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朗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读《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湖心亭看雪朗读

湖心亭看雪

  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风萧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从空中缓缓落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时,我住在西湖。都说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认为冬日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西湖的冬日不经常下雪,可这场雪下了三天还没有停。八点钟时,我独自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到西湖中间的小亭看雪。

  湖上没有一丝声音,全都是静悄悄的。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风萧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从空中缓缓落下。四周景色朦胧不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西湖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我的一芥小舟,和舟中人两三粒人影而已。多么美的意境!我站在船上,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而已。

  不知不觉间,船已到了湖心亭。忽然,我看到有两个人对坐饮酒。原来还有与我一样的人!他们见到我,也非常高兴,立即邀请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问他们的姓氏。原来他们是金陵人,到此地客居。我与他们告别后,船夫说:“真有与您一样的痴子啊!”是啊,天涯何处无知己

湖心亭看雪张岱

  这是一个大厦将顷,梁木崩坏的时代,边患四起,民不聊生,而朝廷依旧腐败不堪,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五内沸然。万历三十八年(1610)江苏学者顾宪成讲学于东林书院,看到当时奄党专政擅权的危局,有一天讲课之中,突然猛烈抨击时政,动情之处,几至老泪纵横,室内骚然,后来被忌恨者丑诋为东林党,终被当权者以谋乱悖礼之名血洗。当时,努尔哈赤尚在施行缓兵之计,与明朝假和好,真备战。此时书生兼玩家的张岱才十四岁。他出生在水木清华,山川映发的人文渊薮绍兴,绍兴一名山阴,正如俗语所说,行走在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

  张岱的家底非常厚实,他在《空传》中说,祖父张文恭以节俭持家,在舅祖朱石门先生的影响下,开始爱好姬妾美女,置宫室器具之美;到了你亲一代,尽管他不事生计,晚好神仙,但因得到了母亲的鼎力支助,得以了此一生。不过到了此时,“先子如邯郸梦醒繁华富丽,过眼皆空。”张岱父亲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更为彻底: “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结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自然这一切都是国祚鼎革以后,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回忆的,此中不免有痛悔之意,不过这一切与其说是痛悔自己玩物丧志,倒不如说是为整个国家悼亡更确切地表达出他的丧魂落魄之怀。所以对于张岱来讲,明朝的灭亡是他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陪伴他度过了多梦而忧戚的余生。因此哪怕是嬉笑为文,也是胸中猿咽,指下泉悲,伤怀不能自禁。

  国家灭亡以后,张岱与一些明末遗民知识分子一样,不能作刀兵血刃的反抗,要么削发为僧,要么隐姓埋名,要么披发入山,作山中野民,更为绝决的就效仿伯夷、督齐不食周粟,横尸山中。不过张岱毕竟是有真面孔的人,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他披发入山为野人,“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由此看来,张代岱不仅看透世相、望断炎凉,而且能够洞穿古人所玩的——让后人走入魔道的——教条和把戏,可见他的晚景并不仅仅是令人伤怀,甚至也能使人体会到他有几分思想家的不羁、深邃与狡黠,就凭这一点,他也应该比那些迂腐不堪的理学家们获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和研习。

  经过千年的道统严压之后,在晚明,一部分人的文章从事关国体、发明功德、敷衍仁义、明性载道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们冲出高文典册的蕃篱,创作率尔天意的小品,终于在明朝中后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尽管在明朝有台阁文人如杨士奇、解晋复欧阳修、曾巩之古;方教儒、王鏊复韩愈之古;林俊复质简之古;桑悦、祝允明复奇崛之古;前后七子的复秦汉之古等等,此中尤以前后七子最为嚣张兀厉,但这一切已无法阻挡明朝中后期拍打着文学大堤的小品洪流。小品的概念最初来原于佛经的略本,它起始于晋代,《释氏辨空》中说:“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所以彼时用“小品”二字命名的作品集俯拾即是,以至于当时的小品选本如郑超宗的《媚幽阁文娱》中掺杂了大量的应世之文,说明虽然他们直觉地感到小品文短小精悍的特性,但并没有从系统上去阐释它。

  因为无论是公安三袁的“不拘格套,独抒性灵”,还是钟惺、谭元春的“孤峭幽深”,都不是系统而自觉的理论,只是为了他们的写作为更多的人了解罢了。倒是在地拘无束的书信往来中,透露了他们创作上叛风大炽的蛛丝马迹。袁宏道在《与徐汉明书》中说:“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能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

