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卖给和尚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一切皆有可能

  我这就给你讲个故事:有一位商人,他收了三个徒弟,想考一下他们卖东西的能力,他给每个徒弟一千个梳子,让他们去庙里把这些梳子全卖了。两天后,大徒弟回来了,那个商人问他卖出了几个梳子,他说只卖一个梳子,原来他把梳子卖给了一个小和尚。商人说:“你真是孺子不可教也。”五天后,二徒弟回来说:“卖二十个。”商人问:“卖给谁了?”二徒弟说:“卖给来往的人了。”原来,二徒弟是靠忽悠那些人卖出去的。六天后,小徒弟回来了,还把梳子卖没了,商人问他卖给谁了,小徒弟说卖给和尚了,商人又问,你怎么卖的。原来小徒弟说服方丈,把梳子都卖给了寺庙,让寺庙把梳子送给去大庙捐赠的人做礼品。

  把梳子卖给和尚,看起来不可能,但只要肯动脑筋,一切都能变成现实。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你肯动脑筋,一切皆有可能。

把梳子卖给和尚

和尚买梳

  有一家知名企业招聘销售部经理,由于薪酬优厚,招聘广告打出来后,报名者云集。

  总经理对应聘者们说:“为了能选拔出最有才华的营销高手,我们为各位出一道实践性的题目: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而且卖得越多越好。”并以七日为限,届时择优录用。

  转眼七日期到。大多数应聘者认为这是用人单位在拿他们开涮:和尚本无发,怎会买梳子?于是都没试,当然也没来。

  令总经理欣慰的是,在几百名应聘者中毕竟还来了三个。

  总经理问第一位应聘者:“你卖了几把?”

  第一位应聘者严肃地回答:“一把。”

  “那你是怎么卖出去的?”

  “我拿着木梳到各个寺庙去推销,可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和尚们的责骂和追打,正当我心灰意冷之际,却碰巧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这个懒和尚躺在一块山石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用手使劲地挠他那又脏又厚的头皮。我灵机一动,就递过梳子借他一用。嘿,还别说!小和尚用后果然满心欢喜,于是我就卖给了他一把。”

  总经理问刚第二位应聘者:“你卖出多少?”

  第二位应聘者面无表情地回答:“我卖了十把。”

  “你又是如何卖的呢?”

  “我去了一座名山古寺,那里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我找到了寺院的住持,对他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要是能在香案前放把木梳,供香客们使用就好了。’住持采纳了我的建议。因为那里共有十座庙,所以我就顺利地卖出了十把木梳。”

  总经理问第三位应聘者:“你呢?”

  第三位应聘者微笑着回答:“一千把。”

  总经理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哦,怎么卖的?”

  “我去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深山宝刹,那里朝圣者云集。我找到住持对他说:‘凡来贵刹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才是。现在市场上正流行用木梳梳头,您书法功力深厚,独树一帜,如果在木梳上刻上您的亲笔书写的‘积善梳’三字作为回赠,必定会大受香客们的欢迎。’住持闻听此言,喜极道:‘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爽快地买下一千把梳子,又留我在寺中小住几日,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向香客们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梳子的香客们都惊喜异常,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了,香火也更旺了。这还不算完,好戏跟在后头。住持希望我能再多卖一些不同档次和款式的木梳给他,以便分别赠送给不同的施主与香客。”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当一部分人对创造力的价值一无所知时,另一部分人已经凭借自己的创新意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思路决定新出路—读《把木梳卖给和尚》有感

  俗话说:“和尚和尚,不剃头,不成样。自然,和尚的头顶就是光溜溜的。”可把梳子卖给和尚岂不是多此一举?我带着满心好奇,读了《把木梳卖给和尚》这篇短文。

  读后,我感慨万千。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公司因规模发展的扩大,且高薪招聘一名营销员,相马不如赛马,人山人海的应聘者都跃跃欲试,但试题弄人,“把木梳卖给和尚”应聘者连连挥袖而去,只剩下三位有意志的年青人敢于尝试。最后,小伊以十天只能买出一把和小石以十天只能卖出十把被淘汰,而小钱却以十天卖出一千把的商业头脑赢得了职位。原来,小钱打探到了一个久负盛名的寺庙,想到以大师书法超群来在木梳上刻“积善梳”三个字,赠与进香者,让这些善男信女,梳却三千烦恼丝。

