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一个人不可能完善美,但是,如果你曾觉得有那么几个人很不错、很完美,抱怨自己的缺点,那你就大错特错。不是别人很完美,而是不完美,既然有完美就会有不完美,你又何曾想过别人的不完美?别抱怨自己的不完美,一个充满自信、向着美好的未来走的人是不会抱怨自己的缺点的,而是应该感谢它,拥抱它.因为那个人知道:“对待自己的不完美不应该是抱怨,而是感谢它。”

  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的不完美迎来的。比如,两个人去采矿,他们用的工具是一样破,可当挖到特别硬的石头,其中一个人抱怨工具太烂而走了,而另一个人因自己没有抱怨没有走,而是一点一滴地用工具将石头打破了,从而得到了钻石。

  要想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就得认识真正的自己,只有认识真正的自己,不做虚伪的自己,那么你就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既然有第一步,那必然有最后一步,当你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时,你会想起自己的不完美,正是自己的不完美才会使你成功。举一个事例:“从前有一个人,因为自己总觉得自己是“高智商”,可他什么也不是,他找了许多心理医生,都没用,他一直是这样觉得自己智商高,这样过了十多年,他又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那医生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看电视,可当他听到电视里的一句话:“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你自己!”这时的他已经相信事实,不再是虚伪的“高智商”而是真实的自己——一位普通人。他激动地对那位医生说:“谢谢你,是您让我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而医生却说:“不,你不应该感谢我,而是应该感谢那句话。”

  是呀,你既不是高富帅,又不是高智商,但是别失望,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你就一定能做自己心灵的王者。

  我曾经是多么地失落,多么地孤单,我曾经也以为自己是“高智商”,可自己又什么都不是,我曾经还以为自己是“神”,可是却被别人叫做“神经病”,因为我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是虚伪的。所以我才会失落,孤单.我曾经多次地丢失了自己,在美好的梦幻中当“高智商”、神”,终于在那么一天,一个同学对我说了句话:“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的,我要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心灵的王者,不做“高智商”、神”等。我要做真实的自己!

  我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虚伪和真实,我一定要真实,做自己心灵的王者,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我的不完美深生活随笔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继续任性,继续倔强,继续偏执,继续孩子气!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不用故作坚强,难过了可以哭泣,不用假装快乐!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执着这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固执的去爱一个人,然后教会我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放手!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失去后,努力的学会一个人生活,学会好好去爱自己!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在知己面前不必有害羞,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弱点!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傻傻的为一个人付出,学会成长,学会少为难自己!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可以沉默着自己的悲伤,回味着有你的曾经,怀念着有你的过去!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学会,一个人的时候照顾好自己,两个人的时候照顾好彼此!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明白,爱他就告诉他,那怕他爱的不是自己,至少我努力过!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懂得,有些人不必等,因为不值得。有些事不必忆,因为不重要!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清楚,自己觉得适合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放开或许能让彼此更好的生活!

  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知道,不能忘记的,别勉强自己,留作回忆!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马来西亚著名的萨提亚治疗大师林文采博士把人的先天气质分为了五大类: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奉献型。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忧郁型的人。忧郁型的人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比较悲观.批判.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比较难以赞美和认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求尽善尽美,忧郁型的人把这种特点带到生活里去的时候是比较糟糕的,会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把自己弄得很多的情绪。

  虽然我知道自己忧郁型的这个特点,而林文采老师也一再强调:忧郁型的人要时刻记得在心里养两匹马:“放自己一马,放他人一马”。可我总是做不到。

  正如网上一句经典的话所说:此生知道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情绪来了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到情绪里去,不能自拔。

  有一天,当我看到武志红的一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时,我觉得棒极了。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己的看法。原来我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种种,都是如此的具有意义。

  于是我对自己不完美的感受有了释怀,在书中,武老师说道:世界有可能是相反的,真实胜过完美。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真实的和自己在一起,就可以深刻的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感觉自己是完美的,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灭了,他自己的脑袋里意识不到痛苦。

