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作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通过对学生观察注意力的有效训练,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激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2.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3.通过动力观察法,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的方法及技巧。

  (15分钟)

  开头的作用: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门见山、揭示主题;营造氛围。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或兼而有之。

  (30分钟)

  简单题

  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请写出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简单题

  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

  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中档题

  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采药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药,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贪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师徒两人焦急起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他们轻轻推开门,见里面到处是灰尘,神像上也蒙上了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暮色苍茫,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搬来些树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取来了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他的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老师是快五十的人,能挺得住,我二十多岁的人还叫苦吗?”庞宪说。李时珍动情地说:“成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是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纲目》造福万民,熬点苦是值得的。”

  月亮出来了,月亮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屋子里,李时珍看着皎洁的月色说:“庞宪,现在睡觉还早,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采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装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搭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笔,边回忆边写:“忍冬花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清热。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鸡肠草……”

  “庞宪,你先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便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味酸;鹅肠草,生嚼味涩。”……

  庙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深了,李时珍还在桌边写着,写着……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划横线句子描写了破庙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动力观察:

  中档题

  绿孔雀寨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一天,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阵叫声:“到橄榄坝去,那里会让你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绿孔雀,绿孔雀说完,就展翅向远处飞去。人们跟着绿孔雀向前跑。

  跑啊,跑啊,人们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到了大坝子。但是,那里到处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有的人看了,说:“绿孔雀不是骗大家吗?”好多人受不了这里的环境,都纷纷离开了,继续过他们的流浪生活去了。

  但是,一些坚强的人留了下来,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橄榄坝。

  一年年过去了,橄榄坝慢慢变了样。一片片整齐的竹楼,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有芒果、木瓜、荔枝、柚子、芭蕉……一树树、一枝枝挂满累累果实,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成群的牲畜,金黄的稻田……

  绿孔雀没有骗人。后来人们为纪念绿孔雀,就把这个建好的寨子重新起名为“绿孔雀寨”。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动力观察:

  较难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说出这两处的表达效果各有什么不同

  答:

  动力观察:

  方法提炼:

  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场景2、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烘托心情4、反映人物性格和品质5、承上启下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2、社会习俗、思想观念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分钟)

  第一关:限时___分钟奖励:_______1、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1.文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2、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1.文段中划线句子通过对____________描写,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之情。第二关:限时___分钟奖励:_______1、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我看过太湖上的归帆,也看过东海上的归帆。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彩霞。一会儿,黄昏的纱幕就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就在这当儿,水天相接处出现了一只帆影,接着又是一只……不多久,整个船队都出现了,它们散散落落地驶回港口,仿佛一队出征的战士,唱着凯歌整队回营,带着满舱的战利品。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2、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秋天的香山总是那么美丽,令人陶醉。早晨,我们乘车到香山游览。远远望见香山上深红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坡,哪里是路。一下车,我立即奔向山脚下,仰望香山,山上一片红色,好像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又像天边飘落下来的一片红霞罩住整个山林。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错点笔记:

  (30分钟)

  任务A(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重难点或方法、规律,可以用文字、导图、表格等形式呈现出,来提升学生的主动和独立性。)任务B1、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请写出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2、窗影夜,是多么静啊!星星在湛蓝色的天幕上(张、眨、闪)着眼,弯弯的月儿挂在树梢间,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灯光(通、穿、射、透)过小窗照在我的被子上。怎么?小屋的灯光还没有熄。我抬起头看了看那扇窗户,果然,一个影子还在影影绰绰地晃动。啊,是妈妈正在一针一线地为我织毛衣。今天,她出差刚回来,我怎么能忍心让已经十分疲惫的母亲再为我(织、熬、编)个通宵呢?想到这儿,我欠起身,轻轻地唤了一声:"妈妈!""什么事?"随着这亲切的话语,妈妈进了我的屋子。"您该睡了!""妈妈一会儿就睡,你先睡吧。"说完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又回转身走出去了。此时,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那张慈祥的面容和那双熬红的眼睛时时(浮、展、出、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顿时,一股暖流(冲、通、流、涌)遍了全身,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童年时,妈妈就开始教我学拼音、识汉字、学短句;上小学了,妈妈常常帮我复习功课,帮助我改错题;在初中毕业前夕,妈妈也常常陪着我熬到半夜,窗户上常常留下我们母女俩双双攻读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升学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中学。当!当!时钟响了起来。我再一次注视着小窗上的身影。母亲还在专心致志地织着,一绺头发从她的额前垂了下来。我不由地想起了母亲教我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她将自己真挚的母爱织进了细细的针脚里。她是我的严师!慈母!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1.选择括号里最确切的词,在它下面用“—”表示。2.读划"--"的句子,说说句中的"她"是指__________。文中的她是一位__________的女性,她既是作者的__________,又是作者的__________。3.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

