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正心修身的名句—菜根谭读后感

  如果你没有读过《菜根谭》这本书,那一定也读过书中收录的名句,这是明代道人洪应明编著的一本关于人生、处世、和修养的语录集。读起了会感觉到有些怪异,这种体裁像语录,又像随笔,像是对人们的训诫,又要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总之,我们不需要在意菜根谭的文体,只需要解读这些富有哲理和内涵的名句即可,会从中受益良多,让自己在修身养性方面变得更加有见地,提升人生境界。

  作者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名句解读:这句话读起来非常爽口,既押韵,又充满了人生哲理,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荆棘,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应该平静的看待,不为所困扰,努力战胜困难便可;而人生也有很多喜悦和收获,当你站在高点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福祸相依,不要为了这些而自鸣得意,也要有忧患意识。

  名句解读:人是社会性动物,一定要有朋友的,但交友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不能什么样的朋友都交,而需要带着几分侠气,有选择的交往;而为人处事要心存善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对他人也要有怜悯和感恩之心。

  当我读到“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时,顿时产生了共鸣,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当我们发现别人的奸诈心思时,应该暗地里防范,而不是揭露出来,让奸邪之人有了准备。受到他人的侮辱,要不行于色,不要显露出来,而是应该结化解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读后感.菜根谭里面的名句很多,值得我们认真解读和思考,会得到很多心得。又譬如“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这句话让我得到的启发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演变和发展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正如佛家所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你种下的一切因,将来都会产生相应的果!

  人生漫长,快乐和挫折并存,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从菜根谭中获得智慧!

菜根谭读后感

菜根谭读后感心得感悟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大意: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作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好处让三分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读后感心得感悟:

  人在世间行走,难免会遇坎难,当坎难过不去的时候,常会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来慰人慰已,但常人往往是想到而难以做到。只有意志坚定、独有风骨的人,才会面对现实,不畏缩,不退后,最终突破难关。古之蔺相如虽位在廉颇之上,不与之相争。当廉颇扬言说: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时,蔺相如不愿与他争位次高下,出门时远远看见廉颇,就调转车子避开他。当蔺相如的门客不理解要离开时,蔺相如挽留他们说: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现在如果两虎相争,势必两败俱伤。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也正是因为蔺相如以国为重,以退为进,以让为先,才演绎出将相和这千古流传之美名,也才有负荆请罪之典故。

  极具盛名的李嘉城可以说是当今时代“退一步、让三分”的典范,据说李嘉城每次去谈生意时,都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磋商,可以说是分毫计较,然而在生意谈成时,他却让利给对方,大大出乎对方的意料。由于他把好处与合作方分享,找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成功,成为首富。李嘉诚固然是名人,离我们很远,在我们身边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

  我以前曾与一位长者共事,他非常的稳重厚道,工作能力也非常强,考虑问题也很周密,工作上遇有急难之事,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我们接受重大活动保障任务时,时间紧任务重出了问题政治影响大,但是在人力、物资等多方面都出现很大的空缺。这个时候这位长者主动找到我,出谋划策、多方调配资源,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保障工作。在总结评比会上,大家一致推选他为先进,但他谦虚地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最后也没有接受先进的称号。像他们这样真正能做到把到手的名利拱手相让的人才会福泽极具盛名的李嘉城可以说是当今时代“退一步、让三分”的典范,据说李嘉城每次去谈生意时,都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磋商,可以说是分毫计较,然而在生意谈成时,他却让利给对方,大大出乎对方的意料。由于他把好处与合作方分享,找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成功,成为首富。李嘉诚固然是名人,离我们很远,在我们身边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以前曾与一位长者共事,他非常的稳重厚道,工作能力也非常强,考虑问题也很周密,工作上遇有急难之事,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我们接受重大活动保障任务时,时间紧任务重出了问题政治影响大,但是在人力、物资等多方面都出现很大的空缺。这个时候这位长者主动找到我,出谋划策、多方调配资源,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保障工作。在总结评比会上,大家一致推选他为先进,但他谦虚地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最后也没有接受先进的称号。像他们这样真正能做到把到手的名利拱手相让的人才会福泽久远。

  相较之下,反躬自省,我在“退一步、让三分”的处世之学方面还没有做到,总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态去面对,从没有想过退一步会怎样。在面对荣誉时也常会动心,常会以此为荣耀而夸夸自谈。追根溯源还是心里有个小“我”在作怪,“我”心太重则不愿退一步,凡事都要争个分明;读后感“我”心太重则不愿让三分,把取得的名利与大家分享;“我”心太重则会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心太重则使自己陷于贪欲不能自拔。对治“我”心最要紧的还是要从小事开始舍“我”,比如说以前我给人家的讲课课件都是只读版,而现在把对方当做自己想,如果自己拥有了这份课件,我会减少查阅相关资料的时间,对我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因此我想拥有一份可修改的课件原版,这样想就可以逐渐对治小“我”了。

