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的作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以文明礼仪为题的作文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关于礼仪的作文

中国喝茶礼仪

  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料,亦为外宾所乐于接受。在办公室、家里接待来访者,茶水是必备的,专门举行茶会招待来宾也是谈判活动中采用的。

  为客人沏茶之前,要首先洗手,并洗净茶杯或茶碗,要特别注意茶杯或茶碗有无破损或裂纹,残破的茶杯、茶碗是不能用来待客的。还要注意茶杯、茶碗里有无茶锈,有的话,一定要清洗掉。茶具以陶瓷制品为佳。

  沏茶前,可事先征求客人意见,是喜欢红茶、绿茶还是花茶。就外宾的习惯,一般美国人爱喝袋泡茶,欧洲人爱喝红茶,日本人爱喝乌龙茶。

  茶水不要沏得太浓或太淡,每一杯茶斟得八成满就可以了。正规的饮茶,讲究把茶杯放在茶托上,一同敬给客人,杯把要放在左边。若是饮用红茶,可准备好方糖,请客人自取。喝茶时,不允许用茶匙舀着喝,而应直接端起茶杯、茶碗喝。上茶时可由主人向客人献茶,或由招待人员给客人上茶。主人向客人献茶时,应起立,并用双手把茶杯递给客人,然后说一声“请” 。客人亦应起立,以双手接过茶杯,道以“谢谢” 。不要坐着不动,任主人为自己张罗。添水时亦应如此。

  由招待人员上茶时,要先给客人上茶,而后再给己方人上茶。若客人较多,应先给主宾上茶。上茶的具体步骤是,先把茶盘放在茶几上,从客人右侧递过茶杯,右手拿着茶托,左手轻附在茶托旁边。若茶盘无处可放,应用左手拿着茶盘,用右手递茶。注意不要把手指搭在茶杯边上,也不要让茶杯撞在客人手上,或洒了客人一身。如果妨碍了客人的工作或交谈,招待人员要说一声“对不起” ,客人则应对招待人员的服务表示感谢。

  如果用茶水和点心一同招待客人,应先上点心。点心应给每人上一小盘,或几个人上一大盘。点心盘应用右手从客人的右侧送上,待其用毕,即可从右侧撤下。

  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喝茶时只宜小口仔细品尝,切忌大口吞咽,发出声响。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不可用手从杯中捞出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

  举行茶会招待宾客,通常在下午4 时左右开始,设在客厅之内。准备好座椅和茶几就行了,不必安排座次。茶会上除饮茶外,可以上一些点心或风味小吃。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其饮茶。

  尽管不少国家有饮茶的习惯,但饮茶的讲究却是千姿百态的。比如日本人崇尚茶道,作为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以茶道招待客人,重在渲染一种气氛,至于茶则每人小小的一碗,或全体参加者轮流用一碗饮茶,不能喝了一碗又一碗,这和我国的饮茶礼节有所不同。

礼仪的学生优秀作文

  众所周知,中华名族是数千年的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展示给世界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可是现如今的社会状况已经无法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大谈礼仪并且以此为荣了。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车水马龙的社会丢失了我们最本质的东西——礼。

  说起礼的渊源其实最初是由周公创立,此后便是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儒家就是在这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孔子提出将“礼”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以消除当时物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在此之后,儒学虽然也曾受到严峻挑战,但也一直无法撼动它的独尊地位。于是“礼“这一思想便在我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我国人。

  可是现实却令人悲哀,祖先们所心心念念让后世子孙传承发展的礼仪规范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了,年轻人逐渐对那一套的繁文缛节不屑一顾,还振振有词的扬言道故事那一套已经过时了,早晚会被历史的场合所淹没。何其可笑!在西方国家渐渐被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并崇尚我国礼节的时候,我们国人却背道而驰,将中华名族的传统礼节抛之难后,口口声声要向前看,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理所当然”地遗弃了“礼”这份伟大精神。

