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人的敢说精神

  太原第十二中学贺泽宇

  随着国家反腐风暴愈演愈烈,许多曾秘而不宣的事情公之于众。渐渐我们看到一扇扇曾遮掩着大门被“轰”的拉开,光亮乘着清风弥漫在曾经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秘密里。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敢说,我们能说,我们必须要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敢说精神的国家。无论是表达政治观点,表达个人见解,还是表现喜怒哀乐和内心情感,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乏拥有浩然正气的敢说的有志之士。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碰撞就一直被写在历史的醒目位置。那时的思想家敢说并且敢于付诸行动——孔子周游列国传授自己的思想,“有教无类”开创教育业的先问;老子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所富含的哲理如一颗明星闪烁在时空的上空;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又给后人留下多少对“和谐”的思考。在那个思想散发光芒的时代,只要你有完备的思想体系,正统的思想主张,只要你敢说,你就可以自成一派。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敢说的精神在秦朝开始就被打击­­——秦朝的焚书坑儒让多少思想精华毁于一旦。百家争鸣时敢说的精神像受惊吓的孩子,原本活蹦乱跳,一朝之间变得畏首畏尾。虽然反抗从未间断,但中国人的敢说精神下,终于出现了顾虑。说话不再直来直去,必须绕一个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不禁想起薄伽丘《十日谈》里一个绿鹅的故事。一个父亲把自己的儿子一直放在一个从未有人到往的地方生活,直到儿子成年后父亲第一次将儿子领导城里,映入眼帘的繁华场面令儿子惊叹不已。这时,一个美女向父子二人走来,儿子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回答说:“这是绿鹅。”儿子听完直截了当的对父亲说:“我想把绿鹅带回家。”我认为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正是一种毫不顾虑的敢说精神,也许这种敢说带着一些无知,但所折射出的正是人性中本真的直率。古代皇帝身边一定有劝谏的大臣,就像李世民的“明镜”对李世民的重要性一样,自古以来有为的谏官一定是拥有敢说精神的人。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敢说精神又有回到当初春秋时期的劲头。在不同的时代下,敢说精神的载体从古时思想家渴望用自己的思想治理国家到唐朝文人舞墨施展情怀形成一个跨度。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古文运动,这些闪烁着鲜明时代光辉的人和事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敢说精神。但与此同时,科举制的盛行却让“不敢说”渐渐渗透进历史的书页。当“不敢说”的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正值清朝的文字狱大肆横行的时候。人们都在害怕,生活在惶恐之中,不敢说不能说。渐渐人民开始麻木,外国侵略者入侵,人们不敢说,赔款割地也不敢说。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中国变得抽一鞭子才动一下,麻木不仁。”所幸的是,人们总会醒来,敢说的精神传承千年怎可能说断就断——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一大批敢说的中国人站了起来,敢说精神又活了!我们敢说,我们能说,我们必须要说!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写下:“树枝想要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人们把它们叫做星星,月亮。”有人寻找光明,有人不懈斗争,有人敢说敢做!龙应台的《野火集》烧遍了中国,在当今台湾严厉封锁下依然要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幼稚园大学》笃笃揭开时代那些藏匿起来的疤痕。时代的发展中,敢说精神终于恢复生机,媒体在说,网民在说,街头小巷的街坊在说。我们终于明白,我们的敢说精神是进步的助力,只有说出来自己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深海淹没。我们终于看清曾经秘而不宣的事情背后的真相,我们敢说,我们能说,我们必须说!我们怎么能让自己心中的明灯熄灭?我们怎么能在顾虑中口三缄?我们怎么可以不说?【点评】本文不落俗套,将中国精神定位于“敢说精神”。体现了其人身问题的深刻性,文章从百家争鸣写到科举制度,以薄伽丘的《十日谈》写到顾城与龙应台,众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事例紧扣“敢说”展开。说理充分独到。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初中读后感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

  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或许是新时代下思想的转变,身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书中讲述的在中国,是由于妻子的无私和责任感,允许中国的男人们拥有侍女或妾,我认为一夫多妻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也是一种制度的畸形,三从四德束缚了女子,许多的缘由致使现在的男女依旧不平等。思想产生碰撞才会真正懂得一些东西,讲述了诸多碰撞,但整本书还是很富有哲学色彩,值得一读的。这本书在讨论“精神”二字时着重讲述的是中国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种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这便是整本书透露的一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无疑是轰动西方的大作,极大的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地震,震出中国人的精神