  当问题摆在眼前,有的人遵循正常思维形式去处理;有的人略有探究却不懂转弯;而有的人却敢于尝试,大胆创新。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结果也不相同。如果我们总是用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那就如被困在迷宫里,总是碰壁,总是走不出去。假如换一种角度,就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就像故事中的小钱,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商道,成功地开拓了市场。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深有感触。记得那一次,我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左思右想,苦思冥想,但是答案就像在跟我捉迷藏似的,迟迟不现身。怎么这么难呢?忽然,我灵机一动,推理法!我将原来的一般思维改成推理方法,一步一步推理,果真,不一会儿,便有了准确的答案。瞧!这就是“机巧善变”的好处。总之,换个角度看事物,换个思维看问题,说不准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

  人人的生活都像走迷宫,判断错了,就换着走,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倘若死板走在一处,就永远困在迷宫里了。新思路决定新出路,《把木梳卖给和尚》这个小故事让我懂得了“机巧善变”的真谛。

读《把木梳卖给和尚》有感

  说起和尚,大家肯定会想到那些穿着布衣,披着袈裟的人,他们张口就是那些道理,人生哲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头发已经剃掉了。

  如果告诉你,要让你把木梳卖给和尚,你肯定会感到惊讶,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法,一定会让你顿开茅塞。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文章,文章中主要写了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招聘营销人员,公司出得考题就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尽可能把木梳卖给和尚,并且越多越好。这个考题让应聘者们作鸟兽散,只剩下3人知难而进。A君诚心推销梳子,却遭从僧责骂,声称A君有意取笑。B君以进香者被大风吹乱头发为由,找寺院住持侃侃而谈,拄持买下10把梳子给进香者梳理头发。C君靠把“积善”二字刻于木梳上,由寺庙赠与进香者,梳却三千烦恼丝。

  读完文章,我不禁对文中的C君啧啧赞叹。大家都知道出家和尚,剃度为僧,六根已净,光头秃顶,要木梳有何用处呢?但是,文中的C君不就是凭着聪明才智,使这些卖给和尚的木梳卖出了1000把,还急需发货吗?!若按常理,想将木梳卖给和尚赚钱,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文中的C君却做到了很多人意料之外的“难”事。再联系到我自己身上,我平常的时候,不也像文中的A君、B君一样,做事有的时候不经大脑思考,常常犯一些错误吗,和文中的C君相比,我十分惭愧。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情有时不能按部就班,但若换一种思路,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吧!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也运用一下这种思维,让我们开阔出另一片天地。

把梳卖给和尚故事的启示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家跨国公司拟高薪招聘营销人员,应聘者趋之若鹜,但又纷纷为考题难倒。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10日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赚得利润。最后仅剩三人知难而进,闯江湖,卖木梳。

  期限到,诸君交差。面对公司主管,A君满腹冤屈,涕泗横流,声言:10日艰辛,仅卖出一把木梳。自己前往寺庙推销,不料遭众僧责骂,被轰出山门。在归途之中,偶遇一游方僧人。自己将木梳奉上,并含泪哭诉。游僧动了恻隐之心,才解囊买下。

  听罢A君叙述,公司主管深表同情。轮到B君,他声称,卖掉10把木梳。为推销木梳,自己不辞辛苦,深入远山古刹。由于此处山高风大,前来进香者,头发被风吹得散乱不堪。见此情景,本人忙找到寺院住持,对他侃侃而谈:庄严宝刹,佛门净土,理应沐浴更衣,进香拜佛。倘若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实在亵渎神灵。故应在每座寺庙的香案前,摆放木梳,供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梳头理发。住持闻之,认为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建议,总共买下10把木梳。

  公司主管听罢,点头称赞。轮到C君汇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份定单,称已卖出1000把木梳,并且还需火速发货,以解货源不足之急。闻听此言,众人皆大惑不解。C君解释说,为推销木梳,自己打探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极旺的名刹宝寺,向方丈进言:凡进香朝拜者无一不怀有虔诚之心,希望佛光普照,恩泽天下。大师是得道高僧,且书法超群,可将所题“积善”二字刻于木梳之上,赠与进香者,让这些善男信女,梳却三千烦恼丝,青灯黄卷绝尘缘,以显示我佛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慈航普渡。方丈闻听,大喜过望,口称阿弥陀佛。此举一出,一传十,十传百,寺院不但盛誉远播,而且为求“积善梳”而进山朝圣者,简直挤破了脑袋。为此,方丈恳求自己急速返回,请公司多多发货,以成善事。

  众人听罢,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个顶个嘬上了牙花子,自叹不如。对C君此举,佩服得五体投地。

  初读一遍,有所启发,一般人的思维是梳买和尚当然是和尚用,显然光头和尚是用不着木梳的。C君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跳出“和尚”想木梳,借香客信佛及物心理,借老僧欲普渡众生之意,促成了这桩表面看来有相当难度的生意。其实就我们教育而言,有好多事儿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昨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有关生命教育的案例,师者无意中看到学生有意轻生的日记,他没有个别教育引导,而是跳过这个学生,在全班搞了一次生命教育的主题中队活动,借助班级学生的力量,使这个学生放弃了轻生念头。就事论事直接面对是方法,有时迂回包抄旁敲侧击也是方法呀!