  在书中武老师从还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

  武老师在书中说“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是割裂了与所谓的负能量的连接,这种割裂是巨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的时候,生命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流动。”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讲到: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每一次的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越对抗痛苦,越是会痛苦,承认他,接纳他就是改变的开始。在这一章里讲到一个自杀的案例,案主在深深的悲伤之后,接纳了事实,从而改变自我,有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本书的第五章里讲到:当你恐惧、焦虑时,去看看,恐惧、焦虑在告诉你什么?它们是不是在说:这件事情对你很重要?看到它们、承认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才能让它们成为一份能量,让它们在你的心里流动,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个时候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读后感.曾今也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如何让一个吸毒者彻底的戒毒,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的母亲彻底的放弃他,让吸毒者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说绝望也是有力量的。

  嫉妒、愤怒、倔强也都是有力量的,看到他背后蕴藏的含义,原来它让你更加有动力去改变自己,他们是生命力的表现。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他们,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读完本书我对自己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真实胜过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的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豆瓣网上评价很高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沉淀整理一下,又几乎都忘掉了。

  看这本书,和看其余任何一门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一样,我再一次确信一个人的性格浓缩着童年时的一切人际关系。一个人儿童时期的所有经历,形成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不过还好,只要一个人愿意自我学习,那么他就可以“重做自己的父母”,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读这本书,能找到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的影子,也许是我和作者一样都读过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也能找到张德芬的影子,我相信作者一定和我一样,读过张德芬的书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平时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的情绪,其实和所有的正面情绪一样,有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需要为这些情绪而羞愧、焦虑,也不要去强行压制。强行的压制某种情绪,它往往会以别的形式更加猛烈的爆发出来。有人强行压制悲伤,却发现到了夜晚难以入眠;有人强行压制内疚,却会在潜意识里逼迫自己成为没有内疚感的“圣人”。

  张德芬的书教会我们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当负面情绪来临,不要逃避,不要惧怕它。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心里有点难过。”然后就好好的、勇敢的去体会此时的感受。比如“我感觉心口有点堵,我觉得脸上在发烫”等等,大约半个小时,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过去。张德芬认为,如果害怕、抵抗、逃避某种情绪,那这些害怕、抵抗和逃避就会像钩子一样勾住这情绪,在心里久久不去;而如果坦然的接受,尝试去拥抱自己的情绪,那么这样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内心又恢复到空灵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坦然的接受是最困难的,也是痛苦的,因此心理学家派克认为心理成长的关键在于“可以直面痛苦”。武志红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也告诉我们:“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妒忌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他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读后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1、“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的去习惯它、运用它,这是一种特殊的“刻舟求剑”。书中提到的小刘在公司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深究下去竟然起源于小刘小时候由于父亲要求很高,作业就算很早做完也会一遍一遍的检查并且受到斥责,最后她就干脆到最后一刻才做完。同时我想起班上一个目前对妈妈比较叛逆的男生的睡懒觉的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妈妈一遍一遍叫,他就是不起床,他一定从中体会到了反抗妈妈的那种“自由”的感觉。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书中提到一位小女孩,童年的遭遇非常之悲惨,她生怕被亲友和同学疏远,就极力的讨好他们,结果还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终于有一天,当她悲伤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前所未有的痛哭了一场,她终于深刻的认识到:“我很惨,非常惨,但我有力量好好会下去!”这句话极大的改变了她,使她不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是她不在关注别人的评价,不再惧怕别人的拒绝和嘲讽,反而越来越受欢迎了,活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小女孩的那一次痛苦,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悲伤。这悲伤所完结的,是她的人生悲惨的真想。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这悲伤之路,人的心灵从真相的悲剧中获得解放,甚至还能获得心灵的养料,促进人的成长。

  3、“不惧怕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非常热衷于付出,过分的付出,可是他们却从不索求回报,甚至拒绝别人的任何给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无私”的表现,堪称“圣人”。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总是容易落得别人最终拒绝与之交往的结局。

  比如有的妻子,工作出色,在家勤快贤惠,对老公的所有亲戚、朋友都好得没有话说,而且她还不要求老公付出,而是自己一个人里外操持。这种妻子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了,然而他的丈夫往往还要与他离婚,这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都有例子。究其原因,这样的妻子只想付出,不愿接受,她的心底事实上害怕一种内疚感,她总是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她自己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点,把内疚感完全留给她的丈夫。而且就算婚姻失败了,她也可以说:“我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一切都是你的问题,都是你不知好歹!”

