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应试教育作文

  有人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社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决定着你的命运。究其根源,便是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

  现代中国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这让众多学子盲目地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能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拼分,争分”的浪潮。随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指向了分数。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只想到片面,只顾以偏概全。仔细想想,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一批一批有素质有道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是的,我承认,分数高的人确实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但只能说可能成才。社会上也有很多自恃聪明、走上歧路的人,他们在非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差生。试问,这样的人到了社会撒谎能够能有用吗?不迫害社会才怪。

  道德,信仰等非学习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是人之本分。如果连这都不能够做的合格,就是学了一肚子墨水也不被人欣赏,相反,他们还会被人痛骂、批评。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其次,分数的高低体现在各科成学习上,但并不容易全部优秀。偏科就是很好的体现。有的人理科好,但是学习文科吃力,结果分数不高,但这就说明他学的不好吗/我不这么认为,他具备理科学习的素质,可以从事理工行业,同样造福社会,但分数却抹杀了这种人才,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人没有十全十美,也不能考的十分理想。但人正因此才各有所能。正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我们必须认识,应试教育不能决定一切,人生靠自己把握,相信自己的能力。

  应试教育仍旧在我们身边,目前这种模式无法改变,唯有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冲垮这无情的模式,带给下一代一片崭新的天空。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论应试教育

  如此猛烈的欢愉,亦猛烈结束。在激昂下死亡,在浴血的刹那,像烈焰触发火药,烟消云散。有人说,世界会在烈火中毁灭。也有人说,世界将会在冰雪中毁灭。我已饱经磨砺,故赞同于火蚀中消亡。

  凤凰,浴火而泣血,亦浴火而重生。钢铁,浴火而熔浑,亦淬火而坚韧。正是如此残酷的打磨,世界的凡物才得以挣脱俗尘的束缚,达到至纯、至利、至明、至真的地步。若不经此一役,终究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回归原始,亦是自然。

  玉不琢,不成器。苦难,是磨砺人的最高学府。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苦难磨砺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苦难中挣扎过来的。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有人如是说。在那山道旁,一片稀薄笼罩,初生的一簇黄。他在苦难面前窥觑,我不曾言语,他也不曾辞去。没有伏地,也没有睥睨。就像是预言的前期,无一丝声响,默默着,仅是如此。水灼与冰激在我心胸间回荡,我领悟了,他的命运——可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个没有美好纯真的童年的人,一个没有健全青年的人;一个20华少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人;一个即因爱情而美丽却又一辈子孤独地坐在轮椅上的躯壳。多么极致的痛苦,将这样一簇尚未绽开的花摧残。可也就是这极致的痛苦,让他在领悟后绽开得更加璀璨。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最后的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在巨大的苦难之下,他就如同他笔下的保尔·柯察金,如同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造出来的钢,坚硬得无所畏惧,充满着无穷力量和希望。

  手摸索着冷壁的粘潮,阴沉,黑暗。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揣,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十日谈》就在这疯狂复杂的环境下应运而生。我开始看到了翡冷翠的魔爪,一丝丝,伸向那一口闪亮——乔万尼·薄伽丘。若是说苦难毁灭了他,不如说苦难成就了他。若不是佛罗伦萨的致命鼠疫,若不是基督教徒的恶意打击,若不是意大利落后的人文,又怎会促成那些些经典之作。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彼岸人世繁华,在苦难面前,这一跃不成功便成仁。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人,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在这个体制下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人,去了瑞士也一样找不到自由的灵魂。面对苦难,他们总是一味地臣服,匍匐其下,任尔奴役。小时代总是有太多的无奈,人们总在为大小不一的苦楚寻找各色各样的借口,就像是身处无底的深渊,有的人发现镜子,有人伸手不见五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万丈深渊。断翅的蝴蝶也能飞得过沧海,折翼的雄鹰依旧能翱翔于天地。意如不禁激活了我心中的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难受,冥冥中被披上宽大的衣服,推到窗前,看意如在黑暗之中探索地找寻到自己的手指,瞬间烈火浴汲,冰雪覆冥。俄而帏屏芳菲,翰墨余迹。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我只要一点光,我只要一条缝。爬伏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天边不死的一条缝。征服。

谈谈应试教育

  对于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已经喧嚣多年了。而中央的政策,也颇有改革应试教育之势。然而,一个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所以,今天面对我们在一年之后就要经受高考洗礼的同学们,我想谈谈应试教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名言。但现实却是,一千份考题却只有一个答案。

