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子欲养而亲不在

  父亲又进入到我的梦中来了。

  不知多少次想提笔写写我的父亲,却又不知从何写起。因为我对父亲的这份感情,不是轻易用笔可以描述得清的;因为父亲对我的爱,也不是用寥寥数语就可以表达完全的。最近大家都在谈论“高考”这一影响莘莘学子命运乃至人生的热门话题,不禁勾起了我对当年读书生涯的回忆,想念父亲的感情也日趋强烈,浓浓地糊在心头,回忆便不知不觉在笔尖流淌……

  初三那年,一次体育课上,我因跳马导致膝盖半月板受伤,整条腿用杉树皮固定绑着,不能动弹。按富阳有名望的骨伤科医师汪木英说没有半年是好不了的,于是我不得不休学了。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每隔一个星期都要带我去新登中医骨伤科医院转方。家到新登六十余里,父亲用他的大自行车载着我,踏上一个又一个陡坡。每次骑到最陡的坡——岩石岭,实在骑不上去了,父亲就下车拉,我则坐在后座上。只见汗水顺着父亲的脖颈往下流,浸湿了父亲的后背,双臂因用力过猛而鼓起的肌肉和青筋在汗水的浸润下显得更加黝黑发亮。终于拉上了坡,佝偻着的背直起来了,我的父亲。转过身来了,我的父亲。忧愁而焦急的眼神望着我,我的父亲。

  瘦小的背影穿梭在贤德往返新登那条遥远而艰难的路上半年多……

  医治了半年后,我的膝盖终于有些恢复了,但是医生千交代万交代不可以再剧烈运动。我因休学一年退到了下一届。再读初三,我更努力了,心理压力也更大了:总想着必须考上中专,才对得起我的父亲(那时的招生体制是先招中专再招高中。考上中专相当于是“鲤鱼跳龙门”,就可以脱离农民的苦海,成为居民户口,拥有了“铁饭碗”)。

  一年很快过去,转眼中考近了。学校组织模拟考,包括30分的体育也在内。命运总是捉弄人,我在跳远时不慎又扭了曾经伤过的膝盖,落地困难。为了不落下课,我依旧住校读书。父亲则每天凌晨四点多就从家里出发,骑车一个多小时为我送来母亲熬的中药。三天,五天,十天……父亲每天早上六点前肯定把药送到学校传达室,等着我去取。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父亲也来得越来越早了,把药放在传达室后就匆匆离开了。也许是怕见到一瘸一拐的我,会增添他的焦虑,增添他的愁绪。

  正式体育加试时,同学们在努力拼搏争取每个项目多考一分时,我却让医生开了“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证明。30分的体育分可以弥补文化课中的多少失分啊,可是我却无能为力。中考前的一周,同学们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而我则躺在寝室里吃药。

  结果是令人心酸的,我仅以2分之差,与中考分数线失之交臂。庆幸的是那时规定:在低于中考分数线的某个范围内,仍然有机会就读中专,算作“代培生”,但是要比上分数线的同学多交8000元钱。1994年,那年家里正造新屋,所有积蓄都用于造房子了。对于本来就家境贫困的我们来说,“八千”真可谓是个天文数字。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八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八万。

  自从知道我中考分数的那天开始,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了。母亲开始唉声叹气,父亲走进走出也是一声不吭……愁绪笼罩着整个家。有些亲戚开始劝父亲:“放弃吧!女儿反正要嫁人的,何必倾其所有培养女儿?家里还有两个儿子,还要造房子呢。”

  一天饭后,母亲终于忍不住开口跟父亲商量了:“要不,让志琴去学裁缝吧!这书读不起了……”父亲蹲在门口一声不吭,吧嗒吧嗒使劲抽着烟,眉毛拧成了疙瘩。我不敢看父亲的脸,更不敢看父亲的眼神,只感觉胸口像有一团棉花塞着似的。我多想跟父亲说:“爸,我爱读书,我想继续读书。”可是因为我的“过错”要让父母多花那么多钱,我心里内疚得酸痛,我怎么能,我怎么好意思再开口?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上涌……冲到房间,用被子把头深深地埋住,用力地埋住,我不能让我的父母听到我的抽泣声,我不能让他们为难……

  然后,父亲却咬咬牙狠下心来了,开始去亲戚朋友那儿借钱。两百,三百,五百,八百……挨家挨户,借了十余户人家,终于凑足了8000元。就这样,我带着感动,带着深深的愧疚念完了师范。

  工作之后,总想着要好好孝顺我的父亲。然而,天不遂人愿,我还没怎么好好尽孝时,我的父亲病倒了。病魔折磨了父亲一年多,我为我的父亲失眠一年多……最后,瘦小却坚强的父亲终究扛不住癌细胞疯狂地肆虐……