  同样,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的朋友老是过多付出而不愿意接受,那么他也同样将他自己不愿意体会的内疚感完全转嫁给了他的朋友。他会觉得自己仁至义尽,如果以后朋友疏远,他就会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谴责朋友忘恩负义等等。而事实上,谁愿意交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对等的朋友呢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平衡。单纯的让一方只是付出,占领清白感,另一方只接受,承担内疚感,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关系必然不能长久。只有那种乐于付出但也不拒绝接受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关系,才能亲密长久。

  说到内疚感和关系的平衡,也可以联想到清白感和关系的平衡。举例说,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犯了错误,那么妻子就掌握的绝对的清白感,丈夫是绝对的内疚感,此时关系完全失衡,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他们的关系走向存在两种可能:1、妻子固守清白感,那么关系持续不平衡,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2、妻子开始对丈夫进行惩罚或报复,那么,惩罚和报复之后,内疚感和清白感都会降低,关系可能出现转机。所以,这种时候,如果看到妻子冷漠的表现,那么情况比较悲观;如果看到妻子开始一边捶打丈夫一边骂他,那么,事情多半有了挽回的可能。

  总之,纯粹的清白感并非绝对好事,有内疚感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寻找关系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是值得多次品读的,其耐人寻味之处还不止以上这些。读这本书,慢慢学会拥抱自己,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感谢我的不完美作文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若无缺陷,我们便无法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陷不也是一种完美吗

  “慢点儿,慢点儿,瞧你那吃相!”妈妈给我倒了一杯水,脸上满是无奈。我仰头把最后一粒饭吞下去,马上又冲她喊道: “妈,再来一碗!”随着“嘭”的一声,空碗被我敦下,桌子上的碗碟瞬间一震。“你也太能吃了吧?小馋猫!”妈妈又喜又忧地冲我叹气,“你的吃相怎么老是这样子呢?”没办法,谁叫我一放学就饿了呢?我只要看到妈妈做的美食就垂涎三尺,停不下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不过,我也要感谢自己的“贪吃”,正因为这样,我长得高高大大,与同龄人走在一起,我的心里充满自豪!瞧,在2013年秋季校运会中,我的1000米长跑成绩在班级里可是出类拔萃哦!

  “这厮,哪里跑?”习题集上,一串串阿拉伯数字齐刷刷地望向我,眼中仿佛射出一把把尖刀。哎,真是一道题都不会呀!我与数学的斗争何时才能结束呢?不行,我不可以轻易认输,又一次逼自己啃习题集。经过好几天的钻研,我终于在考试中取得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你看,我日夜挑灯做题的辛劳没有白费,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我坚信只要肯付出,必会抵达我所梦想的地方。

  >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没有动人的双眸,没有白皙的肌肤,不会唱甜美的流行歌曲??我知道我不完美,但并不自卑。我不会为几颗不起眼的痘痘而手足无措,我喜欢自己天生的单眼皮,认为这正是我的特色之一;目前我正在存钱,打算给心爱的老爸买一件生日>礼物??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尽管我普普通通,我也感谢这样的不完美,至少我不必因为漂亮而自寻烦恼。

  感谢你,我的不完美!

感谢我的不完美

  前几天,我买了一本意义深刻的好书——《人生不设限》,是澳大利亚的残疾人力克·胡哲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力克·胡哲的人生经历和他总结的道理。他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手没有脚,曾经三四次尝试自杀。但就是这样的人,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过1500多场演讲,常常在各国最大场地发表演说,接受数百万个拥抱,散播希望和爱的行动。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爱上不完美的自己,以前我的字写得不好,别人老因此看不起我。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人不能自暴自弃,要坚强,不放弃,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像力克·胡哲一样,首先爱上自己,爱上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树立信心,努力改掉这个缺点。于是,在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别人享受美好假期时,我却在书法班里刻苦练字,每一页字都是我努力付出的证明,每一个进步都是我向力克·胡哲学习的结果。我常常想,力克·胡哲天生没手没脚,却能冲浪、潜水、踢足球,还能溜滑板和打高尔夫,我有手有脚,为什么就不能写出一手工整而有力的好字呢

  力克说: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不完美、失败或错误。朋友,如果你也在为自己的不完美而烦恼,那么,你就赶快和我一起来看力克·胡哲的这本好书——《人生不设限》吧!