  周国平先生是着名的哲学家、作家,曾有一个中学生拿着他写的《面对苦难》的阅读题去找他做,周国平面对许多考题,完全不知道如何解答,最后对照标准答案批改,几乎不及格。我想,人各有异,阅读的感悟自然不同。可是标准答案却把人们禁锢在一个思想的牢笼里,要求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想法。挪威有一个政治家说过“人们都要求言论自由,却不知道自己还有思想的自由”,难道我们要丢弃最为宝贵的思想自由吗?在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有创新意识,有独立见解,太难了。此个人之悲乎?国家之悲乎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思维还未定型的时期。而这时,应试教育却要向我们灌输无数的定式:答数学题的定式、答生物题的定式等等。万一跳出这个圈子,分数就会对你“横眉冷对”。这样,我们的思维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最后墨守成规。思想决定人格、决定行动,丢失了自己的思想,也就丢失了自己。这样的人,你可以随便说他是什么,一种职位、一种角色或是执行某项事务的机器,而唯独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更悲哀的事

  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郭沫若,在求学期间成绩平平,语文等文科成绩还很差,相反理科成绩倒较为优秀。我只能说,郭老实在是幸运!假如他生在今日,必当利用节假日补语文,报奥数班,日日挑灯夜战,翱翔于题海之间。文理分科时自然而然的报理科,上大学时再挑选一个热门的专业,最后选一项凑合的工作终其一生。至此,一位历史上的文学大师陨落了、社会上又平添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平庸之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多少人才是这样被活生生的抹杀、有多少可以影响历史、纵横捭阖的人物因此而沦落到日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市民!

  上帝是公平的,人人皆有天才。在座之诸位,身体中都有一个天才的灵魂。而如今呢?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学习的天才,可是我们却要求百分之百的人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应试上。是的,回过头来一看,我们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应付考试。假如人们拿出一点时间发展自己的天才,也许取得的成就已经非凡了,可大多数的人却都在挥掷着大把的青春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天才不会永远等待你去发掘。你无视它,它何必等你至耄耋之年

  应试教育要让人们知道,有谁是所谓的第一,有谁是所谓的倒数第一;有谁是所谓的胜利者,有谁是所谓的失败者。有谁注定成功,有谁注定失败。它用一个虚名,把我们都耍了。

  回老家后,我和我初中的朋友们在一起玩。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有人调恺道“李建,你是我们这里面最笨的了。”李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成绩倒数,现在已经开始打工了。我原本以为他回反驳别人的话,没想到。李建垂下头,憋了半天说道一句:“我是有点笨。但,不管怎么的,我也是你们中最早赚钱的啊。”这又引起了其他人的大笑。看着我的兄弟,我为此感到痛心。应试教育让我最好的朋友深信,他自己是个笨蛋、是个失败者。有了什么特别好看的书,我也会向他推荐。但李建最常跟我说的是“泽的,看书这样的事都是你们这样的人干的。我就不必了吧。”——是谁毁了我的朋友

  悲哉我中国少年,哀哉我少年中国!应试教育抹杀了人的天性,扼杀了人的天才,把人推向了一条平庸之路。

  那我们无能为力了吗?只能坐以待毙吗

  其实,生活中像是有一架巨大的天平: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在现实的托盘上,往往是家人老师的期望、别人的不理解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理想的托盘上,常常只有我们自己孤军奋战。想要维持这家天平的平衡,需要我们既有理想主义,又同时敢于面对现实。

  但,面对现实不是要匍匐在现实脚下,适应现实也绝不是要改变一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我们要有理想主义,要坚持信念。是的,也许理想主义者会如泰勒斯般摔的很惨并受到嘲笑。但,一个没有理想主义者的社会,势必是一个完蛋的社会。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人,势必是一个平庸的人。宇宙演化亿万年而赐予我们灵性,不是仅仅让我们用那灵性去谋饭碗的。人脑的价值除了做题,还可以思考。思考现状,思考出路。

  当然。还请诸君不要以为我是鼓励大家放弃学习,我所希望的是大家用另一条路走向应试教育所希望的那个终点。那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请相信,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这几乎是所有哲学家的共识,我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可否用这两项本能去征服应试教育呢

  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上网查“一名北大女孩给周国平的信”,希望大家能够看看。当然,举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陈凤池,山东省的理科状元,我们学校的才子。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网或者看电视,高考前还起来看欧冠赛,但却一样取得了成功。我相信,天才的成分一定有,但他也一定充分利用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请不要忘记:求知欲、好奇心是本能,不是天才,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好它。如果你感受不到它,那是应试教育已经把它掩盖了。回首一下你的童年,你就会真切的相信他们的存在。我们要重新挖掘它们。

  我也承认,这是一条铤而走险的路,因为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但为了某些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铤而走险也是值得的。况且,即使失败了,我们也是失败的殉道者,而不是成功的懦夫。

  如果本文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我实在是欣慰之极!谢谢大家!

