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

  《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认识了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帝,并对她一件倾心。可绿帝已经与阿尔伯特定了婚。维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时,绿帝很开心,可维特依然放不下这段感情,最后举枪自杀。

  少年维特的经历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爱的人,我不禁为他而感动。同时,维特也是一个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让绿帝难过,有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弃自己,成全他人。维特太伟大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情义两全,才能解脱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应该成为冷血动物。认的心是热的,都是有感觉的。遇到困难的人应该伸手解救他们,不能鄙视他们,抬高自己。就像维特一样舍己为人,可维特也不应该想不开,因为世界是奇妙的,在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请那些在绝望与痛苦的人们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应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跟别人交朋友。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叙一个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不过,即使我遇到困难,我也决不妥协,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岭,我也要翻过去,看到艳阳满晴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书中,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内心强大,人的必需品

  生活,就如攀越了几座耸立的高山,淌过了几条弯曲的流水,俯瞰了几片茂盛的森林。生活,就是从点滴间品味出来的。当然,其中必定会有烦恼、忧伤、难过,因为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兴的同时也会伴随的是痛苦。经过了人生的曲曲折折后,你才能从中悟出道理。

  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青年。他虽失去了维兹拉,但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绿蒂是凯士特南的未婚妻,当年15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维特对绿蒂十分迷恋,便向她表明自己喜欢她。这使绿蒂惊惶失措,她把维特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表现出不在乎。维特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绿蒂,不想牵连绿蒂,于是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他接到了一个凶杀案,对寡妇爱得刻骨铭心的长工是凶手。他杀了一个人,被告上法庭,而维特十分不满,想袒护这位长工。结果遭到法官的拒绝,于是产生了烦恼,再加上以前办公务的种种遭遇,从而一步步走向了极端,借了阿尔贝特的手枪,利用手枪产生了自杀式死亡。

  歌德的周围充分保留着腐败的社会,庸俗屈从的平民百姓和虚伪的政府机构。社会没能给他份好工作,在爱情方面又受到了打击,不免使他的心中怀着不满情绪。他想:为什么时代会这么落后?人们怎么能无主见呢?一连串的想法在他脑中跌宕起伏,使他无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样的时代变革,对于维特以及他身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致命式的。

  爱情固然珍贵,但终究不及生命宝贵,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社会上有许多陋习分子,他们为谋私利益、得到好处,于是用舆论来指责某些人。内心弱小的人就会经受不住,从而一步步走向极端,最后死于别人的言谈。我认为舆论有好也有坏,但只要内心强大、不畏挫折的人过得还是很好,没有受到舆论的影响。真正内心强大取决于本质上的好坏,若你做的这件事受到别人的赞扬,那你完全不用搭理陋习之人;但反之,别人唾骂这件事,那你应该极度关注,想想自己有无错误,为什么会犯错

  社会舆论也只是一种风气,以讹传讹吓唬人罢了。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为不受到别人的指责,而走向极端,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

初一读后感:《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作文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人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进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经与维特的朋友阿尔伯特订婚了。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对绿蒂的思念之情无处寄托,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伯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鲁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鲁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适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大震动。

  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也是这样,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线,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有过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少年维特之烦恼

  今天下午,我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后面的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在以前,就曾了解点关于这部作品与歌德本人有关的情况,作品中维特的形象其实就是歌德本人。看完这篇介绍性文章后,从中获知了不少歌德的资料,从而对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认识更清晰了。原来这本书的

  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确有模型。第一部分完全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的体现,第二部分又是歌德的一个好友的遭遇。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得内容更加充实,更能吸引读者了!

  从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又了解了此书在刚发行时所出现的一些风波——由于小说中的某些人物是现实中的模型,因而引起了一些诽议,因此他的好友绿蒂夫妇写信怒斥歌德,而歌德则在回信中极力恳请他们原谅,并做

  了一些解释,答应为他们解除不必要的烦恼,这样绿蒂夫妇才谅解了他,于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一直保持着。但是他与绿蒂一直没有见面,直到四十几年后,才见了一面,而这时歌德则已经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了。

  我看完这部作品后,完全沉浸在与维特的烦恼的共鸣之中了,根本就没有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从后面的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深深地了解到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地位——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风风雨雨

  。这部作品也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有力的抨击。许多名家学者都为之发表过高见,有的给予称颂,有的提有异议。总之,《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地超出我的想象!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谬”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歌德曾在一个小城镇里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名法官的女儿——名叫夏绿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对于这份无法拥在怀里的爱,他感到异常痛苦,曾几度想自杀以求解脱,最后他只好不辞而别,离开了那个让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镇;后来又得知自己的一个朋友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让他深有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悲剧小说。

  故事很平淡、简单,年轻的维特因为要替母亲和姑妈交涉遗产的分配问题而来到了一个小城镇,并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悦而宁静,后来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司法官S的女儿绿蒂,并被她的美貌与优雅的谈吐举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她,尽管她早已跟阿尔伯特定婚,后来他和阿尔伯特成了朋友,此时维特已陷入了尴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离开,以求在事业上得到解脱,但是污浊的社会环境与鄙陋的人情世态让他倍受压抑与苦闷,同时对绿蒂的思念也越发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绿蒂所在的那个小城镇,此时绿蒂已和阿尔伯特结婚,他热烈的情感无处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绝望,他决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尔伯特的手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据说当时这部小说出版后,有许多和维特迹遇相仿的人因看了这部书而自杀,因此我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小说用日记与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充分而鲜明的让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摆上了纸面,我们读着读着,会感觉到自己就是维特的倾诉对象威廉,仿佛维特就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一诉忠肠,我们的心境会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当然现在的我们读完这本小说后,也许会因维特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产生的绝望感到不解,我们生活中那些爱来爱去爱个没完没了的歌曲和电影太过于泛滥了。