感谢我的不完美作文

  什么是完美呢?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完美的事物。你不应该总是期待着完美而对自己过于挑剔。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便是你要对自己感到满意,尽管电影和杂志总是会给你施加种种无形的压力以及错误的引导。

  事实上,出现在每一期杂志封面上的女模特或者女演员,都是经过了一番长时间的浓妆艳抹。她们的头发经过专业的发型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细心打理,她们必须一直屏气收腹,并且使头保持在某个高度和角度上,这样一来,她们下巴上的赘肉和皱纹就不易显露出来了。

  然后,那些可怜的年轻女孩便去购买这些杂志,心里想着:“哦,我想看起来和她一样。”却不知道,她们心中的偶像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一个名为《我想有张明星脸》的电视节目令我感到相当震惊。节目讲述了一个希望自己看上去像我的女孩子的整容经历。起初,我被激起了兴趣,于是也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几分钟之后,我开始哭泣起来。这个女孩切除了自己的一部分胃。我简直不敢想象她究竟经历了一番怎样的痛苦过程。

  这个女孩并不知道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她希望自己也拥有一对像我那样丰满的乳房。然而当你哺育过孩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你的胸部会不断地下垂、松弛。这就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的自然规律。

  这个女孩收藏了所有以我为封面的杂志,她观看了我出演的所有影片,只是希望看起来像我。我为她感到痛心,因为她被这些杂志和电影呈现出的关于我的完美形象深深地误导了。

  如果那个想看起来像我的女孩子走进我的寓所,我会把我的感觉告诉她。我会说:“站在那儿,不要动。”

  然后我将衣服脱下,告诉她说:“这才是真实的我。我没有那样又翘又浑圆的臀部。我没有一对既丰满又高耸的乳房。我没有一个平坦的小腹。相反,我的臀部和大腿上堆积着大团的脂肪。”我很想大声说:“这才是真正的我!”

  真的,我并不是那样身材火辣的美丽女星。我根本就没有那样完美的身躯。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想我足够成熟了,懂得去营造一种内心的平和。我也曾经历过那种精神和情绪都处于紊乱不安中的青春期。

  我清楚时代真正的不幸在于:女性们似乎觉得,为了得到爱,为了与某个男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她们必须看起来美妙无比。这真是让人难过。

  或许我能够告诉年轻的女性:你们不必为了减肥而苛待自己,不必为了达到目标而使自己瘦成皮包骨。

  我从来没有梦想过要成为一个电影明星。我只是知道我想去表演,想去做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热爱的工作。而现在我正在做着这些。我获得了成功,我不打算使自己为了这一目标而饥肠辘辘。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美文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因素,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付出和接受的平衡才是关系的和谐之道。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如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许许多多的“好人”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

  消极的禁欲者模式

  对于禁欲者,海灵格有很精彩的描绘: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地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爱,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的人。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很多消极的人,持有的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在现实中,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疯狂付出者模式

  在关系中,禁欲者是单纯拒绝接受别人的付出,助人者则是疯狂付出,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的接受仿佛就不值一提了。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你假如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常会在这个关系中感到,你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而接下来的结论就是,你也是不值一提的。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种感受。

  并且,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抱有敬意,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我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但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这种敬意就化为了助人者的一种权力感,产生了这种权力感的助人者会严重地“问心无愧”,在他巨大的付出面前,其他人都没了说三道四的资格,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很多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哲学,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一种幼稚的逻辑。

  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放弃绝对的清白感

  海灵格称,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不过,这是完美状态,在具体的关系里,平衡只是目标,而失衡才是常态,轻微失衡没有关系,但一旦严重失衡,内疚也会随之产生,你感觉到内疚,也就意味着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地步。

  不要因此就惧怕失衡,惧怕失衡是禁欲者的哲学,他们因为惧怕这一点,于是干脆就不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也很少付出。实际上,正是因为失衡,我们才会发展出有意义的交换。假如关系永远停留在一个平衡的地步,那么关系也就该结束了。

  关系有爱的失衡,那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另一方付出多了,你感受到了,于是,你付出更多;他感受到了,于是付出比你还多。于是,你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关系还有恨的失衡。关系犹如一个生命,有高潮有低谷,有出生有死亡,关系中必然有相互的伤害,如两人的确不合适,关系还会走向结束。

