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研报告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XXX政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而深远。根据县委部署和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调研进行了研究部署。从4月20日开始,县政协组织了由部分政协委员、政协机关人员和有关涉农部门36人参加的专题调研组,由政协主席、副主席亲自带队,组成3个调研小组,分赴XX、XX、XX、XX、XX、XX6个乡镇,深入XX、XX、XX、XX等18个行政村,围绕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重大问题,采取实地查看、走访座谈、听取汇报、收集数据等方式,开展了前瞻性、基础性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县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XXXXX”战略,认真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抓重点、破难点、打基础,增活力、办实事、做好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生产发展迅速。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目前,我县农村生产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2009年6个乡镇新挖沟渠200多条,总长近300公里,新修桥涵500座,基本实现了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目标。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我们所调查的18个行政村共有大中型农用机械100台、小型机械2300台,配套农机具5000套。机耕面积基本达到100%,机播面积85%,夏季机收面积达到90%,秋季机收面积65%。畜牧养殖逐渐形成规模:通过开展“畜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我县畜牧养殖业已逐渐形成规模。如XXX镇,500头以上养猪场近100个,全镇年出栏生猪15万头,生猪年产值达到1.9亿元。建成XXX肉鸡养殖场5个,年出栏肉鸡1500万只,该养殖项目带动了周围村庄二、三产业的发展,如群众俗称的“抓鸡队”,虽然抓一只鸡只有0.05元左右,但是依靠大规模养殖场,也能为农民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如XXX镇,2009年总投资21万元,新增旱涝保收田1305亩,大力推行了果蔬套种模式,全镇套种面积达3万亩,复种指数达到300%,种植业粮经比例达到28:72。据统计,6个乡镇2009年粮食总产3.67亿斤,同比增长18.6%,连续6年丰产丰收。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我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发展快、品位高、效益好的态势,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辐射带动农户3.6万户,如XX行政村,2009年食用菌套袋1300多万袋,收入15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到近万元。劳务输出品牌初步形成:外出务工、外出创业、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题,外出务工产业已经逐步做大做强,如XX的XXX、XX的XXX、XX等乡镇的承包土地等,带动外出务工人员1.86万人次,年收入达24亿元。

  二是农民生活逐渐宽裕。调查显示,农村18—45岁的青壮劳力中,外出打工的占到85%以上,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如XXX、XXX、XXX三个行政村,2009年外出务工收入分别为:1500万元、700万元、750万元,人均收入分别增加4700元、2600元、3300元。我们所调查的18个行政村,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5个,4000元以上的有9个。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逐渐宽裕,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楼房比例和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如XXX和XXX两个行政村,楼房比例分别占到75%和85%,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40㎡和35㎡。几乎97%的农户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洗衣机等设备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基本家家都有。小轿车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如XXX村,截止目前已有60多辆。

  三是社会文明逐步提高。物质文明的提高直接带动着精神文明的提高,现在的农民视野开阔、收入增加、生活宽裕,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增强,思想观念更加开明、开放。如XXX行政村,投资25万元建起了人口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和青年科技电脑培训中心,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我们所调研的18个行政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5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和艺术舞台,加之“千场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文明村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孝子孝媳”等评选创建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民风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通过观察走访的群众,发现大家个个笑脸相迎、神情开朗,以往农闲时期村头街尾打牌耍钱、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基本绝迹,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四是村容村貌明显好转。通过认真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治理,目前农村村庄、街道、庭院卫生状况得到了初步治理,有了普遍好转。6个乡镇村村通已基本实现,个别自然村也通上了公路,建成了平安互助网,达到了村村有巡逻、村村有技防,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指数逐年递增。目前,6个乡镇共建垃圾中转站6个、垃圾池4332个,户用沼气池7000余个,如XXX镇,通过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不但使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新能源,更促进了农村环境向优良化转变,同时也拉动了畜禽养殖、种植、林果等五业的协调发展。

  五是基层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认真实践“4+2”工作法,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选派活动,切实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活力和战斗力,如XXX镇,已有23个支部书记、20个村支部班子达到“双强”,680名党员达到“双强”标准,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外,各乡镇通过加强对农村“三资”的管理,积极推动政务、村务和财务的公开透明度,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减少了信访案件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干群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农民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提出几年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规划、何时实施、有何政策引导,只停留在口头上,舆论上,县乡村三级的大多数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20字方针”的表面认识上,特别是村级干部对政策了解不透,根本无法向群众解释,工作开展不到位。而农民群众更是不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含义和重大意义,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社区式居住形式上。更有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忽视了自己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热情很高但是牵涉到切身利益会斤斤计较。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民增收空间不大。我县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只有少数合作社成功建立了自身的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但是整个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绝大部分合作社结构松散,以解决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产业化水平很低。优势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更多地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低。另外,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具有一技之长的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家致富。