  静心反思,品出更多的个中滋味。

  C君之成功,得利于他对僧、众心理的深入了解。他捧方丈为“得道高僧”,这可是对僧人的最高评价了。他捧方丈“书法超群”,并让其题“积善”二字刻于木梳之上,更让方丈心悦的是他还把木梳与“我佛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慈航普渡”挂上钩,让方丈有种为人“梳却三千烦恼丝”的情怀,如此好事,方丈自然是求之不得。另一方面,香客们觉得这“积善梳”出自得道高僧之手,沾了仙气,能“梳却三千烦恼丝”,而且这木梳因方丈的题字保存价值倍增,故而有“进山朝圣者,简直挤破了脑袋”。C君的成功绝非偶然,实属必然。

  其一,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倘若C君没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贮备,没有跳出和尚想木梳的思维,又何以取得成功。想想我们身边,总有人在感叹某某老师教育学生有办法,某某老师的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其实有多少人清楚这些经验均源自于平时的积累。这就如同医生临床治病,临床时间越长,经验越足。要想有经验,就得关注两方面问题,一要体验,要不断地有教育教学的经历;二要总结,要不断地将教育教学的感悟作深入反思并总结积累下来。二者缺一不可,有体验而不总结,这种体验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步淡出我们的记忆。我想,大家肯定记得一则故事中提到的,一位从教30年的历史教师在上完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后,面对“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一询问的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显然,老先生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平时的深层积累,又何以有这堂课的游刃有余。其实,我们有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特级教师或他人成功的教案我们在搬来学习的时候,却发现效果远不及人家,原因在哪,就在于我们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呀!

  其二,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C君的成功得益于他对方丈心理的洞悉,并迎合了方丈的心理。我们的教育要想深入学生的心田,就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唯有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举个例子吧,我曾经处理过一件学生有心做好事,却做成坏事的事儿。我班小勇到厕所小便,看到厕所里的水龙头哗哗地水往外流个不停,就拿起砖头(砖头原来是压在水龙头上面的)想把水龙头往下压一压,谁知用力过猛,砖头滑进水池里,把水池给砸坏了。水池坏了,当然得赔。但这事实在特殊,从学生行为的出发点来说,绝对是想做好事,但问题是好事没做成,却把事给做“拙”了。小勇家的情况我是清楚的,父亲有病,家庭收入全靠种的那几亩地,交学费的钱都是靠卖米换来的。再说小勇的本意是做好事,有心让他赔吧,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而且学生心里肯定有疙瘩,但公物损坏,总得有个说法。本着教育学生的旨愿,我们作了如下的处理:首先在全班肯定了小勇想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并批评了他做事不够稳重,过于鲁莽的缺点,接着又给全班同学介绍了小勇家的窘境,号召大家节省一天的零花钱,卖一个水池还给学校,然后我们两位老师带头捐款,同学们见了,纷纷响应,你五角,他二角,不到半天时间就收到捐款28元4角。我班小徐家里开装璜店,他父亲听说了这事后,亲自送来一个水池,并执意不收钱,后经我们反复解释,才勉强收了20元。事先,我们把处理情况又向校长室作了汇报。校长说:“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本来教育一下就行了,既然现在处理了,那就这样吧,开张发票来,学校报销好了。”但这样一来,大家认捐的这28元4角钱又该怎么办呢?正好学校在组织订阅明年的书报,干脆,就订两份报刊杂志放在教室里让同学们看得了。“水池”一事终算划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透过这事的处理,我们真切地感到:一件不好的事儿,如果处理得当,坏事同样可以变成好事。

《把木梳卖给和尚》读后感

  “把木梳卖给和尚?”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弄错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要木梳干什么?”可是没错,有人就把木梳卖给了和尚。这是一个很让人受启迪的小故事。

  有一家相当好的大公司要以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刚一打出,报名者云集。但是这家大公司出的考题出人意料。考题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应聘者都极其愤怒,纷纷散去,而只留下小伊、小石、小钱三个应聘者。