  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来源于与社会传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却是维特个人的性格使然。维特是狂飚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却又处在一个到处是传统束缚与精神桎梏的社会,这促矛盾冲突让他感到痛苦与绝望,却又无力对产生这种痛苦的社会做出过于实质性的反抗,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绿蒂对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这份情感在面对她与阿尔伯特时却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杀是一种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这个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窒息。

  维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即使他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他也依旧会是这样一个悲剧,这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背离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个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着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这注定了他的悲剧性;他对绿蒂的情感,也过多的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绿蒂跟他在一起,也许(或者可以说是一定)也会发现她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这一点,绿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旧是美好的);他无法立足于这个社会,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孤独的,死后也依旧孤独。

少年维特之烦恼阅读感悟

  在这个假期中,我看了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形式写成的,这更容易露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从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茫的情感。

  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十分吸引人的眼球,小说情节也十分简单,但却是一部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主人公维特无疑是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他极度想摆脱传统的柬缚,渴望自由,张扬自我。就因为维特是这样一个少年,所以当他深深爱上绿蒂时注定他是没救了;所以他常常想割开一根血管,使自己得到永恒的自由;所以他最后用自杀证明了他对绿蒂的爱、宣告了他对社会的憎恨、控诉了那样一个社会对他这样青年人的压抑。虽说我们并不生活在那个时代,但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我似乎在维特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影子……

  我似乎天天都在抱怨:抱怨着父母的唠叨,抱怨着学业的繁重,抱怨社会肮脏的一面,抱怨那该死的教育制度,抱怨这抱怨那。有时有人找我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通常会说:“我才没空做这种浪费青春的事呢!”可那时的我却没有想到抱怨也是一种浪费青春的行为。现在我才明白毕竟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中考和高考也不可能取消,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地去适应它,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只有好好地学习在将来我们才有可能去改变现状。我想同龄的孩子中还是有人没有意识到这点,还在浪费青春。追星、动漫、网络游戏这些都成为了罪魁祸首,在这个年龄段喜欢追赶流行的步伐是无可厚非,可也得有个度,我也在这个年龄范畴内,更了解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可它们毕竟是弊大于利。所以从此刻起更努力地学习吧,你会感受到学习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此,我觉得也有必要谈谈珍惜。而谈到珍惜,觉得长辈更有发言权。茶余饭后,我的妈妈和爸爸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陈洁啊,你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想当年,我们读中学的时候家里的家务都是我们做的,有时还要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呢!你看看你们现在多幸福。”这时我总会极不耐烦地说:“老妈,老爸,现在都2l世纪了,人类都已进入e时代了,还有谁会提这些老掉牙的事情呢?”接下来就会听见爸爸妈妈一声一声的叹息。现在的我们确实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地就拥有了很多东西,于是乎就忘记了怎么去珍惜所拥有的东西了。你珍惜时间了吗?你珍惜友谊了吗?你珍惜那良好的学习环境了吗?你的答案是如何的呢?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明明知道要珍惜而不懂去珍惜,到想要珍惜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了。我们该庆幸的是我们还年轻,现在开始去懂得珍惜还为时不晚,难道我们年到花甲后才刚刚晓得要珍惜,那未免也太可悲了吧

  维特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他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促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坟墓。那我们呢,21世纪的新青年是否找到了一条更好的通往光明的道路呢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书中写到: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哪儿走。

  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过。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如此强烈地爱。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此的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

  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这部书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学会冷静。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在这两个星期里,我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本书。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局——维特自一杀了。

  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热血青年。他画画的技术异常高超。他搬到乡下以后,一切也过得不错。可是,自从他见到了绿蒂,他就对她一见钟情。可是自从他见到了阿尔贝特——绿蒂的丈夫以后,他便觉得他的每一天都变得神情恍惚,变得没意义了。他在最后,终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便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槍一,自一杀了。

  其实,我认为,维特本可以再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一切,来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可是,少年才俊的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永远的倒在了那儿——那两棵菩提树之间。维特为什么要自一杀呢?这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很多,我们面对许多事件,应该妥善处理,把压力化作动力,来面对这个事件,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整天垂头丧气,想自寻短见。这样不仅不会让自己失去下一次机会,而且会彻底得成为一个失败者。其实有无数个美好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少年维特之烦恼】令我颇为震憾。虽然维特死了,但他一定会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压抑,以自杀为结尾的小说不是很常见(虽然自杀的作家很多)。同时我也觉得这已近超越小说的境界,这种结局是将万千大众的结局放大化了,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就要敢爱敢恨,与其虚伪地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不如直率地做真实的自己。维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义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虽然自杀是一种消极做法,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爱人的幸福所做出的一切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自杀能得到读者的同情。

  维特自身的品性相对而言比较高尚,虽比不上圣人,但一心只想着别人的幸福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很真实,他一生都遵循着自己的良知做事,在他灵魂上的纯净方面无可厚非。只可惜的是他对于这个世界有点悲观,对于困难缺少与其博弈的勇气,导致了他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少年维特之烦恼》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困难的态度的深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禹治水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