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只看到了后三个的重要性,而完全不在意古人将“修身,养性”放在这些之前的用意。

  今天看了一篇文言文,也算是老生长谈了,但其中最能让我引发感慨的,还是其中“舍生取义”所蕴藏的内涵。

  生,即生命,义,即大义。为国,为民,为他人,为集体所坚守的本心,就是大义。

  舍生取义,在如今的人看来,的确是属于老一套了。一碗饭,一杯水,这是生存的最低要求。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如果你怒斥着给人家喝,踢着给人家吃。哪怕他再饥渴,也是不愿接受的,这就是为了坚守着自己的大义,不受屈辱。

  假使给你日进千金的生意去做,有着优厚的薪水和待遇。享受着周围人羡慕的。而代价却是危害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安定,他人的财产,生命。那么是否会有人接受呢?这是肯定会有的,人类的劣根性就注定了有一部分人会被金钱,名利所亮花了眼。丢弃了自己最为宝贵的廉耻之心,这一丢去,在想捡回来,可就难了。像现在有很多官员,陶醉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中,而不去思考如何为人民谋福利。一日日的在官场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烟花柳巷之中纸醉金迷,奢华至极。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人民的父母官所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一种信念。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它是每个人所喜爱的。但是为什么要舍去它呢?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为什么要不躲开他呢?这就一定是我还有比生命跟想追求的,比死亡跟不愿意接受的。这不就是所谓“舍生而取义么?”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读后感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谁不想?革命先烈李大钊曾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这里的“发展生命”应指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义”。为了“义”,可以舍弃“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革命前辈多如此,当代英烈也是层出不穷,商丘的张环礼、李学生就是新时代“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而,“取”“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生”和“义”中,更多的是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边是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一边是住茅屋吃糠菜,到底是取前者还是取后者?革命烈士方志敏是这样回答的:“为了国家的革命事业,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睡柔软的钢丝床,却宁愿住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这是正确对待生活、享受的一个典型。现在不是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实践着吗?看看“二零零六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吧!他们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符,决不是偶然的。

  成为千古美谈的诸葛亮娶妻和令人心酸的普希金择美悲剧,也都向我们说明了怎样正确处理“取”、“舍”关系。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在他运筹帷幄时起了很大作用。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异常空虚甚至肮脏的女人,以致使普希金这个伟大的诗人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死。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与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之间也表现在金钱上。《齐人攫金》讲齐国的一个“好金者”有一天到市场去,发现一个人在卖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金子就跑。自然,他很快被抓住了。人们问他怎么敢在青天白日、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抢金子呢?这位“好金者”回答说:我抢金子的时候,眼睛只看到金子,没看到人。在这个故事中就有着深刻的取、舍关系。由此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少数人像“齐人攫金”那样,贪污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毒,而不顾党纪国法及人民的利益吗?相比之下,在这场经济领域的斗争中更多的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愧是“在金钱面前孰取孰舍”这道题的最佳答卷者。

  为什么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取”、“舍”呢?我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不同。如果我们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就一定能够解答这道人生考题。

鱼我所欲也的读后感

  孟子说:“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 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舍生取义”是这段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孟子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并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那么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仁人志士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今天 ,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严重违法乱纪,对照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真是令人万分遗憾!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学,张永生.十三四岁的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而对人生的选择。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女子,而失去了他宝贵的生命。真的令人心痛而作为他的同学我为他而骄傲!我也要学习他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鱼我所欲也的事实论据

  苟利国家生,不因避祸福的趋势 - 林则徐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女和儿童。匈奴,匈奴贵族先引诱成名酷刑威胁后后苏武拘留。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不屈。匈奴贵族做任何事情,然后“北海迁移武器的地方。”苏武的“挖田鼠,以草实而食之。”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他依然靠在韩牦牛节,不屈节辱命。壮年时,他是大使,当等到归汉,是白色的头发和胡须。他成为了我们的民族气节坚持历史人物。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是“决心杀贼,无力回天。”他认为,“没有一个和尚,无以图表的未来,没有人,不是为了奖励为主,”平静地去,留下“横刀来,因为我笑了一天,两个肝胆昆仑命运”的名句。谭不可能离家出走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血唤醒的人。确实,“我在我血荐轩辕”!谭之,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因为他说自己绝对的长期影响,就是得其所!这是原因,而不是老百姓的利益,更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蒙古军队在战斗中,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决定接受抗万元的使命,所谓英雄起兵四方,最终确定的反万元。由于结果是太弱元军攻占。高官厚禄的敌人面前投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是了,而不是寻求正义苟生。最后,为国捐躯。他的留下了大量的诗,像在“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取得了“挽歌”,并从奥比亡监狱中的“带潮”(洞叫“付发现价格,“孟说,”正义“,但其含义做,所以仁至读圣贤书,学到了什么?现在,然后,也许是实至名归)已经成为了太阳和月亮的光,华丽的绝唱,一民族的精神财富的有价值的部分。因此,文天祥已经成为不朽的英雄。

