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彩家园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化在我们的骨子里流淌,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下的财富,也是我们一生要去学习和创造的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直到孔子、老子,是他们让我们真正学到了中华文化。不仅仅只是中华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学要我们去学习、创造。也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所以我们要共同建筑我们的精彩家园。

  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礼仪,它也是我们路上的照明灯,它引领我成长,也引领我进步。每一天上学,跟爸爸妈妈打个招呼,说声再见,这不是礼貌吗?每一天上学,跟同学们、朋友们打的个招呼,这不是礼貌吗?散学时,跟老师说声老师再见,这不是礼貌吗?“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个道理大家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学习遵守呢

  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从小开始,爸爸妈妈就教我们“1.2.3.”从小时候开始跟我们就明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认认真真,到了以后便不想学,因为只听大人说学习好,但我根本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小时候,妈妈经常说:“你一点竞争性都没有,连一点嫉妒心都没有,别人考好,你也不管不问,连别人考了多少分你都不知道。”听妈妈这么说,我心里很难过,但我不敢说。我不是没有竞争性,不是没有嫉妒心,我只是善于伪装,装的没关系。但现在我会努力加油,好好学习,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好。

  中华文化是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但,我们要先自己学会,才能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共同建筑我们精彩的家园。我们也要加油,要让我们自己去谱写中华最美、最精彩、最璀璨的诗篇。

文化传承素材

文化如树传承如根

  时光悠悠,如同一江奔腾的流水,上下五千年的沉淀铸就了中华文明这一历史瑰宝,可谓巧夺天工。中华文化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与发展,从口口相传,到书信载录,再到数据储存,其中不变的是那中华传承的责任。

  传承,一传一承,我们既是传者,亦是承者,承古人之智,传后世以才。看似简单二字,实则包含许多,有责任,也有使命。

  我们生而是中国人,这份责任与使命也是生而具备的。传承有多重要?如同树之根,河之源,它承载的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以何源远流长五千年?靠的便是传承。有了传承,中华之魂将永不熄灭。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正是古人之积累,排除那些不可能,才有确定的如今。那传承有如航行中的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如挥洒于黑暗中的辉光,为我们照亮前方。

  但诚然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我们却仍要立足当下。古人不知今人事。正如干春松在《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一书中提到:“今人与前人的典籍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但这种关系毕竟是‘流’的关系,而不是‘源’的关系。”那么,今人思想之“源”在何处?那便是当今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真理源于实践。传承下来的瑰宝也须结合当代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再到董仲舒结合百家,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也正是因为传承中富有变化,它才能长存于世。不迷信古人,相信今人的创造力,不妄自菲薄,这才是传承中华文化应有的态度。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我们不能如数列举那些需要且值得传承的。滚滚历史长河,有着太多宝藏隐匿于其中。那“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无私,甚至一门绣花手艺、一种戏剧、一本古籍等,有着太多历史文化的精粹。我们要做的,便是怀着谦逊的态度,去挖掘、传承那些有价值的文化。

  文化进无止境。人人都是文化这座大山的一沙一石。只要人人担起那份责任,我们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即便微小,也足以构成中华文化的大山。

坚守传统文化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著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紧事。传承至今的工艺与习俗,都是千百年炼出的精华,无论失去哪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遗憾。现在,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去保护。为学生开设讲座和课堂;给节日设立假期;通过网络为将失传的工艺寻找继承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保护流传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各种名号,或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专有名词;更是四大发明的伟大,是各种节日的丰富多彩,是四大文明古国无上的骄傲!这些文化,组成了我们的宏伟的历史,也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今天。我们也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愿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这传承的文化感到无尽的骄傲与自豪!

文化传承

  历史沉淀千年,在岁月打磨下愈发厚重。文化传承千年,在世代的进步中更具新生。怀着一颗朝圣般的心,前往山东,拜访一代圣贤,流传至今孔子。

  漫步在齐鲁大地,豪迈之感油然而生。当你沉下心步入孔庙,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亲手种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亲自督造。当你周围的一切都满载着历史,你的心也会庄重起来。”墙角的青苔,斗角的檐牙,古老却焕发着生机,正如儒教的发展,从孔夫子周游列国不被待见,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的造极,或者是佛、道文化的冲击,甚至连文革也无法断绝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传承,无数思想的汇入。“传承儒”如黄河之水,从天上来到人间,无数支流的添增,终成就壮观的壶口,咆哮的水流。

  但,历经千年的传承,也差点毁于一旦,走在热闹而又冷清的孔庙中,悲痛地望着破坏的痕迹。大成殿的反复搬迁,树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拦腰截断,在那些文化的吱呀声中,在岁月的毁灭声里,谁不曾为这些文化叹首惋惜。如阿城在《树王》中写到的,“巨树被狂热的革命热情拒倒了,“树王”在树的死亡中也死去了。”文革,十年的浩劫,作为封建礼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风大肆盛行,孔庙也无以幸免,千万藏书被炬,无数石碑倒下,鲁莽的行为愣生生将这千年文化来了个腰斩。当时的“正确”行为,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同时在毁灭人类自己,“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不,忘记过去意味着灭亡。好在浩劫过后,大难不死的文化又开始蓬勃发展,儒教思想又开始深入人心,被批评的重回神坛,被拉下深渊的再回顶峰,孔子凭借着他的能力翻案了。从表面来看是的,但,在孔庙中的我眉头紧锁。

