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趣的科举博物馆作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考试吗?我可是最不喜欢考试的!不过,参观完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以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第一次觉得考试也不是一件坏事情,要不然怎么选拔人才呢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夫子庙,是全国最大的科举专题类博物馆。它的建筑外观非常奇特,看上去像是个四四方方的“大砚台”。我们先要沿着狭长的坡道环绕而下,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参观。科举博物馆馆藏文物非常多,据说有1万余件。当我们在这栋地下4层博物馆之间来回穿梭时,就好像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亲身体验了1300余年科举历史的变迁。

  在古代,普通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仕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古人读书非常刻苦,朝廷也很重视读书人。不信你看,博物馆里展示的宋朝医生、商人和读书人的雕塑中,读书人的帽子是最高的,这代表着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也就是古语常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还体验了一把清朝科考的号舍。里面空间非常狭小,光秃秃的,什么装饰都没有。据了解,以前的科举考试时间很长,考生们还得自己带着铺盖和吃食来参加考试,非常辛苦。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管考试考得成绩如何,都不能打小抄!令我大跌眼镜的是,古人考试竟然也会作弊。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中就有古人考试打的小抄,字迹非常细小,据说是用老鼠的胡须蘸着墨汁写出来的。看来,古代书生为了高中真是绞尽脑汁呢。

  科举博物馆里好玩有趣的东西还有很多,一时说不完。有时间的话,同学们不妨都去看一看!

中国科举博物馆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作文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去了科举博物馆。科举博物馆是地下建筑。一进博物馆大门,一个童生映入我的眼帘,那个童生全身上下穿的是麻布衣服,挑着扁担,正在走进考场。

  那个时候的小朋友大多在8到15岁上学,入学后要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还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有“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试帖诗”。这些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但是有严格的格式。以“八股文”为例,题目一般出自四书五经等原文。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行文要逻辑清晰、文笔流畅。还可以模仿孔子、孟子等“代圣人言”,就像现在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一样。

  明清时期科举程序十分复杂,要先通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主持)、院试(省学政主持),才能成为一名秀才。电视剧《武林外传》里张口就是“子曾经曰过”的吕秀才,就是通过了这三道关卡。取得秀才称号的考生,可以去省贡院参加乡试,通过者为“举人”。明清时,乡试分三场,每场三天。大部分考生是无法考中举人的,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的林则徐,可谓是一代神童。成为举人之后,就可以迎接来年春天的终极考验——赴京参加会试。清朝会试由翰林院或者内阁大学士主持,而殿试则以确定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归属。

  我还看到了几个状元故事,其中“鸭蛋状元”给我印象深刻:明朝万历三十五年末科状元黄士俊,家境贫寒。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借路费,岳父见他衣着破旧,连客厅也没让他进,只给他了两个鸭蛋。后来岳父家的仆人见他可怜,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他后来高中状元,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给他岳父,其中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我十分喜欢这次参观,收益多多,以后我要继续好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游科举博物馆作文

  2月30号,一大早,我和同学们来到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参加小营小学雏鹰假日小分队。

  我们来到了科举博物馆门前,领队的阿姨就带着我们进入了科举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就看见三座高大的牌匾,上面分别写着:“解元”“会元”“状元”。这时一位阿姨走了过来,她就是我们的讲解员。讲解员阿姨带领着我们边往下走边讲解,先给我们讲以前的考试分为四种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的,是由皇上亲自监考完成。

  慢慢的我们来到了负一层,这一层摆放的全是有名的文物和对一些皇帝的详细介绍。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知道了以前的考试叫的科举,考试的地方是號舍。接着我们来到了负二层,一进到负二层就看到一个,写着大大的“水”字的號舍,走进去里面是分为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每个小隔间也就两平方左右。这时讲解员说:“你们可以进去体会一下,一会还有一个小活动,那就在里面写春联”。我们听到后,就各自迫不及待的找着自己喜爱的小隔间,钻了进去。讲解员阿姨也拿出了对联给我们每人发了起来。我和同学们都拿起了毛笔,认认真真地一个一个字的描写了起来,不一会我们就写好了。

  通过这次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那我们知道了古代的考试等级和制度,还让我们体会了中国春节写春联的乐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听课记录评语

证明员工在此单位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