  这家大公司的负责人对剩下的三个应聘者说:“以十天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十日期限到后,负责人问小伊:“卖出多少把木梳?怎么卖的?”小伊告诉负责人说,他受到众和尚的追打和责骂,后来跑到山下碰见一个小和尚在使劲的挠着又脏又臭的头皮,于是就要这位小和尚买下了一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小石:“卖出多少把木梳?”答:“十把。”“怎么卖的?”小石对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祖的不敬。应在每座寺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小石的建议,于是买了十把木梳,把那山上的十个寺庙的香案前都各放了一把木梳。

  最后,负责人问小钱:“卖出多少把木梳?”答:“一千把。”负责人惊奇的问:“怎么卖的?”小钱说他到了一个颇有名的深山宝刹,对住持说:“凡是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大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然后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刻买下一千把木梳,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仪式。

  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解决问题,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人卖给和尚一把木梳,有人仅仅是完成了任务卖给和尚十把木梳,可小钱却大大超额地卖给和尚一千把木梳。当问题摆在眼前,有人遵循正常思维形式去处理,有人略有探究却浅尝辄止,而有人却勇于创新、独树一帜。花费同样的力气却取得了不同的结果,同学们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维吗?在学习中你是否也能另辟蹊径,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呢

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故事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过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小伊、小石和小钱。

  负责人对剩下的这三个应聘者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10日期到。

  负责人问小伊:“卖出多少?”答:“一把。”

  “怎么卖的?”小伊讲述了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指责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小伊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又问小石:“卖出多少?”答:“10把。”“怎么卖的?”小石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小石找到了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小石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小钱:“卖出多少?”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小钱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小钱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小钱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完,好戏跟在后头。住持希望小钱再多买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寓言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

  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还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卖掉一部分梳子。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你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你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一来就卖掉了百十把。

  第四位营销员回来说,他销掉了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客人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你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们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销掉了好几千把梳。

  心语:如果不转变观念,要把梳子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第四个营销员正是转变了推销的方法,便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了潜在的广阔市场。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换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我们又何尝不能把企业的各项工作搞好呢。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启示

  今年初,我被调到商客经理岗位,此前,我一直从事加油站的零售管理销售工作。接手后,感到压力很大,面对全新的市场,陌生的环境,而且今年销售任务也由去年的2400吨涨到5000吨。作为上路的“新手”,在商客经理每月的直销经营管理工作的例会上,我说出了我的困惑与迷茫。睿智的黄荣经理听了我的讲述,他轻轻的笑了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蜂拥而至。

  众多应聘者接到的并不是什么繁复的面试,而是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把木梳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困惑不解,甚至愤而慨之:出家人剃度为僧,需要木梳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吗?没多大一会儿,偌大个场地上,应聘者三五成群接连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丙。

  负责人对剩下的这三个应聘者说: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结果向我汇报。

  10日的期限转眼就到了,三位应聘者如期回到公司作汇报。甲讲述了自己销售期间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迫打的委屈。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下山途中甲遇到一个正在太阳下使劲挠头皮的小和尚,他顿时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就买下了一把。

  负责人问乙:“那你卖出多少?”乙答:“10把。”乙去的是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主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主持采纳了他的建议,买下了10把梳子。

  最后是丙他的答案是1000把,负责人大为惊奇?连忙问他整个过程。原来丙去了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那里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他给主持提了个建议:凡是进香朝拜的人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和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

  丙还给主持出主意:不妨搞一个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隆重其事,让香客感受到一种尊重和善意。主持听了大喜,立即拍板买了丙所有的梳子,并邀请他留下来帮忙组织赠送梳子的仪式。至于谁是最后的胜出者,这个自然不言而喻。

  黄经理所讲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不甚重要。尽管他没有明确的告诉我,销售工作如何开展?怎样在市场中寻觅客户?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了:克服人性的弱点,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处理任何问题都不要轻易言退,仔细地想想,认真地研究一下,你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直销销售工作同样也需要开放思维和迂回策略,我们不能用习惯的思维定势来思维考虑问题,要学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认真的开始市场调查,走访了原有的客户。并根据客户数制定了月度行动计划。同时对拜访情况逐次做好详细记录,对客户实行动态跟踪。用“巩固老客户、开拓新客户、联络流失客户”的三部曲来搭建直销客户服务管理工作的平台。

  通过转变思路,现在不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站稳脚跟,而且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其实,更多的困难只是盘踞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只要你能拿出勇气主动去试一试,也许你很快就能排除想象中的障碍,铺平走向成功的道路。很多奇迹的产生,是由于非干成不可的坚定信念,在于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世界上常常有这种情况,一般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只要稍微动一下思想,改变一下思路,就会发现成功原来隐藏在不可能的背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教师职称改革

高考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