  三、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个别行政村文化大院只有场地没有内容,民间艺术团体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组织,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全县农村数字电视用户只有不到4000户,有线电视刚刚还没有开始普及,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乡村基本没有公共健身设施,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村级整体规划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示范村尽管都有一定规划,但大多数相对滞后,科学性不强,如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但是行政村通了自然村没有通,绝大部分村主要街道通了其他小巷不通,而且没有下水道;村内宅基地荒芜和房屋空穴情况严重,占到10%;虽然修建了大量的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池,但由于垃圾运输车辆和工人不到位,导致垃圾池成摆设、垃圾围村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没有安装路灯、自来水,如XXX、XX等行政村因地下水受到污染,含氟量严重超标,村民吃水全靠外出拉;另外,近几年新建的楼房没有统一要求,院内地面想垫多高垫多高,杂乱无序,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齐。目前农村现状可以说是“有新房,无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五、村级管理规范性不够,基层组织建设仍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由于村干部待遇偏低,对农村能人,特别是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许多村党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另外,因为管理不完善,一些干部选举之时讲民主,选举之后不民主,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公信力。

  调查组认为:新农村建设自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受各个阶段历史条件限制,各个时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立足点以及目标、意义各不相同。如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单纯的村庄搬迁、合并和村容村貌改善并不是完整意义的新农村建设,生产不发展、无产业支撑、农民不增收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规划或规划标准低建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不提高、认识不到位不能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上、要站在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上进行规划和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

  三、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党政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

  1、要加强组织领导。要牢牢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组织,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议成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具体办事机构,实行联动,形成合力,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

  2、要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创建工作新局面。

  3、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要针对目前领导干部认识模糊和农民群众认识错位的情况,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树立尊重农民、了解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形成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这一共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要坚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离开广大农民的财力、人力和精力投入,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面广人多,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依靠财政投资来实现,而是要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来实现。

  1、提高农民认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改善居住环境意识、树立长远利益观念,从而解决目前农村最为迫切的建房问题,使农民群众自觉克服相互攀比盲目建房、无科学规划随意建房、不讲标准质量重复建房的现象,防止因添丁加口娶儿媳为由的铺张浪费建房之风滋生蔓延。

  2、发挥农民主体力量。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象、主力军,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从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项目补贴等方法,依靠农民,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从而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长远的原则,加紧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可逐步实施发展的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尽快出台规划。农民群众为避免浪费投入,基本暂停了农村房屋建设,但是,这只是权宜之计,现在农村普遍建房呼声很高、要求迫切,如XXX,目前有10多户群众房屋停建,迟迟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群众意见很大,目前现状不会维持长久,如果农村乱搭乱建之风再次掀起,就会造成新农村建设的被动局面。因此,新农村建设目前最需要的是出台规划,制定政策,抓紧实施。制定规划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结合实际,将新农村建设与工业集聚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林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制定全面的、系统的、长远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要确保政策延续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政策的延续性,要立足长远,力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搞花架子,不能追求一时之利。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制订、政策实施等方面保证一致性、连贯性,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政策的连续性,还可以大大减少浪费,节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本,更好地发挥各级财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效益。

  3、要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制定上,各乡、各村的情况存在不少差异,搞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寻,切勿搞一刀切,切勿靠行政命令强制。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各乡镇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走有地方特色,农民欢迎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当地实际,盲目冒进。要妥善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做到既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又量力而行,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民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4、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决好“钱从哪里来”这一热点问题,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要整合政策性资金。目前,各部门的专项资金比较分散,有必要进行财力整合,对涉农部门的各种专项资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筹使用,集中财力加快水、电、路、讯、校、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资金投向。要把资金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争取项目早日启动。三是探索新的资金运作模式。要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有些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就应该包装后推向市场,要加快形成“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四是做好资金的积聚。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的筹措。

  5、要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要根据现在农村空穴空宅、浪费建房、垃圾围村、出行不便、通讯不畅、信息落后、饮水污染等问题,按照保障生活、促进发展、增进文明的顺序,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把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编排好,然后选择重点,集中突破,从而打开新农村建设的局面。建议重点建设一些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示范点,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有农民生产得到发展、收入持续增加、生活逐步宽裕,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才能顺利实施,致富农民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1、发展特色产业。由于乡村之间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各有优势,建议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划分不同类型,走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近郊村可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突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近企村可重点发展为企业配套、服务的产业;城中村可全力以赴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纯农业村就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粮食深加工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支柱产业。