应试教育

  中考,我等你等得好久。

  去年看着博览上的中考生写下纪念中考前10天,我还在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上初三,01,我上了初三,我还在想,我一定要写更多更多关于初三的,最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记录下这一切,而当拥有了时间,却更渴望去放松自己,不想面对那枯燥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知道现在才发觉,自己很久很久没记录了,只剩8天。

  没想到自己已经快要毕业了,记得六年级末的时候自己对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而三年后的今天,我也丧失了信心,现在,只是期盼能有考神眷恋我吧,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好的思想,但是现在,我也只能这样想了,我不敢抱太多的期望,我怕结局会把我伤得更深。

  现在我不懂得,人为什么要读书,读成一个书呆子,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不是我渴望的东西。我讨厌这样的应试教育,每天不错过每道题,就是为了别错过可是考到的可能性,根本没注意吸收,我真的觉得很累很累。

  最痛苦的学生就是那些中中的学生,不好也不坏,根本不受关注,我真的觉得很不公平,想要努力冲上,却又力不从心,想要放弃,却又不甘心,我真的觉得很矛盾矛盾。。

  毕业后,我想我不想再死读书了,我想要开始培养我的兴趣,发掘我的潜能了,我不想让应试教育扼杀了我的梦想。加油吧。。

现代应试教育的腐朽

  隋朝时期,科举考试开始诞生,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形成制度,到明清两朝盛行,一直到今天,考试制度已经成为领导和老师的法宝了。

  现在我们的学习,也是为了考试,大人们把它称为应试教育。虽然以前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了一些死读书的“人才”,可这样的“书呆子”又有何用呢

  今天的应试教育腐朽,程度就更不需要谈了,像机器人一样呆板,失去了笑容,失去了童贞的同学们,应试教育就是杀手。

  就拿我的生活来说吧,从幼儿园时候,一点一点的休闲时间,也被应试教育无情地给掠夺。从小学开始做为“好学生”的我就偏要装着认真的样子。因为我总感觉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只要成绩的表现。对孩子们的自由、好学、好奇的潜力苛刻地被限制,这恐怕不是创造应试教育制度的人想得到的吗

  关于应试教育的“背”就更不用说了,表面上的目的是活学活用,事实上还是“死记硬背”,不记重点,不撑握学习方法,那有活学活用的味道,而一个劲地往死胡同里钻,一字不漏、一丝不苟的一字一句背下来的。还有,著书人的汗水结晶,思考的精华是别人的,要转化为自己的,难道就需要去一个字一个字地背吗?其实还是不懂,不知有何用呢?那样只会朝着错误的方向盲目地前进。

  现代的应试教育不知毁了多少孩子成长的光阴和快乐,呆板的嘴只会一个劲地读呀,背呀,这是一个成长的孩子该拥有的吗

  现代应试教育的腐朽,影响了孩子们的明天,影响了国家的明天,也拉开了我们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距离。

  我只希望,现代教育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再是腐朽的、陈旧的东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都不强、不富,国家还会富强起来吗

  娄底一小四八班:姚智杰

初二议论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作文

  几千年前,一座寺庙前,孔子正向他的三千余弟子传授他的毕生所学,那是教育。

  几千年后,几万中国人,在山高那般的试卷下,对人生对社会,是一片黑暗,迷茫。那也是教育。

  有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万卷”变成“万试卷”,我们的下笔还会有神吗

  这件事我不得不说。几天前,一名10岁的男孩在写下最后一段文字后,纵身跳下,十七层的高度令他粉身碎骨。随之,家属们的悲痛,社会的哗然,政府的无视,如倾盆大雨倒下。那段文字,是:老师,我做不到。我试了好几次都没胆跳下。只是一段真实的独白,文字中有10岁孩子应有的稚气未脱,也有那令人恐惧的“我做不到”。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文字中的人物,老师。