  三、动力观察:

  简单题

  答案: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所起的作用是烘托天气的闷热,推动下文的情节发展。

  简单题

  答案: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是“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做铺垫。

  中档题

  解析:划曲线的句子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因此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此处描写与划横线句子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赞美了人们坚强勤劳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与划横线句子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赞美了人们坚强勤劳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中档题

  1.解析:划横线的句子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因此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此处描写既交代了当时橄榄坝自然环境恶劣,又为下文赞美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出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橄榄坝做了铺垫。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既交代了当时橄榄坝自然环境恶劣,又为下文赞美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出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橄榄坝做了铺垫。

  2.解析:划曲线的句子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因此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此处描写与划横线句子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赞美了人们坚强勤劳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答案: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与划横线句子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赞美了人们坚强勤劳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较难题

  答案:第一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我”轻松愉快的心情,与下文中的巡道工形成了映衬美;第二处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巡道工的出现。

  解析:两处环境描写不同,第一处是美丽的景色,与作者的心情一致,第二处是恶劣的环境,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巡道工的工作责任心强。

  四、动力练习:

  第一关:

  1.解析:描写的是鲁镇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该文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答案: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2.答案:漓江风景区两岸美景漓江风景喜爱或赞美

  第二关:

  1.答案:描写环境的句子是“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彩霞。一会儿,黄昏的纱幕就轻轻地落在水面上。”所起作用是渲染氛围,为后面船队的出现做铺垫。

  2.答案:描写环境的句子是“山上一片红色,好像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又像天边飘落下来的一片红霞罩住整个山林”。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香山红叶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作者兴奋激动的心情。

  五、课后任务:

  任务B:

  1.答案: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所起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渲染一种沉闷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2.

  1.眨透熬浮涌

  2.母亲伟大母亲严师

  3.交代时间,人物活动的环境。写出了夏季的静谧的夜晚。烘括出“我”宁静的心理。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

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故事气氛;

  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深化作品主题;

  6. 暗示社会环境 。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知识梳理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2.题型特点

  (1)试题示例

  ①文章某段描写了××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③这句话描写了××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试题特点

  ①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②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

  3.答题规范

  (1)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

  (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

  (3)注意

  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②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

  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描写方法主要有: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c.动静结合;d.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描写。

  写人散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

  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

  4.抒情

  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尤其是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点。

  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

  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写作手法的分类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方式有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照应、对比、渲染、悬念、衬托(反衬、正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动静相衬、渲染虚笔大手笔层递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欲扬先抑、讽刺、以声(动)衬静、以乐衬哀、对比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深化主旨、照应开篇,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等。

  5、修辞手法:比喻、引用、借代、反复、反语、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双关、通感、仿词、拈连、顶针、互文等。

  6、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艺术手法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琵琶行 景物描写作用

  《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这些景物是写什么的?描写有何作用

  作品原文/《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你可以对照诗句中景物描写来判断其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

  为文章中心服务

  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

  突出文章的主题

  抒发作者的感情

  刻画出景物的特点

  方式应该有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月”字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诗歌意象中可以是失意文人精神上的寄托.以“月”字统领全局,创造孤、冷、寒的意象,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冷中藏凄凉.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得到充分表现.

  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就在主客即将分别时,沉浸在茫茫江水中的一轮惨白的月影映入眼帘.望着那冷月秋水,想想自己客居他乡,前路茫茫,今朝又和朋友分别,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此情此景,把秋意之浓烈,离别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顿生无限伤感,也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漂流做好铺垫.

  还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当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天地宇宙间似乎只有浩渺的江水和一轮明月.

  “江”和“月”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意境,使全诗的情感变得含蓄深沉,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比如:“唯有江心秋月白”是写琵琶女在弹奏完后的寂静,说明琵琶女弹琴技术之高超;而“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写的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伤情.

