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简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文化苦旅

  书籍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被人无数次的阅读,却从未有人敢宣称自己读透了哪一本经典。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读者。

  由于种种原因,初读《文化苦旅》时,误以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遗址的艰难旅程,重读一次,才发觉其含意远不是如此简单,作者并非提醒读者自己行程过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强调的是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创造,培育,守护文化的“苦”,当然,文意不尽如此。

  书中写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文化人或许身体羸弱,或许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很难阻止大多数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他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用文字战斗在思想的战场,以手中笔,以诗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卫文化。

  几千年来,多少文明沉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明却未曾断了传承,这固然与中国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执着与坚守。

  现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日新月异,人人都只顾着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脚步,却很少甚至没有人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无数人为之奉献的文化。没有文化,哪来的文明,哪来的社会进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应当珍惜文化,领会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不断将其发展壮大。

  余秋雨先生用漫长的足迹,追寻文明的盛衰,借历史的痕迹沟通苍茫的山河。他告诉我们,文化始于自然,兴于自然,离开了自然的文化如无根之浮萍,难以长久,中华文化要想长久,就必须始终立足山河,立足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顺应自然,“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耀,文明的光泽”。

  “路,就是书”,余秋雨踏过许多山河,古迹,走过了很多很多路。无人问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过。在学会了寻路,走路之后,也就学会了读书。这书,是山河之书,是古今之书,是自然之书,他学会了脚踏实地远望星空,与脚下的大地紧紧相连,与头顶的天空遥相呼应。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归宿。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使受“快餐文化”影响而急躁的心变得沉稳下来,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书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种周游天下古迹,品味历史百态的欲望。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的“苦”与“旅”

  《文化苦旅》不仅是一部山水集,它还把历史解剖在人们面前,踏着历史的脚印,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其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回到那真实的场景,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

  出次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扫了一下目录:“道士塔、阳关雪、莫高窟、白发苏州”等名字便跃入眼中。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部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真是应了书名中“旅”之一字,仔细读来,发现是凭借山水风物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的一本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一篇篇小巧的散文组成,极适合在闲暇是阅读,信手取来,读上几篇,或合上书细细品位,或全当一时解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心绪,打开他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大江南北,领略各地风光,感受他效仿古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读《文化苦旅》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淡,遣词造句也趋于自然,并非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太过高深的哲理。全书的描写并不多,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地的景色,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文章的美容平实,使人信服,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书中一篇《上海人》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文,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将上海人的种种心理予以剖析,不能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笔触敏锐。而一篇《白发苏州》不光是描写了苏州“柔婉的言语,娇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一感观上的宁静和慰藉”的的清新婉约的江南风格,同时又带出苏州20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春秋西子的妍丽容颜与唐代唐寅的风流韵事都镌刻在了苏州这块土地上,陪伴着苏州的小桥流水。

  作者每到一处景都能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渊博的文化和历史的功底。而就因为如此,这“旅”就难免显得有些“苦”了。因为中国的风景大都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没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惊叹”。如此再美景联系上历史,就难免要让人引发些许沉思,发表一番感慨。故此,原先闲适的游览山水的心情也就不再闲适了。

  作者写《文化苦旅》,除了记叙他在旅行中的触发和感想,也是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读完之后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意义,并能找到它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文化苦旅

  我是在军训返程的时候在车的侧边栏看见这本书的,诚然,如此深刻的话题,对于没有多少阅历的我来说,谈起来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却深深的着迷了,我不知道我能有多少理解,但我希望人们也能看看,寻找自己的山河。让那些支撑着的人,多少有些慰藉。

  谨以此文,纪念属于我的文化苦旅,和我的山河。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的“苦”与“旅”

  出次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扫了一下目录:“道士塔、阳关雪、莫高窟、白发苏州”等名字便跃入眼中。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部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真是应了书名中“旅”之一字,仔细读来,发现是凭借山水风物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的一本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一篇篇小巧的散文组成,极适合在闲暇是阅读,信手取来,读上几篇,或合上书细细品位,或全当一时解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心绪,打开他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大江南北,领略各地风光,感受他效仿古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读《文化苦旅》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淡,遣词造句也趋于自然,并非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太过高深的哲理。全书的描写并不多,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地的景色,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文章的美容平实,使人信服,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书中一篇《上海人》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文,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将上海人的种种心理予以剖析,不能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笔触敏锐。而一篇《白发苏州》不光是描写了苏州“柔婉的言语,娇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一感观上的宁静和慰藉”的的清新婉约的江南风格,同时又带出苏州20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春秋西子的妍丽容颜与唐代唐寅的风流韵事都镌刻在了苏州这块土地上,陪伴着苏州的小桥流水。

  作者每到一处景都能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渊博的文化和历史的功底。而就因为如此,这“旅”就难免显得有些“苦”了。因为中国的风景大都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没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惊叹”。如此再美景联系上历史,就难免要让人引发些许沉思,发表一番感慨。故此,原先闲适的游览山水的心情也就不再闲适了。

  作者写《文化苦旅》,除了记叙他在旅行中的触发和感想,也是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读完之后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意义,并能找到它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文化苦旅

  烦躁的心情,没有朋友间的交游,只有书山中的跋涉,也许,这日子过得太无聊,太乏味,太苦了!