  5.12大地震让中国同胞们寒心。5.12日下午2点28分在汶川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毫无防备的人们,在几秒之内,就损失了大量的生命、房屋倒塌。地震连绵不断 谁也想不到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在四川内,汶川是一严重的灾区。灾难后,救灾的驻南武警官兵,经过5昼夜的连续奋战,已搜救出遇难群众近2000人。18日上午仍在当地指挥救灾的武警8741部队政委罗德礼表示,他们将不负南充人民厚望,力争救出更多的群众。

  特别是在重灾区,由于交通阻塞,生活用品供应不足。给灾区人民造成极大的生活困难。为此,政府让中国同胞一起手拉手,共度难关,为灾区捐款捐物。在5月12日地震后的5天,也就是5月17日当天,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已达到惊人的数字。还有外国人也为我们四川灾区献出了爱心。这惊人的数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了这么多的心意,总理深深的感叹:“只要我们心连心,让我们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共度艰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总理的感叹让所有灾区人民都感到温暖。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很关心地震,可是也有人作恶剧,在手机或网上造谣,说今天有几级几级地震。好多市民知道后,还以为是真的,就相互转发。就连学校的师生也不能安心上课,当然我们学校也不列外,当时我们正在上课,得到这样的消息,都很惊慌。我们不得不在操场上学习,可是大家还是害怕,哪还有心情学习,不得已只好早放学回家。第二天才知道,是有人故意造谣,警方已拘留他了。

  我希望大家不要造谣了,这会害人害己的。影响社会持序,同胞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伸出自己的手,挽救成千上万个生命、共度难关。为了重建我们同胞的美好家园,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地震无情人有情!

中国人的精神让我感动

  灾难每次都来得那么突然,来的那么残忍,来的那么令人愤怒。

  XX年当地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近万人死亡,近万人受伤,地震后,中国政府立即派出国务院总理前去探望灾情,第一时间来到的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中学,谁都不会想到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变成了废墟一摊,立即做出指示:“只有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是呀!中国人是坚贞不屈的这点困难就想难到我们吗?不是的面对困难更会显示出人间真爱!

  许多国际友人都自发的当起了国际友人,因为他们被中国人的精神感动了他们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他们每次都是面对困难都团结一致一中国不是有一句谚语吗?------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不易折,中国人就是一个最好的列子不是吗!? 一个国际友人都能有如此感受,更何况一个中国人呢!有一个 国际友人曾和我们一样痛哭不停原因是---我曾经来过汶川这个美丽的地方,以前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可是现在陈现在我面前是一片悲惨的景象,房屋倒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和小孩在这哭泣,空气中凌曼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味,到塌的房屋都呈碟饼形,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十分大的困难,我虽然不能出多大力,但心系着灾区

  在这困难时期,人民子弟兵派上了用场,所谓--养兵一日,用兵一时, 他们一到灾区,便迅速投入到了救援工作当中,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的捕捉着废墟里发出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索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2摄氏度,救援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打湿了,他们仍然坚持工作。

  时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对这些,我们只能说----中国人!真棒!!!!

中国人之精神

  中国建国已有将近72周年,在这72年里,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然少不了天灾人祸,但是我们挺过来了,这里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超强台风烟花的登陆,带来了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郑州成了水乡,河南成了泽国。汹汹来袭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现的“荧光绿”和“火焰橙”成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洁的“天使白”身着白色战甲的他们,便成为了中国的超级英雄。他是郑州的一名实习医生,本已脱离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连续六小时高强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为伤员包扎伤口,做心肺复苏,哪怕是膝盖跪烂,体力耗尽,他依然坚守着,白大褂上满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几个人。在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没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着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坚实的护盾,他是于逸飞,疫情来临,他们无所畏惧,洪灾肆虐,他们冲锋在先,向中国的白衣天使致敬,这是无私的奉献。

  暴雨铺天盖地,郑州一小时的降水量,便是150个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个身影被洪水裹挟着冲向前方,周围,立刻就人群冲下了水,救回了妇女,这是国人拧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中国建国以来,这是人们最常见的情景,郑州某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第一时间,七省1800名消防员紧急出动,尤其是那句:“胡辣汤挺住,热干面来了”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总有一群人,有他们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们在,我才们不为风雨,正是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守护着岁月静好,让我们享受温暖的味道,正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之精神,撑起了保护的屏障。

