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090904周记)新编三国演义

  正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别人问他是什么好办法,他只说:“天机不可泄露!”

  第二天五更,两军又交战了,规矩还是老样子,才打了五分钟,诸葛亮就下令让大军赶快逃,曹操军由于求胜心切,就全军坐船去追,由于,水性不好,有很多军士都吐了。

  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好主意,那就是用强力胶水粘在鞋底,那样就算船再怎么摇晃,人也不会倒。

  诸葛亮看到了,便令很多手下坐小船,去曹操船上取箭,曹操见此情形,便想上前去阻拦,可是脚底被强力胶水给粘住了,鞋子又脱不下来,只好在那里哭,看着诸葛亮的手下把箭都搬空了。诸葛亮的手下把箭搬空后,就扬长而去了,顺手还放了一把火。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

  或很快就将船烧着了,曹操就要被烧着地时候,他手下的谋士司马毅想到了逃生的方法,就是用小刀将不板割下来,一起逃走。

  他们逃到陆地上时,赵云他们又带人追杀他们。曹操他们拼了命地逃跑,连鞋子都跑丢了,终于摆脱了追兵。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火烧赤壁。

曹操杀吕伯奢

曹操深深打动了我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描述了上百个人物。其中,曹操这个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

  曹操这个人足智多谋,奸诈无比,他和陈宫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他俩便离开了,这是,吕伯奢回来了,曹操二话不说就杀了吕伯奢,陈宫问:“你为什么杀吕伯奢?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怕有人在他睡觉的时候刺杀他,他就假装睡觉,还说梦话,小使以为曹操在叫他,就跑了过去,曹操举枪便刺,因此曹操梦中好杀人的事就传开了,大家再也不敢在曹操睡觉时接近他。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备无患。

  曹操有许多事值得让人去学习,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成就大业,曹操虽然没有成为天下霸主,但是,他的精神令我佩服,如果每个人都有他的精神,那么大家就都会成就一份大业

曹操割须弃袍

  潼关战役中,曹操被蜀军打败。败退途中路遇旧仇马超。

  马超抓住魏军中一小兵问:“那曹操老贼在哪里?”那小兵哆里哆嗦的说:“跑在最前面穿红袍的就是。”“传令下去谁抓住曹操老贼有赏。”蜀军士气高昂喊杀声震天。“抓住穿红战袍的,那人是老贼曹操。将军说啦,抓住曹操有赏。”曹操听了吓得赶忙脱去了红战袍,拼命逃。

  蜀军追着追着,不知何时那穿红战袍的竟然不见了。马超又问那小兵:“哪一个是曹操老贼?”“长胡须的那个便是。”“捉住前面长胡须的老贼,将军有赏。”曹操听了,赶忙拔出佩刀割去了胡子。眼看就被马超的军队追上了,正巧遇上夏侯渊前来接应,曹操才躲过一劫。

曹操刺杀董卓名人故事

  历史上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听过吗

  曹操持王允所赠之七星宝刀立于董卓榻前。董卓前日染疾,不便起身,就让吕布去牵一匹好马来送给曹操以示感谢。曹操见吕布前去牵马,而董卓又面向里卧,知道这是刺杀董卓的唯一机会,便提起七星宝刀准备行刺。没想到董卓的前面有一面镜子,董卓从镜子里看到曹操提起了七星宝刀,便大声问道:“你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曹操听到了屋外有响动,正是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侍卫——铁甲士。如今刺杀已被董卓发现,就算拼死一击也未必能够成功,于是曹操不退反进道:“此刀正是我要献给董大人之物,正要拿给大人过目。”董卓从镜子里看见曹操面无惧色,而且手中的宝刀镶有7块宝石,刀锋幽萃而洗练,知道的确是一件宝贝,便起身欲接过刀来。曹操见董卓来接刀,心想只要他收下宝刀,到时自己借口有事离去,即使刺杀不成也可以留下一条命来。但是屋外侍候的李儒此时走进屋内,看到曹操手中的七星宝刀,顿时大惊。他曾在王允府上见过此刀,决不会看错。而王允与董卓争权早已人尽皆知,现在七星宝刀在曹操手上,虽说是献宝,刺杀想必才是真。于是不等董卓下令,李儒已经召集了数十位铁甲士围在了房屋四周。