  我想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去对治,就能逐渐养成退步礼让的习惯,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扩大自己的心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厚重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下,反躬自省,我在“退一步、让三分”的处世之学方面还没有做到,总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态去面对,从没有想过退一步会怎样。在面对荣誉时也常会动心,常会以此为荣耀而夸夸自谈。追根溯源还是心里有个小“我”在作怪,“我”心太重则不愿退一步,凡事都要争个分明;“我”心太重则不愿让三分,把取得的名利与大家分享;“我”心太重则会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心太重则使自己陷于贪欲不能自拔。对治“我”心最要紧的还是要从小事开始舍“我”,比如说以前我给人家的讲课课件都是只读版,而现在把对方当做自己想,如果自己拥有了这份课件,我会减少查阅相关资料的时间,对我能力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因此我想拥有一份可修改的课件原版。这样想就可以逐渐对治小“我”了。我想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去对治,就能逐渐养成退步礼让的习惯,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扩大自己的心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厚重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菜根谭的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够用鼻来品味,果香能够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我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喜欢读《菜根谭》,他认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我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持续喜悦的情绪,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够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能够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一样人的意见,并改变自我,要持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我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应常常反思自我: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十分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我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职责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我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我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菜根谭读后感

  关于这部书,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你既可以理解为,只要肯吃苦,这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看过这部《菜根谭》,做任何事情都有所裨益。总之,这本书字字珠玑,讲透了中国传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方法。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有儒家的智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有道家的仙风;“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也有佛家的慈悲。而在读到了这么多的道理之后,我们也应该明白,锤炼自我是一件很苦的事儿,然有可能也是让人生柳暗花明的转机。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我充电、加油。

菜根谭初中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做《菜根谭》的书。这本书很奇特,它不仅有许多古文,还有很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借故事来譬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谓是: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这本书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作品,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朽。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到了现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学教材。这本书里的道理非常深奥,有些竟是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条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经遍体流血。商人劝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来商人又经过那个村子,看到有一个白衣少年正牵马在路边等候他。原来少年是那条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个小精灵,故而化身青蛇到人间去游玩,不料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条蚯蚓,就拿来树枝打着玩。今天,他的哥哥来报答恩公了。

  其实我认为真的要做到事事以“行止在我”“进退有方”,还真是相当的困难的!书中有篇《多喜养福,去杀远祸》中所写道: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说:人间幸福不可勉强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础;人间祸害实在难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头,就是远离祸害的法宝。但是要如何平横和缓减那些压力呢?我想这恰恰写出了我的心声!幸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可以自产自余的!

  只有通过主观的努力,通过辛勤劳动,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

《菜根谭》的读后感

  读菜根谭,就像走过了一遭人生似的,读完顿时觉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顿都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经读过一遍《菜根谭》,那时年幼很多道理还不明朗,甚至觉得不对,时隔几年再读,突然能够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这本书真的是智慧的结晶啊。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作,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又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又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一时有感而发,变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化大俗为大雅,化腐朽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点化人世间的万事,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这本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菜根谭的这种智慧,使其有别于那些消极避世、空疏玄谈的劝解箴言书;又因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嚼出一番滋味来,所以本书能够流传于海内外,经久不衰。本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彰显了菜根谭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它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奋发向上的经典读物。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合上书本后,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开阔心胸,放慢脚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享受生活。

  我想只要大家随意翻阅本书,就会被其中精彩绝伦的美妙语言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只读一遍是不够的,就像那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值得我们赠送亲朋好友的真正的好书。

《菜根谭》优秀读后感

  现在,对饭馆里的饮食自己有一种体会,不论是上点档次的酒店,还是普通的饭馆,食物的味道,吃的时候可能还觉得不错,吃完了,往往胃里或身体有感觉、不舒服,因为饭菜里用了不少的调味品,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调料。

  相比而言,家里做的粗茶淡饭、少盐少油,也许吃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感觉,吃后却觉得浑身舒服,身心满足。

  从营养的角度说,味道只是满足了口舌的需要,胃和身体真正需要的只是营养,而大鱼大肉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浓郁的味道则来自过多的添加剂,都对身体无益。

  所以,最难品味的味道不是酸甜苦辣鲜,而是淡味,能吃得淡味的口舌是敏感的、身心是舒畅的。至于什么人才是最厉害的人,我们必须得见过很多人、体会过很多人给我们的感受后,才会有自己的答案。都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也有俗语说:师父不作怪、没有徒弟爱,都是在说一个道理,一般人会喜欢追捧那些神奇卓异的人,而且我们看着那些财富、地位比我们高的人,的确是器宇轩昂、自带气场、非同凡响;而更多的人出于闯社会的需要,也常常会把自己包装得特别一点。

  那怎么理解“至人只是常”呢?依我个人比较浅薄的见识,见过一些财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给人的感觉却像普通人一般平易、平常,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安静、平淡。没有谈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他们平淡得像普通人;而一旦谈起事业,我所感受到的是他们济世利民的胸怀、非一般人想象的视野。

  记得自己曾听一位法师在一个不大的场所讲经,他出现的时候,自己感觉身心沉浸在一种平静和慈悲之中。我想这就是类似“至人是常”的一种体现吧。

  俗语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又讲,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山。现在社会越来越貌相一个人了,而如果我们真的有机缘遇到高人,也得有一双慧眼才能真正认识。我的结论是既然慧眼一时半会我们还不能具备,那就不能轻视我们遇到的每个人。现代鸡汤也会说,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

