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那些事儿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贾后专权历史故事

  八王乱西晋统一全国后的十年中,社会生产一度获得发展,历史上称作“太康之治”。但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白痴太子司马衷继位,这就是晋惠帝。他即位后第二年就爆发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八王之乱”。

  晋朝政权刚建立时,晋武帝研究魏朝怎么会灭亡,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王,皇族子弟没有权力,皇帝也就孤立无援了。所以,他就大封皇族,一共封了五十七个同姓王,并让他们都掌握军队,有的还兼管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事。比如晋武帝晚年,派楚王司马玮管辖荆州、汝南王司马亮管辖许昌,这些诸侯实际上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由此而埋下了动乱的祸根。

  公元290年4月,晋武帝弥留之际,下诏由汝南王司马亮与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不料杨氏父女采取阴谋手段,伪造遗诏,排挤了司马亮。在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后,杨骏以太后之父及太傅的身份辅政,玩起了操纵政权的把戏。

  晋惠帝是个白痴,根本不可能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对自己的处境也无所谓。但皇后贾南风(功臣贾充的女儿)却凶狠而又会玩弄权术。她不愿让杨骏独揽朝廷大权,就和楚王司马玮合谋除掉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京,宣称接到晋惠帝的密诏,讨伐谋反的杨骏。司马玮迅速包围了杨骏的住宅,杀了杨骏后,又杀了他的几千个党羽。皇后贾南风又把太后杨艳废为庶人,也就是普通百姓,强迫她绝食而死。

  随后,汝南王司马亮进京,与元老卫瓘(guàn)一起辅政,司马玮则掌握着中央禁军的指挥权。司马亮想独揽大权,司马玮想干涉朝政,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贾后也嫌司马亮碍手碍脚的,就叫晋惠帝下诏给司马玮,要他把司马亮和卫瓘等人都杀了。司马玮接到密诏,马上照办了。

  贾后怕司马玮杀了政敌后,权力会过于集中。当天晚上,就宣布楚王司马玮伪造皇帝诏书,擅自杀害朝廷重臣,把他定了死罪。司马玮连喊冤枉,但已经来不及了。

  从这以后,名义上是晋惠帝做皇帝,实际上权力都掌握在贾后手中。她在朝中委派亲信党羽掌管机要,专断朝政八年多,干了许多坏事,真是臭名远扬。

  贾后有个心病:太子司马遹(yù)不是自己所生,他长大后自己的地位还保得住吗?贾后的党羽也时常在她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说将来太子当了皇帝,就会要贾后的好看,要她早下决心除掉太子。

  贾后设计宣布太子谋反,把他废为庶民。朝中大臣对她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满,背后议论纷纷。赵王司马伦散播谣言,说大臣们准备扶植太子复位。贾后信以为真,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派人毒死了太子。

  司马伦手中掌握着禁军的大权,利用大臣们对太子的同情之心,借口要为太子报仇,起兵闯入宫中,把贾后抓了起来。

  贾后大惊失色,连哭带骂:“你们想干什么?要造反吗!”她指望晋惠帝会来救她。

  司马伦没有给贾后机会,把她和她的党羽都杀了,夺取了朝中大权,当上了丞相。

  第二年,野心勃勃的司马伦称晋惠帝为“太上皇”,还把他软禁起来,自己当起了皇帝。

  赵王司马伦篡位的消息一传出,各地诸侯王都坚决反对,他们也想来过过做皇帝的瘾。

  齐王司马冏(jiǒng)首先起兵讨伐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跟着响应。三王联合起来,与赵王的军队在京城洛阳郊外打了两个多月,死了将近十万人。赵王节节败退,部下又在城中倒戈,迎晋惠帝复位。

  不久,赵王司马伦被赐死,齐王司马冏入京辅政。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没有得到多大好处,对齐王心怀不满,联合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yì),一起向他发难。齐王司马冏兵败被杀,朝政由长沙王司马乂执掌。

  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的野心还是没有得逞,就借口长沙王“论功不平”,又联合讨伐长沙王,把他逼得走投无路。这时,东海王司马越乘机率兵把长沙王抓了起来,交给河间王的大将张方。

