我的不幸胜过受他人的幸福。

  20.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换了溢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21.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22.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力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23.当你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你要自然,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24.诗借瞬间把握永恒,哲学想直接把握永恒,但做不到,最后只好像诗求援。

  25.春天是诗人的季节,秋天是哲学家的季节。

  26.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永恒中,他们都不会变老。

  27.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及的东西,诗人追求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哲学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及的东西。

  28.哲学和事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神话是永恒的化身,她死了,留下一双儿女。直到今天,哲学一醒来就谈论死去的母亲,诗一睡着就梦见死去的母亲。

  29.诗宣泄激情,哲学则把激情转向深沉的思考。

  30.哲学是男性化的,诗是女性化的,哲学充满理性之光,诗充满感性之美。

  31.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

  《灵魂只能独行》是哲学家周国平的经典之一。以前这种没有情节,没有文笔情绪,纯粹谈三观的书基本没读过,但它还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至少明白了以前的挣扎与迷惘并不是个例,连大师也没能躲过这些历练。只是有时觉得周国平还是没走出自己的围城,本来独行灵魂是个多么洒脱的背影,把天地都甩在身后,只细心感受每一段路上的风景,可周先生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对最终答案的渴求,并总期望用哲学理论的探索来解决困惑,要我看这就是拘泥了。答案不在某时某处,只在寻求的路上,且因人各异,我们只需持续细腻和好奇的心,从不同旅程中得到营养就足够了。

  看过一些这本书的读后感,要么文艺到不行,辞藻优美却过于空浮;要么就个性心灵鸡汤,鄙视尘世喧嚣,鼓吹灵魂恬静;可能5年前让我写,估计也是这类带些酸味的文字吧。此刻开始明白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周先生用平实的行文来传递他的信念,而我们则要把这些智慧和情绪渗透在普通日常中,无需铭心刻骨,也不用执意强调清高,这份自然才是真正修心之道。

  很喜欢一段话,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杯具,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更愿意反其道而言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能够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能够去品味和体验。

  世上没有其它事物,强大过一个独行朝圣的灵魂。

《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

  今天没有故事,给大家分享我最近读的一本书《灵魂只能独行》的感受,愿你学会独处,即使一个人也能过得活色生香,那么晚安!

  最近在看周国平老师的《灵魂只能独行》,这是一本哲学散文,说到哲学很多人都闻风丧胆,我们最初开始接触哲学都是从政治书那一小块有关哲学的版面开始的。什么形而上学、人生的意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那么晦涩难懂、虚无缥缈,不知道哲学的意义在哪?周国平老师说,哲学的意义就是无意义。

  我们是在新中国经历过破四旧、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生的一群人,我们进入了新式的学堂,学习自然科学,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无神论者。那么在商业化卷席天下的潮流中我们心中有没有信仰?信仰于每个人的意义在哪里

  周国平老师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性自我站在尘世仰望天空的时候,它因为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周国平老师还时常提到智慧一词,他用生动、优美、又不失哲学本意的文字流畅出哲学的生动、有趣。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太阳系则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小的恒星系统,后来我们人类又发现了银河系以外有很大的外河星系,那么人类对于广袤的宇宙来说都没有尘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与圣神是什么关系

  周国平老师引用了帕斯卡尔的话,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告诉我们被废黜的是我们的灵魂,而灵魂是人精神生活的所在地。他还告诉我们,你可以没有信仰,但你心中一定不能没有神圣。

  你是否在生活中茫然不知所措,你是否整天上班下班,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养活自己,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吗?在你年少的时候你是否问过你自己,活着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最终结果就是死亡,那么短短几十年的生是为了什么?反正在我年少的时候,我问过自己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告诉我,我的出生是偶然的,乃至我出生后会遇见谁也是偶然的,那么对于广袤的宇宙来说我的生似乎没有意义,我小小的脑袋陷入了死结。看了周国平老师通俗易懂的哲学散文后,我越来越了解自己,也找到了心中的神圣,以及活着我对于的意义所在,生命就是应该浪费在我喜欢的而毫无无意义的事情上。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哲学是哲学家考虑的事,于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诚然,哲学家必定是要考虑哲学的问题的,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会思考的灵魂,而构建灵魂就是哲学的事情了。