  老师逼孩子跳楼?这样的结果谁又会想到,孩子太顽皮被老师罚检讨1000字就让一个年纪轻轻的孩子失去了尝尽人生百味的机会。当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免不了心中浮现出的一个字,“惨”。可在这个字的背后,是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几十年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华崛起了,可多少人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呢

  教育改革现在流行全国,从最初的减负到现在的中高考内容,答应国人的事教育部一样也没做到,却想着喝酒送礼,敲诈公款。今年终于在习主席的领导下可以真正静下心来谈改革,可改什么?怎么改?这些是问题吗

  再说国外,德国的高考每门只考一道题。对身处中国的“寒门弟子”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可单单这一道题就复杂的不知要难道多少中国学生。在他们眼中的考试。就像一次旅游,总是充满闲适,放松,和做出题目的那般成就感。哪儿没有抄袭,没有监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体制下出的人,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请允许我以一个15岁孩子的眼光看待中国教育:教育需要解脱,中国需要改变。

应试教育的后果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的人的传统观念有着千丝万褛的关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这到底是谁的错?为此我们近期在铁岭星星小学周围展开了一次关于应试教育的后果问题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式,样本总量为100份,获得有效样本96份,有效问卷率为96%。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龄结构:25岁以下占62%,25岁以上占38%。

  家庭结构:孩子占59%,家长占41%。

  二、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发展,使之不能适应社会等,以及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就承认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应值得我们深思。

  (二)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化、传统化

  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青年教师从师范院校走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岗位,给教育战线“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仍然微不足道。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给农村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原有的老教师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产生了所谓的“经验”,他们教法相对陈旧、思想保守、缺乏对教育改革心,教学手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都是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课堂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需要、不适应学生年龄掌握知识的特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平时搞“题海战”使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总是频繁统考、统测,搞分数排队,而使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学生常常处于一种精神压抑下的苦学、厌学,甚至逃学、弃学,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而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本想采用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但被考试所逼,又缺乏教学经验,最后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也只好沿着一些老教师走过的路前进,搞起“应试教育”,学习他们所谓的教学经验。

  (三)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发展,使之不能适应社会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它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使学生除了只会解题,而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交流的能力、无推理的能力以及了解知识和联系实际等终生受益的能力。使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就拿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一些学生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无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只懂得照搬书本,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发明创造。也不能对一些实验装置提出问题,加以改进、创新。对一些知识没有怀疑的态度一味地相信书本,认为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没有创新意识。这叫我们的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四)应试教育下学生文化氛围的问题

  现在学生中形成的文化氛围也不容乐观,娱乐、媚俗与堕落的思想观念在交流中时常占了主导地位,并且积极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心中常只能处于不能沟通交流的状态。每一个优秀的有责任感的老师,都应该设法逐渐改变这种现状。上世纪中叶,欧美社会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文化运动,那时,脑袋在宗教之后用科学再次创造出压制人的秩序,鞭打人的魔棒仍然牢牢握在理性的手里。屁股是最受压制的,脑袋命令它坐下,把它打上文明的符号,并用几何、物理、社会学等给它荒唐地解释世界。屁股——肉体与非理性的代表终于反抗了,成千上万的屁股集体扭动起来,摇滚乐,性滥交,大杂居……反抗理性的呼声与行动毫不费力地在欧美社会蔓延开来,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蒙娜丽莎等经典形象已经成了他们反复亵渎的对象,第一次在她脸上画上胡须,第二次在她胸部开一个抽屉。

  他们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没有多少兴趣,甚至还可能厌恶与此有关的话题、思想。他们对学习也常有抵触情绪,却对一些缺乏理性的文化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学工作的一大失误。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常只满足于教“会”学生一些据说有用的知识点,既很少认真地关注与科学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文化态度,也很少教会学生一流的思想方法与真正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很少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与运用知识的难度与枯燥性,并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学。