汉朝那些事儿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

  ·西汉皇帝列表西汉历代皇帝简历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g3V.\7t8E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吕后(吕雉)(公元前241--前180年)。高祖皇后,高祖死后执政,前后共16年。病死,终年62岁,葬于高祖长陵的西园(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注吕后并未称帝,因其长期执政,所以将她列上。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

  哀帝(刘欣)(公元前26--前1年)。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5年)。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刘婴)(公元5--25年)。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西汉完》汉语

  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终年68岁,葬处不明。

  刘衍死后谥号为平帝。

  孺子刘婴(6-8)

  孺子婴居摄元年(6)——初始元年(8

  西汉十二帝,有一帝到底指谁?历来说法不一。

  高后吕雉说。她临朝称制,《史记》有《高后本纪》,《汉书》有《高后纪》,都按皇帝待遇,但有名无实,是“后”不是“帝”,因而不算一帝。

  更始帝刘玄说。可是中间隔着“新莽”时期,西汉早已灭亡,而且并未建立起统一全国的政权,因而也不能算西汉一帝。

  刘婴说。初立时只是两岁的孩子,在位3年,始终没有正式即位,从没戴过皇帝的冠冕,但毕竟在位三年,西汉王朝是在他手上灭亡的,所以刘婴为西汉的末代皇帝。

  刘婴,生于元始五年(5),属牛,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平帝被毒死后,年仅两岁的刘婴继位为太子,史称“孺子婴”。由王莽摄政,改年号为居摄。9年,王莽称帝,改国号新。西汉共历214年,至此灭亡。

汉武帝的求仙之梦历史故事

  较之燕昭王、齐威王、秦始皇等古代帝王,汉武帝更热衷于敬神、求仙,赖有《史记·封禅书》,我们对汉代的求仙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

  战国时代,已形成方士集团,但他们曾遭到秦始皇的打压,元气大伤。到汉武帝时,由于皇帝的笃信与倡导,求仙之风又兴盛起来,规模、声势远超过前代,方士势力则复起,亦远非秦代可比。

  武帝虽然好儒,也受黄老思想熏陶。而黄老尚自然、清净无为的一面似乎对他毫无影响,他独钟情于黄老神奇的一面。他17岁登基,“尤敬鬼神之祀”。第一个对汉武帝产生影响的方士是李少君。武帝有一旧铜器,考问少君。少君回答:这是齐桓公时代的铜器。后来武帝经案验,果桓公时代之遗物,于是他“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识认出一旧铜器的时代,这有一定的学识经验即可办到,由此推断少君有相当学识,才符合逻辑,但武帝等人却由此判断少君是神仙,是活了“几百年”的人,却有点不可思议。初试小技得逞后,李少君诱使年轻的汉武帝海上求仙,于是汉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从事于用“丹砂药剂化为黄金”。汉武帝此举的后果是:“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李少君后来生病死了,武帝“以为化去不死也”。

  李少君死后两年,武帝开始对方士少翁、栾大等着迷。少翁因造假被武帝所杀且不说。武帝见了栾大“大悦”,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杀少翁已经非常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栾大相貌堂堂,又“敢为大言”:

  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少翁),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

  为了安抚栾大,武帝掩饰自己杀少翁的事实说:他是吃马肝中毒死的。此刻的栾大,已经将武帝的心理与智力揣摩透了,于是欲擒故纵地对武帝说:

  臣师非有求于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今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耶否耶,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

  贵其使者,这个使者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栾大本人,别人何由认识他的“老师”呢!武帝当即拜栾为五利将军,一月后,又让栾大佩四颗金印: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又封栾大为侯,赐甲第,童仆千人,还有车马帐帏器物等。武帝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栾大,这个公主下嫁栾大,光黄金就带去万斤。武帝还亲临栾大府第,他派出慰问、送礼物的使者,络绎不绝。

  当时的栾大贵震天下,看得人人眼馋,惹得燕齐一带的人,都说自己有禁方,能神仙了。那一年,汉武帝44岁,他一心期待着栾大给他招来神仙。然而栾大招不来神仙,在长安无法久居,就治装东行,说是入海找其师傅去了。