  于是在这份“理所当然”的潜移默化下,社会上各种不文明不礼貌的礼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各种夸大放肆的行径充斥着我们的视线。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部分人都忽视了礼的重要性,随心所欲。其实礼是人由内而外的一种平的的表现,他人对于对于自己的评价以及看法都取决于这一“礼”字。从周公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到渐渐发展为“三纲五常”再到如今数千年的发展,礼已经不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其实它更代表中华名族的伟大精神,是将我国文化传入世界的最好介质。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礼”五一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礼的人们组成的是一个无礼的民族。相反地,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崇尚礼仪的名族展示给世界的是一个进步的名族。我坚信,中华名族会是那样一个民族。

西餐上的礼仪

  主菜(牛排)

  正确方法是:左手持叉,右手持刀,把牛排切成小块,以一口能吃一块为准叉起。

  肉块放进嘴里,嘴嚼时要闭上嘴唇。吃牛排时,切忌用叉子叉起整块牛排咬嚼。动手也是要不得的习惯。切肉时,不要两手并摆,这样既不得力,又难看,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这样不但失礼,而且不利消化。如要中途离座一会儿,可把刀叉靠在碟子两旁,即是说你还要继续吃,不然,侍应会把你餐碟收去。

  喝汤

  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吃鱼、肉

  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面包

  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喝咖啡

  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

  吃水果

  吃水果,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份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如苹果和梨:切成四块,逐块去皮。剜去果心,然后用刀叉取食。 橙子:先用刀除去外皮,接着用刀和叉将橙瓤从内皮上剥下,然后再用叉取食。香蕉:如果是整只香蕉送上来,可以用刀、叉切开吃。不要拿着一只剥开而又连着皮的香焦一口一口地啃。

日常交往中的礼貌修养礼仪

  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都要讲究礼貌,注重礼仪。礼貌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她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礼仪就如同一片阳光、一束鲜花,一串笑声,悄然地给生活带来温馨,给工作带来成功。礼貌礼仪不像法律那么威严,也不像道德那么肃然。平时也许你并没有感到她的存在,而当你冒犯了她时,尴尬、失意、孤独就会接踵而至,这时你定会感受到她的重要。如果你工作中一帆风顺,与人交往时左右逢源,生活中处处受人尊重,这其中,礼貌礼仪一定助了你一臂之力。礼貌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学来的,而是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磨炼逐渐形成的;礼貌礼仪不是刻意的模仿,她就出现在你日常交往的不经意之中。如果你想在日常交往中成为受人欢迎的人,那么就应当注意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礼貌准则。

  一、遵守公德

  公德,是指社会公民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内容极其广泛,包括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尊老爱幼,救死扶伤,

  见义勇为等。遵守公德是文明公民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一种礼貌修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模范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有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违反交通秩序、随地吐痰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就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破坏了社会风气,理应受到谴责。不遵守公德就是不尊重他人,同样也是不尊重自己,就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二、尊重他人

  礼貌礼仪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没有对他人的尊重,礼貌礼仪也就无从谈起。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那种以貌取人、以权取人、嫌贫爱富的人自己就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在与人交往时自以为是、居高临下或阿谀奉承也是令人生厌的。尊重他人,应当体现在与人交往时,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还应当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和帮助,下级对上级的敬重和支持,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他人,也应当体现在尊重他人的爱好和习惯,不取笑和侮辱他人,不把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强加于人,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他人。尊重他人更应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老人、照顾老人、爱护儿童,以及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上。

  三、遵时、守信

  遵守时间,恪守信用,是现代人际交往中最一般而又最重要的礼貌修养。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社会交往中,不违时、不失约是极其重要的礼貌行为。浪费别人的时间是对别人极大的不尊重。约定的聚会或社交活动,应当准时或稍稍提前到达。如果确实不能如约到达,应提前通知主人,以便让他另作安排。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认真去做,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应尽力做好。

  如果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千万不要因为要面子或争强好胜而勉强答应别人的请求。若是答应了别人又办不到比不接受别人的请求更没有面子,而且是非常失礼的。在社会交往中,言而无信的人最终会失去大家的信任。