  那晚,我们守着父亲。听着父亲的呼吸声越来越急促,我嘶声力竭:“爸——”。父亲用最后一口气回应了我……看着父亲脸上的最后一点血色如潮水般退去,我的泪珠滚落一地……那一刻空气凝固,世界崩溃。我失去了我最爱的父亲,我失去了这一生最爱我的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无数个梦里有你,我的父亲;无数个梦中为你流泪,我的父亲!梦里依然会有你责骂两个哥哥的声音“你们就这么一个妹妹,怎么还总是欺负她”;梦里依然有你自己不舍得买,只有到周六才买的我最爱吃的鱼;梦里依然有你载着我在陡坡上拼命踩单车的背影……

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欲养,则亲必可待

  《韩诗外传》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然而,这看法之于我,则有些不同。若树刻刻欲静,则风终会止;若子时时欲养,则亲必可待。

  “父母者,人之本也”。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在这个世上闯荡、拼搏、追求心之所向的权利,给了我们一个和气温馨、遮风避雨的家。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血浓于水的深情,是我们为人子女的,穷尽一生也难以偿还的一笔幸福债。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短短一句话,并不足以体现孝的重要性。真正体现行孝之迫切的,应是一日日累积下的深情,应是一根根早来的白发,应是鬓角遮不去的渐深的皱纹。行孝不是一种形式,不是到人生某一阶段才要做的事,而应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若我们不时时“欲养”,恐怕日后真会悔恨至极吧。

  而认识到行孝之迫切的我们该如何孝亲呢?《劝报亲恩篇》中这样说道,“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这应该让当代儿女看一看,是否有所领悟。很多所谓成功人士,事业自是飞黄腾达,而对于父母,则亏欠太多。他们明白父母不易,也想报答。可如何报答呢?钱。不知是因为在人情世故中与人打交道久了,混淆了钱与情的分别,还是实在想不出其他方式。寄钱,供吃穿,则成为了他们行“孝”的途径。可他们是多么不了解生养他们的父母的心,父母需要的,只是关爱和陪伴啊!正如他们多年前对待孩子那样,如此简单、纯朴的爱!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是亚圣留给我们的教诲,青春期的我们常与父母争吵不断,心里装着对父母的情,嘴上却不饶人,可知:这样让父母伤透了心?父母所做皆为了儿女,为了让儿女更好,而我们更应该读懂这份“天下父母心”。与父母相互理解,增进沟通,让父母感到孩子是真的长大了,也是一种孝道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其实孝道,不过是爱亲、敬亲,使父母得到关爱与陪伴,就像在我们儿时,他们不分昼夜地守护我们一样。

  所谓孝道,如此简单!

子欲养而亲不在

  “滴答.滴答.”阵阵雨声伴随在耳畔,这声音就像此刻我的心情一样,那么沉重,那么悲伤。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外婆的坟墓,看着墓碑上那慈祥的面孔,不禁想起我5岁那年,外婆对我是那么的好,不舍得我去别的地方,不舍得我受一点伤,虽然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但是还能记住以前外婆整天抱着我去散步的情景,那么的温馨,要是让我回到以前,我多希望,我不会长大,永远只停留在那一刻,那一刻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我心里默默地念叨,愿外婆在天上可以过得幸福。我每次来到墓地总会流泪,有时我会忍不住,就大哭,有时在一旁无声哭泣.但这次我没流泪,我给了外婆一个大大的微笑,我想告诉外婆,我长大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了,我心里越默念着,越忍不住想哭,可我还是忍住了,因为我想告诉外婆,我很坚强,我不是以前那个生活在外婆这棵大树下的孩子了。我在想,现在外婆也一定希望我可以坚强,不再懦弱了吧!有一个好朋友曾经对我说”失去的回来了,还要吗?“我现在想,失去的,真的还能再回来吗?我呆站在墓前,看着那张照片,照片上的外婆的那个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你长大了,该坚强了。虽然我知道这只是幻听,但是如果外婆还在,她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趁着他们还在,多去陪伴他们,别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本就是一场聚散,离开我们的人已经走了,活着的人就别再让自己遗憾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成语故事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子欲养而亲不在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欢乐和忧愁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嘿时光呀,你为何走得这么快,记忆中残留的风景,却在一瞬间成为心中定格的永恒……

  何时你的身影不再高大?何时你变得如此虚弱?记忆中的你是如此的明朗,粗糙的大手曾把我高高的举起,黝黑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童年的时光一直在你身边,你对我的疼爱让我曾一度释怀。小小的我紧紧跟在你的身后,听你和其他老人谈笑风生,用手摸摸我的头,满眼的宠溺。

  何时你的身影变得佝偻?何时你的眼睛不再有神?记忆中的你是多么的能干,我曾一度惊讶你是怎样把一袋大米扛到肩上,然后还要走那么长一段路背到家里,卸下肩上的米袋,看不见你有丝毫抱怨,只有你额头上亮晶晶的汗珠闪着熠熠的光芒。

  幼年的时光或许有些淡忘,但你在我心中留下的更是成长的重要一课。和妹妹吵架时,我坐在一边气得直哭,是你在一旁絮絮说道“忍耐,忍耐,一分忍耐一分福。”,又是你在我考试失败时,平淡说道“只要用心就行了!”