  栾大东去后不久,另一个方士公孙卿又出现在武帝宫里。那一年汾阴掘出古鼎一只,公孙卿讲了一则黄帝成仙登天的故事: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虽然吃了少翁、栾大的亏,汉武帝对公孙卿所言仍深信不疑,他说:“我如能像黄帝那样成仙,我视离开妻儿如脱鞋耳。”于是他拜公孙卿为郎,让他去太室山为自己候神。同时,开始有关封禅的准备工作。他后来之去泰山行封禅大典,根本的目的在于求仙。

  汉代的方士中,公孙卿大约是对汉武帝急切求仙的心理揣摸得最透彻的。这年冬天,他声称在河南的糇氏城上发现了仙人的踪迹,武帝兴冲冲地赶到那里欲一见“仙人迹”,却是一场空欢喜,失望之余,恨恨地欲问罪公孙卿,谁知公孙卿不慌不忙地回答:“仙人对人主没什么求的,是人主有求于他。若非宽以时日,仙人不会来。”武帝竟心悦诚服,于是下命郡国修路,各名山修造宫观,以求神仙降临。为了候仙,举国行动起来,这种折腾,在公孙卿的蛊惑下,如火如荼,势不可当了。

  武帝46岁那年冬天,先是到桥山黄帝冢祭祀黄帝。第二年的3月,他礼登太室山,据说从官在山下听到有叫“万岁”的。下山后,武帝即直奔东海,今山东一带的百姓似乎都如痴如狂,“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尽管“无验者”,武帝还是不断增加船只,命令自称见到过海上神山的几千人,出海去求所谓的蓬莱仙人。公孙卿则拿着皇帝的符节,带领大批随从,在一些名山候仙,他走到东莱的时候,又声称“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武帝又兴冲冲地赶到东莱,亲自观看那巨大的足迹。不知是巧合还是迎合,他手下的大臣们也说:他们见到一老人牵着一条狗,说了声“吾欲见巨公”就不见了人影。武帝断定此人即是仙人,就在那里住下,同时让方士们乘皇家传车四处去找这个“仙人”。这次派出去的人数也在千人以上。

汉朝时期的成语故事

  断袖之癖

  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据说,一天哀帝早晨醒来,见董贤还睡着,哀帝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可是衣袖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不能取出。但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情急之下,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宠爱男色,称作"断袖癖"。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后人将同性恋雅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典故:"夜郎自大"属汉语圈认知率最高的一类成语。汉语工具书都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西南曾经有一个夜郎国。夜郎是我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典故来源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其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幼年的胶东王刘彘(即汉武帝刘彻,汉武故事称其幼名彘),另一个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阿娇。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娇"就是指陈氏,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后因骄横、无子与巫蛊被废黜。

  "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并没有出现在汉至魏晋的典籍之中。在这段时间内"金屋藏娇"还未结构为固定的成语。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文学作品中只见"金屋贮娇"。

  值得注意的是,刘彻幼名彘的说法和陈皇后小名阿娇的说法皆来自小说《汉武故事》,因为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甚广,所以被很多人当成真实的历史。

  陈氏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公主刘嫖,陈氏正史并未留名,《汉武故事》称其小名为阿娇,此名可能是化陈蹻(陈午和馆陶公主的第二个儿子)之名而来,因"金屋藏娇"的典故流传太广,后世习惯以"陈阿娇"称呼陈后。

  汗马功劳

  《韩非子·五蠹》就有“汗马之劳”的说法。《战国策·魏策》也有:“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

  《史记·晋世家》叙述春秋时晋文公的一段故事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所以又称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后来回国做了国君,而且称霸一时。当他回国之初,即位为晋文公时,对于随从他流亡的人员,一一论功行赏。有个小臣名叫介之推,没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劳,也不求赏赐,躲到深山里隐居起来了。另一个小臣名叫壶叙,见三次行赏都没有他的份儿,便对晋文公说:“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即把行赏的标准向他说明:“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箭矢炮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1]