  2、加大劳务输出。要以“让一部分农民不再当农民,让一部分农民当好农民”为目标,切实解决好“人往哪里去”这一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学会一技之长,掌握致富本领,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使农民由单纯的劳务输出变为具有较高素质与技能的人才资本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要坚持村民自治、管理民主的原则,强化推行村级管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离不开团结、团结离不开民主,因此我们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在群众中积极开展民主建设工作,这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要抓好村民民主自治。完善村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议事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各种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工程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民群众富裕、幸福、安全、美满、和谐,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众望所归、势在必行,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规划、如何破题、如何落实、如何突破的问题,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抓紧规划、出台政策,通过组织引导、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为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省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省委农工委联合省人社厅组成调研组,分赴xxxx、xxxx、xxxx3市6个县(市、区)实地调研,深入农村,走访企业,与农民工、企业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广泛交流座谈。同时,安排仁寿等16个劳务输出大县也同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材料汇总、部门会商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农民工回流、就近就地就业、回乡创业和市民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工在xxxx地位举足轻重

  xxxx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历来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对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民工转移就业、大众创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8.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省实现劳务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89.8万人,同比增长0.2%,其中,省内转移1211.6万人,同比增长2.9%;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外派劳务1.6万人,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劳务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长9.8 %;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长141.7元。

  二、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新特点

  (一)农民工数量外出略减、返乡略增。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工资下降等,对我省外出务工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返乡人数增加。春节期间,全省返乡农民工有175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0%,与2015年同期相比,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长3%。春节后,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全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略有下降,回乡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将逐步呈现增长的趋势。截止2016年3月底,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

  (二)农民工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从就业区域看,省内和省外转移就业平分秋色。省内转移占52.9%,同比增长3.3%,主要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省外转移占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藏、新疆地区。二是从组织方式看,从自主分散逐步向集中统一转变。政府组织转移占0.5%,同比增长0.09%;自发转移占74.98%,同比下降3%;民间劳务输出明显增加,劳务输出组织机构的信任度在劳动者心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从行业分布看,由建筑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转移到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家庭服务等新业态。建筑业占21.98%,同比下降1.5%;制造业占43.94%,同比下降2.3%;电子商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4.05%,同比增长3%。四是从年龄结构看,逐渐实现年轻化。我省xxxx市20岁以下农民工占5.94%,21-30岁占26.14%,31-40岁占24.01%,41-50岁的占35.61%、增长4%,51岁以上占8.3%。五是从文化程度看,拥有一技之长的逐渐增多。小学学历占16.3%,初中学历占71.09%,高中学历占10.1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97%。同时,通过参加培训后再就业占比逐年提高,农民工从打工谋生型向体面就业型转变、从体力劳动型向技能操作型转变加快。

  (三)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从广安市6县(区)统计情况看,2015年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600元左右,同比增长10.8%,其中月均收入1500元及以下的占6.7%;1501~2000元的占12.6%;2001~2500元的占15.5%;2501~3000元的占14.5%;3001~3500元的占20.7%,3500元以上的占30%。月均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80.7%,比上年增加了9.6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逐年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同时,加大农民工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全国率先构建由主管部门欠薪处理责任制、总(专)包企业工资支付责任制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制组成的欠薪治理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一地举报投诉,区域联动受理,涉案1000元以上的挂牌督办、追踪到底。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开庭、及时裁决、快速结案。2015年,我省未发生一起农民工欠薪群体性上访事件。

  (四)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数量有所增加。省上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xxxx省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等政策,省级财政安排1.7亿元用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风险补助,大力扶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归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一季度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技能提升补贴。据统计,2015年全省返乡创业人数约8万余人,同比增长10%;创业农民工人数5万余人,同比增长12%;回乡创业企业7000余家,同比增长20%,带动新增就业人员40余万人。返乡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种养殖、餐饮住宿服务、家政服务、批发零售等领域,逐步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一季度,全省返乡创业就业人数达3万余人,同比增长2.3%。

  对此,我省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在户籍管理上,除成都市外,已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农转城限制,适当放宽农村迁移限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绿色通道。二是在创业就业上,在项目立项、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扶持和创业服务等方面对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扶持和职业培训政策,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创业就业。