  (五)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孩子不是健全的人。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心情总是压抑的,不能放开心扉与人交往。”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位班主任说,她的班级目前正面临着升中学考试,为此,老师加大了作业量,“现在的作业量是以前的2倍。部分中学分快慢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同学学习好、老师资历深的班级学习,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使老师希望给学生愉悦的环境、自由的空间健康发展,但是以分为本、以升学率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让老师不由自主地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盲目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他们怎能快乐起来?”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好多年了,但分数和升学率仍是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优劣的标准。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学生普遍过分注重结果,因此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没有愉快感,厌学情绪严重。一项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发现:2成的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学习,不然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少量的人觉得“是家长要我学的,否则我宁愿不学习”;还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打算”,“学习是辛苦的,但为了以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是要坚持学习”成了一种普遍的想法。一个小学生,居然会考虑到为自己将来的工作而学习,是不正常、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学家表示,孩子对未来感到恐惧,实际上正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价值观内化的结果,提前让孩子步入社会竞争,给孩子心灵的成长带来极大压力,甚至会诱发心理疾病。这种把将要面临的竞争当做自己学习动力的现象,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观念——教学的指向

  所谓观念,简单地说是人对事物的某种看法,比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是现代教学论公认的结论,可以说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观念。

  教师要树立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事物都应当是学生认知的客体,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学生的现实成长需要和未来发展为中心,要彻底改变搞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所谓的经验: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教学生掌握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毕业或升学考试中得高分获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还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新认识学生,让自己成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活动意义的学习环境和内容,才能使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体验相应知识形成过程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信息的编排者。教师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转变。教师由重视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再单纯地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还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使每一位学生面向终生教育,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以培养学生可以终生受益的能力为目标。

  教育主观部门以及学校的领导要树立新观念。不要只注重考分第一、追求升学率第一。因为他们的观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搞教学的老师和学校的教学模式;使一些想搞素质教育的教师在外界压力下、分数第一的压力下,而不得不低头,从事应试教育。

  学生家长也要改变原来的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不要一味迫使孩子去追求分数的高低,强迫式的学习,要给孩子更多空间,要理解支持他们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各自的爱好,使他们的自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创新素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我们的现行教育则重点培养“十”字型人才,其特点不仅知识面宽和专,而且敢于冒尖即富有创新精神。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调整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结构。首先,教师要坚持自觉学习和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一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修养,使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兼收并蓄达到厚实的程度,掌握开展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其次,深化知识改革,要做到“博”、“专”的统一,由以知识更新为主向知识更新与能力增长并举转变,切实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开放型和研究型素质。教师要立足讲坛,放眼世界,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成功经验,以及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和专业学术前沿性问题,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总结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2月13日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次有效的检测!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比较容易地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取长补短!

  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中国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纸文凭。曾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名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因跟人交流能力差而沦落为街头乞丐。这些大学生荒诞和背弃现实社会的行为,让社会和企业一再地质疑以至否定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学生十分优秀,他们聪明、刻苦、坚持,但他们缺乏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束缚着他们的个性。.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也许他们够独立,但是自信、团队合作、领导力这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教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之弊,已令中国受尽人才匮乏之苦,而幼儿早早被套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更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的潜力。何况,就心理学而言,失去快乐童年的遗憾,往往会扭曲人的成长心态,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动荡的因素。中国近期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显然说明高层已意识到幼儿教育危机,渴望教育能真正步入培养创新人才的轨道。但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看重应试教育的风气,天真的儿童要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恐怕还会是一句空话。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

  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生。会考试的学生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考试的人里就没有优秀的人才。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要改革这种评价方式,不是要取消当前的统一高考的模式,而是各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录取时不以高分为原则,而是以是否适宜为原则。即借鉴公务员考试制度,适当降低分数门槛,增加复试在录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复试不能是简单的面试,因为这可能助长腐败。复试可以通过学校自己命题测试,学生自我才能展现与意愿咨询,规定时限同时学习一样新东西然后统一测试,试学一段时间然后淘汰等等形式都是可以选择的。

  很多只会“照本宣科的传声筒教师必视不迷信盲从书本的学生为“犯上作乱”的洪水猛兽,而视几乎不及格学生为难得的人才。扼杀创见的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人的智力与学力。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出现非个别的“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传声筒”是毫不奇怪的。外国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考试第一流,但做研究工作就很不够理想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授人以鱼”,所有课业均围绕“考试、升学”为核心。很多学生在学校时品学兼优,可一旦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学生压的喘不过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实,有考试就有考试舞弊。但在中国,各类考试舞弊现象严重,如果跟国外的考试纪律相比,我们不得不去深思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考生学习不认真,知识掌握不过硬,考试时道德约束失守。二是法律缺陷,制度漏洞。

  基于此,及时强调考试纪律、提醒考生加强自我道德约束,是严肃考试行为的需要;完善考试管理制度、或者建立考试法,让考试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与法律方面堵漏,也有利于考试纪律的强化。