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一)手法

  一、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

  二、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三、绘形绘声绘色

  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四、细描白描

  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五、多个角度顺序结合

  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景物,观察点不同,获得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是庐山,由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的景物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做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

  如《荷塘月色》描写月色下的荷花时,从视觉上看到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从嗅觉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尤其是最后一句还用上了“通感”的修辞,让这个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

  六、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七、多种修辞结合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用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盼传情,美丽动人。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上)

  以赏月喻读书,表达读书所获与阅历相关的道理,深入浅出。

  6、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二)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情

  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七、照应标题。如《祝福》中的景物描写就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琵琶行景物描写的作用

  琵琶行的动人处首先在于构思新颖。由琵琶女引出琵琶的弹奏与弹者的身世,再由琵琶女的沦落引到自身的贬谪,所以能展开丰富的情节和画面,把抒怀高度形象化了,其中对景物描写更是点睛之笔。

  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白居易作品琵琶行的赏析

  “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三段,由藉曲宣情过渡到琵琶女直言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是欲语而又迟疑的样子,隐隐透露出琵琶女受到询问而犹疑是否倾诉生平的神态。“敛容”是使面部表情严肃。“整顿衣裳”、“敛容”都是对人恭敬的举动,说明她要向客人敬述心曲了。“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在长安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的地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代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乐伎歌舞之事。“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曲师的通称。“秋娘”指名妓,唐时妓多有以秋娘为名的。这两句是说她色艺高绝,曲高压过曲师,色绝赛过秋娘。“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五陵”在长安附近,为汉代五座皇陵所在地,多居豪富人家。“五陵年少”犹如说富贵公子。“争”是争抢着给。“缠头”是听歌观舞者赠给歌伎舞女的罗锦一类赏物。“绡”是生丝织品。这两句表明贵家子弟对她色艺的倾倒。“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二句写当时酣饮狂欢的情态。“钿头云篦”是两端镶有金花的发篦。“击节”是敲物打拍子。珍贵的首饰击节而碎,鲜艳的红裙洒满酒污,豪不顾惜,见出豪华的欢乐生活。然而就在这欢笑之中送走了青春年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到了年老色衰的境地。结果“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今江西浮梁县,当时属饶州。商人重利轻别,上月到浮梁采买茶叶去了,弄得她孤身一人“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正是这衰暮孤寂的情境,使她怀思过去,结想成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千”。“阑干”形容泪水纵横流倘均样子。“妆泪”指泪水从化妆的脸上流过,所以是红色的。到这里我们才明白,那开篇处的“水上琵琶声”,原来是琵琶女梦感之后,独起抚弄琵琶抒怀,无怪音声感人而引起诗人注目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初中语文讲义之环境描写的作用NO1.

  主讲教师——张嘉楠

  前言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种类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又一种常见题型,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中考题:

  (点燃一个冬天节选)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答:

  答案: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景物描写作用的试题,那么景物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看。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

  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很多的情况下,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的心情同时出现。

  例如《故乡》第二小节:“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是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文中的“我”悲凉的心情。

  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再如《智取生辰冈》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渲染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虞侯或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实现,说明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力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

  (节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再如《故乡》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此种作用在考试中常见于正面衬托,以及反应清末民初时代的小说中。

  此外景物描写还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展示人物性格;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衬托。

  这样的题可以按照这样的答题思路来考虑: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表现技巧);

  交代了、突出了(阅读术语)XX的场景、特点(结合上下文)

  ★渲染了(阅读术语)XX的气氛(结合中心背景)

  ★烘托出(阅读术语)“某人”XX的心情(结合上下文)。

  ★为下文XX的出现做铺垫(结合上下文)。

  ★用XX的景色衬托出(正衬、反衬)XX的什么心情。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们可以体会到景物描写就是写景状物,是运动的语句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典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而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之感。

  真实、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和社会的本质,发展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还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景物描写如同绘画中的写生画一样,要把景物本来的、具体的样子摹写出来,再现出来。造型性是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不过二者又有其不同之处:写生画是用线条、色彩来描绘的,更富于直感,而景物描写是用语言文字来刻画的,它没有绘画那样的直感性。此外,景物描写又不象写生画那样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在同一篇文章里,围绕中心,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古今中外,南北东西,天上地下,城镇乡村的各种各样的景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文章比一幅写生画描绘的空间广阔得多,刻画的时间长久得多。总之,文学中的写景和绘画中的写生,务有千秋。然而造型性却是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写景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主要矛后,突出景物描写的造型性这个基本特点。在作品中,描绘出鲜明的形象图画,保持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具体可感性,增强艺术感染力。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离不开描写,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手法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常常把描写的内容与作用相混淆。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 孔已己 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 我的叔叔于勒 中,去哲尔赛岛旅行的途中,“像平静的大理石桌面的海面”烘托了菲利普 一家人的愉悦心情,而归途中“阴影般的哲尔赛岛”则烘托了一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 驿路梨花 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十岁的男人

班队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