  果然如同李儒所料,曹操一等董卓接过宝刀便起身告辞,董卓只是被宝刀吸引而并未阻拦。当曹操走出房门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数十个铁甲士围住了。他看见了一旁正在冷笑的李儒,明白自己的意图依然暴露,现在只有杀出去一条路了。于是曹操从腰间解下两只短戟,朝着包围最稀疏的地方冲了过去。董卓听见外面的动静,忙问近侍发生了什么事,被告知李儒正在指挥铁甲士截杀曹操。董卓大怒,正要拿李儒问罪,刚好吕布牵马回来。曹操看见吕布回来,大喊一声:“吕将军救我!”然后挥舞双戟朝吕布的方向杀了过去。李儒一面指挥铁甲士截杀曹操,一面对吕布高喊:“不要放走曹操。”但是他不知道,此时的吕布已经对董卓起了杀心,因为司徒王允给他的筹码更大。他本来也是见过七星宝刀的,之所以没有揭穿,是因为一旦曹操成功杀死了董卓,而自己便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了。于是他没有阻拦曹操,而是装出一副很奇怪的样子看着曹操骑上马逃之夭夭了。

  以上是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

曹操杀华佗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

  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曹操兵败华容道的历史故事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要归功于《三国演义》。小说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写到:赤壁之战期间,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败军,而且事前关羽已经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放跑了曹操甘愿受到军法的制裁。但是,当关羽看到落荒而逃的曹操众人,念及当年旧情,不忍下手,还是将其全部放走。这段情节的描述非常的精彩,是《三国演义》中展现关羽人物形象的最佳篇章之一。

  这个情节把关羽“义薄云天”的特征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在对关羽进行描述的时候,反复突出了关羽的这一性格特点。前面所提到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如此,古城会如此,义释曹操亦是如此。郭瑞林先生曾经指出:“因为个人关系在战场上放跑敌人,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要受到军纪上严厉制裁的;但是关羽这种有恩报恩、为报恩而不惜违反军令、甚至丢掉脑袋的侠义行为,又着实令人敬佩,后人更传为美谈。”

  曹操兵败华容道,在历史上是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综合《三国志》等历史典籍的记载,历史的真实是这样。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展开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向江陵方向撤退,在华容道等地徒步前进。当时华容道地区道路泥泞,无法通行。曹操命令手下年老体弱的士兵背草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而那些背草垫路的士兵因此陷入泥潭中,被人马践踏,死伤无数。经过艰难跋涉,曹军终于走出了华容道,这时的曹操非常高兴。他说:“刘备,算是我的一个对手,才智也不错,但他的谋略却总要比我慢一拍;如果他一早就在这里安排伏兵,等我军到来之时放火,那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刘备的军队后来赶到华容道,并采用了放火的战术,但此时的曹军早已全部离开,撤退到了江陵地区。

  从这段记载看,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所谓的诸葛亮截杀曹军,更谈不上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了,这不过是小说中的一个艺术虚构而已。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形成,由来已久。到了宋末元初时期,这个故事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在杂剧、平话之中。无名氏《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关羽就已经出现在华容道上。到了《三国志平话》中,这个故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辑录一段。

  曹公寻华容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与寿亭侯有恩。”关公曰:“军师严令。”曹公撞阵。却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关公赶数里,复回。

  东行无十五里,见玄德、军师,是走了曹贼,非关公之过也。言使人遇着玄德。众问为何。武侯曰:“关将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而脱矣。”关公闻言,忿然上马:“告主公复追之。”玄德曰:“吾弟性匪石,宁奈不倦。”

  按照这个情节的表述,一场突如其来的尘雾让曹操侥幸逃脱,关羽并没有特意放人,事后还追了几里地,可惜没追上。而诸葛亮不依不饶,认定关羽是有意放人。关羽哪有不发火的道理。幸好有刘备打圆场,要不然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呢。