  未清理的垃圾仍旧很多,人与人之间仍然充斥着火药味,横眉一皱,高声话语一触即发。仍然有人抢先一步,挤进队伍中。在至圣先师的注视下干这些的确有些不妥,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些烦躁,话语也不觉急了起来,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这也不该是礼仪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风应当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内心很难完全接受一个思想,素质的问题仍需解决。

  当今的我们站在文化传承与否的边缘,而决定,就在现在。

传承文化点燃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今天,我将以“江海小记者”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非遗产作坊,体验剪纸的乐趣。

  君山脚下的非遗产作坊古色古香,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在进入,一家非传统作坊的精品店大厅的一楼,可以看到蓝色印花棉布和在天空中放风筝。向前几步,一个接一个,巨大而栩栩如生的木雕与一丝木头面对面。走在二楼,我看到了精美的剪纸作品,每一个细节都是精致细致的,尤其是“十二生肖吉祥图”。十二生肖都很生动,似乎在下一秒钟就从作品中消失了。

  走了十几米后,进入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开放了。当工作人员到达时,剪纸活动开始了!教我们剪纸的何老师把准备好的纸放在桌子上。每个人都有两张不同图案的蜡纸,包括公鸡昂首宣布黎明和蝴蝶翩翩起舞。在何老师耐心地讲解了剪纸的技巧和方法后,我们挥动剪刀开始剪。

  在我剪几次之前,我周围的小男孩喊道:“老师,我太匆忙了,所以我剪了这张纸!”听完之后,我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静下心来慢慢地剪,以免把纸剪坏。俗话说,“你不能匆忙吃热豆腐”,我对这个道理有更深的理解。

  纸上的一些图案被挖空了。我不能一直把挖空的图案剪下来,我急着搔耳朵。但是我还是什么都做不了。我身边的小黄毫无进展,不停地向我抱怨:“告诉我,我怎么才能把镂空的花纹剪下来?”挖洞?对折?抓伤?”突然,我们俩同时想到了何老师的关键一步,也就是“折成两半!“我们都是一个声音。

  掌握了这个技巧,我们很快就剪下了漂亮的窗花。何老师看到我剪的窗花,称赞我的聪明才智!我很好奇何老师是如何发展出如此高强度的技能的,所以我向他抛了一个小问号:“你在哪里工作?”“我在非遗留车间工作了几年。”"你知道如何练习你的手艺吗?"“熟能生巧,你可以每天都练习。”"你通常在哪里创作作品?""在后花园,你可以去那里看看我通常是怎么工作的!"

  我叫了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去,当我到达那里时,我发现何老师正在做灯笼的最后一道工序。我看见他用铅笔在一张像薄纱一样的薄纸上画花,然后一丝不苟地画出来。不到五分钟,他画了三朵莲花,何老师被涂上浆糊,粘在灯笼上。

  我环顾这个小作坊,里面摆满了何老师创作的艺术品。他煞费苦心地收集原材料,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尽了最大努力,以便让非物质遗产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看到生动的蓝图、风筝板和蜡像。

  小记者短暂而有意义的活动结束了。通过密切接触和感受无形文化,我们增强了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必须保护无形文化,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传承中华文化,从我做起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中华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着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艺术,无不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在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史上书写了光耀的诗篇。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许多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开展“书香墨香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活动;有的开展书法活动,有的开展“吟诗颂读”活动我们的学校也开展了“书香梦,爱国情”的活动。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不小呢!大家记得吗

  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四大名着,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它们都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艺术成就。我经常遨游在这些名着里,被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随着科技一天天进步,文化也在进步,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书籍越来越多,而能真正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容的书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同学,经常看的都是一些无聊的杂志,令人捧腹大笑的漫画,快餐式阅读,电子式阅读。从来都没有静静地品读我国的四大名着。

  要说中华文化宝库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书法。我国素有“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一宝毛笔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记得那时我七岁,我才刚学会写字。外婆说:“晓珍,你会写字吗?”“我当然会写字啦!外婆。”我得意洋洋地说。

  “那好!晓珍,你用毛笔写一首《静夜思》好吗?”外婆说。“嗯外婆,什么叫做毛笔呀?”我疑惑不解地问。

  外婆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沉思片刻。从她的房间拿来了一支笔,上面有一小撮毛(当时年纪小,不知道叫毛笔),放在了桌子上,还有一瓶东西(墨水)。外婆说:“晓珍,你不会写字。”我说:“不,外婆,我会写字!只是不不会写毛毛笔字。”外婆严肃地说:“晓珍,外婆告诉你,我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我知道毛笔是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在过去大家都用毛笔字写字,写的又工整且美观。大家都喜欢用毛笔写字,大家会把古文化传承下去,可是现在很少人用毛笔写字了。现在大家都是用铅笔、圆珠笔、水笔。但我希望你”外婆还没说完,便被我打断了。“外婆,您别说了,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会勤加练习毛笔字的,并且我还会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的!”我坚定地说。