  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

  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

  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

  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

  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

文化苦旅

  读完《文化苦旅 》一书,感慨颇多,其中最深的一点,便是中华文明。

  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炎黄子孙以其为傲。

  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们都辉煌一时,虽起源早,却均被时间侵蚀,随之没落了,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其它文明均太过张扬,引来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冲撞中,走向了毁灭,中华文明比较保守,不张扬,不炫耀,但以其强大的力量,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有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其中黄河最为重要,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在那儿,有着中华文明的基本性格。长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便已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三条线最有意思,这条线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它同时又是区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天然之线,它借秦始皇之手“画”出,目的是区分两种文明。从中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的神奇、有底蕴,有内涵,这是任何一种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华文明虽未中断,但其也是历尽了沧桑与磨难。国内的兼并战争、改朝换代也避免不了大战,这一切,使中华文明损失了许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败类,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华大地上的珍贵之物卖给外国人,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圆箓,他将莫高窟里许多珍贵的经书卖给了一个外国人,而他所得的价钱只有三十英镑!

  到了清朝中后期,政府无能、腐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后来的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明一步步被破坏,被践踏,被摧残,每一次战争都沉重压制并打击了中华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断中华文明,这便是中华文明的强大之处,也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伟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余秋雨,他抛高官弃厚禄,冒着生命危险,又不远万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写了二十余本书,单是辞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别说行遍天下了!他对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多想一览祖国大地上的秀美风光,也用自己的笔记下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个探索中华文明的旅行者、学者。是的,这需要无限的勇气与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积蓄……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近期,为了迎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欢读散文,但捧起这本书,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文化苦旅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题记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便描写了一种文化:晋商文化。文章描写了晋商文化的起源,鼎盛时期,以及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文化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其浓重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当时”“当地”的历史产物。

  晋商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其发展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其发展之初,正是因为平遥、祁县、太谷一带自然条件不好,没有太多物产。基本生活无法满足,他们可以默默忍耐,忍饥挨饿一生,甚至可以破门入户。总之一切政治性的反抗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在这几个县,大多数农民却并没有投入到这些政治性的反抗中,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浇灌。

  于是,他们便选择了“走西口”,到口外去寻求更大的生命空间。

  规模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正规,晋商文化发展更加旺盛,最终达到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但是,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及其不合理的一面,晋商文化也是如此,当晋商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加上当时中国动荡的格局,最终使晋商文化走上了末路。

  因此,晋商文化便只成为一种适用于当时的文化。

  但是,晋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发展现代中国文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例如,山西商人之所以能获得全方位的成功,正与他们的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关,如目光远大,讲究信义,严于管理等等,如果拿来发展中国现代文化,一定也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因此,为了使中国现代文化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便要学会借鉴各个文化中的闪光点,而不是照单全收。只有吸收这些精华,去除必须剥离的糟粕,中国现代文化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变得更纯粹。使文化完成其原有的宿命。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收录文章: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作品解析: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作品目录:

  新版小叙

  牌坊

  寺庙

  我的山河

  都江堰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阳关雪

  西域喀什

  废井冷眼

  杭州宣言

  黄州突围

  山庄背影

  宁古塔

  抱愧山西

  风雨天一阁

  鱼尾山屋

  北极寒夜

  远方的海

  谢家门孔

  巴金百年

  佐临遗言

  寻石之路

  天人对话

  为妈妈致悼词

  祭笔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可以说,这些都是余秋雨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来的,纵然在文学艺术上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和代表作,更奠定了余秋雨的文学风格。

  《文化苦旅》的写作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小我”的思路,一扫委靡之气,转而变成“大我”,叙事抒情“不小气”。《我的山河》中,余秋雨写道:“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星球的嶙峋一角。”书中选取的题材和现代人关注的问题紧密相扣,并从中建立感情的脉络,赋予自然景物和人生命运的终极感悟。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碎片”,并将这些片段一一串联起来,历史和当下、悲天悯人和轻柔婉约,均成为可以书写的对象。在《莫高窟》、《道士塔》中,在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柔美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江南文化的婉约,又同时将世情表现得深刻入里。书中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的生动描述,也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仰慕。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繁庞杂,但余秋雨总能找出他们的文化品格,并能在历史的真实中品味人世间的悲喜和沧桑。

  总之,余秋雨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试图去探究历史本源,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虽寄情于山水风物,却让读者从中发掘人生的真谛和不断对文化灵魂的探索。

  创作背景:

  余秋雨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

  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莱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文化探索的人文学者,他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班谈话活动教案

个人在职证明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