  三、存在问题及几点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工工资由大幅增长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增幅有所放缓;部分建筑业、制造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持续低迷,企业新增用工缺口开始收窄;农民务工工资水平在经过前几年快速提高后,已处于较高水平,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幅趋缓;加之我省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总体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高水平增收。此外,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的影响,可转移劳动力人数将迎来拐点;尚未转移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转移的难度较大。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落实。目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分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对于如此庞大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各级政府还处于真空地带,尤其是在解决农民工诉求方面,存在着踢皮球和相互推诿现象。建议具体明确一个综合协调部门为农民工的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各级关系,联合作战,形成合力,系统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市民化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农村产村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完善产权权能,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改革措施落地,从法律层面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工带着权益进城,留得下、能生活。尽快明确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对第三轮土地承包期限给予明确,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结束后产生新问题、新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集体和农民尽早作出选择。

行政管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科教兴国”是国家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任。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职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培训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对该工作存在诸多误区:成本能省则省、效益好时不需培训、效益差时无钱培训、高管人员不需培训等.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以及授课者的选择等方面创新职工培训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重大。

  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成都某企业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8份,主管级及职工级86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12年1月

  2、调查地点:某国有企业

  3、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

  (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四)职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职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职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职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职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职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职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职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职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职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职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一个企业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企业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职工对各种培训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企业还要向职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职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职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

  总之,员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培训正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在21世纪培育核心竞争力,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所在

企业行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XX.08.

  2、调查地点:**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基层标准化统计局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源配置作用在不断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更加侧重于对区域经济统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因此,自从XX年1月份以来,在地统计管理制度改革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被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在地统计管

  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各级统计部门因地制宜地应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发挥着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显示了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实施在地统计的过程中,各级统计机构特别是县(区)级统计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计方法制度不健全、基层统计单位数量急剧增加、统计调查指标越来越细化、开展调查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同级政府部门开展统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诸多客观因素要求县(区)级统计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基层统计调查队伍,进行统计制度创新和统计工作创新,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如何有效促进县(区)级统计局的资源整合,使其在新社会经济形势下能履行统计职能,发挥其在监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市**区统计局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统计局”的目标,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标准化统计局的有效组织模式。

  一、县(区)级统计局的工作现状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下,县(区)级统计局是县(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的指导。因此,在工作上,县(区)统计局的各项日常工作具有双重性特点,所以,从县(区)级统计局的目前现状来看,具有工作人员少、工作量不断加大、统计职能偏失及办公条件相对紧张的局面。

  1、工作人员状况。以**区统计局的情况看,在地统计前全局只有5人,3位局长、2办事员兼科长,各项工作均是业务局长带头做,每人要对口市统计局的多个业务部门,工作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在地统计后成立了城市综合抽样调查队,招录了工作人员和在地统计员,近年来区政府通过干部调配、安排军队转业干部和招录公务员,目前全局人员共22人。按照区政府三定方案成立了三科一队,能比较全面地履行本区域内的统计调查工作。但是按照对口市统计局的工作任务,不论专业大小和工作量的多寡,每个条口只能安排一个人负责统计业务,在部分专业和工作上还存在“一人多头”的现象。在对**市六城区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相对于繁多的统计业务和双重的领导部门,县(区)级统计局的人员状况仍然显得相对紧张。

  2、统计工作量情况。在地统计前,区统计局只统计本区属的调查单位,并相应承接市统计局、城调队下达的部分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在地统计特别是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各专业限上调查都进行了调查扩面,并对从未开展的社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劳资统计全面在地并要求扩面调查,统计行政管理也逐步实行区域化管理,因此在统计业务上,出现了统计工作量急剧上升的局面。同时,在地统计以后,区政府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注重通过统计专项调查来了解社情区情。因此,县(区)统计局面临开展优质统计服务所带来的工作量也急剧上升。

  总之,统计工作的覆盖面扩大、统计调查细化、统计服务更深更广,在客观上都促使统计局工作量的增加。

  3、统计职能履行情况。在地统计以后,县(区)统计部门既要应对各专业开展的统计调查、各种统计专项调查,还要以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创新开展各项统计服务工作。在现实的统计实践中,以统计局现有的工作人员应对两方面的统计职能,其大量的工作时间则安排在统计调查、电话催报、报表审核录入和上报上,而开展专题调研和统计分析,开展统计服务的时间却很少。因此,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着疲于基层调查、无暇统计研究与统计服务,在统筹工作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顾此失彼,这与统计工作的职能要求相比,其职能履行存在这不到位的情况。