《菜根谭》读后感

  夜深人寂,孤灯凝听雨打芭蕉滴梧桐,古典优雅古筝流水行云入耳声声,吾独无眠,孑然于点点思绪,一杯清茶解忧愁,书香阵阵沁心扉。静静读着《菜根谭》,以一颗心灵来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之智慧结晶,人生奥秘和终极情怀跃然于书中,条语言字数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最深的感悟。读着细细回味,竟如润水溪流于口,那种滋味实是清凉之极。

  全书由原文、译文、评点三项组成的条目一共360个,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的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

  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那么,对待世态炎凉呢?作者这样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让立体“我”与世俗给予我们的外物绝然分开去对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绝大的智慧。如果为官的都能这般认为,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从而做出亲小人而远君子的蠢事来。而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于世情,以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天上掉的馅饼,《菜根谭》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面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

  这就是《菜根谭》,好书《菜根谭》,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

名著《菜根谭》读后感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朝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是一本格言体写成的集子,关于书名的由来,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我认同是作者品味艰苦人生后的一种领悟,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这本书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还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并非不为,它主要是要求我们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等学问的语录体文集,将儒释道三家精髓于一炉,道出中国式的处世建业之方和修身养性之学,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充满诗情画意。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是职场是非中,它都会帮你解脱。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明大义的人,这是本难得的、助人一生的好书。初看此书,觉得不过如此,都是些常见常听的劝告,但细看之后,会发现这些道理在平时常被我们忽略,就如菜根一样,一旦细细品味却是有其独特之处。

  它是一本历世阅人的书,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

  当你遭遇苦恼,心情郁闷,事业不如意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菜根谭》。它会让你有豁达开朗的感觉,一切都如风散去。

  当你任性放纵自己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菜根谭》。它会让你对自己的行为有个清醒的认识,促使你有所约束免误码入,以免误入歧途。

  读一本好书,给我们的影响不只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能让我们在闲暇时对人生、事业、家庭有更深的省悟,因而生活的更加轻松快乐,人生就是这样,简单而快乐着。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静;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宽容、淡泊、向善与智慧,让你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谈,疑虑消弭。见其文字就如同与他本人对话,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够改变你命运中的很多东西。通过对《菜根谭》的学习,我找到了一种人生的宁静。现在的社会人很浮躁,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对名利的追求及在官场中的执着,使人总生活在一种不安定的心境中,不仅有损身体还会使思想有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欲守穷庐,将复何及!"品德高尚者的作为,通过静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节俭培养良好的德行。不恬淡寡欲,不能表明志趣;没有宁静的心境,不能确立高远的志向。求学一定要安心;取得才干,一定要通过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成就学业。轻浮怠惰不能钻研学问,偏傲浮躁不能陶冶性情。年逝。意志消磨,就会成为枯叶一般,不合世用,悲守穷屋,后悔不及了!这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人生。

  一本《菜根谭》,一部警世书,品读它,嚼着菜根香,体会世事沧桑,读懂人生哲理,导航未来的方向!

读《菜根谭》有感

  我隔三差五地要抄一段《菜根谭》文字,一方面是重温文言文,感受古语的魅力,一方面是强化正确的理念。很多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曾多次问过我自己,也问过他人。其实古人也是早已问过多次,并且答案也不统一。

  我们当今的科学水平已然比较发达,上能飞天,下能潜水,远非古人能比,但是思想水平,在我看来,其实从未超越,这也是为何现代中国人普遍缺乏统一信仰的原因。当然,我所指的信仰,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追根溯源,究竟人之初,性如何?本善?本恶?本惰?本无?本空?……

  这个根本的问题,全世界从未统一过,但在科学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总还是基本统一的。人与一般动物相比,差异究竟为何如此之大?除了大脑,其他很多生理功能都不如动物。以我的浅薄之见,究竟人与动物,谁更高级,真不好说。

  因为从品德而言,不少人的境界远远不如一只狗,一条鱼。甚至,我大胆的假设,若是把当今的各种法规制度都抛开,等上一年,这个地球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我不敢想象,不过有一部电影倒是可以作为参考,就是黄渤执导的《一出好戏》。影片我没有看过,但从故事介绍和朋友表述得知大致情节是:

  “某公司员工团建出游,遭遇海难,众人流落在荒岛之上,为了生存,他们共同生活并面对一系列人性问题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故事”,并非我的意思,而是度娘告诉我的,所以我用“引号”标注,此文非本人原创,没有知识产权。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规则来要求自己,而动物却不用。人既然有了那么多规则,可又为什么总是不按规则执行?动物没有制定规则,也不见他们乱成什么样。而人要是没有规则,却不知乱成怎样?人即便有了规则,还是可以乱成一团。

  人与动物,难道真的有高低之分吗?难道因为高级,就可以让地球大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只知道,别人可以不守规则,而我不行。请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不如动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