  四、真诚、友善

  待人接物应当做到真诚友善。真诚就是对人要诚心诚意,坦荡磊落,不虚情假意、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别人有困难,要挺身而出,真心相助,不图回报。友善,就是待人要善良友好,不存恶意,不算计别人,更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欺骗别人,伤害别人。有的人为了讨好别人,花言巧语、虚情假意,虽然有时也能讨得别人的一时喜欢,但最终还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有的人以貌取人,以地位取人,趋炎附势,这种人迟早会被人们所唾弃。待人真诚友善,才真正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五、理解、宽容

  理解是人际沟通的桥梁。理解别人表现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善解人意,体谅对方。在与人交往时,要善于观察别人的心理变化,主动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对方还没想到的事你事先为他想到了,并且帮他做到了,这样就很容易做到与人沟通。宽容就是要豁达大度,宽宏大量,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做到对人宽容。理解别人就包括容忍别人的缺点错误,即使在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对方不理智的时候,也要忍让。不要针锋相对,也不要得理不让人,可以待对方冷静下来再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问题。有时宽宏大量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热情、大方

  在与人交往时应当表现得热情大方,热情是对别人的一种真挚热烈的感情,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热情可以使人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使人产生一种亲近感。待人热情就要做到礼节周到,语言诚恳,仪态悠雅,举止大方,笑口常开。待人热情的人,别人也愿意与之交往,他的周围总会有很多朋友。有的人待人冷若冰霜,傲慢任性,周围的人也就与他相距甚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礼貌修养。对人热情应当表现得有分寸,过分的热情,反而是一种无礼了。比如为了讨好别人,用过分的语言肉麻地吹捧;不管别人能否接受,无休止地劝吃、劝喝等。过分的热情会让别人十分尴尬,并且怀疑你的诚意。同时过分的热情会让人觉得您轻浮,有损于个人及组织的尊严。

礼仪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问一位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礼仪。她说她不希望她的孩子出国后成为异类。

  懂礼仪的孩子更受欢迎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很有天赋,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个个都是精英、栋梁,但是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被众人接纳程度高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业、事业的发展,也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干净的、有礼貌的、有教养的、懂得尊重别人、理解他人,并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孩子,是受人欢迎的;而那些会去抢别人东西的,接到礼物会直接问多少钱的,看到不如自己的同伴就会嘲讽、挖苦人家的孩子,都是不受欢迎的。

  在我们的儿童礼仪班里,总会有一些同学被大家评为最受欢迎的人,他们见到老师会鞠躬,上台表演落落大方,平日里又不失幽默和机灵,最重要的是他们会体恤那些比他们小的、需要帮助的同学。

  礼仪是一种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

  西方教育是两条腿走路,即学堂教育和教堂教育相辅相成的"两堂"教育。而我国的国民教育只有学校教育这一个体系,少了很多的人文教育,孩子们长了很多的本事、技能,但有时却不懂得如何做人、处世。大学扩招后,我们的社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整个社会的粗鄙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因为升学不考素养这门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其实教育的根本是帮助孩子成为具有人性光芒的人,而不只是成为知识渊博的机器或者怪物。

  十年前有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招聘员工,来了一堆北大、清华的应届毕业生。面试结束后大家发现公司录用了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出色的学生,问其原因,竟是在众多的学生里,只有这个学生是双手接名片的,并且在接待员给他递水杯时,他接过水杯说了声谢谢。

  很多年轻人在应聘时并不清楚面试官要考察的是哪方面能力,所以会尽其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不经意中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反而让他们失分不少,要知道在面试过程中,你良好的修养和因修养而展现出的彬彬有礼一定会给你加分的。但这种修养绝不是一蹴而就、可以突击的,它是从小培养的一种行为习惯。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才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才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礼仪是一种行为习惯,是一种家庭习得,所以要从小培养。有的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经常找孩子谈心,开家庭会议,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家庭生活、家庭习得,孩子会在家庭生活中学习到一切他可以学到的东西。