  如果你觉得生活百无聊赖,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不妨静下心来看看周国平老师的《灵魂只能独行》,去寻找内心的自己,世俗戴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已经足够多了,何妨卸下不必要的东西,为生活做减法,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像自己。

《小时代》与《灵魂只能独行》

  这两本书对于我来说都是好书,只不过深浅不一

  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有许多值得令人深思的话。例如:‘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常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的确,我的生活就需要目标,一个小小的目标然后发展成一个大目标。就像我的目标是考进四大名校,然而完成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踏进十五考场。我觉得现在的有追求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

  《灵魂只能独行》是我学会阅读之后第一本认真阅读的书:里面有许多哲学家的话还有我认为对写作有帮助的话我学会拿笔画下来,有一些则需要用心去记。虽然我不能准确地定义文学和哲学,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就蕴涵着文学同时也有哲学。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也许并不华丽,但是他以最简朴的话道出了灵魂生活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了所谓的灵魂生活。他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有一种奇幻的魔力,就像一个漩涡,它的深度要琢磨很久才能体会的到。这本书读一遍还不能体现它的韵味。

  而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令人放松的。虽然网上有许多抨击这篇小说的话语,虽然家长老师们都认为这不是初中生该读的书,但是我依然无法抑制对这篇小说的喜爱。郭敬明的文章和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是两个极端,郭敬明的小说充满华丽色彩。《小时代》是不现实的,里面的上海,里面的主人公是初中生向往的。郭敬明的小说不是直白地叙述一个故事,他的语言虽然没有深度,但是总能让我发笑。也许从家长老师的角度看,这的确不是一本好书。但是初中的我不排斥这种小说,我觉得他的文章最多的是比喻句,而天马行空的语言正是初中,刚步入青春的我们的思想。《小时代》也不乏有深度的句子,只是不用像对待一本文学亦是哲学作品一样把好的语句话下来,也不用刻意去背,因为有一些文字可以直接抵达内心深处。不要把这种小说当成最重要的读物,华丽固然吸引人但是这种小说最好是在空闲的时间读一读,也许增长不了知识但是可以让精神轻松许多。

  这两本书,我觉得意义非凡。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范文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神”和“神圣”只一字之差,意义上的巨大差异凸显无疑。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神”还是“神圣”都有一大拨信仰者,相同的是这两类人都有一个自我的崇高精神追求,而不同的是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却不可以信仰“神圣”。

  是否信仰神取决于个人的民族文化传统或者特殊经历,这是一种宗教信仰,不需要勉强。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一个高尚的精神标杆;但一个人不信奉宗教,仍可能是善良的。然而“神圣”就有所不同了,信仰神圣价值和观念的人有所敬畏,在他们心中总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是不可亵渎和侵犯的,人格就是一种体现。一个人一旦人格沦丧,丢失了做人的基本信仰,任何物质或欲求的满足都无可挽救,并且表面越是丰富越是反映其本质的颓败。

  一个高贵的灵魂不仅仅需要神圣的信仰,还必须在人生的旅途上孜孜不倦地前行,并且灵魂只能独行,这就是作者周国平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没人敢说百分百地清楚另一个人,最熟悉的人莫过于两个心心相印的爱人,但是他们不可能达到彼此透明的境界。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提到,彼此透明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都无权对他人提出这样的要求;他认为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该脱掉它,他人也应当尊重。所以,相爱的至多也只是可以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他们最动人之处在于两个独行灵魂之间深切的呼唤和应答,相互的感应和鼓励。