  容纳轻微的内疚感

  譬如,一个女孩老梦到男友屡有新欢,但男友其实对她忠心耿耿。原来,是她想和男友分手,但她不愿意承担主动结束这个关系的责任,因为那会带来很强烈的负罪感。她为了逃避这种感受,于是一直忍着不对男友提分手,相反她希望男友最好找个第三者,那样的话分手就不是她的责任而是男友的责任了。

  并且,她还将以受害者自居,理直气壮地声讨男友。这样一来,她就把自己的负罪感彻底转嫁到男友身上了。假如她男友一直不提分手,也不犯任何错误,那么,她很可能会为了这种清白感而一直将这个将成毒药的关系继续下去,哪怕是一辈子。

  如果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太多的人因为固守这种清白无辜感,而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个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偶拾凯特。温丝莱特的《爱不完美的自己》,其中有段文字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她说:如果那个想看上去像我的女孩走进我的寓所,我会把我的感觉告诉她。我会说:“站在那儿,不要动。”然后,我会将衣服脱下,告诉她说:“这才是真实的我。我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我没有既丰满又高耸的胸部,我没有平坦的小腹,相反我的臀部和大腿上堆积着大团的脂肪。”我真想大声说:“这才是真正的我!”真的,我并不是那种火辣的美丽明星,我根本就没有那么完美的身材。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现在足够成熟了,懂得去营造一种内心的平和。我从来没有梦想成为一个电影明星,我只知道我想去表演,想去做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热爱的工作。而现在我正在做着这些,我获得了成功。我不打算让自己为了这一目标而饥肠辘辘。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譬如工作:能做是一种机缘,想做是一种快乐,爱做是一种幸福!就像凯特所言:爱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同样要爱这不完美的世态与人情,这样你才能有足够多的愉悦来享受这俗世,做真实的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书笔记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的序中写道: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初读这句话,我就感到了一种力量。事实上,痛苦这玩意儿想起来讨厌,但它在很多时候都是试金石。

  如果没有经历相思之苦,你意识不到某个人在你心里的地位多重;如果没有经历学习和复习之苦,你也不会珍惜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而极有可能轻飘飘地来一句“因为我聪明”;如果没有进行激烈的竞争,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恐怕上班以后,你的热情也持续不了多久。

  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里面的一句“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让我久久难忘。不过,当时年少只觉得这类文字令人心疼,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意识到“痛苦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存在”。

  对于痛苦的切身感受,每个活着的人大约都不能幸免。至于那些整天作出“一切棒极了”的姿态的人,怕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美梦固然令人欣喜,然而总有醒来的那一刻。所以我们说,不如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痛苦是会一直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放下,而不是消灭和忘却。

  当一个人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时,他不能通过闭上眼不看以往的照片、封闭头脑不去想以前的恋爱细节而恢复快乐。他只能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个人已经离开了,而他也要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与过去的自己好好告别,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尽可以通过哭泣、喝酒、看电影、听伤感情歌等方式感受失恋之苦,而绝对不能自己压抑自己。

  更不要因为别人的判断如“对方不值得你这样”或“感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你能不能有点儿骨气”之类的话来阻止悲伤这种情绪的正常流动。

  另外,如果他通过拼命工作或迅速交往别的恋爱对象,来暂时转移当下的痛苦,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心理隐患埋下种子。因为面对痛苦却伪装不悲伤这件事,需要耗费更久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远不如痛痛快快地与其和解来得划算。

  那么,如何与悲伤和解呢?这就又回到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个课题上了。所谓的不完美,并不是指我们颜值不够高、赚钱能力不够强或者性格不够好,所以才会失恋(被分手);而是指: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控制不了一段关系的最终走向。

  举例来说,也许一个人本身条件很好,但是条件太好的人就一定受欢迎吗?他可能会因为太优秀而给恋人造成压迫感,所以被分手;或者恋爱的双方感情一直不错,但是有些家庭因素却导致两人不得不分开。不可控的情况太多了,所以在感情这件事上,我们也只能像很多事情一样“尽人事,听天命”。

  其实仔细想想,世间哪有什么完美呢?既然宇宙间不仅有日月星辰也有黑洞,那么人活在其间,难道只敢正视光明却不肯承认黑暗的存在吗

  所以,执着于完美的人快快醒悟吧。不完美的存在很正常。带着不完美,我们一样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做很多事,从而实现人生的圆满。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写给朋友的话

怎样教育叛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