  这个时代是学礼仪的最佳时机

  中国古话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二代"的父母正好出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正好经历了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强烈的物质匮乏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难民心态"。常年的物资匮乏,会让人形成一种匮乏精神和危机意识,就是无论客观情况如何,主观上都会感到"匮乏","匮乏"的结果就是争抢。其实,近三十年来,物资匮乏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城里大部分人的生活普遍也都是舒适和富足的。然而,尽管处境不一样,人们的心态却没有改变多少,因而行为习惯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有一次朋友聚会,我发现一个老总吃饭特别快,不到2分钟就把饭吃完了。后来他告诉我说,他以前是当兵的,在部队里要是吃饭慢,就要饿肚子。到了现在,虽然他已经很富有了,但还是无法从容地吃饭,慢慢品味一桌好菜。还有一些老人家里会囤积很多没用的东西,总觉得丢掉可惜,其实那是心里堆积很久的对物资缺乏的恐慌。

  难民是会争抢的,因为不抢就吃不上。有难民心态的人如今依旧会争抢和囤积,尽管当下的物资完全可以满足,因为那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曾经陪同一个北欧访问团乘飞机从桂林飞往西安,那天正好赶上晚航班,飞机上一百多个人,除了七八个中国人外,余下的都是外国人。飞机抵达西安时,在前轮刚刚碰到地面的一刹那,那七八个中国人就像子弹一样从座位上弹了出去,一下全都拥到了机舱门口,干吗呢?抢着下飞机!此时飞机还在急速滑行,非常危险,空姐无奈地把他们一个个又按回座位上。这时我旁边的美国人哈哈大笑,他们觉得太可笑了,怎么会有人抢着下飞机?欧洲人也很无奈地摇摇头。当时我们团里很多客人都扭过头来看我,因为除了那七八个人之外,我是唯一的中国人,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对他们说我们中国有14亿人口,不是人人都坐过飞机,当他们坐过一次,知道坐飞机不用抢,以后就不会再抢了。

  后来我明白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问题。如果在十年前,我们让孩子学礼仪,也许有的家长并不会接受,因为礼仪是学会了,可孩子也失去了争抢的能力。记得1998年我和家人一起去泰国,一个团44人,到哪儿都抢啊,我因为没去抢,结果就是没饭吃,没有座位坐,在特定的时候争抢变成了一种生存能力。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事实上是两回事。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英国的哈利王子是贵族,但依旧被派到阿富汗做一名机枪手。他们认为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天职。

  一个孩子的公民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30年后一些孩子会变成一个高工资、高成就、高社会地位的"三高"人士,却很有可能会绊倒在"教养"两个字上,我们不希望那天的出现。

  用礼仪改掉孩子身上的坏习惯

  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孩子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公共场所跑来跑去,大声喊叫;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喊"我饿了,我饿了",却忘记和长辈、父母甚至保姆打招呼;去同学家做客进门就说"你家好小哦,连钢琴都没有";坐在父母的豪车里,却不停地向窗外扔垃圾;吃饭时爱吃的菜夹个没完,或者干脆端到自己跟前,完全不顾别人吃不吃。

  我们有时会大声地呵斥孩子,你吃饭不要吧唧嘴,说话不要没大没小,你不要这样乱发脾气,不要总和人家攀比。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像杯子里的水,很多家长是在不停地倒掉杯子里的脏水,而礼仪的学习是倡导不断地给孩子注入新鲜的活水,与其每天批评他不该做什么,不如经常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当好的习惯养成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坏的习惯消失的时候。

  用家庭文化来熏染孩子

  教礼仪最好的学校是家庭,家庭文化体现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他们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行为粗鲁的人,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做到在知识上永远引领孩子,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可为什么依旧有些孩子那么敬重自己的父母?那是因为他们在精神领域和行为教养上担当起了对孩子的引领。有一句话说得好,最高境界的教育是父母活出让孩子钦佩的样子。

  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尊重的孩子是不会尊重别人的,也不会有高自尊。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才有可能形成有教养的表达。所以礼仪教育要从家庭开始,要从尊重孩子开始。

  我开设妈妈学堂,也正是因为我知道家庭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才把这些道理先讲给妈妈听。但是有的妈妈说,我小时候父母没教过我这些,我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了,怎么办?那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先教孩子。

