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案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2、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 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 (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以梦境描写为主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变化莫测,历来为人所称颂,尤其是梦中仙境的描写,脍炙人口,堪称绝响。

  一直以来,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甚至极具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李白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讽。因为诗人笔下的这个神仙洞府金碧辉煌,色彩缤纷,仙人们穿着彩虹做的衣服,以仙风为马,让鸾凤拉车,在猛虎的鼓乐声中优雅而来……好一个祥和光耀、笙歌阵阵、其乐融融的盛会!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缺乏文本依据,也不符合诗中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

  从文本依据角度来审视。诗人梦醒之时的描述及梦醒之后的感慨并没有“但愿长醉不用醒”的留恋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就是诗人的梦醒,“悸”的含义是“因害怕而心惊肉跳”,“惊起”意即受到刺激而醒。这个“梦醒”的描述相当明确地说明了诗人的这个“梦”是凶多吉少,梦醒之后的“长嗟”就更能说明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亦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很显然是梦中洞府仙境的生活,诗人渗透在这句诗里的情感是意外和失望;“古来万事东流水”应该是诗人联系到梦里梦外的生活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尘世的人和天上的神仙都一样醉生梦死地及时行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知,诗人梦醒之后对梦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既不赞同更不向往。

  从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角度来审视。首先,诗歌开篇以虚衬实,交待了天姥山的神秘和梦幻,诗人因神往而梦游,但是,诗人的出发是孤独而寂寞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给人强烈的形单影只之感;猿啼凄厉,孤独无限,“渌水荡漾清猿啼”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这两处明写诗人的寂寞孤独,还有两处用典暗写。“谢公宿处今尚在”是一处,“身登青云梯”句化用了谢灵运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又是一处。两处用典,却只涉及一人,由此可见两位杰出的诗人至少在“惜无同怀客”这一点上,心灵是相通的。

  其次,诗人登临天姥山的感觉是恐怖的。照理说,这么心往神驰的山水胜地,诗人登临,该极力渲染这里的诗情画意和秀丽风光,但是,这首诗中写天姥山称得上壮丽明媚的诗句仅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和“迷花倚石”半句。诗人笔下大写特写的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情景: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气扑朔迷离,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颤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真是好一个恐怖的登山之旅,好一个阴森的荒诞之梦!

  第三,诗人梦醒之后的“长嗟”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梦不是什么美梦。

  综上所述,诗人笔下这个梦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诗人因神往而产生的梦中之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总之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可怖之梦!而在这样一个梦中,将洞府仙境理解成诗人所神往的自由世界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又多么的悖情悖理!

  那么,诗人到底以什么态度来写这个洞天仙境呢?相关描写确实是在浓墨重彩地铺排莺歌燕舞、极尽声色的仙人生活,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皇帝佬儿奢靡的生活岂不就是人间仙境般的享乐?!诗人意欲借此展示一种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在展示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愤怒和痛心自不待言!所以,仅仅根据这种似乎极致的美的描述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不免失之简单。况且,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李白还是深受皇帝宠幸的文学弄臣,与皇室人员一起享受着宫廷生活的奢靡豪华,而且,只要他愿意,这种生活它可以永远享受下去。而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他想做的只是匡计天下,治国安邦,对宫廷的那种荣华富贵却不屑一顾,即便是被“赐金还乡”,逐出京城,也在所不惜。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诗人对这个洞天仙境彻底否定的态度。

  总之,在诗人笔下,洞天仙境与宫廷生活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诗人之所以仰天长嗟,感时伤世,正是对天上人间这种灯红酒绿彻底的绝望;诗人之所以放言要无限期地寄情山水,正是决不与庸俗权贵同流合污的决裂宣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感情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诗作于天宝四年。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信”是诚然。“烟涛”指烟波海涛。“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渌水”指清澄的水。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跟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指半山腰。神话故事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先照到此树,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

  (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暝”指天黑。这些静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殷”形容声音震天。“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像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像。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氛围。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述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烟”指雾气。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改变,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列缺”是闪电。“霹雳”是雷声。“扉”是门。“訇然”形容大声。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备课

  一、李白一生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仰慕鲁仲连,有任侠仗义的思想,喜欢游说诸侯,谈论王霸之道,有纵横家的思想;经常求仙访道,有道教思想;有时又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解放,深受庄子影响。

  但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是积极用世,像范蠡、张良那样,为社稷苍生做一番事业,然后功成身退,为此他一生奋斗,至死不渝。

  二、李白自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

  他24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

  三、天宝元年(李白42岁)由好友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由是“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 李阳冰《草堂集序》),随君左右,起草诏书,侍从游宴,风光斓烂。不久,“馋惑英主心,恩疏佞人计”(《答高山人》),李白对此十分气愤。于是开始“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天宝三载暮春,李白终于离开朝廷。

  三年翰林供奉,认识朝廷谗惑争宠之状,追求功名之想破灭,他逐渐滋生消极颓放之念。

  四、从44岁到55岁,是诗人的漫游时期,也是其思想的复杂期。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表达其反抗心理。

  从55岁到62岁,是报国蒙冤时期。安碌山叛乱之时,误投永王李麟幕府,被肃宗判于浔阳狱中。经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才得以出狱,但不久就被判流夜郎。幸而在乾元二年因天旱而朝廷发布大赦令,李白才在途中白帝城获释。

  到了晚年,李白还不忘为国家出力,仍在为国担忧。在他61岁时,他毅然从军,参加太尉李光弼的镇淮队伍,希望发挥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次年病逝当涂(在今安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他为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抱恨终身!