全市行政执法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年11月份,市政府法制办和市收费管理局组成三个联合检查组,对全市19个县(市、区)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目的是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罚没行为的监督,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次检查采取的方式是:到执法一线实地查看、抽查有关单位罚没卷宗、听取有关单位行政执法情况汇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能够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执法行为规范,程序适当。但也有部分单位执法情况不尽如人意,与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还不高,不学法、不用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违法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一、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法观念淡保一方面服务观念淡保一些执法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处罚”,服务意识不强,执法态度生硬,使得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力利益化。另一方面程序观念淡保有的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在行政执法特别是行政处罚中违反告知制度、申辩制度、听证制度和案件会审制度等法定程序制度,强调自己的管理职权,漠视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往往造成查处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或不当。

  二是执法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法》详细规定了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建立了从立案、调查、作出处罚决定和制作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但从检查的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执法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表明执法身份;应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错误地适用了简易程序;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罚款应告知听证程序的却违法不告知等等。如某县公安局的处罚案卷只有处罚票据和处罚决定书,相关的调查询问笔录、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等没有制作,造成程序违法。

  三是执法文书格式不规范、内容不适当。从所查阅的行政执法案卷来看,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制作的笔录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份谈话笔录应当有问话人的姓名、职务、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等,可有的案卷连起码的问话人、记录人都没有。某县公路站甚至将被询问人所回答的内容“格式化”,使得当事人有口难辩。

  四是行政处罚显失公平。同一个案件,对不同的当事人罚款的数额相差很大。比较突出的是赌博案,同时间、同地点、同性质,多罚与少罚的数额能相差9倍之多,甚至对有的当事人不作任何处理。执法的随意性十分突出。

  五是超越职权乱罚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公安派出所只能对50元以下的罚款有处罚权,50元以上的应由公安局处罚。但某些基层派出所超越法定职权、违法处罚。另外,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告知当事人申辩权利或告知法定救济途径、救济权利错误等问题。

  二、对今后行政执法的建议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执法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确保我市的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优化投资软环境,避免因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就加强和改善我市行政执法工作建议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彻底摒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做到不越权、不滥用、不失职。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行政执法工作,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要集体讨论决定。

政府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区现有残疾人4.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其中有持证残疾人16675人。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思想,区残联在省、市残联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驻村帮扶为契机,着力构建“一户一结对、一户一门路”的扶贫格局,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创业增收,提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助推残疾人精准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其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面上抓基础,织密残疾人脱贫政策服务网

  2014年,**区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为提高残疾人结对帮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区残联上下联动、精准识别,最终将4128名残疾人确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帮扶这一弱势群体,区残联在康复、教育、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了《关于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的实施方案》、《**区残疾人创业扶持办法》、《**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进家庭实施方案》、《关于对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残疾人的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紧盯精准,搞好康复服务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区残联领导班子越来越意识到,因残致贫的残疾人比例极高,康复工作对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和摆脱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为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区残联先后组织资金2000多万元,为各类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3万多件,其中轮椅2000多台,腋拐3100多付,坐便椅1000多台,助听器300多人次,盲杖盲表600多套,盲人语音闪光开水壶1000个,投入资金排在全市首位。不少残疾人反馈,这些辅助器具的配送,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区残联经过实际调查走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致力于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经过前期调研,区残联最终确定为盲人配发语音闪光开水壶,走在了全市前列,并在珊瑚岗村这一扶贫点村做到了全覆盖。

  同时,区残联充分借力省、市残联的优惠政策,对残疾人进行精准康复与帮扶。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群体关注度的提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升高。在全国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背景下,我们充分把握机会,深入基层在全区范围内寻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其进行地面平整及坡化处理、低位灶台等无障碍改造,并安装相应无障碍设备,包括卧室沿墙及床头扶手、卫生间扶手、浴凳等改善残疾人家居卫生条件的其他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省指标只有4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时候,我们投入67万元,完成了对许家桥乡为主的90户贫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

  2、突出重点,推进教育就业

  教育是民生大计,为使更多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子女学业生活有保障、顺利完成学业,区残联积极落实资助政策,并根据省、市残联的相关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关于对残疾人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实施的助学办法》,针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每人每学年资助1400元,高中阶段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人每学年资助1000元。残疾人大学生按标准资助4000至6000元,高中阶段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资助3000元。

  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驻村后,针对近年来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蓬勃发展,但不少农民缺乏技术,粗放经营、效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区残联联系区农教办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传授水稻的培管、土壤的结构与用肥等种植养殖类知识。另一方面,区残联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不少贫困残疾人家庭带去了希望。每年职业技能培训后,区残联邀请市城区企业代表召开残疾人招聘会,每年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残疾人达50%以上。在鼓励创业方面,区残联曾经尝试过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购买社保等方式,后考虑到**区农村面积广大,参与种植和养殖的残疾人较多,则以给予创业扶持资金的方式,根据种植和养殖规模大小,每年对每户残疾人给予4000至30000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目前,珊瑚岗村已有28户54名残疾人受益,人均获得6000元资金。该村的残疾人张开有和妻子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又有养猪的意愿。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区残联为他提供了1万元创业扶持资金购买猪苗,现在他已经成了养殖大户,预计今年可达到6万元左右的收入,即将脱贫。