  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所谓知己,难过或者开心他们扮演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情感分享者的角色,在精神的最深处,或伤痕或甜蜜都只有自己可以主宰。事实上,灵魂只有在独行的时候才能沉淀下来,真实地思考,人的灵魂往往在极尽孤独之后得到升华。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他的成就可以说与他几乎一生的孤独息息相关。尼采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历尽人生的各种辛酸和艰辛,他曾不止一次地感到生命的无力和孤独。幼年时父亲的死亡让他深刻感受到死亡的无常,变得孤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思考。”小小年纪便开始灵魂孤独的行走,让他悟到了生命哲学、存在意义、悲观主义等对后世哲学影响巨大的哲学思想。尼采的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她对尼采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尼采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如同白玉石雕一般纯洁,这又恰恰印证了灵魂中信仰的重要性。

  人穷尽一生都是在与孤独斗争,同时在孤独中领悟世事。一个人不论多么热爱一份事业,都要为自己的灵魂保留一片开阔的灵魂空间,唯有这个空间才能细细品尝你生命的果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已经迷失,他们被欲求的满足蒙蔽了双眼,以拉帮结派或者灯红酒绿来排挤灵魂的孤独。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物质越是富足,精神越是空虚,这样的人已是见惯不怪了。

  面对死亡的孤独可谓最是深刻,也许有人可能会和你共赴死亡,但是没有人能同你一样体味到走向死亡那段心理历程;因此,许多迷失了灵魂的人往往会在将近死亡的时候幡然醒悟。

  斯托尔曾说,孤独的最后一种价值好像是留给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他写道:“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在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作者显然是赞赏这一变化的,因为它有助于老年人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为死亡做好准备。

  灵魂只能独行,只能以信仰和孤独为伴,而我们则应该学会在品味孤独,并在孤独中提升灵魂的高度。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有一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与此了。”

  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很多先辈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每一句话该怎么去说,每一条路该怎么去走,而我们往往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似乎就不再迷茫了,似乎就得到了自己的真实一般开始向着明媚的未来走去了。这样真的就不再迷茫了吗,他人说的话真的可以代表我自己的想法了吗?这是我常常在问自己的问题,而读《灵魂只能独行》的时候,我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反省着,因为真实的自己,并不仅仅是靠忠告可以来圆满的。

  周国平的书在之前读过《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或许于我而言,周国平比起作家,更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是一个去读人的灵魂,去升华人的灵魂的哲学家。虽然这两本书,一本是介绍他人的哲学观点,而另一本是写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同样都令人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着问题难以入眠。读《灵魂只能独行》的一个又一个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应该去走向怎样的路,但同时,每个人自己最为清楚的是,这条路并不是光靠想就能够想得出来的。生活、实践、受挫、改变,我想,大概走在梦想的大道上的人们一定一次又一次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省,他们所坚定地走下去的路,一定是自己的灵魂作出的选择,因为自己的路,不能靠他人的帮助;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够使之成长。

  知道得越多,就会愈发觉得自己无知。当一个人确立了自己想要去的彼岸,就会发现摆在面前的路是那么得多。可是人只有一个,路只能走一条,放弃的路就越多,所以人就会因为知道得多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失落。梦想看似接近,其实是十分遥远的,在梦想的道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阻碍,如果没有确定下自己的道路,又有谁能够一路坚持到底,从不迷茫呢。你,作为独一无二的你,面前的那么多路,并不是只靠先辈的指点就可以做出选择,也不是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就可以确定道路,这是一件作为自我需要反反复复去实践的事情,这是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的路。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灵魂的人,我们开始进行朝圣,而朝圣的路,只能让灵魂做出选择。

灵魂只能独行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这样的灵魂生活才会是有意义的开始。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触。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通过别人,就永远都不可能寻找到你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上帝,也就是说所有你希望的事情,希望的东西只有你自己完成好,找寻到才算真正有意义。成为一个高贵的灵魂就必须自己一个人孜孜不倦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顾名思义就是“灵魂只能独行”。

