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讲座还是作讲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讲座作文

  不是听讲座吗?怎么成了拍了?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今的专家讲座,都是笔记本一摆,投影仪一放,对着课件,照本宣科就行了。以前专家在黑板上板书,我们还能抄下他们的板书,做做笔记。现在他们讲课课件放得飞快,用笔记录根本就赶不上,于是就只能用智能手机拍照,来代替以往的在本上记笔记了。

  有的专家,正经课件上的东西他们不说,借题发挥,插科打诨,调侃时政,臧否人物,快意口舌,跑题跑不停。可是临到时间终了了。他们还往往表示歉意“不好意思,时间关系,有些重要东西来不及讲了,等以后有机会咱们再交流。”可是重要的东西你倒是遮蔽起来呀,他们偏偏还会挨个迅速把那些有着诱人标题的课件放一遍,让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的老师手足无措的感觉。笔记不成体统,别说主要内容,关键字词也是零零碎碎。于是有的老师记录工具就换代升级了。专家的课件一放,下面就是丛林似的手举起来,手机相机“咔哒咔哒”。

  有的老师因为如此,对专家讲座也变得漫不经心。用手机拍几张有关课件的照片,就打道回府了,问起听讲成果,照片就是呀。有的照片拍过,就呼呼睡大觉。再不济最后的时候可以用优盘把专家讲座的课件拷下来就行了。

  听讲座成了拍讲座。讲座就变味了,专家哗众取宠,听者心浮气躁。一本正经的所谓学术交流渐渐变得与闹剧无异了。

做讲座还是作讲座

所谓讲座作文

  今天学校邀请了一个已经退休的大学教授为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讲座。

  讲座进行了两节课时间,我大呼上当,算是又一次领教了教授的水平。

  这也就罢了,你是文学教授,你聊点文学不行吗,你可以引经据典,可以出口成章,可以用自己的满腹诗书让老师们叹服。可是教授居然在讲座中多次提到“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新闻,听说了一句话,我从网上知道,我在空间上看到人家转载的一篇文章”,不知道老太太是炫耀自己新潮,比较年轻人自己不落伍还是什么目的。但是我听了很别扭,觉得一个教授在讲座的时候,时不时看着手机念东西,(就在我们校长对他的讲座恭维的时候,教授还在头也不抬地滑动手里的智能手机)实在是有辱斯文,大煞风景。

  我想系统地记些笔记,可是最后看看也是杂乱无章。这个讲座被一大堆网上流传的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包裹着。更可笑的是教授背后的所谓课件,主办单位一会儿一换,仿佛变魔术一般,一上午换了六个学区。哈哈,真有意思,同样的会场,同样的讲座者,同样的听讲老师,这么一换,居然让教授“坐地日行八万里”,片刻之间转了六个会场,做了六次讲座。

  以前我每每被教授的名头吸引,可是听完之后每每失望而返,我下决心再也不信什么教授了,可是我每每还对教授充满希望,可惜的是这一次我又对教授失望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值班交接班制度

大学生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