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个好东西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 青春正能量 的书。

  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十二个方面来写的。

  当我读到第二章;;民主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俗地讲,民主的基本权利,是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集中体现。

  民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引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当我读到第七节;;公正时,有自己独特的感概。顾名思义,公正即公平正直,也包括公平正义、公正廉洁以及公正有信等含义。

  在以前,很多人因为亲戚关系走后门,也就是说,那些人拥有特权。现在可不同,政府正在努力实现零特权的世界;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同等机会

  我觉得: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和基本特征,就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引领我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同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决定以后做人做事一定给别人公平,也给自己一个公平。

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国,这就是两个极端,无论在什么行业,中国工人的话语权都太低了,几乎就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放在中国,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会的存在固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

  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地震,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5。12,再后来,又爆出救急物资滥用挪用事件,无语同时不禁得反思社会责任何在?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

  诚然,也有报道一些个人事迹,持续多年关注并帮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关注灾后孤儿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探讨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分歧在于,这样的强加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 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这说明,在美国的体制中,群众的呼声足以左右国家的决策。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观看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民主的细节》一书的结构可以用“现实故事 作者的评论”来描述,这些现实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民主在美国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即使是美国的民主,也不是完美的,存在许多的问题。

  除了自序和后记。全书共分为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五个部分。

  在权力制衡篇当中,“权力制衡”和“宪法最大”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词,它们两者可以理解为是宪法之下的权力制衡。宪法确立了权力的边界,再通过制衡机制保证各方的权力伸张时不至于过度,有损公众的利益。作者也提到民主是非常脚踏实地,非常柴米油盐的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式讨论。

  在第二部分“公民社会篇”中,我尝试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阅读,提出了“公民社会篇又谈到了哪些美国的民族细节”和“能否看出美国民众对民主的态度”两个问题。第一问的答案很好找到,“弱势群体自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和“善待敌人”等都是作者认为能体现美国民主细节的生活故事。读后感·而民众对民主的态度似乎没有提及,但其又是如此真实的存在于他们身边。民主是一种工具,一种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氛围,人们的一些行为能够反映出背后的民主观念,民主的制度又给了他们诉说和伸张自由的权利。

  在第三部份福利平等篇从“效率”、“民主”、“成本”、“效果”等角度去分析了民主细节。个人认为,在达成一个好的结果上,既要保证公众参与和决策科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决策也体现在执行上,成本相对较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业领域的决策,仅仅依靠民众来决策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少了民众的支持,需要专家和民间理性力量进行决策。有一个民主机制能够保证理性能够发声,这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是“法治自由篇”,为我们讲述了自由和法治和法治的关系。责任和权力是自由正面金币的两面,也可以看到,各方博弈之下,理性才有出声的可能。这种制衡不仅仅表现在两党、州和中央,总统和国会之间,司法和媒体、市场和行政都存在着博弈。

  最后的“人物篇”介绍了萨达姆的备付率,师克拉克,安库尔特不实等几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民主的细节。

  民主要以国家为容器,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脱离具体的载体和国家谈民主都是空洞的;第二,美国的民主不同于其他国家,同样的,中国的民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主,容器不同,民主所展现的细节也会不同。

  以上的理解还是非常浅薄的,凭一家之言,没踏上过美国半步,也没多看看更多与之观点不同甚至矛盾的书就写下此篇读书札记多少还是草率了一点。姑且留着吧,读书不止,不止读书,希望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

  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这以为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在他那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里跨越了近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许多角色,褒贬者以其角色描述他,对他们来说,毛泽东或是伟大的舵手,或是冷酷的独裁者,或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创新者,或是错误地将马列主义作为达到他自己的个人或民族目的工具的庸医,或是无私的领袖,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兴趣爱好,操纵民众的君主……甚至于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斯加。斯诺中表示不想让人把他当作“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来回忆,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

  然而,这个一代伟人确实有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人格,而他的思想更是具有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被人探究不息。 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则更为突出。 抱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态度,毛泽东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发扬光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民主的渴望、追求和歌颂。

《民主的细节》的读书笔记

  如今很多国人都在谈民主问题,但是能有切身经历过人并不多,而《民主的细节》就是一本谈民主体验的书籍。

  该书由旅美学者刘瑜所著,但具体的出版社我已经忘了。在我看来,此书对国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人们展现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诸多不足。其实,很多人对民主给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实现民主,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可是,从刘瑜的记述来看,民主并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只能算是比较好的制度。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能人纠正对民主的诸多误解,也可以启发人们怎样去建设一个民主社会。这部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的主题,才取名为《民主的细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作者没有多民主问题做宏大的论,只是以细腻的笔调记述了美国人的生活细节。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智慧,每个人只要懂得了这样的生活智慧,对每个细节性的生活问题都能有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便可以轻松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许,这样理解民主会让某些民主理论家所不齿,但是从民主最终目的来看,只有把民主能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拥有一个巩固的民主社会。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些日子有幸拜读了刘瑜先生《民主的细节》一书。读书的原因说出来令人惭愧,只因宪法老师布置这本书的作业。想起中学时期向往大学读书行路的生活,可真到了大学,事情完全不一样了,空闲时间有了,可书读的不如原来多了。幸亏有了老师的要求,自己逼着自己读了一本书,也算给自己少留点遗憾吧。