  五、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融合了屈原和庄周的汪洋恣肆的艺术气概。李白把屈原的积极用世和庄周的消极出世两种对立的思想统一融合起来。既有屈原那样热爱祖国和人民、忧虑国事、以安社稷为己任的思想,又有庄周那样反抗权贵蔑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解放甚至脱离现实世界的思想。

  他的作品既有屈原的执着炽热的感情,又有庄周放达超脱的作风。

  六、古代对李白的评赞:

  李阳冰《草堂集序》评李白诗曰:“千载独步,唯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云:“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

  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注:

  题目下注:一作《别东鲁诸公》。

  “天台四万八千丈”:四,当作“一”。

  “越人语天姥”:语,一作“道”。

  “对此欲倒东南倾”:欲,一作“绝”。

  “脚著谢公屐”:著,一作“穿”。

  “洞天石扉”:石扉,一作“石扇”。

  “訇然中开”:中,一作“而”。

  “霓为衣兮风为马”:风,一作“凤”。

  八、[评笺]

  王琦注引范德机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以次诸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也。“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

  吴山民《唐诗选脉会通》:千岩万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惟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唐宋诗醇》: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 ,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

  方东树《昭昧詹言》: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

  陈沆《诗比兴笺》: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半壁”以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九、本诗为游仙诗,写于天宝五年,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借梦游超脱现实,仙境也有长安三年的印迹,“安能”一句,一吐翰林供奉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十、课堂设计时,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

  此诗写了梦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梦前,梦中,梦后)

  梦中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怎么变化的?(梦中危景,奇景,奇遇)

  你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如何认识

  你同意下列哪种观点:

  本诗洋溢恣肆,意境奇特,借助丰富的想像,展现了作者对寄情山水的超脱。

  本诗借梦言志,借梦来反映现实,又超脱现实,梦境反映了长安供奉三年的得意、迷茫、失意,“安能”一句,一吐其郁闷之气,展现自由于山水的情怀。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越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粟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皆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简体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字词

  (1)梦游:在梦中游览.

  (2)吟yín ,此处指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中的一种。“吟”重在吟咏情性。是一种抒情诗。

  (3)留别:离开某地时赠送礼品或作诗词赠给留在那里的朋友。

  (4)瀛::yíng,大海。

  (5)语:yǔ,谈论。又读yù,告诉。

  (6)姥:,年老的妇人。诗中是山名。又读lǎo。

  (7)或:或许,也许。一说,有时。

  (8)睹:dǔ,看见。

  (9)倒:dǎo,此处解作横躺下来。又读dào,另作别解。

  (10)倾:qīng,歪,倾斜。

  (11)度:此处解作通过(江河等)。又读duó,另作别解。

  (12)宿:sù,此处解作夜里睡觉;过夜。又读xiǔ,量词,用于计算夜。又读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

  (13)著:此处读zhuó,穿,今写作“着”。又读zhù,另作别解。

  (14)转:zhuǎn,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又读zhuàn,如旋转;又读zhuǎi,如转文。

  (15)倚:yǐ,靠。

  (16)暝:,日落;天黑。

  (17)咆:páo,怒吼;嗥。

  (18)殷:yǐn,拟声词,形容雷声;诗中用做动词,雷鸣般地震动。又读yīn,yān,另作别解。

  (19)栗:lì,发抖;哆嗦。

  (20)峦:luán,山(多指连绵的)。

  (21)冥:。

  (22)霓:ní,副虹。

  (23)瑟:sè,古代一种弦乐器,像琴。

  (24)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25)悸:jì,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26)嗟:jiē,叹息。