  《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也有一段有关“汗马之劳”的故事。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同声回答:“知道。”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回答:“知道。”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

  “汗马之劳”,现在一般都说作“汗马功劳”,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劳,已不限于军事方面。

  “发踪指示”,也成为一句成语,比喻指挥冲击。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近段时间心情颇感浮躁,闲来无事,想起好久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了,也是为了平息那种浮躁的心情,便到厂图书馆借阅了《汉朝那些事儿》

  拜读完《汉朝那些事儿》后,其新颖的写作手法的确令我耳目一新,关于楚汉争霸的历史故事我也看了多个版本,但飘雪楼主以人性论史,以幽默风趣的手法调侃那段血雨腥风的时代,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认为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因为它给我的感觉,仿佛是从一群老人堆里突然走出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青春而又激情;它也不像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文学,就是那种玄乎其玄而又失去了深度的东西,而是通过对一个传奇时代的描述,来探讨人性的根本,来影射成功的法则。

  在《汉朝那些事儿》里,楚汉争霸被诙谐的解读成是两个大集团的竞争,即项氏集团和刘氏集团。在其残酷的竞争过程中其争夺的资源并非城池,而是人才,由于拥有并合理利用了人才的优势,刘氏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氏集团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其人才的力量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并严重流失,最可悲的是,项羽极度虚荣的权威心理,断送了一代谋士范增的老命,同时,也断送了项氏集团的江山社稷。对于人才的重要性,21世纪的人们最清楚,因为“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人才孰重要,人力其可悲。项羽的残暴不是其对人才的蔑视,而是其对人力的践踏,如果说坑杀二十万已归降的秦朝士兵,是西楚霸王最大的败笔之一,那么,把人才当人力,把人力当人才就是其败笔之二。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韩信在最后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代名将的韩信,项羽却只看重了他强壮高大的身材,要他在楚营担任警卫之责,而狱卒出身的曹咎,目光短浅却因曾有恩于项羽被封为成臬城的主将,最后被张良骂了几句,就跳出来送命又送城。

  说英雄,谁是英雄?烟消云散尘归尘,土归土;是人才,还是人力?纵是千里马,还需伯乐在线。读《汉朝那些事儿》,品千古风流人物,我浮躁的心情随秋风中的落叶,片片归于宁静,读书真好,纷杂世界里,多读几本书,独善其身不亦乐乎。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有一种书,读起来盎然生趣。

  有一段历史,追溯起来,充满了迷人的悬思。

  用一种充满了智取的叙述,追溯那令人神往的古远悬奇,此刻,这一切就在我的手中,我的心中!

  汉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主要写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小时候顽劣至极,后来,秦末大乱,刘邦斩白蛇起义,经六年之久,刘邦终于打败了秦朝与其他起义军,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一段历史是如此的怪诞而有趣,作者飘雪楼主所运用的笔法又是如此的令人遐思神往。

  正如诗人说: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历史就是这样,在历史上你是如何也找不到天子的。我们能够找到的,正如飘雪楼主告诉我们的,老刘家三小子的来历,有点儿不是那么明白。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个项羽,就是刘邦最大的敌手,而暴秦反而没给刘邦添什么麻烦,暴秦非常乖的,听说天下人要干最应该干的事儿——推翻它,暴秦自己立即趴下了,这说明暴秦也在干他最应该干的事儿,也是在起义······

  读这本书,让我知道,在当时,不仅是刘邦想干他最应该干的事情,项羽也在这样干,而第一个撸起袖子抢先干起来的却是陈胜,为何这么多人都在忙活,最后却是刘邦赢得了这场比赛,只能从他那过人的智慧与性格上寻找答案。

  解读这些英雄的崛起与衰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还有更多的处世智慧。

  打开这本书!