曹操的历史典故

  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

  曹操杀吕伯奢发生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废少帝,立献帝,自封相国,并阴谋篡夺汉家江山。曹操想除掉董卓,一次藏刀潜入董卓卧室,意欲行刺,但没有成功。曹操慌忙逃走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土抓获,押见县令.中牟县令陈宫见曹操忠义,不但不将他献给董卓,反而弃官同曹操一起逃走。来到成皋,天色将晚,曹操说:“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我父结义兄弟,我们到他家歇一宿如何?”陈宫道:“最好。”二人到庄前下马,入见吕伯奢。吕热情接待,对陈宫说:“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酒相待。”说完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宫坐了一阵儿,忽闻庄后有磨刀声,曹操说:“吕伯奢不是我的至亲,这一去很可疑,当我们去偷听一下他们说什么。”二人潜步入草堂后,听到有人在说:“捆起来杀了怎样?”曹操一听顿时变颜失色,便拔剑直入,不管男女,见人就杀,一连杀死八口,搜到厨房里,却见缚着一头猪正待要杀,才知道完全是误会了。二人急忙山庄上马而走。走不到二里路,见吕伯奢正携带酒菜果子回来,叫道:“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曹操道、“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道:“我已吩咐家人宰一猪款待,贤侄、使君速。请回去。”曹操不听,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砍杀了吕伯奢。陈宫大惊,道;“刚才误杀,此刻如何杀他?”曹操道:“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怎么肯善罢干休?若牢众人来追,必遭大祸啊。”陈宫道:“知而故杀,大不义啊?”当晚在旅店住下后,陈宫心想,曹操奸诈很毒,不能共事,就不辞而别投齐他处去了。

曹操杀吕伯奢

  一代奸雄曹操有句标志性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残杀吕伯奢一家九口,面对恩人陈宫的谴责,曹操作了如此回答。吕伯奢是曹操爸爸曹嵩的好友,热情款待落难的晚辈曹操,却惨遭灭门之祸,历史真相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描述,当时还是小奸雄的曹操对独揽大权的大奸雄董卓不满,想刺杀董卓未遂,仓惶出逃。面对董卓集团的全国通缉,曹操一度被捕身陷绝境,幸亏陈宫搭救脱险。曹操与陈宫一同逃亡,饥渴难耐。幸亏曹操爸爸的好友吕伯奢对他们热情招待。吕伯奢一家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招待贵客曹操,多疑的曹操却怀疑吕伯奢一家要谋害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将吕伯奢一家男女老少全部残杀。在逃亡路上,曹操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为了灭口,又杀害吕伯奢。

  这段故事中,除了陈宫出现在这里没有史料依据外,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大小,都有史料依据,并非罗贯中虚构故事。这依据不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写曹操传,看来是有意隐瞒,不提曹操杀人的事,只写“曹操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但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的事,陈寿不写,别人写到的却也不少。从裴松之注《武帝纪》所引的材料看,就有三种。

  王沈著《魏书》上说“曹操以董卓终必复败,逃还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曹操,取马及物,曹操手刃击杀数人。”

  郭颁《世语》上说“曹操过吕伯奢。吕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曹操自以背董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上说“曹操闻其食器声,以其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上面三种记载,立足点并不一样。第一种说曹操杀人是遭劫后报复杀人。后两种说法,曹操多疑而杀人,简直是凶残无比。尤其是孙盛记载的八个字“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以作为曹操一生做事原则的概括。

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

  曹操杀吕伯奢的歇后语比喻事情已错,索性顺着错的做下去。这个故事给我们印象很深,也凸显了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及形象,通过这个故事及其以后的演绎情节,使曹操这个“乱世之奸雄”予以了定格,也使他阴险恶毒的形象更加脸谱化。

  但是,根据史实记载,曹操杀吕伯奢其实并不存在。

  一、《魏书》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

  太祖(曹操)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是说,曹操为了躲避董卓的追杀,与随从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伙同宾客盗取曹操的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杀了人。

  二、《世语》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三国志》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且,曹操与陈宫投宿吕伯奢家纯粹是子虚乌有,因此,曹操杀吕伯奢是小说的虚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英语教育

金融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