  我开办儿童礼仪课就是源于我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礼仪课,孩子们反响特别强烈,回家后就和父母讨论,告诉父母他们学到的礼仪。当天就有家长联系我,说现在被孩子管起来了,我才意识到教育反过来也有反过来的效果。我的课妈妈们虽然听了,但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改不过来,慢慢也就忘了。但是如果孩子天天提醒你,为了孩子,你也不好意思不改。21天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习惯,这需要有人不停地监督。

  礼仪课其实只是一个契机,礼仪文化需要家庭文化不间断地熏染,那就让我们和孩子因礼仪而相连接吧。

  培养孩子的仪式感

  我们长那么大,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情景大概就是结婚了,因为那天有个隆重的仪式,有仪式的日子总会让人难以忘怀,因为它有别于平常的时刻,多一些仪式感会让生活更有意义和趣味,会让那个重要时刻的前一刻充满期待,后一刻充满回味。

  我参加过女儿的18岁成人仪式,身着礼服的他们举起拳头庄严地宣誓,向世人宣布他们长大了,他们成人了,光荣地成了一名有选举权的公民了。那一场景久久地印存于我们两代人的脑海中。

  因此在儿童礼仪课的结束环节中,我都会让每个孩子很正式地和我握手告别,并且和老师说一句他想说的话。结果每个孩子都非常真诚地表达他们的心意,没有敷衍,也几乎没有重复,有的还和我说了悄悄话。本来只是想培养他们的仪式感,但结果我是真的被孩子们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拥抱了他们。

  仪式感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庄重,同样也会培养孩子对情感的体验和对情感的表达

酒桌上的礼仪

  工具/原料

  喝酒规矩

  方法/步骤

  先给领导斟酒,并随时观察领导酒杯是否缺酒。

  酒桌上要先给领导斟酒,如果有客人的话,先给个人斟酒在给自己的领导斟酒,并且随时观察他们发酒杯是否有酒,没救就赶紧填上,总不能让领导自己发现酒杯美酒自己斟酒或者再来叫你吧。

  给别人斟酒八分满。

  给别人斟酒的是不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最好斟八分满。

  跟别人碰杯时端杯稍比别人低。

  跟别人碰杯的时候要双手,别那一只手伸过去碰一下,这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正确做法应该是左手放在杯底,右手拿着杯子,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这是一种尊重。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要注意顺序,不要乱敬酒,一般是按照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的顺序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不可一人敬多人。

  自己去敬酒的时候,千万别一人敬多人,只有领导才可以这样敬,但是可以几个人一起去敬一个。

  敬酒要有说词。

  敬酒的时候应当说点什么,不然光敬酒是很尴尬的,不知道该怎么说的话,如果是领导或者同事那么可以说“谢谢领导或者同事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以后需要经常像您学习,这杯酒代表我对您的谢意与尊敬”,如果是刚认识的客户的话,可以说“很高兴认识您,希望你您以后多多帮助”。

  给领导挡酒要巧妙。

  给领导挡酒的时候要看领导是否喝得差不多了,喝得差不多的话可以给领导挡一些不必要的酒,也就是对领导来说不重要的酒,而且挡酒的时候不要明目张胆,自己先察言观色,是否有人准备给自己的领导敬酒,有的话就拦住他,假装自己要跟他敬酒。

  注意事项

  酒桌上最好不要谈生意,只要喝高兴了,生意就自然成了一大半。

日常生活礼仪

  社会生活礼仪,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涉及个人和人际交往中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则和惯用形式。

  作为公共生活的“通用语言”,社会生活礼仪重视小节,以小见大。从握手到称谓,从出行到购物,从着装到用餐,从使用电话到网络交流……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既展现自我的修养,又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个人仪容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握手礼

  (1)握手时,伸出右手,适当用力紧握对方右手;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寒暄,不可左顾右盼;应起身站立并且摘下帽子,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中,不带着手套握手。

  (2)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师生之间,以老师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男士与女士握手不宜时间过长、力度过大。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可交叉握手。不可跨着门槛握手。如果手脏、手凉或者手上有水、汗时,不宜与人握手,并主动向对方说明不握手的原因。