  全书用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没有多少宏观的大概念,没有多少长篇大论的将一幅社会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通过纽约公交工人罢工事件展示权力制衡下的协商式政治的图景;通过讲述美国碍手碍脚的繁文缛节、“莫名其妙”的法规条令,描绘出美国式自由的受约束特征——广泛的自由其实连结着深入的责任。我们往往想着民主的实施操作是需要科学的,殊不知民主更是需要经验的。我们总是想着民主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简单地投投票,选选代表;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任何复杂的规章制度起源都是大胆的创造和简陋的契约。

  闾丘露薇评价作者:“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看着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毛主席在陕北面对农民的讲话,那么通俗生动,那么好懂,能把话说到老乡的心里。只有把事情说具体了,把做法讲清楚了,被高深的术语概念搞糊涂的人们才不会糊涂,才会慢慢领悟,学会参与社会事务,伸张保证自己的公民权利,才能渐渐地更好的生活。

  国家一直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谈到论为什么要民主所说的: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主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获得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么,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的政府。

  反观我们对于民主的理解像是辆一直开向终点的列车,集思广益是我们更多公民权力得到保障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想随着教育不断地普及,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会不断地被具体化。如何才能保障民主,如何才能实现公民的价值,大家都在思考,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在民主气氛下成长情感美文

  民主气氛可以让孩子处于一种最宽松的生活状态,心里自然产生安全感,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如春草般显出勃勃的生机。

  有一天,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恐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而在动物园看不到?”

  “因为恐龙的身体大,不适应生存环境,最后灭绝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物种死亡?科学家有几种推测:他们说恐龙要吃很多东西,地上的东西被它们吃完了,最后饿死了。另一种说法是它们放的屁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最后被自己的屁臭死了。我也不知有没有道理,你帮妈妈分析一下。”妈妈诱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孩子沉思了几分钟,眼里散发出光芒:“妈妈,恐龙有哪么笨吗?这里没有东西吃,它们可以跑到有水源的地方,有水的地方一定有食物。另外,它们放完屁也可以跑啊!几个屁怎能臭死自己呢?”

  “那你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恐龙死亡的?”妈妈进一步开发孩子的思路。

  “可能是火山瀑发,地球温度高,热死它们。”孩子的眼睛一闪一闪,仿佛真有那么回事。

  为了不打击孩子的智慧成果,妈妈说:“你很聪明,说不定长大后可以做一名科学家。”

  孩子得到表扬,得意洋洋,他狡猾地望着正在看书的妈妈,说:“你能不能告诉我,细胞有没有脚?”

  妈妈一脸的茫然,很诚实地回答:“我不知道,我没有见过细胞,它可能有脚,也可能没脚。你长大学多一些生物知识就明白了。”

  民主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思想不受压抑,敢说真话,他的个性就在童年里不知不觉地形成,即使长大后,他也不会唯唯诺诺。大人最累的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不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违背自己的意愿,心里总不能畅快。

  孩子看到奶奶在骂爷爷,拍台制止:“奶奶,这个家里最懒是你,最喜欢骂人的也是你。其实你最笨,却骂爷爷笨。爷爷是一家人中最善良的人,干活最多,他是看在你有病的份上,才不和你计较。”

  孩子拍台极不礼貌,奶奶不高兴,但被说中要害,停嘴不出声,最后陪着笑脸道:“是奶奶不好,奶奶脾气差。”因为她有病,家里没人敢顶撞她,她就越发变本加利,常常无理且闹。爷爷感激万分:“小家伙学会分辩是非了。”

  民主气氛下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如天马行空,自由骋驰,无所顾忌。他想问题不受客观限制,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因此反应很快。

  爷爷对孩子说:“我常常看到表哥有红花带回来,你一定表现得差,老师才不奖你。”

  孩子拉长了嘴说:“我们的老师只奖红花给差生,奖糖果给聪明的小朋友,你看我吃糖果太多,牙都变黑了。”他张开口让爷爷看,爷爷哑口无言。其实他既没有花也没有糖,牙黑是因为懒得刷牙所致。他巧妙地为自己解围,又躲过爷爷的盘问。玩了一会儿,他觉得闷跑去玩水,水流到地上,招来爷爷的批评。

  “爷爷,你说错了,我不是玩水,我是在洗手。”孩子狡辩道。

  爷爷只好说:“你洗手不能超过一分钟。”

  “爷爷,你怎么象奶奶一样野蛮了?一分钟可以洗干净手吗?”