  所谓中国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奥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们的骨子里,就有这么一种奉献的,互助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才有了天下为公,才让中国,赶上时代,超越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

  东方一条腾飞的巨龙,在世界翱翔。从古至今,从沧海变为桑田,从牙牙学语到飞黄腾达,创就了无数美丽的神话。-----题记

  我,一位华夏名族的后人,更是一个充满自信,学会坚强,乐观的中国人。

  中国这条巨龙在东方腾起时,就有一种精神叫坚强,自古以来代代英雄辈出,胸怀大志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农民出身的刘邦一展奇才,造就一段奇才之说,豪迈清新飘逸的唐诗的创始人李白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孔子的三千弟子伟大的建筑圆明园,故宫••••••无不展现出华夏儿女的精神,坚强,乐观与自信。而我只是一个当代社会的无名小卒,既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是,我有中国人的精神——乐观,自信与坚强。我自豪!我骄傲!刚出生,父母就给我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魏巍”。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

  可是,岁月不饶人,一转眼,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出现在这个家庭时,我明白了。我从小爱哭,脆弱的我遇到一点不顺心之事,眼泪便会不由自主的落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无法收回(怪不得我是个近视)。于是在小学我便留下了“泪仙”的美名。俗话说水到船头自然直,而我是泪的伤处自然流。唉!就这一个大美名,落的我人缘不好,没几个知心朋友。可现在,我的遭遇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因为环境不同了,父母教会了我坚强,同学了教会我坚强,而我自己也学了坚强!初中生活让我在人生之路上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面对一千张反对的面孔。

  我也敢唱自己的歌,在这里,可以任由智慧横飞,这里容得下每一个人才,在这里我学会了坚强,自信与乐观,快对“泪仙”说拜拜!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我名字的含义;“巍巍昆仑屹立于世界,巍巍高山直插云霄”其实,只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顽强,坚强,自信乐观的精神。现在,我自豪,因为——我终于学会了中国人的精神!几百年过后,中国这条巨龙将会越遍世界各地,探索世界奥秘。

精品作文:中国人的精神

  当我轻轻地说一句:“我是中国人”时,我是那么自豪!像那许许多多龙的传人一样,站在神圣庄严的国土上,激清澎湃,只因为我们的骨髓里传承着中国人身上那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中国精神。

  谈古论今,有多少事例将中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方志敏烈士把祖国比喻成一位身体魁伟、胸宽背阔的母亲,但是,母亲很不幸,很悲惨,很贫穷。她憔悴褴褛,她饥寒交迫,被帝国主义这个恶魔折磨得血肉模糊、肢体残缺。方志敏烈士生前看到这种情况,悲愤到极点,他再也不能容忍母亲继续受欺凌了。于是,他毅然投身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常常这样想:“假使能够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即使在赴刑场前,他仍然在为母亲大声呼唤,呼唤母亲所有的孩子,赶快从昏昏沉醉中清醒过来,做斗争,把母亲解救出来。

  回到现在,回到2003年那个让人永生难忘的春季。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春天的脚步刚刚来到,伴随而来的不是阳光明媚,不是生机勃勃,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俗话说:“刀剑无情”,而对人们而言,非典比刀剑更可怕,它如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它又如一只无头苍蝇似地乱蹿,让人为之恐慌,为之胆寒。战争亦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人们倒下了,但又有无数的人站了出来,其中有一位令广大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抗战”英雄――钟南山更是让人为之敬畏。他面对灾难无惧无畏,为了他人而奋不顾身,因为,他知道:白衣天使是他的称号,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身为医生,他早就立下了生死状,身为医生,他早就做好了为他人牺牲的准备,哪怕自己受到非典的迫害,他也要拼死为他人奉献光和热,哪怕自己倒在抗战一线,也要为他人铸起生命的屏障,是心血与汗水铸就了他的身躯,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给了他充足的力量。他每天工作都要在2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工作不分昼夜,累了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但一想到那许许多多的病人时,他又精神百倍的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最终在他以及众多医务人的艰苦奋斗下,非典这个恶魔被震慑住了,它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它被中华儿女们的伟大精神打垮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太差,无法写出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者,估计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难的。

  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作者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曾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柏林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办过黄埔浚治局,清末曾当过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

  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

  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

  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

  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中国人的精神》优秀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平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着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畅销一时的《中国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中国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中国,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在阳光下成长

改名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