  好玩的智慧,有趣的哲思,人性的思索,看似眼熟却全然不同的全新解读,都在这里。

  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作家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其实,在讲述中国历史的众多史料中这本书以它独特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大明王朝的前世今生。

  公元1328年,在今天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男孩出生了,取名朱重八,他自幼家境贫寒,靠给地主放牛,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瘟疫。孤苦无依,走投无路时到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可祸不单行,寺庙也闹饥荒。此时的朱元璋只好背起行囊四处乞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乞丐,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换成一般人可能就破罐破摔了此一生,但朱元璋却从要饭中坚强下来,学到了很多东西。

  正如明代作者杨慎所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此时的元王朝可谓是大势已去,成吉思汗打下的万世江山随时都有分崩离析的危险,随着红巾军的起义,统治中国百余年的大元王朝一去不复返。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天时地利的历史时刻。前思后量的朱元璋终于走出了他的皇觉寺,毅然从军。从一个士兵到建立明朝,可以说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其中的坚辛我们可想而知,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更加理解苦难对于蠢材,是一堵墙。是万丈深渊,但对于有能力的人,却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也更加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哲学道理。我们生活的年代,相较于以前任何年代都无比优越。可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增强本领的大好年华,更应该要有这种吃苦耐劳,狭路相逢勇者胜,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勇气。成功就像战场一样是需要冲锋,需要拼搏。只有牢牢把握机会,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关汉朝的故事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先生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先生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先生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先生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先生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先生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先生。

  苏武先生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先生,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先生投降。

  苏武先生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先生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先生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先生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先生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先生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先生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先生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先生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先生,苏武先生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先生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先生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先生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先生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先生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先生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先生,匈奴谎说苏武先生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先生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先生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先生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先生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先生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先生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先生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汉朝介绍

  大汉王朝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大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西汉先后经历了汉太祖的休养生息、汉太宗的文景之治、汉世宗的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等多次繁荣昌盛,中国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前汉共传十四帝(其中正式的、为史书所公认的有十一位皇帝),前后经历210年。

  公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之后,孝明皇帝、孝章皇帝执政期间称为“明章之治”。

  汉章帝十七年,章帝驾崩,大汉王朝由盛转衰。184年爆发黄巾起义,220年为魏王曹丕替代。

汉朝那些事儿 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汉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写的是楚汉相争。

  白话正史这个东西还是蛮吸引人的,比那些文言文好看多了,看完之后,我就对里面的两个超级无敌重量级的人物发生了兴趣,因为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年而不断,必有其代表之处。

  首先,当然是写一下我喜欢的,那就是项羽,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少年见秦皇便发出豪言:“彼可取而代也!”由此可见此人胸中豪气万丈,并且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霸气护体啊,所以此后作战是战必克攻必取,所到之处无人能敌,以三万精兵横扫刘邦的三十万大军,打得刘邦逃命的时候嫌马车不够快而把同乘一辆马车的儿子和女儿都推下了车。项羽从他带兵开始到自刎结束,从没打过败仗,其一生辉煌至此,不辱霸王之名,但我却纳闷既然项羽打仗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项羽兵法》这玩意儿留给我们呢(估计是被刘邦烧了)

  以我那笨拙的文笔,当然描绘不出项羽那英豪之气,我只是想谈一下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人的感受。

  我觉得项羽是我们人间真情的代表,友情,亲情,爱情,兄弟情,每一样他都做到了极致。

  项伯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正是这个人改变了楚汉相争的结局,每次战斗都不见他的身影,但是到了吃里扒外这种事情,他绝对会现身。鸿门宴;还有当项羽要杀死刘邦老爸来要挟刘邦时,他又出面帮了刘邦,救了刘邦老爹一命;鸿沟议和时,项伯当谈判使者,结果签了和约之后,刘邦一得到归还的老爹和老婆,立刻就撕毁合约,跟项羽兵戎相见,项伯真是功不可没啊!为什么这么多事情项羽都听他的呢?因为他是项羽的叔叔!从小就看着项羽长大的叔叔!当项梁死后,项羽就唯项伯是亲,很多事情都让着他,可以直接说是孝顺了,就连军机要务也不例外,可想而知项羽对亲情是多么的看重!更可恶的是项伯最后还受了刘邦的封侯,赐姓“刘”,我彻底无语了,世间还有这么吃里扒外的叔叔。

  虞姬了解项羽,垓下之围时,虞姬知道只要有她在,项羽就不能全心全意突围,于是她拔剑自刎,“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的红颜知己啊!