  爷爷气极了,又无可奈何,“总之你要用最快的速度洗完。”

  民主气氛下的孩子最容易骄傲,他常常得到妈妈的赞赏,心里免不了沾沾自喜,总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表现得趾高气扬,爱出风头。

  姑妈在教表哥做功课,他不请自来,坐在表哥的身边。

  “12-8=?”姑妈问表哥。

  “4”孩子脱出而出。这个时候,姑妈气得发抖,斥责表哥:“你看看你,人头猪脑,人家表弟小你一岁,不用数手指已计算出来,你想了半天还答错。”妈妈怕场面再发展下去会很难堪,便提前带孩子回家。

  “妈妈,不知为什么,我的脑子总是很聪明。”孩子喜形于色。

  “比你聪明的小朋友还很多,你只是聪明一时,如果你不学习,很快被其他小朋友追上。妈妈这个年纪还晚上看书呢?学习是终生的,老人家也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就容易被骗子骗。”孩子得意忘形的表情慢慢地褪下去,直到恢复平静。

  孩子没有昂贵的玩具,他经常自己动手做玩具,那些准备丢的垃圾,他也想出不同的花样去玩个够。他的衣服也不贵,每件不超过50元,但拥有约一米高的儿童读物,一到晚上,他就粘在妈妈的身边,与妈妈一起阅读。他没有丰富的物质,母亲的欣赏是他童年最好的礼物,因为母亲不专制,喜欢用商量的口气与他说话,他得到尊重,比同伴幸福多了。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尊重和欣赏,让小家伙参与家庭讨论,将他看作朋友,遇事征求他的意见,他小小的心灵就会闪动智慧的火花。有个名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不懂打扮的丑女。”同样道理,这个世间上也没有笨小孩,只有不懂开发孩子智力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绞绞者,而良好的民主气氛就是培育人才的最佳土壤。

崇尚民主

  中国是悠久历史的国家。多少沧桑,历历在目,就像闪耀在历史星空中的华夏古文明。多年的沧桑与磨练使一个多年的古国变成有着民主精神的国家。

  民主是以少数服从多数,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如果我们国家、民族讲民主的话,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繁荣昌盛。

  我们班在这一周把民主精神尽情的演绎了出来。

  比如,上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听讲,享受着民主的课堂,和老师像好朋友一样交流。

  班级量化表,发扬了民主精神。十六个评分项目由对应的负责人打分,分散权利,公平的对同学们打分,然后根据总分来评选五星级学生。

  班里的大小事都以大局为重,同时民主决策,定制班服,开展阅读课,星期五的劳动动员,同学们举手选择劳动区域。

  我们宣誓过,爱我田东,爱我中华,崇尚民主,和谐奋发。在我们学校,在我们班级也一样讲民主的话。我们学校、我们班、我们每一个人会变得更好,更优秀!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你看,民主多好

  现在有一个词语越来越高频率的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那就是:民主。我们都听说过民主,简单来说就是一人一票的决定一件事情,无论大事小情都听大家的。但是,在民主小时候,它真的是像现在的这么好吗?古代的民主和现在的民主有什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就带你来细细查看。

  最初的民主政治发生在公元前509年,在当时希腊的雅典,一位名叫克里斯提尼的政治家搞了一次民主改革。他在雅典成立了一个公民大会,大概有两万人。为了防止在十将军中有野心勃勃的独裁者的出现,他还发明了一个“陶片放逐法”:每个雅典公民都在大会上在一个能写字的这么一个小片片上面写上希望被放逐的人的名字。只要是在雅典城邦有威望的人,一定会被放逐出去,所以就不可能有独裁者了。按理说,这不就已经是现在的民主制度了吗?只不过是结构上粗糙了一点罢了。但是,雅典出现了一个敌人:斯巴达。对面的斯巴达垂涎着雅典这个富饶的地方很久了。但是在雅典有一位富有智慧的领导人伯利克里,他在提洛岛上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和金钱,建造了雅典卫城,并且把城外所有的青壮年人都迁到了雅典卫城内。斯巴达战士在雅典城下就是拿雅典人没办法。

