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将相和》故事缩写作文

  秦国是战国时最强的国家。

  秦王听说赵王得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假意用15座城交换,欲骗取此宝。蔺相如受命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他随机应变,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会见时,秦王对赵王无端羞辱,要赵王鼓瑟。随行的蔺相如针锋相对,立即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在秦王抵赖时以死相逼。秦王没占到便宜,再考虑到廉颇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好让赵王回去。由于再次立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这下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自己头上去的,还扬言要给蔺相如个下不了台。蔺相如听说后,极力忍让,避免与廉颇冲突。廉颇得知蔺相如顾全国家利益的想法后,十分后悔,上门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到了一间无价之宝秦王叫和氏璧秦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明知秦王是想骗走和氏璧可有没办法。有一个叫蔺相如说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换。到了秦国只见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赏,绝口不提十五座城。蔺相如看了看借口说这块玉有毛病威胁秦王交出城池,还要举办一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答应。可蔺相如偷偷把玉送回赵国,秦王理屈,把蔺相如客客气气地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又让蔺相如同行,让廉颇在边界做好准备。会上,秦王叫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看到很生气,叫秦王鼓瑟,秦王没办法,只好鼓了一段,秦王拿赵王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蔺相如又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要为难蔺相如,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较小事,使廉颇很惭愧,廉颇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荆负请罪。从此,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乾隆巧劝将相和寓言故事

  1776年3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召唤他所宠爱的新任军机大臣和珅和三朝元老刘统勋一起,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除了游山玩水,乾隆此行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和二人,因为,乾隆早已发现和珅和刘统勋不和,为了“大清事业”,乾隆便有心调和二人。

  正在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乾隆问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学识渊博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皇高,微臣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一向以奉迎拍马著称,这次看到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借题发挥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河与流明指热河由东向西流入离宫湖,但暗指自己和刘统勋,并借宫廷礼仪东为上首、西为下首来贬低刘统勋,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刘统勋岂能不明白,背着乾隆狠狠地瞪了和珅一眼,心想:“老狐狸,走着瞧!”这时,三人来到一座桥上,乾隆又要求和珅和刘统勋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不放过报复的机会,捋捋胡子,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边走边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鷄(鸡的繁体字)。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出弦外有音,便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和珅是在告诫刘统勋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听到这里,乾隆见时机已经成熟,当即上前每手拉住一人,面对湖水和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道:“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乾隆以诗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和珅和刘统勋的不满,要求二人同心协力辅佐朝廷。

  刚才还自恃才高、以弦外之音互相攻击的二位臣子一听,不禁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循循善诱而感动。二人顿时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急于求成,以帝王的权威进行斥责和压服,而是因人而异,精心选定劝导环境,在观景赋诗的基础上,抓住恰当时机,及时诱导,巧妙地运用暗示,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使二人放弃个人恩怨,言归于好。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说要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赵王不想换,担心被秦王所骗,可是又怕不答应的话会被秦王攻打。蔺相如自告奋勇去秦国送璧。蔺相如见到秦王,发现他没有拿池换璧的诚意,就假装说这璧有点毛病,如果秦王逼迫就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来威胁秦王。秦王的阴谋没有得逞,蔺相如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如果赵王不去就显得太胆小,于是让蔺相如随行,让廉颇去防守。到了以后,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以此来藐视赵王。蔺相如以生命做代价,逼秦王击缶,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所以不得不击缶。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又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知道后十分生气,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官位居然比他还要高。而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还扬言,下次遇到他,得给蔺相如点颜色看看。有一天,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过来,就让车夫往回赶,手下的人以为他害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自己连秦王都不怕,怎会怕廉将军?秦国不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他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定会前来攻打。廉颇听说后,感到十分惭愧,于是身背荆条上门向蔺相如请罪。最后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古今将相和

  公元前

  我正坐在灯下看书,书僮为我端来了茶。他似乎欲言有止。我说:“你有话就说吧,不必吞吞吐吐的。”

  “相爷,不是小的多嘴。您冒着大险要回了和氏壁,皇上封你为左丞相,但我听说那廉颇将军对您很不满,扬言要羞辱您,您可要小心。”

  我听后,谈谈地说:“我知道了,你下去吧。”我站起身,在房中踱着:“现在秦国强大,对我国虎视眈眈。我千万不能与廉颇将军斗气。国家安危要紧……”

  公元2003

  我正坐在灯下写日记,今天好高兴,我在校作文竞赛中得了一等奖。可是今天小洁悄悄告诉我,他——我们班的“文学才子”对我很不服气,扬言要给我点厉害瞧瞧。

  怎么办呢?同学一场,如果与他斗气岂不让别班同学说我们班不团结吗?好不好。以后还是尽量避着他好了,这样他就不好怎么找我麻烦了。”

  公元前

  下朝回来的路上,我的车道恰好与廉将军的车面对面地碰上了。我连忙叫车夫把马车驾开,把路让给了他,我看见他脸上轻蔑的笑。

  回到家,一位大臣来拜访我,问我为什么对廉颇如此谦让,我告诉了他原因。

  公元2003

  语文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难的题目,恰好我曾经看到过,我举起了手。老师叫了我。我站起来正要回答,却看见他恼怒的眼神和他那举起的手。“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还是让他回答吧。”