  奶奶的离去,也不曾见你有丝毫伤心。反倒安慰起了我们,我很难想象你心中承载着怎样巨大的痛苦。可如今的你,怎么脸色愈加憔悴,脊背愈发弯曲,经常见你一个人坐在桌旁默默地发呆,总是让我有多心酸,你也老了吗?时光,慢些吧!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记忆中残留的风景,让我也不觉懂得了爱你。这一次,我一定会紧紧搀住你的胳膊,让你的身影不再落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分享一个父亲家长会的演讲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

  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我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

  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

  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3、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

  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4、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5、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子欲养而亲不在感悟随笔

  “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为何每位父母都要为其子女忧心至终老,而子女们就只懂要求这要求那,愿君念亲恩赐献爱心。”这是网友“美丽派的我”贴于合肥吧名叫“做人子女者必看”的一篇感人故事的开门语。全篇读完,也许你也会心中涩涩、鼻子酸酸的。

  有一天媳妇说:“煮淡一点你就嫌没有味道,现在煮咸一点你却说咽不下,你究竟怎么样呀?”母亲一见儿子回来,二话不说便把饭菜往嘴里送。儿子试了一口,马上吐出来说:“我妈有病不能吃太咸!”“那好!以后由你来煮!”媳妇怒气冲冲地回房。“仔,你是不是有话对妈说,别憋在心里!”“妈,公司下个月升我职,会很忙,老婆她说很想出来工作,所以……”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妈去老人院。”声音似乎在哀求。儿子沉默片刻,“妈,其实老人院并没有什么不好,老婆一旦工作,一定没有时间好好服侍你。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不是比在家里好得多吗?”“可是,阿财叔他……”

  母亲年轻便守寡,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但她从不用年轻时的牺牲当作要挟他孝顺的筹码!真的要让母亲住老人院吗?“你妈都这么老了,好命的话可以多活几年,为何不趁这几年好好孝顺她呢?”亲戚总是这样劝他。儿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会改变初衷。

  傍晚,儿子领着母亲步入建在郊外山岗的一座贵族老人院。钱用得多,儿子才心安理得。大厅内,崭新的电视机,42英寸的荧幕正播放着一部喜剧,但观众一点笑声也没有。几个衣着和发型都一样的老太太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神情呆滞而落寞。母亲真的老了!他忽然记起一则儿时旧事,那年他才六岁,母亲有事回乡下,不便带他同行,于是把他寄住到阿财叔家几天。母亲临走时,他惊恐地抱着母亲的腿不肯放,伤心地大声哭道:“妈妈不要走!”最后母亲没有丢下他。

  他回到家,妻子与岳母正将母亲房里的一切扔个不亦乐乎。身高3尺的奖杯——那是他小学作文比赛《我的母亲》第一名的胜利品!《华英字典》——那是母亲整个月省吃俭用所买给他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还有母亲临睡前要擦的风湿油,没有他为她擦,带去老人院又有什么意思呢?“你赶快把你妈那张烂床给抬出去,我明天要为我妈添张新的!”媳妇叫道。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现在儿子眼前,那是母亲带他到动物园和游乐园拍的照片。“我娶你就要爱你的母亲,为什么你嫁给我就不能爱我的母亲?”儿子怒吼。

  雨后的黑夜分外冷寂,一辆宝马一路飞驰奔往山岗的那间老人院。推开母亲卧房门,儿子看见母亲正抚摸着风湿痛的双腿低泣。她见到儿子手中正拿着那瓶风湿油,显然感到安慰地说:“妈忘了带,幸好你拿来!”他走到母亲身边,跪了下来。“很晚了,妈自己擦就可以了,你回去吧!”他嗫嚅片刻,终于忍不住啜泣道:“妈,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们回家去吧!”