  雅典似乎胜券在握了,但是这个时候,民主在雅典背后捅了一刀子:怕领导他们走向胜利的伯利克里成为独裁者,把他给诬告下去了。这下还得了!后面的斯巴达军队马上开了就来,命令雅典人拆除了雅典卫城。也就是说,民主直接导致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帝国的毁灭。

  伯罗奔尼撒战争和20世纪的苏美冷战很相似:雅典就像美国,民主制度;苏联就是斯巴达,寡头专制制度。但是最后是以民主制度着名的美国胜利了。为什么小时候的民主失败了?而为什么现在的民主成功了呢

  想一想,当时雅典卫城里面的青壮年农民们都被集中到了雅典卫城内,看着自己家的良田被斯巴达人糟蹋,心里当然难受;而且那么多人都在雅典卫城里面,一定会爆发疾病。那些公民大会的人们渐渐地从一个“选民”变成“暴民”,把一腔怒火发在了伯利克里的身上。也就是说,民主小时候等于暴民制度:不招人待见,雅典怎么可能不毁灭在民主上

  当时的民主,无论精英还是傻帽都有一票,而且当时的“傻帽”们都只有情绪,只看眼前;而现在我们还有谁是傻帽吗?我们现在的民主,是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和财产自由为基本前提的,我们不会傻傻的就看自己的利益,我们会看得长远。

  我们的民主一人一票,对国家和政体的这个主动权,集思广益,集合各方面的好意见,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这样国家可以有强大的创造力,可以以千万人的力量阻止独裁者的出现,我们的所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鉴出一个东西的问题。你看,民主多好!

  我们不管民主小时候多么坏,现在我们应该对民主表示宽容和接受,因为它脱去了小时候的土壳,成为一块闪闪发光的美玉!

谈民主 优秀作文

  一个制度不管是否民主,只要是适应经济适应国情的,就是好制度。

  谈民主,首先要从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的雅典讲起。雅典民主是以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其核心的奴隶主阶级民主(不包括妇女和奴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公民通过公民大会一人一票做出城邦最高决议,通过五百人议事会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如今,雅典民主已经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但雅典民主虽然璀璨,但却有一个十分严重的污点。雅典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西方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孔子,大家知道他怎么死的吗?他是被雅典的陪审法庭票死的。没错,是在雅典一人一票的民主制下被由从公民中随机抽签产生的陪审团以藐视传统宗教、腐化青年等罪名处以死刑的。苏格拉底的死,其实也不太意外,大家有可能听过"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你和苏格拉底讨论一些你很懂的话题的时候,不停地问你各种问题,慢慢设个坑,然后把你带坑里,最后让你知道"啊,原来我什么都不懂!"。他还曾说过,他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这肯定不受雅典人待见:啊,苏格拉底你天天把我们弄得怀疑人生,还装出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样子。而且,他还得罪了权贵。雅典人哪里懂得苏格拉底的智慧,雅典人也许只会觉得:苏格拉底到处得罪人,死了活该!就这样,280个雅典公民,投下了判决票,就这样,西方哲学创始人之一,死在了民主的毒酒之下。谁的错?制度的错。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雅典第一次谋杀了哲学!雅典民主制有十分严重的毛病:民主主体选择过于草率,民主程度过大。我不知道从哪听来这么一句话:"你生病了,你是要随便从街上拉一个人给你看病,还是去拜访具有专业医学素养的医生给你看病?"更何况,治国要比治病困难的多,复杂的多。如果陪审法庭的陪审员能有中国陪审员的考核制度,而不是随便抽出来的,但凡他们都能懂一点哲学,明白苏格拉底对于雅典的重要性,苏格拉底也不至于去死!

  大家可能听说过阿拉伯之春,西方向阿拉伯世界输出西方民主,在西方媒体和战斗机的推动作用下,"伟大的"西方民主踏上了阿拉伯世界,为阿拉伯人民送去了"光明",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推翻了本国的独裁政府,迎来了民主选举。但是,结果呢?一时间,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被杀,结果利比亚进入了持续的内战状态中,叙利亚也是,叙利亚内战闹得沸沸扬扬,突尼斯经济停滞不前,也门四分五裂,等等等等,阿拉伯世界陷入混乱甚至战乱,这产生了大量的非洲中东难民,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欧洲政治被难民问题搅得天翻地覆。真是活该,如果当初没有对阿拉伯世界输出西方民主,欧洲就不会被难民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说,民主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雅典民主主体选择过于草率,民主程度过大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悲剧。西方民主在西方也许是个宝,但到了阿拉伯就是祸国殃民的垃圾。民主主要的作用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满足人民的需求以稳定社会,但如果反而起了反作用,那还不如精英专制呢。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以本国的经济和国情相适应。因此,一个制度不管是否民主,只要是适应经济适应国情的,就是好制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阳光下的星星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