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孙子兵法》之一:识计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令,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取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天下兴衰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略筹划,以此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他们英勇无畏,不怕凶险,能够做到生为君而生,死为君而死。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遥远或临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必须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况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尖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退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们。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无从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之二:作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力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孙子兵法

  今天下午,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不料,老爸回来了,要知道,遥控器一到他手里,就谁也别想看电视了。

  我可不愿意把遥控器就这么轻易的拱手相让,我一定要想法子夺回来!范伟读了兵书就都过了赵本山,我就不信饱读兵书的我抢不回来遥控器! 第一招:声东击西我故意坐在爸爸旁边,假装看得很入神,然后忽然指着桌下,全身迅速蜷缩成团状,装出很害怕的样子,大声尖叫:“啊,有蟑螂!”老爸面无表情,甚至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的瞄了我一眼,继续看着电视,说:“哼,就你那点技术,还想骗我?我吃的盐都比你吃的米多,想夺走遥控器,没门儿!”无奈,第一招以失败告终。

  哼,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我就不信还敌不过一个平民百姓!看我——第二招:调虎离山我跑出门外,一会儿又跑进来,虚张声势地说:“老爸,外面有人找你。”嘿,这招真管用,老爸前脚刚踏出去,我后脚就进屋了,我搜,我搜,我搜搜搜,奇怪,怎么没有?难道遥控器不愿意见我,长着翅膀飞了?老爸走进来,冷笑两声:“就你那点小肚鸡肠,连有几根蛔虫我都知道,还来骗我,看,在我手上呢!”唉,“姜还是老的辣”呀,出门都带着遥控器。

  第三招:混水摸鱼已经失败二次了,这次再也不能输给老爸了!我接了一杯水,走到老爸跟前,确切地说,应该是走到遥控器旁边。我一口将水喝完,趁着弯腰放杯子的机会,我如闪电一般把遥控夺了回来,“哼,怎么样?还说你吃的盐比我吃的米多吗?还说我是小肚鸡肠吗?”我急忙调到我喜欢的频道,一看,正在放片尾曲。唉,白忙活了!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第一套胜战计

  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7.无中生有8.暗渡陈仓9.隔岸观火

  10.笑里藏刀11.李代桃僵12.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13.打草惊蛇14.借尸还魂15.调虎离山

  16.欲擒故纵17.抛砖引玉18.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19.斧底抽薪20.混水摸鱼21.金蝉脱壳

  22.关门捉贼23.远交近攻24.假道伐虢(guó)

  第五套并战计

  25.偷梁换柱26.指桑骂槐27.假痴不癫(diān)

  28.上屋抽梯29.树上开花30.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31.美人计32.空城计33.反间计

  34.苦肉计35.连环计36.走为上计

  总计:跋(bá)三十六计交替使用,便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也就会有无数计策。不可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要随机应变!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一部分,上下齐心,告诉我们“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二部分,解析制胜手段。

  一、兵法解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胜敌,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非常较早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工程,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这就是攻城的危害。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战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以计谋胜敌的法则。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胜的四种手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并对这四种手段进行了比较,认为伐谋最佳,伐交差之,伐兵又差之,而攻城是不得已的。他认为应首先争取以“伐谋”“伐交”取胜,以达到全胜的目的。

  所谓“伐谋”是指兵不血刃,用谋略制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伐交”指通过外交谋略制胜于敌,分化敌国同盟,扩大自己盟国,迫使敌人孤立无援而最终屈服。

  还记得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吗

  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秦晋两国军队围攻,危在旦夕。经过商榷,郑文公最终决定让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来到秦军营中。

  “晋秦已经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我们的灭亡对秦有好处,那郑国倒也死心了”,面对霸气十足的秦穆公,烛之武开门见山地分析道:

  “可是秦与郑并不接壤,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那是很为难的,最终只会增加晋国土地。晋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的削弱。如果留着郑国,照应秦国往来的使者,对秦有利无害。而晋是一个贪婪的国家,灭掉郑之后,他必然西向扩张,会损害秦国的利益。”

  烛之武这一番分析,最终打动了秦穆公,他答应郑国的请求,立即撤兵,并和郑签订盟约,还留下杞子等将军,带领2000秦军,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悄悄撤退,使晋文公非常气恼,无奈孤掌难鸣,只好偃旗息鼓,撤军回国。

  “伐谋”“伐交”谋略使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化险为夷。“伐谋”“伐交”,兵不血刃,不进战场如此,商场竞争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商战中为了取得优势,高明的企业家往往以计谋和结交盟友的方式,使竞争对手陷入困境,从而确保自己的市场和企业利益。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面临着国内外电脑电子行业的巨大挑战,为了摆脱困境,公司总裁用买下股权的方式与几家具有竞争力的电子设备公司接下联盟。1982年以2.5亿美元买下美国英特尔公司12%的股权;1993年又以2028亿美元收购另一家著名的电讯设备企业罗姆公司15%的股权。

  商用公司这样做,是为了利用英特尔和罗姆的优势,帮助他维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的霸主地位,用收购的方式使竞争对手成为盟友,使其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二、古今联想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意思是说:

  百战百胜,还不算高命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上是高命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产品品质、品类、价格、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外,还要注意伐交。

  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外交手段,展开外交攻势,才能在竞争中领先。企业的外交活动,离不开谈判。

  谈判是经营者最重要的技巧,也是最常被忽视的技巧。

  谈判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谈判是以某种商品(或技术与设备)买卖及其交易条件洽谈协商,以致达成交易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竞争的技巧与艺术,通过谈判达到对立统一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谈判者,应该心智机敏,而且具有无限的耐性;能巧言掩饰,但不欺诈行骗;能取信于民,而不轻信他人;能谦恭节制,但又刚毅果断。

  使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彼此需求的满足,是企业谈判技巧的最高境界。

  三、读后感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方式很多,看你如何去选择简单的那条。

  读完这篇文章又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感慨。

  这个世界已不是原来的世界,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纯情的社会,什么都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利益,敌人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朋友,为了利益,朋友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世事难料!

  语言是一门艺术啊,交流是一门学问,一个好的外交官足以抵挡几个军队,这就是语言的威力。

  至于谋略,外交这些手段,我认为是优先准备的,优先考虑的,优先选择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谋攻篇:不战而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谋攻篇:不战而胜!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三部分,知彼知己,告诉我们“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四部分,不战而胜。

  一、兵法解析

  军、旅、卒、伍是古代军队的编制,12500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0人为伍。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

  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出兵击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制胜韬略,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其中最好的。

  孙子透彻地阐发了全胜战略的思想内容。他一气说出五个“全”字,并用五个“破”字作为反衬,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主张对敌要尽量做到不战而战,这样才能全其国,全其军,全其旅,全其卒,全其伍,才能不战而胜。

  为什么百战百胜却不是善之善者呢?因为孙子所追求的不是那种付出惨重代价的苦涩的胜利之果,而是要获得既迫使敌人屈服又使自己丝毫不损的“全胜”。

  孙子认为,即使一方百战百胜,也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得千里运粮,这样日费千金,何况战场上双方拼杀,“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如果“伐谋”“伐交”,不费一兵一卒就使敌人降服,这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了。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从实行条件看,它是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这种实力不单指军事,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诸多方面。诚如张预所言:“明赏罚,信号令,完器械,练士卒,暴其所长,使敌人从风而靡,则为大善。”

  其二,从运用的手段看,主要采用“伐谋”“伐交”。或以谋略瓦解敌军,或以外交手段分化敌国同盟,从而不虞而胜。

  其三,从运用范围看,“不战而屈人之兵”既可以是一种大战略,也可以是一项具体的战术,大至敌国、敌军,小至敌卒,都可以兵不血刃使之屈服。

  最后,从目的看,它是以最小的牺牲达到最佳的战争目的,这就是孙子所言“善之善者”的精艺所在。

  孙子“不战而胜”的谋略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在商业经营中,为了争夺市场,也要运用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即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拼的方式,以免两败俱伤,而是采用谋攻的方式,灵活使用各种巧妙的策略,迫使竞争对手屈服而取胜,战后日本商品占领美国市场即使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市场容纳了全球消费量的六分之一,谁都想打入这一市场,可竞争十分激烈。日本在战后初期,自知经济实力还不十分强大,便采用外围战术,先把产品打入亚洲市场,然后是亚非拉各国市场,并没有进军美国而不顾血本。

  到了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变得日益壮大,它开始向美国市场进军,但它采用的也是全胜战略。

  如日本松下公司70年代末在美国设立子公司,一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并没有盈利多少。

  80年代初,为了提高美国松下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总经理山下俊彦改变方针,让美国松下子公司与美国国际通用公司(IBM)结成业务联系,共同制造小型计算机,其实是利用IBM公司的先进技术,为其承包生产任务。

  这一决策使日本松下子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使松下公司的其它产品也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大受顾客欢迎。

  不战而胜这一兵法准则使山下俊彦轻松地在商战中获胜。

  二、古今联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是说: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而不用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取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这一谋略实质上体现了战争中兵家的本能和目的,即在打击和消灭敌人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这一谋略在兵站中被称为低消耗战略,被兵家们广泛采用。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低消耗战略表现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即指企业在某一竞争领域中,始终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而取得行业领先的地位。与兵站中低消耗战略相类似,商战中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高于诸竞争对手的对抗中取得有利的市场地位。

  三、读后感

  不战而胜,选择最佳的取胜方式,运用谋略、技巧迅速取胜,这才是上上策。

  作为创业阶段的创业者来说,不要总想着竞争,不要总想着干掉对手,在竞争的过程中,自己公司多多少少也会经历一些损失,为什么不去选择合作共赢呢?与竞争者站在一条战线上思考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业游戏都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总想着干掉对手,那你是干不掉的,唯有与对手合作,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眼界才会不一样。

  就像我之前跟某互联网公司高管聊天,他说,我们的定位不是传统某类公司!这是一个道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生经典句子感悟

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