  3、加大投入,保障政策落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进残疾人工作,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2014年以来,**区残联共计投入1150余万元,其中康复经费500余万元,创业扶持经费150余万元,无障碍设施改造经费250余万元,残疾人助学经费100余万元,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150余万元。对残疾人绝不吝啬,但区残联时刻注意“开源”。除了争取财政资金以外,**区残联广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今年助残日前,区残联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关于助残日期间国家公职人员捐献一天工资的申请》,并最终促成了全区所有公职人员在助残日当天,义务为残疾人事业捐献一天工资。

  2. 点上强责任,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组合拳

  1、队员沉下去,驻村帮扶尽责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全区贫困村脱贫,经区委、区政府安排,区残联作为牵头单位,派驻到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珊瑚岗村,该村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340人,其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一以上。自驻村扶贫开展工作以来,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下组入户,调查了解,深入接触,精准掌握了全村108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精确统计出全村因残致贫的有12户28人。针对这一现状,工作队严格按照“五到户”的要求,分别对85户155人进行了发展生产帮扶,其中帮助劳务输出110人次,技能培训15人,对41户50人进行了教育助学,对45户122人进行了危房改造,对29户58人进行了社会兜底保障,对31户按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等进行了健康扶贫。此外,按“六到村”的要求,全村共疏通沟渠8000米,基木解决10个组的农田灌溉问题。村道硬化5000米,共11个组800多户群众受益。村道除杂8000米,方便了全村老百姓出行。村道各岔路口安装监控十余台,网络入户60余户,网络监控基本无死角,有效保障了全村老百姓的安全。公共服务基本完善,既方便了群众就近办事、就医,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村级资产进行了清理,村级经济收入有望突破4万元。油茶低改已完成200亩,预计5年就有良好的收益。

  村子富起来了,自然能带动贫困户比学赶超、积极作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巧妙借助精准脱贫的东风,充分帮扶残疾人群体,重点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群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尽力

  作为驻村扶贫的牵头单位,**区残联11名二层骨干组成的工作队结对帮扶了该村46户贫困户,每名队员结对3至5户,其中至少结对1户残疾人家庭。组联股股长汤利结对的残疾人林美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对其家庭进行充分了解后,考虑到劳动强度的问题,为她购买了200只鸡苗和鸡饲料,帮助她发展养殖业,同时还推荐她到城里务工,目前,林美英已实现脱贫。

  3、扶贫先扶志,社会帮扶尽心

  为确保贫苦户不愁穿,扶贫工作队多次组织企业为珊瑚岗村贫困户进行爱心捐赠,先后获得价值40万元的服装、老花镜和各式鞋类。

  而为了激发贫困户以自身实际行动脱贫,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建立了爱心扶贫超市,凡是每个月务工5天以上的残疾人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或者务工时间半年且每月劳动所得工资2000元以上的18岁至60岁的正常劳动力,凭工资结算单,可以在超市免费挑选一套衣服或一副老花镜。这一创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户的好评。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区残联虽然在残疾人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以“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为主线,巧借精准脱贫的东风,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征程。

乡镇财政调研报告

  一、我县乡镇财政职能基本状况

  目前,我县各乡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的征管,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

  (一)做好财政收支预算,保障党委政府工作正常运转。编制财政预算,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我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预算方案通过后,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做好涉农补贴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各乡镇财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主要劳动力,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多办、畜牧站、农机站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最后通过“一卡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三)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经过核实后,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财务监督,健全乡村理财机制。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并按月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镇直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制定台帐,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联合镇“双代管”办公室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限定报刊费,禁止招待费,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各乡镇财政人员除积极参加县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参加各镇党委定期组织的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活动,除此之外各乡镇财所人员每周再抽出2-4小时集中或分散学习法规政策或业务知识,以增强财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每个人员的财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二、我县乡镇财政所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乡镇机构改革后财政所到底会不会撤消?如不撤,乡镇财所的工作在哪里?该如何工作?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对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部分财政所存在管理松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等现象。

县委县政府文化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省、州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基层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我县所辖的七乡一镇一场,四十个行政村,经过实地调研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宣传文化管理队伍。在县委宣传部行政编制人员中(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外宣办3人、文明办1人、县文联1人,在职干部,共5人。年龄在25岁至46岁之间,26岁至36岁的占40%,36-46岁的占6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20%,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10%。事业编制人数占10%。业务经费相当短缺,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外宣办、文明办、县文联和宣传部合用二间办公室。