子欲养而亲不在随笔

  二十多年前,母亲忍着剧烈的阵痛,父亲怀着满腔的渴望,焦急等待着我的降临,听到我响亮的啼哭,他们疲惫的脸上却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在这个陌生而古老的城市,终日漫无目的的生活。没有了往日的天真没有了曾经的烂漫,生活没有一点规律,在外的孤单让我对父母的思念与日俱增。

  如今,我却只能眼看着他们日渐衰老,我满心的惶恐和担忧却无法挽留他们匆匆前行的脚步。曾经父母曾经花费了很多心思,教我学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看着我摇摇晃晃离开他们的扶持,独立走向前方,他们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如今,他们可能在过马路时反应迟钝了,甚至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那么,就让我紧紧地握着父母的手,陪着他们,慢慢地,就像我们小时侯一样,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

  当年,父母曾经怎样绞尽脑汁,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今,他们可能会整日重复着孩提时代一些老掉牙的故事,可能会终日哼唱着以往的老歌,那么,就让我们陪着父母一起唱,和他们一起讲,让他们深深陶醉在那些悠悠往事的回忆中!

  当年,父母曾经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慢慢学会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会我们系鞋带、梳头发、抹鼻涕;如今,他们可能会在吃饭时总是咳个不停,他们可能会忘了系扣子、系鞋带,梳头发时手会不停地颤抖,那么,就让我们以一颗饱含温柔和爱意的心,帮助父母完成这些,让他们衣冠整洁、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同伴当中!

  当年,父母曾经怎样悉心呵护,日夜守侯着生病的我们,寸步不离,焦虑不安,等到我们病好如初、欢蹦乱跳的时侯,他们却早已熬红了眼睛,人也瘦了整整一圈;如今,他们可能会经常生病,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甚至会长卧病榻,那么,就让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问寒问暖,让我们帮父母擦洗身体,清理房间,让他们生活得干净舒适!

  也许您的父母仍值壮年,也许您的父母已风烛残年,不管怎样,趁着父母还在,多花些时间照料他们吧,如果自己确实没有时间,就请您找个可靠的人来替您照料,并请您千万千万要经常去探望他们,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要知道,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就一直地照料我们,不眠不息,无休无止,把他们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我们身上;如今,他们的器官正在老化,他们日益需要我们的体贴和帮助,请您一定要警觉父母身上的细微变化,千万不要吝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角色互换,善待父母,让我们用孝心陪伴着他们,无憾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子欲养而亲不在

  在浏览空间动态时,无意间看到了同学转发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的那位奶奶是一位孤独的老人,以拾柴为生。一次上山拾柴时,她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她本来可以直接离开,但是由于心中的不忍,便转身将那个女婴带回了家中养育。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这一转身,不仅延续了小女孩的生命,而且给予了小女孩的爱,也让她的一生有了牵挂的人。

  那位奶奶辛辛苦苦地将小女孩抚养长大,见证了从小女孩蹒跚学步到她考取了大学。小女孩也对那位奶奶十分的感激,她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奶奶的生活过得更好。奶奶一直在盼着她回家,然而当她真的回家的时候,奶奶却已经不在了。

  看完这个视频的时候,我不禁热泪盈眶,不一会儿眼泪便止不住地掉了下来,那是感动的泪水!奶奶对小女孩深深的爱,令人动容;奶奶日日在村口等小女孩回家,那佝偻的身影,令人伤心不已;看着小女孩最后边吃着饺子边掉眼泪,令人好不心酸!

  “子欲养而亲不在。”当我们想要去孝顺、赡养我们的长辈、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的时候,也许他们已经不在了。

  我也有一个奶奶,她已经快六十岁了,时光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自母亲因病去世后,是奶奶辛辛苦苦把我培养大的。如今我也离开了奶奶的身边,来到了县城读书。每次回到老家,奶奶都会很开心,准备我最喜欢吃的食物。

  在你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把你养大,你却不能把他们养老。我们应当在他们尚且健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不要造成终生的遗憾!

  也许你觉得他们没有你的陪伴也能过得很好,但你却不知道,你的陪伴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幸福!他们的心里是多么渴望,渴望你们能忙中抽空,陪陪他们,哪怕是一小会儿!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皋氏年轻时周游列国,寻师访友。因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父母相继去世,皋氏痛哭于道旁:“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言罢,立槁而死。

  第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时所受到的震撼,至今犹依稀记得。那时我总是在想,这是怎样的痛楚,使得话语中的悲伤在历时几千年后仍能扣动后来人的心。

  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

  不要再推脱说自己工作繁忙,不要以为每周打个电话回家便是对父母的关心,不要以为纯粹的赡养父母便是尽了孝道。昔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说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话固然有些犀利,但古之道德仍能给今之人一定的启示——就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有诚挚的心。

  上了年纪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不要因为他们说话迟缓而不耐烦,多想想你呀呀学语时是谁在一字字的教你发音;不要因为他们慢慢咀嚼食物而烦躁,多想想你没长牙齿时是谁耐心地喂你吃饭;不要因为他们的唠叨而厌烦,多想想他们以前是怎样指点你成长。

  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描写心情的句子

孩子营养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