  清宁也不吃美国的粮食援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也就是说,”意思是“高于一切。为了“正义”,“志士不饮的水贼,谁不是廉价的施舍”,因为“正义”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动,威武不能屈。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叛徒。洛阳一名唤医生周吉平,钟汉武帝,汉东城等国舅阴谋诛曹操。曹操时,他打算送药毒,却意外地泄露了天机。曹操下令打吉平,谁逼他搬出去策反。周吉平完整的订单流量仍然只有痛骂曹贼,打到舞台后亡。在罗贯中笔下,他是著名的忠诚部长。当

  黄花冈起义,大批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都督敢队冲进政府机关,和碗浴血奋战,夺取出手,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覆盖着篮子炸弹,冲锋在前,干试弹,壮烈牺牲后抓获。

  解放,腐坏和国民政府的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清代著名作家宁愿饿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我们的民族英雄爱国知识分子精神的表现。”

  在和平的今天的环境下,我们虽然没有造成生命损失,但“舍生取义”不会消失。 “医疗保健”已不限于放弃生活,包括个人利益和生命同等重要。 “正义”已不限于正义,但一切,包括司法,包括公共利益。舍生取义在这个意义上,虽然不像以前的正义烈士是如此的壮观,但它是不可低估的花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慈善机构通常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上升。

  项羽是一个耻辱,在乌江的山东老人自杀,也不肯跪痛不欲生站着

  嵇康毅果断与亲爱的约翰山巨源,并留在最后一个广陵散。在国家利益与诚信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不朽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诚信,会生活的人的敬仰,但人如灯灭,他们至少保持其庞大的白色。啊之间的利得和损失!

  屈原,楚河流,山脉看上去有点啮齿动物吞食,看着一群狡猾的小人的奉承国王为自己的荣耀,为国家牺牲。这种情况何堪?他从没想过要在绝望中最后毅然参加到汨罗江。我明白这一点屈原,他是与怀旧楚,与楚国的人留下他对世界的爱无限热爱。他知道他卑躬屈膝生活还不如轰轰烈烈了!是的,屈原的身体,与滔滔江水的流逝,但他的正直一直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鱼我所欲也》读书笔记

  早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就告诉世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和义不可兼得。在鱼和熊掌之间,特别是在生与义之间只能择其一时,要舍生取义.这是孟老夫子写这篇文章的本义.

  然,世代之人,不懂此道理者,不能正确决择、取舍者十之八九。我也是这十之八九当中的一个。就我的人生阅历而言,凡不能遵循此道理者,多有烦恼,为此付出了代价。甚至更沉重的代价。

  得到就意味着失去;失去就意味着可能得到。

  对于学生而言,选择学习和选择不学习,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通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为他的未来人生道路,积累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他前面的路会越走越宽,可谓先苦后甜。然而,在他选择寒窗苦读之时也确实失去了享乐和闲暇,怎一个苦字了得。而选择不学习,选择了玩耍,选择了享乐,选择谈情说爱,选择上网游戏,他的路会越走越窄,待回过神之后,再怎么捶胸顿足也与事无补,他只能为自己当出的选择埋单。

  对于处于婚恋年龄中的青年而言,也存在着取舍的决择。选择了A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了BCD,尽管人的本性不只需要一个,还有许多需求,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做唯一的选择,游戏规则就这么规定的,有什么办法哪。他们的选择也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的人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配偶,也就选择了幸福;反之,由于选择了错误的伴侣,就必定选择了与痛苦为舞。

  类似的选择还有很多很多,诸如如何择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等等,都需要去选择,去取舍。