  递接名片礼

  (1)名片应双手呈递,将正面朝向接受方。接受名片时双手承接。

  (2)接受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有不明之处可向对方请教。

  (3)接受的名片不可随手乱放或在上面压上其他物品。

  接受对方名片后,如没有名片可交换,应主动说明,并告知联系方式。如尊者、长者不主动交换名片,可委婉提出,不宜直接索取。

  登门拜访礼

  (1)拜访前应预约时间。如确需临时造访或推迟拜访,应征得主人同意并表示歉意。在时间选择上,尽量避开用餐时间。

  (2)进门前先轻声敲门或揿按门铃,等到主人招呼进门后方可入内。进门后,向主人及其在场家人问好,如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问好。

  (3)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对主人的家庭状况做一般了解,但不可盘问细节。如有要事商谈,尽快进入正题;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4)临时造访或礼节性拜访,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5)告辞时,对主人及其在场家人的接待表示感谢。出门后,主动请主人“留步”。

  如欲带其他人一同前去拜访,应事先说明,征得同意。进入主人住处后,应跟在主人身后走动,在指定座位落座,不可探头探脑甚至长驱直入;如欲参观,应在主人引导下进行;未经主人邀请或许可,不得进入卧室。

礼仪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讲文明、懂礼仪。

  记得那一次,我正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早饭。正吃时,我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边走还边嘴里喊着自己要吃的东西,而且嗓音还挺大。我看到她时,顿时心生厌恶,不觉暗暗地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这么的粗鲁,怎么一点文明都不讲啊!我于是便又低下头自顾自地吃起饭来。耳边,她的大嗓门,总在响起。

  我们吃完饭后,那中年妇女才在排队拿早饭。我经过她身边时,没注意她已经拿完早饭转过身来,准备寻找座位时,不小心撞到了我。我身上淋到了不少,但我也顾不得自己了。心里暗暗地想:这下槽了,她一定会狠狠地数落我一顿,说我没教养,长这么大连走路都不会看……全身冷不丁的抖了一下,相比这些,被淋的这一点简直是“饭前甜点”,对我来说就是微不足道啊!

  我正想抬起头,接受她的教训。没想到她并没有责骂我,还微笑地看着我,关心地看着我:“小朋友,你没事吧!有没有弄痛啊!不要紧吧!”听到这样关切的话,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她在我心里的形象已经彻底颠覆了之前不好的印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又酸又甜!我赶紧报以微笑说:“没事!没事!不要紧!你没事吧!”“我没事!我就怕你会撞痛。你们这样的孩子是要成为国家栋梁的呀!撞了可怎么好!”我看她手臂上有被汤烫到,但她全然不顾自身,先来关心我。心中就更加懊悔之前对她的看法。

  这次的事让我知道了不能以貌取人,要注重她们的内在。往往她们是你的礼仪导师,良师益友!值得我们学习!

文明礼仪-伴我行

  文明像一缕阳光,温暖你我的心头;文明像一泓清泉,净化人们的心灵;文明像一盏航标灯,引领我们走出广阔的海域。文明更是一句关怀人心的话语,在大雪纷飞的腊月,为人们送去温暖,我相信,只要你我有心,就会发现其实文明一直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

  文明的教室,偏偏书香;文明的街道,秩序井然;文明的风景,此刻最美……

  接下来,我们来举2个文明的案例,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案例1,公园里一位妈妈牵着一个刚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妈妈剥了一个桔子,递给了小女孩,桔子皮随手扔在了路边的草丛里,小姑娘赶紧跑过去捡了起来,丢进了垃圾桶,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乱丢垃圾是不的,我们都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妈妈摸着小姑娘的头,笑着说:“梅梅说的对,妈妈错了,妈妈以后一定改,向梅梅学习,爱护环境”。小姑娘笑着、跳着……一路上留下了一串串笑声。

  案例2,公交车上,一个老爷爷拉着一位老奶奶的手,慢慢的上了车,满车的乘客纷纷站了起来,“爷爷、奶奶,坐这里,坐这里”,强着让座,载满了一车的文明。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

  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文明的人吧,从我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七年级作文大全

关于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