  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站了起来。这样的事后来又发生了几次,他看我的目光渐渐和善了。

  公元前

  大臣把我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羞愧地来到我门前负荆请罪。我赶忙扶起了他。我们一齐大写大笑,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笑。

  公元2003

  今天,他递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谢谢。”我微笑着。

  我走向了他,向他伸出了我的手……

  历史与现实有不同,但一个“和”字 却永远存在人们心中,这是永远不变的。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遂派蔺相如带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发现他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秦王的阴谋未能得逞。蔺相如因“完壁归赵”而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让蔺相如随行,让大将军廉颇带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会见了秦王,他要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以生命为代价逼秦王击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其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给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始终避而躲之,并对手下解释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骗到手,便说要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派蔺相如去秦国谈判,蔺相如知道秦王并不想以城换璧,所以他机智的把璧“骗”回手里,安全的送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当上了上大夫。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参加渑池会。秦王想借此机会侮辱赵王,蔺相如生气极了,用性命相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无奈,只好妥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所以他打算给蔺相如个下马威。蔺相如处处避着廉颇,他说:“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羞愧不已,他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从此以后,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

  一天,秦王给赵王打电话:“老赵,听说你得到了一块合氏璧,不要装蒜,我在CCTV上已经看见你的身影了。我们干脆做个公平交易,我拿15座城池跟换你的合氏璧,怎么样?”

  “等一下,让我和我的大臣商量一下……” 赵王犹豫了。“传蔺相如!”

  蔺相如和赵王商讨了半天。蔺相如说:“我愿意前往秦国,如果秦王割让15座城池,我就留下合氏璧,否则,我将完璧归赵。”赵王听了十分高兴,就采纳了蔺相如的意见。

  “好了没有,我的电话卡快没钱了。” 秦王显得很不耐烦。

  “知道了,我们会派蔺相如去和你们和谈的,再见!”

  一. 完璧归赵

  蔺相如乘专机来到了秦国。奉上合氏璧,秦王十分高兴,爱不释手。把15座城池的事抛在了九霄云外。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换璧的诚意。上前对秦王说:“大王,此璧虽然好看,但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说着,便从秦王手中接过了璧。

  蔺相如脸色一变,说:“天下传闻秦国贪得无厌,果真不出所料。大王没有公正交换的诚意。如果大王威胁我,我就点燃我身上的自杀式炸弹,让你什么也得不到。”

  秦王这才知道上了当,假惺惺地拿出地图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说:“合氏璧乃天下至宝,需要举行交换典礼才行。秦王无奈,只好同意了。双方签定了《秦赵合氏璧交换条约》。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履行条约。夜里,便派人把合氏璧送回赵国。

  几天后,秦王召见。蔺相如说:“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已经派人将合氏璧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有诚意交换,请先割让城池,我家大王一定会把合氏璧送回来。”秦王很无奈,便把蔺相如送回国了。

  二. 渑池之会

  几年后, 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

  会上,秦王与赵王对饮,秦王让赵王为他跳“四小天鹅舞”,赵王不敢推辞,只好跳了一曲。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蔑视赵王,上前对秦王说:“听说大王善于跳‘桑巴舞’,请大王跳一支为大家助兴。” 秦王本想侮辱赵王,这种有失体面的是他怎么可能会做。蔺相如步步紧逼,说:“如果大王不肯,恐怕我的‘沙漠之鹰’会伤害这里的任何一个人。” 秦王勉强跳了几下,结果让大家不欢而散。

  秦王原想威吓一下赵王,不料被蔺相如弄的下不了台。但他知道赵国的原子弹已经就绪了,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眼巴巴地看见赵王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了。

  三. 负荆请罪

  赵王回国后,立刻提升了蔺相如。现在,蔺相如的位置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的心理十分的不平衡,心想:我廉颇是什么人,我从来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蔺相如是什么,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就爬到我的头上来了,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羞辱一下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总是远远地避开廉颇,或称自己得了“非典”而不上朝。他手下的人都为之感到愤愤不平,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怎么可能会怕廉将军呢?我如果不这样做,赵国便会两虎相斗,必定有一人会受到伤害,这样秦国不就可以隔山观虎斗了吗?”

  这句话不知不觉传到了廉颇的耳里,他感到十分的惭愧,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也大受感动。他们成了一对知己。

  从此,秦国更不敢藐视赵国了。

将相和的故事简介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心中起了贪心,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目的是让赵国把和氏壁乖乖送到秦国来。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假设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假设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智勇双全,遇事灵活机动,是个可造之才,可以出使秦国。”赵王问:“您是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做好这个差事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他对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我曾跟从大王在中国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我就凭这个,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那时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应该能办好这个差事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假设)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相如说:“假设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群臣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相如。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倚仗它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和氏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打算不将和氏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来。大王假设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手持璧玉,斜视着柱子,就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住宿。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麻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

  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军再次攻赵,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假设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辞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假设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让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答应。

  这时蔺相如向前递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部署了大批正规武装组织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右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假设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关于《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

  1、《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2、《渑(ǎn)池之会》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3、《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分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其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说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了一捆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的叔叔于勒改写

小白兔拔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