  但中国目前的教育和考试现状下,制度和法律显然不是解决考试舞弊现象的最好方法。以考试分数衡量考生学习成绩,这是目前的现实,也是考试作弊的潜在动力。在这一大环境下,对于高考,无论你是否能接受,其结果都必然是,高分的是爷,可以进入名牌大学深造;低分的是孙子,如果没有范进一般的“考到老”的勇气,就只有黯然神伤的份。

  因此,笔者认为,制度和法律堵漏以防考试舞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公正的尽快实现;是如何尽快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建立素质教育大业,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变僵化的现行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教育方式

  我想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分数这个东西十分熟悉,没错,每次心惊胆战的考试过后,我们迎来的就是分数,在中国这个实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分数俨然成为了万千学子学习的唯一鉴定方式,考大学要分数,父母好脸色要分数,分数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命根子,分数制似乎已经深入人心,这也导致了一些家长的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理念,有多少小孩被强迫参加补习班?有多少小孩明明不喜欢,却还是被逼着练琴?有多少人能成为第二个朗朗?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些小孩失去了他们本应拥有的快乐,而这些,就是应试教育的通病。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些例子还少吗?复旦大学博士生投毒事件,各种名牌大学的投毒案,犯罪,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吗

  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太多本不应该有的压力,分数决定一切,但潜在的优点却被忽视,分数俨然成为了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准直尺”.再来看看美国,美国实行学分制,也就是分数放在最后,以品德,特长为衡量线,这比起中国的分数制,美国显得十分优秀,我记得有一个人曾经这么评价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国是小学严,中学逼,高中拼,大学混,外国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逼,大学拼,这也就是中西教育的极大差别,本应是最该学习的高等知识,却被忽略,许多学子把大学当成是一种解脱,而不是拼搏的“战场”而外国则把高等知识当做重点,可以说中国一日不改变教育模式,想要超越?难比登天,有多少个大学生愿意拼?又有多少个“大学生”真的掌握了知识?一本名牌大学毕业证,就能让自己享受一辈子,谁还愿意去拼?现在的分配制度十分不公,一线工人的工资仅仅只是一个高管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这就是如今的现状,没有人愿意当一线工人,都在向着高学历进发,从而导致国家的一线工人量剧烈下降,高学历成为如今社会的现状,大学生当村官,大学生扫垃圾,试问拼搏那么久的大学,有什么用?应试教育,只是讲求知识上的丰盈,却把素质教育抛诸脑后,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等高等学历的人的素质缺失,你还能看到多少人能扶老人过马路?你还能看到有多少人能在公车上让座?这是一种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一直在说减负,一直在说素质教育,试问,有效果吗?微乎其微,减负令初下就发生了家长不满老师作业布置少而冲进学校狂打老师的事件,我认为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分数制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变,谈何容易?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绝对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副作用”,不得不说,应试教育是一种相当于将人当成机器人来教学的方法,用比较普遍的话来说,应试教育相当于一种现代版“八股取士”只懂机械的灌输知识,而不懂得教育他们运用知识,将知识局限于一个范围,试问,世界上还能有多少个钱学森的存在?应试教育限制了人们的活性思维能力,只是局部的讲求知识的丰盈,而忽略了怎样大胆创新,不得不说应试教育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教育方式。

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作文

  中国,一个堂堂10多亿(汗!具体数目记不清了!)人口的人口大国,可各方面都比那些小国都慢半拍,就连教育上也是。

  别的国家提倡“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而我们呢?却仍然保持着传统腐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这不跟以前的科举一样吗?)虽说录取率达到了%80(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可坏处不少。

  坏处一:由于各个好学校都是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那各个方面的压力就少不了了。在学校,老师不停给我们施压;回到家,又遭到爸爸妈妈的“口水神功”施压,压力无处不在。背上的书包犹如千斤重担,经常有人被压到跳楼。

  坏处二:由于好学校都是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那分数就犹为重要,家长只看分,不看人,好象分数是他们的亲儿子似的。

  都说坏处,其实也有“好处”啊。老师说:“我们老个你们施压是锻炼你们的抗压力,社会压力更大。”

  家长说:“你们分高,就读上好的学校,有份好的工作……(以下省略99999个字)。

  利与弊都说了,请同学们在留言处说说意见。55555555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群众意见模板

悉尼歌剧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