  外婆高兴地说:“来!晓珍,我来教你怎么写。”当时我的心情十分羞愧而又十分震惊,因为连没怎么上过学的外婆都会去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去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传承中华文化,共同建筑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传承传统文化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生生不息—文化之传承

  武士道是幕府的产物,体现出勤恳忠诚,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绅士是贵族的产物,体现出礼仪风度,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糱也;君子是儒家的产物,体现出胸怀天下,三尺青峰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最终都趋向于自我崇尚的完美,文化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品格是相通的,都是优秀文化的产物,民族能够回望多久历史,就能收获多少的果实。

  这些不同的优秀品格,赋予人类生存美学的不同内涵。

  民族精神,文化品格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赖以教育——教育的种子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命力量。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四大名著之所以薪火相传,家喻户晓,生于笔耕不辍的伟大作家,也在于孜孜不倦的文化传承人,读脂砚斋“红楼”如呷一杯信茗;读毛宗岗的“三国”如见江水滔滔;读金圣叹的“水浒”如观天罡地煞读李卓吾的“西游”如游天上人间。教育对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为学子们指明道路。教育开化人类,使无知的人们走向文明。天上云彩旁的繁星,无一相同,才铺汇成璀璨耀眼的银河;海中珊瑚处的游鱼,各有特色,才展现出灵动的海底世界;人间盛开的花朵,百花齐放,才勾勒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就如同伟大的教育学者陶行知所说:教育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并非是简单地向孩子们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对孩子独立人格,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吸收有益的知识,学习必要的技能,独立地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每个民族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

  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之道明允笃诚。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正是生生不息的教育,使文化得以传承,又是教育的不同,使民族传承的文化得以不同。

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这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传统文化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真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显得格外重要。

  从三千年前记录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诗经》早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再到礼记・礼运篇中天下大同选贤举能的传统愿景。从孔夫子口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到北大校训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继承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都可以更好地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我们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

  传统文化是屹立在汪洋中的一座灯塔,指引这一个国家前进。

  传统文化是一位含辛茹苦的师长,教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世。

  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又该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继承和发扬呢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智、信、忠、孝、礼、义、廉耻也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学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句并非是过时,而是我们智慧的先人留给我们可以终身而行的警言。

  曾子杀猪,来立信。陈密所写陈情表,来体现孝道。孔明笔下的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来体现了忠心。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向主席说的那样,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做到忠心帮助,诚信待人,温习所学就是在继承着传统文化。修己利人,厚德而载物。

  做到利人时出平常语,修己常存改过心就是在继承着传统文化。

  或许,在现代的生活中,不再有古时研朱点周易,饮酒和陶诗的悠然,忙碌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冲淡了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敬,但是我们作为民族不屈的脊梁要永远记得,我们是华夏文明永远的继承者。不论你有多专注于学习,都不能忘记生为一个继承者该有的责任,要将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传承下去。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让我们在知识中做到心悦诚服,在喧嚣中做到恬淡虚无。十载寒窗吞苦涩,百年壮志吐才华。我们在十四的花屏上启碇发舟。

  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成长。

古老文明,文化传承

  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浩土万千,厚德载物,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尤其是拥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和京剧,更是我国的古老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一代又一代人传递着中国的优秀传统。

  万里长城,众所周知,它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奇迹。长城,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逐匈奴之后,把原来分段的长城连接起来,继续修建。历经后代的不断维修扩建,到明代末年,前后修筑了两千多年。

  长城,如一条巨龙横跨东西南北,绵延上万里,雄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亲爱的朋友,若是你登上过长城,你会感觉到一种苍凉的悲壮。那是一种雄踞天下傲视群雄的豪情壮志,那是一种充满着大漠般的空旷却又领略八面威风的舍我其谁的气概。倘若你抚摸城墙,感受岁月侵蚀的斑驳,你会感受到一种民族的厚重和博大,你会感受到一个民族的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岁月迎风破浪迎来如今的政通人和、繁荣昌盛的。

  说到这里,我禁不住又想起另外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那就是京剧。

  长城和京剧,都是中国的古老文明。京剧俗称“平剧”,最早来源于徽剧,距今已两百多年,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虽然没有长城历史悠久,却是中国的“国粹”。唱念做打舞,生旦净末丑,诠释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倘若你站在舞台下,感受中国的“国粹”,你会被京剧的魅力所折服。那些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那些咿咿呀呀的旁白和哼唱,那些浸染着中国历史的传统典故,唱不尽天下离合悲欢,诉不完世间哀怨情仇,都会令你沉入其中不能自拔。

  古老文明,文化传承,就让我们从了解长城和京剧开始吧!长城和京剧,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都应该先了解一下长城和京剧。这两者都是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它们体现着中国历史的悠久,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每一个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去了解和学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音符符号的认识

端午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