  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是痛苦的。以择偶为例,怎样才能从众多的人中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最适合的,极其困难痛苦,因为只能在ABCDEF .......之中选择一个.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象选商品时可以货比三家,或被允许试用。但择偶却只能凭当前的感觉中选择一个,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才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错误,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会吃下自己酿成的苦果,彼此之间或麻木;或生活在痛苦之中;或处于冷战之中;或大小战争不断。其中也不乏重新进行取舍的人,也就再次陷入思前想后,顾左怕右的痛苦折磨之中。人非草木,怎能无情,想到多年的夫妻共同生活,想想共同努力筑起的爱巢所付出的心血,想想孩子企盼和无奈的眼神。有些人重新选择取舍之后却发现新的选择比原来的选择还要遭。吾乎矣哉!人总是时不时地处于两难当中。但不管怎样,人必须要选择取舍,除非做最后的选择,或出家,或一走了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并不是悲观之人,我觉得只要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只在其中择其一,心不贪,常知足;莫逃避,勇面对;无邪念,正心态;去激动,多理智;顾大局,不片面。这样我认为就能幸福多多,烦恼少少。

论鱼我所欲

  鱼我所欲也,孟子所写,大体意为人要有仁义,为了实现【义】可以付出性命。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生命难道就如此不值钱吗?义就一定大于命吗

  道义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这是我所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还谈什么道义?还有什么资格资本去谈论道义,所以,第一件应做好的事便是珍惜好自己的命。

  文天祥,他讲义,他有义,他宁死不屈。是的,这是表面看来,他为了可以留名青史,为了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让宋朝失去了一员大将,元气大伤。导致以后几场战役军心不稳,连连败仗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不是义,这只是面子,为什么不能放下面子呢?真是可悲可叹啊。而姜维,他便大有不同了,他假意投降,其实是在暗暗地计划如何拯救蜀汉。他是知道的,蜀汉只能靠他了。不经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不惜留下骂名,只为国尽一生忠诚。史书只是一部分人眼中的史书,而真正的史书,却是在明眼人心中的。

  孟子在文章前部分说得堂而皇之,要遵守自己的【义】,而在后半段却接受了万钟之财,孟子人称他为【亚圣】,仅次于圣人,可是他不是也因为种种原因接受万钟之财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可笑,当一个人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做出来,何况只是抛弃你那小小的义呢?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许许多多人都如此认为的。

  再来说说一个有义的人吧,他有的义,是仁义,他曾凭借他这【仁义】召集了一群有能力的人来投奔他,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他是刘备,刘玄德。刘备他有他的义,他的义是仁义,因为他的仁义、兄弟情义,才去攻打东吴,才让士兵树下扎营……呵,火烧连营,多少人葬身火海,又有多少在家门口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接到死讯?这,只能说是悲剧,由仁义造成的--一场悲剧。

  孟子说的义真的存在吗?只是为了抓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抛下大好年华,甚是可悲,若为了义抛弃生真是不值。人若是只讲义,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可若无生死,又何来仁义?活着,才能有义。为何我不曾在史书中看到舍生取义的历史记载?为何孟子的记载中并没有舍生取义的情节?而又为什么还要将义挂在嘴边却不付诸于实际?想必,孟子也只是说说罢。

  孟子的道义,与鱼我所欲也的道义真的是真正的义吗?为何人人都将飘渺的义挂在嘴边,却始终无法理解感悟真正的义?为何要抛下自己的年华与其他已经成为现实的东西?比起义,我更加在乎自己是否活着,难道,义,真的是能比生命更重要

鱼我所欲也

  姓名:闾丘玥盈

  年级:高一

  邮箱: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正如孟子所说。生活是场游戏,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会遇到许多需要抉择的事情。而我们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往往在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放弃别的事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放学过后,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的时间,倘若浪费在了玩游戏上,便没有时间去写作业了。作业也只能第二天在学校补。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了一项工作或活动,就必将放弃一件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事情。

  我们是当局者,自然不知道究竟什么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在我们想做到财富与人品兼顾时;健康与工作兼顾时;友谊与成绩兼顾时,是否应该考虑:究竟什么对我更重要一点?是否应该思考如何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世界上,你拥有了财富,就很难拥有健康;拥有了自由,就很难拥有地位。我们只能在一段时间里,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

  人生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抉择,而我们,是否又能禁得起种种诱惑?在拿起手机的同时,又能否想到学习呢?家长的严厉话语,老师的严厉教诲,在有些时候是没有作用的,只能自己去体会,去吃亏,才能察觉到以前的稚嫩。在这之前,我们是否能够考虑到自己的理想,倘若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件事是否有益处。人生短短两万天,理想不能不实现。