  (二)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玛曲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全局行政编制为8人,事业编制为20人。现有职工29人,年龄在23-47岁之间,其中本科文化程度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人,中专文化程度5人。初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现有办公用户和机房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平房187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楼房290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万元。下属机构包括县有线电视台、调频广播电视转播台和无线电视转播台。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现有办公和业务用房477平方米,无演播室、材料库房,广播电视播出机房和值班室混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存在一定隐患。

  (三)文化、文艺专业人才。

  1、机构设置:县文化体育局内设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财务项目股。下设县文化馆、藏族歌舞团。文化馆内设办公室、民间文化工作室、群众文化工作室、图书室、文博工作室、财务室;歌舞团内设办公室、舞蹈队、声乐队、创作室、民间艺术团、财务室。

  2、编制:文化体育局5人,文化馆16人,歌舞团33人。

  3、人员构成:总人数54人。25岁以下的16人,26至35岁的20人,36至45岁的11人,46岁以上的7人。本科4人,大专13人,高中及中专22人,高中以下15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4人。图书管理人员7人,声乐管理人员5人,作曲1人,编剧1人,舞蹈表演15人。文化体育方面,除了县文化体育局和歌舞团经费基本上能保证其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转外,县文化馆的经费显得十分紧张,好多涉及到文化的搜集、整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二、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教育,注重学习,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三讲”教育、“xxxx”重要思想、两个条列、两个务必、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不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通过中心组学习会、单位支部学习会议、中青年干部培训、专题知识讲座等多种有效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在新闻系统中,重点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了对新闻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培训,注重实践,队伍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近年来,我们以提高队伍操作到位、破解难题的能力为重点,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不断提高广大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工作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进行了培训。近几年来,我县组织新闻理论与实践讲座3期,参培人员100余人次;文化人才培训班2期,参培人员80余人次。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干部和专业人员通过参加业务技能培训、攻读中央或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的大专、本科学历等渠道,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在玛曲县举办了1期玛曲文学创作“雪光”笔会,邀请了全省范围内颇有影响力的50余名作家,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了玛曲在外界的知名度。

制止政府采购商业贿赂工作调研报告

  市政府采购工作,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采购程序,继续加大对采购各方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采购工作的透明度,坚决制止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商业贿赂行为”为重点,认真做好政府采购工作。

  一、市政府采购的现状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采、管机构分设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分别设立采购办、采购中心,配备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做好政府采购工作。采购事项集体研究,公开招标。

  (二)加强了政府采购计划,扩大采购范围,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强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编制工作,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按《目录》要求,对范围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做到应采尽采。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成果;做到程序规范,验收严格,资料完备。完成采购预算3441.43万元,完成采购金额3107.53万元,节约资金333.9万元,节约率9.7%。4月,市将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总工会和市属各乡(镇)政府纳入政府采购。

  开展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主要对各单位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依法实施采购的情况,是否存在规避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代理机构财务开支情况,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等十个方面进行自查和抽查。

  在自查自纠阶段,共收到125个单位的自查自纠报告。通过对自查自纠报表统计,全市政府采购预算总额为3530万元,当年实际执行政府采购总额为3219万元,节约资金为311万元,节约率为10%,分散自行采购的为343万元;政府采购预算总额为1968万元,实际为1856万元,节约资金为112万元,节约率为6%,分散自行采购的为570万元。在重点检查工作阶段,我们选取了市教育局、卫生局、国土局及政府采购中心等28个单位为重点检查对象,重点检查面为23%,各单位对检查出的采购无计划、随意性采购、规避政府采购等问题都能严肃对待,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解决,确保了此次专项检查工作不走过场,切实收到实效。

  (三)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完善了内部制约制度,管采分离管理体制得到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后,财政部门就采购预算、招标投标、评审专家、供应商投诉、节能环保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划清了政府采购办与政府采购中心工作职责。政府采购办主要对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集中采购限额标准、政府采购信息、评审专家、合同供应商资质备案、政府采购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负责受理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投诉事项和行政复议、处理政府采购行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主要是接受采购人委托,独立组织实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的采购;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布采购信息和采购结果;组织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评标活动;根据采购人委托的权限组织签订或代理签订采购合同并督促合同履行;做好政府采购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集中采购机构内部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四)政府采购行为和程序得到规范。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中,对选择招标适用方法、供应商自由参加投标活动、招投标人员之间利害关系回避、采购名、优、特、环保产品及招投标过程监督等方面,都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对我市采购数量较大且较分散的商品,如办公自动化用品,由于产品标准统一,大部分采用最低评标价法,即以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为中标供应商;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对货物项目的价格权值,一般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强化了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意识,不断提高采购监管、操作的质量和水平。政府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领域。我们要在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抓好制度建设,规范采购程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按照《政府采购》和《行政许可证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采购中心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建设和日常管理使用工作;维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对供应商的质疑和投诉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及时答复和处理。为政府采购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全、意识不强