  这种观点近乎说自己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其实在他看来,当书生也是需要资格的,太有用的人显然不屑于当;没有闲,没有情,没有洞穿世事、看破名利的眼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最不要紧的人。既然自己是天下最不要紧的人,就不必去争名夺利,求快活成了人生的第一要务,享乐主义风气在彼时深合文人的心态,加之说禅道佛成为一种时间尚,和明末萎靡的市民习好路数相投,因而极大程度地在整个社会阶层蔓延开来,对此袁宏道在《与龚惟长先生书》里细致地描写了他所认为的人生五大快活,总而言之,就是要有珍奇宝玩,美女成群,她书盈室,远离尘嚣,尽情享乐,不知老之将至,最后把资财散尽,“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如此放胆豪言,几近肆无忌惮。“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此种潮流的波峰浪卷,文人们游山玩水已成为日常功课,抒发心中的磊落不平之气,倾倒长久郁积的肺肠,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情性为主的小品文作家,张岱就是其中领袖群伦的一位。

  明朝的灭亡,使张岱的生活像一出舞台戏一样,来到了它的高潮。浪子张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喷射点,犹如落差极大而湍激的河流,由于在它最显要的当口修筑了水电站,使那些被白白浪费的河水转化成巨大的电能,进而照亮了以前从未感到光明的角落。失去了的生活最容易成为回忆的资料,它们已然洞开,频频闪现。张岱厚蓄薄发,惜墨如金,用笔简省,虽有满腹怨气,烈烈怒火,但不动声色,更不施人以拳脚,却解了一肚皮的鸟气。张岱在评张子省的文章时所说的:“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正可移来评价他自己这一场迟来的文字风光。自古以来,领西湖真传者少,看它热闹的人多。范景文的《西湖》一诗说:“湖边多少游观者,…几人着眼看青山。”

  说人们大有看欺头的用心。清人李鼎的《西湖小史》说:“今游湖者春时最盛,然半属‘看忙’;领幽味、赏清韵者有几?吴人嘲杭人为怕月,信非虚也。”看来吴人怕冷不怕热,月亮好生耽误瞌睡。但张岱的西湖却是从自己肺肠中流出,故惊世骇俗,如若不信,且看《明圣二湖》: “余弟毅儒常化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谓不然,余以湘湖为处子,腼腆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人得而媟亵之,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要说张岱的风雅清丽,并不虚造,何故出此狂悖的比喻?陶庵本已国破,西湖犹如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又因其每年有抗尘拂世之意,世间万事皆可忍耐,独俗不可耐,张岱大为动怀,借题生发议论,便把世人不解风月的情状揭发出来,正如以谐谑著称的王思任《问水亭》一诗所说“辛苦西湖水,人还即熟眠。”

  张岱说到最后激动处,仿佛从胸中排宕而出:“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如此为西湖鸣不平的愤慨,大抵是古今一人,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识见都不入他的耳目,更何况只给西湖添乱的普通过客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通游人没有资格去赏玩西湖,而是张岱有这种资格来给人们上一堂生动的欣赏西湖的美学课,观张岱俏皮犀利的笔锋,婉转有致的布局,旁征博引而又贴切得当的史实,叫人荡气回肠,令人俯首称是。在我等凡夫看来,祖国河山若能藉张岱之笔描摹出来,处处有真汉子的人气,与那些如开列账单的地理指南一类的游记相比,相去何止霄壤!山川本来生机勃勃,烂笔头欲将其写死,往往需要张岱这样的高手才能将其救活,挽救奄奄一息的江湖。

  湖心亭本不如何,但看《湖心亭看雪》一短文,字字动人心魄,有裂石崩云之奇效,只见张岱胸次的万千气象,却以简淡枯笔描来,而其中的生动氤氲之气,直如醍醐灌顶,令人大为开怀。大雪之天,拿一小舟,衬舟小人大,更显人之鲜活;前往湖心亭赏雪,风雪漫漫,衬得舟中之人只是微不足道之二三粒而已,此时便看天地广阔,而人之渺弱。但是且慢!亭上有两人正对坐大喝烧酒,看到此等够味的人物和场面,平素对“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的张岱也强饮三大白而归,可见张先生喜极时的豪放情怀,行文至此似可打住,但张岱偏往奇险路径走,用船工一句似愚实妙的话来收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大有写尽山水精英之慨,不可方物,真可谓西湖的人间知己。倘使张岱的锦心绣口仅仅为西湖而生,我们便不必大费笔墨,把他的事迹留给西湖的好事者们去研究和传播好了。

湖心亭看雪朗读

湖心亭看雪

  课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

  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形成性评价试题: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朗读及简介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注释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卓著,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朗读 张岱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清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湖心亭看雪》,堪称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他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之一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朗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朗读教学的过程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注意以下四个层次:

  (1)、认知性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本课中的第一、二、三步)

  (2)、感知性朗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本课中的第四步)

  (3)、理解性朗读,品味感受文中的深意句和主题。(本课中的第五步)

  (4)、感情朗读,读出文中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本课中第六步)

  第二、对课文的朗读应该紧密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征对性特别是对重点语句的赏读,切忌无目的的泛泛而读。