  我们暂时被现在的快乐所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未来的自己是如何的岌岌可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感受更美丽的世界。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们是自己的未来。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孟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如孟子所说的,生存,是你想要的;道义,也是你想要的。两者都不可同时获得,那么你会选择哪一样呢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呀,作为一个拥有美德的好公民,应该要放弃生存的机会来占有道义!这就是“生与义”之间的价值比较啊。与其苟且偷生,倒不如宁可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做出拥有正义的事。于其过自己的孤独生活,倒不如与更多的人一起过着充满“爱”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往往有许多人都会因自己的金钱、名利以及权威的诱惑下而失去了正义的心灵。也会有不少人因自己天生的羞恶而陷入了自身与不义的事情中。当然,也会有一种心有正义的人:他们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且舍己为人!

  生活中,以上的两种人都随处可见。假如有个人在马路上找东西,没有留意到汽车的渐渐逼近。那么上前给那人伸出双手并且为了他人而不惜一切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舍身取义的行为;相反,理都不理会的走自己的路,那么那个人便可以用“躬行不义一词来形容!

  是啊!义比生更可贵,而不义则比死更可恶。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把“义”放在第一位,并且应该在必要时“舍身取义”,向社会,像全世界做出贡献!因为,“义”与“生”之间的比较中,“义”将会是最后的,也会是永恒的第一!

鱼我所欲也

  今天,正在继续构思作文中,突然看到了《鱼我所欲也》,就里面的两句话,产生了联想,或许是对这些话的一种错误诠释,却是对这些话所指代的人的一种贴切的比喻。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重复斟酌此话,突然发现,它很适合某种人群。

  生命是他们所想要的,但是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远远比生命更为重要。在这个物欲很流的金钱通行的世界里,他们都只认为,有钱就拥有了一切,为了钱,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人生的价值,诚信,尊严,甚至是生命。他们把钱放在了首位,为了钱出卖自己的灵魂,拿生命来开玩笑,以至于不惜以身试法。贪官污吏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此种人,就是本着生命诚可贵,金钱价更高的原则,认为只要有钱,一切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在弘扬法律与道德的虚伪面孔下,藐视法律威严,目无王法的把钱一点一点地往口袋里塞,把生命一点一点地往外不停的拉。他们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而是“光明正大”的苟且偷生着,直到枪口对准了脑袋,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时,才真正的发现活着是多么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珍贵。不过,一切为时已晚,什么都已经随着时间的脚步流逝了,不能重头再来,只能面对。那就不能再“光明正大”的逍遥法外了,那真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就是想苟得,法律也不允许啊。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生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亡是他们所厌恶的,但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所以有了灾难,祸患也不躲避。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厌恶以及害怕的事情,这是不置可否的,可是呢,那些贪官污吏们比起死亡来,恐怕更害怕贫穷吧,不然为什么连违法,犯法都不怕,拼死也要把钱贪呢?他们忌贫如仇,一心只为飞鸿腾达,荣华富贵,他们厌恶贫穷!从前的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很差,大家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所以立志,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做个生活在上等层次的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第一次尝到了上层生活富丽堂皇,感觉到了富裕生活的滋润后,贪婪的欲望就愈发的强烈了,这种欲望,把人固有的人性与良知都磨灭了。此刻的他们,恐惧都被埋没了,越贪就越大胆,越大胆就越贪,就这样,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死亡之涯的边缘。

  贫穷的概念让他们都忘记了死亡的恐怖,甚至无视了死亡,他们总是想着,不要贫困。为了钱,他们“无私”的放弃了生命。

  故患有所不避也。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灾难,那一声声的警笛的尖锐的鸣叫声,就试他们最大的忌讳,最大的灾难,所谓的患。遇到了也不躲避,就是想躲,能往哪里躲呢?这真是应了: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啊。

  其实,我本无心把这两句圣贤之语用在这些贪官污吏的身上,可是,细来想想,这些话,却又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比喻的是如此贴切到位,符合他们的形式与作风。或许这是对这两句话的错误的诠释,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对孟老夫子的话的玷污,他们根本就配不上,从前这些本来是形容品德高尚的人的话语,现在却用在了他们身上。可是谁会想到呢,现代社会,会窜出了一群贪官污吏们,非把这些“品德”反向的表现在他们身上,本是舍生取义之意,到了他们身上,舍生取财却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即使是对这两句话错误的理解与诠释,却也是他们最贴切的表达啊。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