  其实项羽本性就像个小孩子那么纯真,他的血腥狂暴也是一种天性,一种万物的天性,他只是对世人毫无保留的表现他自己,最纯真的自己。项羽就是人间真性情的代表,或许,就在公元前两百多年的时候,我们的上天就用项羽和刘邦来进行了一次赌博,这次赌博的结果将持续影响中华民族,直到今天,或者到世界末日。

  再说一下刘邦,这个人可以用一句话,六个字来高度概括总结:“人至贱,则无敌!”

  刘邦从出生到不惑,再到嗝屁,整个就是一个流氓,自私无赖这是他性格最突出的那点。他心里从来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什么时候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所以他吃败仗逃起来比谁都快,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命一定要留着,第一次被项羽打到扔儿女,第二次被项羽打到扔了全军,第三次看着项羽要杀老父也不惟所动。每次攻下城池,必先找美女。至于他封官封得那么大方,我认为他是在想,要是我一个人把官都做完了,那谁帮我整治内务,行军打仗啊,我还不如把工作都让他们做,我自己寻欢作乐去岂不更好。反正他们都是穷苦出家,而且很多都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刘邦早把他们看透,知道怎么控制他们。

  结果,楚汉相争,真性情死了,无赖却赢得了天下,这个天下叫汉朝,汉族也就由此产生。

  现在我们的大中国,90%的人口都是汉族,也就是流氓皇帝的遗种,他的流氓血液当然也遗传到了世世代代的汉族身上,从此我们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流氓辈出的时代。

  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如鲁迅说的吃人的社会,世间没有了真情,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城管,奶奶杀手,小悦悦,李刚,矿难,黑社会,传销……社会道德何在,真情何在

  向真性情,真汉子项羽致敬!我们怀念你!

汉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这个世界很神奇,地球几亿年的存在,从猴到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考古学家从地底下开始探寻,借个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给了我们一种知识——它叫做历史。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明朝那些事儿》,那有几个人知道《汉朝那些事儿》呢

  可千万别一听到史书就晕头转向,并不是所有史书都枯燥乏味,用标标准准的文言文给你讲述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相反,这本书能把人逗乐儿,是不是很神奇呢?翻开序章,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本书用一种充满奇趣,幽默的语言叙述每一件小事,然后慢慢地转向大事件,语言生动有趣,不空洞而且让人在笑声中对这段本严肃难懂的历史充满好奇和无限的兴趣。也正是因为它活泼轻松的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一爱一不释手,总忍不住一章一章的往下看,看的越深入,我对汉朝的这段历史就越喜爱。

  随着对历史的了解,我对历史人物渐渐就有新的看法了,不管是慧眼识英的萧何,雄鹰突起的章邯,还是糊涂一时的李斯,不管是正直的官员,还是一奸一诈的小人,都跟着飘雪楼主的文字一幕幕的上演。

  秦始皇走了以后,正义的拥苏派,黑暗的拥胡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面是大将军蒙恬和厚道仁义的扶苏,一面是臭名远扬的赵高和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双方可谓实力相当,那这就看丞相李斯的了。于是赵高对李斯说:“你若不归我们,他日扶苏做了太子,蒙恬当了丞相,你就等着掉脑袋吧。”李斯怕了,于是胡亥坐上了秦二世的位置,扶苏的过于谦让,导致自己死在了边境营帐。

  如果说看完史书想让我把这段历史说出了是不可能的事,可我却做到了,我要感谢这本书用轻快的语言向我娓娓道来这段历史,让我对它如此了解,是的,没有秦二世或许秦朝还不会这么快灭亡,也不会有汉朝的那么多事儿,刘邦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也不会如此惊心动魄。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因为它毕竟也是史书,所以我不会评价这段历史的好坏,我只知道,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事,帮助我了解了许多人物的一性一格,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不再惧怕它,而是身临其境细心地研读它,就会有新的感觉。

  想要更好的了解历史,《汉朝那些事儿》是不可或缺的吧,你也去看看会有许多收获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绿色环保标语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