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图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孔融让梨的故事绘画

  有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一直讲到现在。

  古时候,有个男孩,名叫孔融,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在孔融四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爸爸买来了许多梨,妈妈端来了一盆洗干净的梨。哥哥们让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看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而是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给爸爸妈妈、哥哥吃。”爸爸又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哩,最小的可以给小弟弟吃啊?”孔融说:“我比小弟弟大,我是哥哥嘛,大的应该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了高兴得直点头:“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哥哥弟弟,最小的留给自己。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拓展阅读: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亲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大梨给哥哥呀?”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父亲又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给了弟弟,父亲又问他:“你为什么要给弟弟呀?”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以前,妈妈买了好吃的,我觉得大的好的理所应当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东西争得面红耳赤。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孔融让梨图片

礼让之梨

  大家好,我是小梨,大家听到我的名字可能会觉得陌生,可其实我就是孔融让梨故事中那个最后的小梨。说起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啊……

  那一天孔融家来客人了。前面的经过都像流传的故事一样,孔融把每个大梨都分给了长辈与兄弟姐妹,因而被大家夸奖是谦虚、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当时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当他拿起我时,我觉得就算被他吃了,我也感到很欣慰。可谁知孔融带着我到了他的房间。

  我开始疑惑起来,只见孔融拿起我,看了一眼,一脸嫌弃,撇撇嘴,小声的说:“这又丑又小又酸的梨谁会吃啊!”说罢,把我扔进了垃圾桶里,我哎哟的大叫一声,揉揉摔疼的屁股,疑惑不已,这个刚刚听话的孩子怎么瞬间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只见他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翘起二郎腿,边笑边说:“看来大家说的没错,这样一谦让可以得到这么多的夸奖,太好了!真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会怎么奖励我!”我听闻,顿时雷霆大怒,恨不得跳起来把孔融臭打一顿。原来他只是为了虚荣与奖励,欺骗大家,我真想跳起身出去,把真相告诉大家,当众揭发他,可是为时已晚。

  最后我被垃圾车带走了。直到最后被人镶在博物馆的玻璃箱里展览,被称为“礼让之梨”。又有谁知道,礼让之梨只不过是孔融一场表演秀的结晶。

孔融让梨的不是梨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孔融的小孩,拿着最大的梨不吃,让给了父母。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无一例外地用来教育孩子。这个故事就是深受中国人认可的“孔融让梨。”

  也许,有一些西方人会问,不就是一个梨吗?自己吃了不也是没什么关系,况且,父母可以吃别的梨啊!为什么要把给自己的让给父母吃呢?别人不是希望你吃吗?孔融的做法实在是多此一举。或许,在西方人眼中,孔融的做法他们完全不能接受。但是在中国人的眼中,孔融是一个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好孩子。为何呢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礼节有很大差异,西方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不拘小节的,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中国人很注重某些小节的,有时候,你不经意的一瞬间,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就会使旁边的中国人对你的印象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人历来很注重礼节,“孝”乃百善之首,中国人岂不重视?孔融让梨的行为,既是对双亲尽孝的表现,又是古中国文化道德的以个缩影,它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崇高的,必须的优秀品质。孔融让的不只是单单的一个梨,给父母,还有他那份尽善尽孝的善心,他让的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水果,他给父母的还有父母在精神上的满足,父母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这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来说,是多少有几分舍不得的,但是孔融做到了,他的父母虽然不期望吃到最大的梨,但是孔融让梨的一刻,他们对孔融教育的收获就已得到了,他们也特欣慰了。

  也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很笨。有最大的梨干嘛不自己吃?最大的梨不是最好吃吗?孔融把梨让给他人完全是因为他不算计个人得失,这种态度与众多文人雅士的追求志同道合,孔融让梨,完全出自他本人自愿,他是古中国道德思想的较高境界,一个梨,对于一个七岁小孩是多么具有诱惑力啊!但孔融却豪不自私地让给了父母。

  孔融让梨的不是梨,他让出去的是孝敬,让出去的是亲情,让出去的是给父母的欣慰,让出去的是计较得失的贪心!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从孔融让梨中学会谦让与分享

  “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指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是讲:东汉时期,有位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非常聪明懂事。他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七人。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把一盘梨摆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小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梨,发现梨有大有小,他想:“我比哥哥小应该吃小的,我又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给弟弟”。于是他就拿起了一只最小的梨,吃了起来。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当妈妈给我讲完成这个故事后,我在想,我要向小孔融学习什么呢?我的姥姥已经快七十岁了,她一低头就容易犯晕。所以当有东西掉地下的时候,我都会说“姥姥不要捡,我来捡”,姥姥说我知道关心她。我们家每天都是姥爷做饭,姥爷做完饭后,我会去厨房帮忙拿碗拿筷子。每当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舍不得吃,他们总会留给我让我吃。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主动地和他们一起吃,我觉得这样吃起来才会更香甜。……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学会了谦让与分享,我会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尊老爱幼、谦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一年级二班张思颖指导老师韩宝红

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很懂礼节,巧言善答。据传某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弟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的应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很赞许地接着问:“那弟弟比你小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让着他。”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可到了去年,这个老故事在一位中国小学生那里却遭遇了一场“孔融让梨我不让”的风波,从那时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怎样反应。最近终于在丫丫中文学校的学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这些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12岁,学中文时间不等,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的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得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让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孔融让梨的故事插图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拓展阅读: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爸爸从上海回来带一大推零食回来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我表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黄浩洋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浩洋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已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已经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孔融让梨

  古时候孔融让梨,他把大梨给兄长是因为他觉得哥哥比他大,应当受到尊重。而他把大梨让给弟弟的原应是应为他认为弟弟比他小,应当受到爱护。想必大家肯定听过这个故事吧。他的这一做法受到世人的广泛赞扬,流传至今。

  于是,现在的人们也开始学习孔融了。

  他们是这样学习孔融的呢?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嘿。不好意思,我先躲开。老哥啊,你得先帮我顶住。为什么呢?孔融不是说了吗?我是你的弟弟啊,我应该受到你的爱护啊。而在好处的面前呢?呵,冲。老弟,我应该得到这好处,为什么呢?我是你哥哥啊。我应该的到你的尊重啊!是不是这个理

  当然了,他们这样说是没有错的,应为孔融说了啊。大的要受到尊重,小的要受到爱护嘛。他们肯定说得冠冕堂皇。应为有孔融在庇护着他们呢。

  他们学习孔融,而且还学会了做人--狡猾的人。他们多了两种性--兽性还有家畜性。

  他们的兽性是蝙蝠的那种。他们在鸟类面前装鸟,在兽类面前装兽。这样,他们就能有更多的优待。他们这种人很聪明,只是聪明过头了,于是便成了狡猾。

  有时,他们会反者做蝙蝠。他们会在鸟类前偏偏充兽,以示他们脚踏实地。在兽类面前充鸟,表明自己高超出凡。他们卖弄着,掩饰着,伪装着。当然了,他们最终还是人,只是比人多了兽性。

  不过,当他们那招滑溜溜的手段在某些有权有势的人物面前耍不出时,他们就只好在强者面前俯首称臣,也就是说,他门只懂得在弱者前称霸。因此,他们还有着一种家畜性。着也就是鲁迅先生总结出来的两道文学公式:人+兽性=西洋人。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混帐。一派胡言。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重庆高考报名

幼儿园毕业家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