  第三、朗读中老师应少讲停顿节奏等知识,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朗读中去自己感受和体会文章的朗读技巧和意思。而老师只须引导、点播、小结而已不可越俎代庖。

  第四、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如范读、教读、齐读、对读、朗读比赛、自由朗读等。

湖心亭看雪朗读

湖心亭看雪

  一叶孤舟,载着一个高雅的诗人,在万顷碧波上无忧无虑的荡漾……路遇知己他们无话不谈,靠在火炉旁,各自述说着对祖国兴亡,对世间万物的感触和哀伤……

  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了,但是每读一遍带给我的都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怀,不同的对祖国深沉的爱。这篇文章,写于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清军已经入关了,明朝已经岌岌可危,如同已经断臂的楼房一般,马上就有倒塌的风险。这篇文章却依然用着明朝的年号,说明了诗人心中还装着国家装着对国家深沉的爱。文章中,写到的时间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明朝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作为明朝的遗民,对于清朝只有痛恨,而他却又为何在这一叶孤舟来到湖心亭看雪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清幽,清凉,幽静,深邃的美好意境。更显示出,当时清朝在关内外混乱,明朝也如同风雨飘摇般岌岌可危,那种紧迫之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作者看似逃避政治上的风云变化。更显示出他那清高孤傲的情怀,可以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雅趣。更能体现作者哪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到了湖心亭,作者遇到了他的知己,但是他们却以“痴”相提并论。其实这并不是痴,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全都化为这一方美好静谧的故土,将爱和希望播撒在这里,希望祖国能重新复辟,消灭清朝,重登往日的辉煌,从过旧时美好的生活……这并不是作者在逃避,在消极应试,而是一种他那沉着冷静,大器晚成的英雄气概,虽然他把自己的名誉和利益都降低了,但是他为的是国家,为的是他心爱的祖国!

  《湖心亭看雪》看似是一篇写景文章,实际表达的是作者那对国家的爱,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不爱国,不敬国,不尊国,在想象当时那明末清初年间的张岱,那又何怎能同日而语呢

湖心亭看雪朗读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时,我住在西湖。都说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认为冬日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天夜里,打更过后,我勃然兴起,就打算出门赏雪.家童都以为我脑子被冻坏了,一个个满脸狐疑地看着我.我想他们是不会了解踏雪寻梅的妙处,于是乘着小舟,披着毛皮大衣,拥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环顾四周,只见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一种冷艳凄清的美感,便在雪中迎面袭来.远处一片苍茫,整个世界似乎唯我一人.其时浓雾布满湖光山色,远望天边,山水和浮云相连,白色成为最美的画面.而在这粉妆玉砌的的世界中,肉眼能看见的风景只有长堤上的一抹淡痕,湖心亭的一角栏杆,以及我们这条船上的三两人而已.湖边的雪已经结了稍许的冰,以手探水,冰寒彻骨.但我陶醉于着天地间的奇景中,却是浑然若忘.近观湖水,只见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雪落无声,更增添了天地间的寂寥之气,我屏气静声,沉醉与着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亭边,亭前有石牌坊,上刻“湖心亭”三字,湖心亭是西湖最大的一座亭,平日里我也时常前来,满座衣冠,尽是相识之人,我还曾为湖心亭题过一联:“如月当空,偶似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但像今日与大雪中来访,却是第一次.我原以为只有我才有这样的雅兴,孰料进入亭中,发觉竟有高人捷足先登,两位书生打扮的青年人铺着毛毡,对坐下棋饮酒.一个书童在边上烧酒,炉火正温,白衣胜雪.

  我在边上站了许久,他们为棋局所迷,竟恍然未觉.直到一局终了,我们才互相介绍,微笑寒暄.黛青色的棋盘再配上黑白两色的大理石棋子,每落一子,铮然有声,平添几许高洁雅趣.

  二人对我的到来也很高兴,说他们没想到还有人会大雪天出来游赏美景,于是拉着我一块畅饮.其实我心中的惊奇,实不亚于二人.纷扰宇宙,乱世浊尘,在此刻却唯被雪意荡涤一空.我们边饮酒联句,边欣赏雪景,只见远处山峰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冰花弥漫,三人把酒交欢,实在快意非凡.我连饮三大杯,畅然而别.问两人姓氏,原来是南京那边过来的客人.我辞别二人,下舟准备回家,偶然回首,见二人依旧倚杆望我,依依招手.我微笑挥手示意,袖上已染满雪花.冷气此时才涌上心头.我不禁机灵打了个冷战.耳边听见舟子喃喃自语到:“我原以为相公是天下一号痴人,没想到还有人胜似相公.”

  是啊,天涯何处无知己

湖心亭看雪朗读作文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基本建设程序

小王子的星球