  (27)觉:jiào,此处作“醒时”解。又读 jué,另作别解。

  (28)安:ān,此处作“怎么,哪里”解。

  2、句子

  (1)海客读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的主体是描写梦游天姥的幻境,开头段却写现实中的天姥,但又不直接落笔,而是用这么个对偶句,由“海客”所读,引出“越人”之语。起兴写法,一虚一实,仙境难求,实景可睹,笔意曲折,文气跌宕。以海客仙山与天姥类比,给天姥涂上神秘的色彩。“云霞明天或可睹”,“或”字加重了天姥的神奇色彩。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连用“连”“横”“拔”“掩”“倒”“倾”六个动词,把天姥与“天”相联系;与以高著称的“五岳”,与跟它相邻而名声远扬的“天台”“赤城”相对比,描写天姥的雄伟高大。这种夸张的手法下的天姥,已不是现实生活中天姥的再现,而是诗人的思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诗中反映看,是“越人”说的,诗人言之是有据的。这既体现出诗人下面以梦幻神游的形式写天姥的必要,表明了梦游天姥的缘由,从而唤起读者对天姥的向往,随诗人飞向那梦幻之境。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欲因之梦吴越”是过渡句,由现实过渡到梦幻。这句也是点题句,“梦”与题中“梦游”相照应。“之”指“越人”之“语”,是“梦”的根据。“吴越”,从修辞看是借代,指天姥山;从语言学角度,是个偏义复词,此处指“天姥”所在的“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飞”,显示了业已入梦,否则,人岂能飞。也写出急欲游历天姥的迫切心情。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影”借代“身”,“我影”即“我身”即“我”。“送我”,以拟人手法写月,从月亮对自己非常亲切的感受中,表现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5)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尚在”,事实上本不可能,梦幻中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为后面仙境出现作铺垫的。“清猿啼”,即“猿清啼”或“猿啼清”,把声音的特点放在前面说,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未见其物,仅闻其声,更扣人心弦。用猿猴清脆的叫声反衬环境的幽静。面对幽雅,静谧的环境,自然游兴更浓了。

  (6)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著”“登”,以动作写心情。“谢公屐”“青云梯”,或引史书,或引诗章;“青云梯”,兼为比喻指高入云天的山路。既突出了天姥山耸入云天,又表现登山的轻快和喜悦。对偶句。

  (7)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见奇景,闻异声,引人继续攀登。“半壁”,半山腰就能见海日,再次突出天姥的高大。对偶句。

  (8)迷花倚石忽已暝

  “忽”,突然。写出山景绮丽,令人流连忘返,迷恋陶醉;带过时间的推移。

  (9)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分惊层巅

  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山上夜景令人恐惧战栗的画面和氛围。为仙境之出作过渡。

  (10)忽魂悸以魄动,悦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是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过渡句。与由现实到梦幻的过渡相比,这里写的比较详细。因为第一段已伏下“梦”的契机,所以那里点出一个“梦”字即可;而梦中幻境表明了诗人的向往和追求,以后一过渡就得写得细些。从“魂悸”“魄动”“惊起”“长嗟”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好梦不长,怅然若失的丰富感情。“惟觉时”二句更包含了无限叹惋之意。“惟”,突出醒来时现实环境的冷冷清清。梦境在诗句中以“烟霞”作指代,仙人生活在空中,以此表现仙府图景十分恰切。增强了奇幻之感;且与第一段“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相照应。梦境奇特美好,诗人陡然收笔,大抒“惊梦”之憾,对比鲜明地表现了现实的黑暗丑恶,有力地表达了他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1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亦”承接上文,“万事”回映梦境,以虚带实,互相照映,感慨万千。“东流水”既是比喻,又是引用。

  (12)别君去兮何时还

  点题“留别”,由此引出全诗主旨句,且引起读者重视下面的句子。

  (1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是照应全篇的句子。“名山”既指天姥,也指其它名山。“白鹿”照应第二段所写游仙的经历。“别君”句自问,这两句作答,但又似答非所问。正是本诗不同于一般留别诗写伤离惜别老调之处。诗人借别抒怀,另有寄托,故以设问句之答句抒情表态,申明心迹,以不似答话之答作答,意味深长,耐人捉摸,别开生面。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话句式,分外有力,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主旨。卒章显志,表现诗人傲岸的性格,崇高的气节。

梦游天姥吟留别飘雪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梦游天姥吟留别

  言志 (幻灯展示)

  梦醒 (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师: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至高潮,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梦境与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感叹什么呢

  生:人生如梦。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

  师:注意那一个字

  生:“亦”。

  师:如此指什么

  生:像梦,短暂,一转眼就消失。

  师:于是诗人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怎么看待呢

  生5: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决意纵情山水之间,寻仙访道,似乎有消极避世之嫌。但最后一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扬。

  师:这之间矛盾吗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恰恰是经历过人生周折的诗人对现实失望、愤怒的一种表现,诗人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可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六、总结:

  师: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李贺的《梦天》,并将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品的映射: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从第一段的听说天姥山,羡慕天姥山到第二段的去天姥山表现的是李白求仕心切,为了自己的抱负感慨的走向长安城。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意。

  第二段从登山开始用美丽的景色铺就天姥山的美丽壮阔。用来表现李白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他已经陷入其中,眼睛已经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失宠。但这只是惊,不是贬。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天颜巨变。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了顿悟后的境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这种黑暗朝廷的不屑与自己性格上的洒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只有一个地球ppt

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