  许多采购单位未按预算管理要求将政府采购项目全部编入部门预算,年度执行中追加政府采购预算的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漏编采购预算、超采购预算或无预算采购的问题,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实际操作计划性较差。一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采购计划代替政府采购预算,什么时候需就要什么采购,年初预算时采购项目没在列入预算,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和实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全。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不顺,“管采分离”停留在表面。《政府采购办法》第十三条、第六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管理职责”、“采购代理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政府集中采购中心和采购办同设在财政部门,作为财政内设机构的相关科室,同归一个上级领导,不利于监督。

  (三)采购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由于政府采购所涉及范围广,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繁杂,客观上需要配备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实践中采购中心的人员由于职业局限,没有能力对这些非常专业的要求做出判断,即便实行了政府采购专家咨询制度,也由于多方面的限制,采购中心难以全面聘请到所有专业的专家,而且即便是聘请到专家也无法全程参与采购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对采购行为做出及时、具体的指导。

  (四)供应商选择面窄。目前政府采购机关确定的定点供应商太少,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无法实现通过竞争机制节约政府采购资金的目的。而且各供应商的实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有效的竞争。在一些采购频率比较高的项目(如电脑、汽车、办公家具等),参与竞标时经常出现一些“老面孔”,极易形成“供应垄断”和“日久生情”。表现在:1、由于个别供应商在同类项目中“屡屡中标”,从而影响了其他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2、容易使参加竞标的供应商暗中联合,抬高价格。3、一些相互熟悉的本地竞标商,为了转移市场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4、外地供应商因费用总是不愿进入。

  (五)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缓慢。在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公开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方面,对采取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集中采购组织形式应实施电子化操作,实现网上公告、网上下载文件、网上投标等功能,方便了采购单位和供应商。

  (六)大量工程项目未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规定,除政府采购建设工程项目执行招标投标法外,其他采购项目应当实行政府采购。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以外项目并没有实行政府采购的现象。

  (七)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较困难。机构的不合理设置,加之在制定采购政策时,制定者和实施者均为同一主管部门,而政府监察部门仅对采购的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无法对政府采购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一是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把政府采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关注,专题研究。二是政府采购加强采购预算的规范管理。三是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切实解决、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有效排除干扰和阻力,切实为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一是完善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二是要提高政府采购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三是运用网络技术,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一是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强化资金控制。二是完善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预防采购风险。三是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四是完善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五是建立规范的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六是建立采购质量反馈信息制度,提高采购服务质量,便于对采购结果进行考核。七是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拓宽采购范围与规范运行相结合。一是将政府投入的基本建设和公共工程类项目纳入政府采购领域;二是政府采购项目向小额商品延伸,对招标限额以下的小额采购项目如办公用品等实行采购卡制度,采购单位持卡在招标确定的商场采购所需商品,获得资金的规模效益。

  (五)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支政府采购专业化队伍。政府采购部门应通过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政府采购人员不仅懂得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掌握有关招投标、合同、采购管理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结合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包括供应商、咨询评审专家、商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库,发布信息公告,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的信息网络建设,以实现采购管理各环节通畅、运行功能完善、操作交易公开统一、全过程监控和网络安全可靠为目标,集采购单位、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和管理监督部门电子系统为一体,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管理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操作,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七)坚持惩防并举,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明晰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职能,不断完善“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独立运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管理、采购、支付相互分离、相互监督。实行采购代理制度或将采管分设在两个管理单位,实现“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建立事前预算约束、事中动态监控和事后监督处罚的监督体系,采购前在媒体公布采购项目,采购后要公布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政府采购的管理力度,严把重复购置关。建立政府采购情况报告制度,接受人大的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纪检、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责,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对代理机构、供应商和评审专家不良行为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制定政府采购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处罚办法,加大对采购当事人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政府采购供应商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政府采购市场禁入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违法违规采购行为的处理力度,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随着政府采购工作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自觉性逐步增强,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性日益高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不仅强化了财政支出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有效遏制了过去单位采购中的不规范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的发生,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辅警辞职报告

述职报告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