  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所谓知己,仅仅是在你难过或开心是懂得听你倾吐分享的一种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者幸福或者悲伤都在于自己,一切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人的灵魂只有在极孤独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思考,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有些人许多时候都在和孤独作斗争,大多的都认为孤独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却不知道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开始学会在孤独的时候学会领悟。有时候,渐渐的学会习惯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在这个现在大多以物质为重的社会中,许多人开始迷失,他们被欲望蒙蔽住了双眼,往往认为只有过上物质生活才能够快乐,于是,内心生活被人们开始渐渐的遗忘,但这被人们摒弃的内心生活确实比物质生活所要重要的多的多。

  面对死亡,能够做到坦然面对的,真真的是少之又少。时常思考一下死亡,你才能更加坦然的面对周围的一切,你才能更加乐观积极地活在当下。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但是,就算是你掉头不去看它,你仍然感觉的到它的存在,感觉的到它正步步像我们正在逼近,同时也在一直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现在每一寸还存在这的美好的光阴上面。在许多你渴望做到的事情上,不能只做到渴望,完成它,不应该在死亡的时候将它连同后悔一起逝去。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灵魂只能独行,只能以信仰和孤独为伴,而我们则应该学会在品味孤独,并在孤独中提升灵魂的高度。”

灵魂只能独行

  加缪说:“朋友,不要试图站在我的身前,我可能不会追随你;也不要试图站在我的身后,我可能不会走上正确的方向。”这话一语道破人生前行的真谛:在漫漫的长夜中,灵魂只适宜踽踽独行!

  正如席慕容所言,在这人世间的确有些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走。我想:这非要单独面对的路应是一个人的心灵历程吧!或许其他事情可有一二学友相伴,但每一个默默坚守的灵魂注定是孤独前行的。

  龙应台曾谈及一次朋友聚会,散场后,一位朋友落寞地说:“人都走光了,真是令人顿感孤独。”龙应台会心一笑,“人多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不孤独了吗?”初读此言,心里顿时一惊,是啊,在人群中,我们很少去感受内心的孤独,我们仅是形体的不孤单,内心却是一种麻木中的寂寥。你在人群中浮沉,你独一无二的灵魂哪儿去了

  是的,在人群中,我们总习惯将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模式化,甚至大众化。将真正孤独追求的精髓束之高阁,而将精神之外的渣滓视为瑰宝,榨干了干瘪灵魂的最后一滴甘霖,丢下的只是喧嚣与嘈杂,有的只是众口一词的党同伐异。

  所以,这才有了一个个聊天群的漫天飞舞,这才有了对所谓高富帅,所谓土豪的一致追捧;甚或是万众一心的追星,也绝对逃脱不了弃灵魂独立思考如敝履的悲哀。这样的悲哀我们见的还少吗

  找回灵魂,唯有让灵魂独行,摆脱世俗的影响与羁绊。纵然是现代美学之父――克罗齐与其挚友金克雷友谊长达20多年,由于对待纳粹的态度大相径庭,最后断然割断了这段友情。是的,精神的信仰与坚守又怎能不孤立于一切情感之外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陈寅恪的声音依旧在耳畔回响。是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孤独的自由的灵魂。只有灵魂的孤独旅行才能超越物质的平庸,穿越茫茫的沙海。就像痛苦中展望人世坚守写作零度的史铁生,就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始终孤独地坚持计划生育的马寅初,都超脱了现实的骨感,而企及了灵魂的丰盈。

  我走在空旷的心灵朝圣路上,看不见一个人,有的只是属于我的风景。纵然不见,心灵却能感受到同为独行者的脚步,我想,这就足以支撑我达到此行的终点――心海的彼岸!灵魂――只能独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对老师的评价

全国法制宣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